品评老陈都精华佳作引来与美友对话【原创】

xy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i><b>文字/xy</b></i></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i><b>图片/网络</b></i></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i><b>制作/xy</b></i></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i><b>配乐/优美的小调</b></i></font></h3> <h3>  偶在朋友圈读到老陈都的美篇精华佳作《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式人物》。文章导读极凝炼的文字跳入我的眼帘:“她,,正如她的名字一一芳香而又有傲骨的一支梅花,绽放在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上,她的知名度女性无匹,更无人能出其右,世界上几十位国家首脑是她的朋友,美国八位总统都对她委以重任,中国几任领导人的座上宾,邓小平夸她:全世界也只有一个她。她,就是世界和平使者----陈香梅。”(<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ODU4MDg0MA==&amp;mid=2247483956&amp;idx=1&amp;sn=cccdb9de939c310a08d9eb5ada1134ce&amp;chksm=fc8a8db3cbfd04a569e0c79b3aa31b5f0212a4bc74e36d0c8ac93609fa1640aca2921b4e43d2&amp;mpshare=1&amp;scene=1&amp;srcid=1004vPqQIdD3upooik5xWduV&amp;from=groupmessage"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原文链接</a>) </h3><h3><br></h3><h3> 读着读着,我被陈香梅传奇的故事触动着,被她傲霜斗雪的独特性格感染着,也被作者老到的笔力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全文,被一种无形的力拉回,又细细品读每一个故事,品味每一段文字,诸多感慨油然而生,提笔写下了近千字的读后感。因美篇文章评论区字数限制,压缩、修改,再压缩,再修改,数百字的微评终打磨成稿一一</h3><h3><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微评老陈都之《她,中国近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史上一位传奇式人物》</div> 品读老陈都大作《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式人物》感慨良多。此感此慨既源于对陈香梅传奇经历、华彩人生的敬佩,亦来自对作品精巧文思、出众文才的感叹。 《她》文总一一分一一总的结构,线条清晰、首尾呼应。文章以主人公人生经历的时间轴为主线,以不同时点的精彩故事为着力点,刻划鲜活的人物形象。品读之余,能感到作者是在以“诗篇”贯穿文章始终:英勇抗战的赞美诗篇一一陈陈二人的爱情诗篇一一和平使者的叙事诗篇一一烙印于中华史册之宏伟诗篇。可见,文章结构之严谨,此其一。 《她》文起始不是急于从呱呱坠地落笔写人物传记,而是豪取一成五之篇幅,泼墨渲染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浴血奋战的勇士英烈以及令人热血沸腾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大背景、大场面的铺陈,使主人公的形象鲜活而具感染力。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无独有偶,正因有此厚实的铺垫,战地记者与驰名将军的邂逅、战火中爱情之花的绽放以及《一千个春天》的凝结,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足见,作者笔力之老到,此其二。 依我管见,《她》文在作者笔下还透出些许议论文的意味,以事论理,夹叙夹议。或感叹、或评价、或结论,既有人生经历的事例论证,又有领袖人物的经典引证。正因有此强力支撑,主人公那“第一贵宾"、"和平使者”之称才实至名归,“腊梅香气”、"民族傲骨”之叹才底气十足,“无人能出其右”之结论才笃实可信。显见,该文事理兼优,此其三。 故此,《她》文乃大手笔写出大气魄之佳作也!<br></h3> <h3>  我的评论发出后,即有美友🌳🌳白 杨 树🌳🌳回复一一</h3><h3> 飞虎队队长陈纳德遗孀陈香梅在纽约曾说:“宋美龄不但才貌双全,而且一生充满传奇,全世界没有一位女性可与之相比。” 好吧,针对你的点评 “无人能出其右”,试问陈香梅与宋美龄,她俩谁更出色呢?<br></h3><h3><br></h3> <h3>  哇!读者在评论区这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与作者和评者进行交流和切磋,不正是文学作品创作以及文学评论进步的动力所在吗!对所提的问题,我作了回复一一</h3><h3><br></h3><h3> 首先为你善于思考的学习精神点赞! 针对你提出的陈宋二人谁更出色的命题,我认为以下几点得先厘清: 一是对二人出色度进行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 二是如果一定要在二人中分出高下的话,对于虽然在时间段和驰骋空间有交集,但各自又有相对独立时间段和驰骋空间的两个人,用什么样的"尺子"或"秤”去统一衡量? 三是即使有一个统一尺度衡量二人,那么同为被比较研究对象当事人的陈香梅,其言论作为评价自己与宋美龄高下的论据,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证明力也是极有限的(远不如作为第三人的其他名人或领袖人物言论的证明力)。 此外,对于老陈都给出的“无人能出其右"的结论,我作为评论者,主要看论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有力,论证是否充分。通俗地讲,就是看能不能自圆其说。从这个角度去评价老陈都的文章,我是认同他的结论的。 评论区字数限制,只能初浅回复。日后可继续切磋交流。谢谢你的点赞留评!<br></h3><h3><br></h3> <h3>  🌳🌳白 杨 树🌳🌳学习钻研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揣着这一话题,她专门前往图书馆,借阅历史资料,埋头认真研读,精心编撰制作了美篇新作《世间百花不如梅,梅花凋零香如故 ----- 读〈一千个春天〉自述》。同时,继续在评论区与我交流一一</h3><h3><br></h3><h3> 回复xy:谢谢你的回复,对于原作者写的那句话我是困惑的,读到你文中又重提此话,所以像是抓到了稻草又来问你。<br></h3><h3> </h3><h3> 至于平分秋色,她们俩从诸如家庭背景、学识、智慧、颜质、能力、影响力呀,等等、等等,谁更在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有卓越贡献呢?</h3><h3><br></h3> <h3>  对此 ,我再次回复🌳🌳白 杨 树🌳🌳一一</h3><h3> 平分秋色?谁更出色?谁更有卓越贡献?依我看,如无特别必要,则不必将活跃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人硬拉到一起作比较研究。这毕竟不是选秀,一定要分出个一二三来。至于你列出的从家庭背景到影响力等诸多比较选项,即使能作为论证的前提条件,是凭主观直觉、凭列举事例,还是赋予分值?即便能打分,又如何综合评分?算术平均还是加权平均?这些恐非一两篇文章能说得清的,结果弄不好也会有失偏颇。与其如此,不如分别从两人的经历中发现美好、提取亮点,给予褒扬为好!你说呢?其实,你最近制作的宋氏三姐妹和陈香梅两个美篇就很有看点。</h3><h3><br></h3><h3>🌳🌳白 杨 树🌳🌳两篇相关佳作链接:</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ooz7yrt?share_from=others&amp;v=4.6.1&amp;share_user_mpuuid=d975a109ef9eecbca4bdef6f0fb00be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nbsp;&nbsp;《世间百花不如梅,梅花凋零香如故 ----- 读〈一千个春天〉自述》</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nwg9fap?share_from=others&amp;v=4.6.1&amp;share_user_mpuuid=d975a109ef9eecbca4bdef6f0fb00be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nbsp;&nbsp;《乱世美人 宋氏三姐妹》</a><br></h3> <h3>  我与🌳🌳白 杨 树🌳🌳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但是,我期盼着在美篇文章评论区,此类沟通作者、读者和评者的对话交流能更多、更深入,为美篇平台文学创作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过好普通的日子,留下有生命的文字。”最后,用老陈都在我美篇作品中的留评结束此篇一一</h3><h3><br></h3><h3> 近期特忙!!!但对你这样的文章,再忙也要回复。首先感谢你这位认真而细心的读者。你的点评为我的作品增加了亮色,同时你对“陈宋二人谁出色”一命题做出的解答,我亦认同,此提问者给我也留言,遗憾当时正处于忙中,没予回复她。今借你三分地,向她表示歉意。就“陈宋二人谁出色”一命题,我肤浅的认为:纵观华夏古今出色女性各代比比皆是,无法对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各有其长,怎能排比呢?宋作为国家元首夫人,在政治范畴堪称一流,她之一切皆为政治服务,而香梅女士一民间女性,一切之努力皆为世界和平。如能理解这点,对“无人能出其右”即能接受了。看问题需一分为二,用辩证的方法,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至于结论非我辈能确切定义。<br></h3> <h3><h1><font color="#ed2308"><u><i><b>谢谢您的阅读!</b></i></u></font></h1><h1><font color="#ed2308"><u><i><b>欢迎赞评雅正!</b></i></u></font></h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