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我们的敬爱的导师王庆瑞和陈雪英夫妇的不尽记念 —写在东华大学70周年(一)— 于新建 2021.10.16.

昕剑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们党建党百年,也是我们东华大学建校70周年。在这双喜临门的日子里,也许世界性爆发的新冠疫情会阻挡住我们聚会的脚步,但不尽的学习生活往事总是在不断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不能自已……</p><p class="ql-block"> 平复一下心情,回顾一下我们那东华的岁月留痕,编成一些美篇,愿这一片片回忆的涟漪,也许能够激起我们对学校、对同学、对老师先生们和对专业的那忆海波涛的汹涌……</p> 我们的校园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的母校——现东华大学。历史上曾经是:华东纺织工学院、上海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我们在这里度过了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活,那时校名是:上海纺织工学院。</p> <p class="ql-block">  绿树成荫的校园,保存着我们美好而刻骨铭心的时光记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上课的大教室和改造后的阶梯教室。虽然大教室经过现代的改造,已经缺失了历史的沧桑感,但在这里与先生们的共同耕耘下,我们完成了专业知识的第一次积累。</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是我们的小班教室:化纤741,她设在中心大楼一楼的北部。</p> <p class="ql-block">  教室外的花园绿地依然生机盈然,美丽动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的化学实验楼,在这里我们学会并掌握了各种化学实验和分析的技能。</p> <p class="ql-block">  就是沿着这条路,走向化学实验室,我们在这里完成和实现了由普通学子向化学工程师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我们曾经生活起居的男生宿舍,也是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的第二个家。宿舍前的花园曾经留下过我们数不清的脚步,记忆着我们当年努力和奋斗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宿舍楼前的花园小广场依然是葱茏得体,置身于这个幽静怡人的环境里,仿佛又听到了我们当年清晨漫步、诵读外语的朗朗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  走近这心驰神往的校园,总会使我想起40多年前的学生生活,想念那些曾经教育过我们的先生们……。</p><p class="ql-block"> 每每想到他(她)们,我们心中总是充满爱意,肃然起敬而不能自拔。</p> 王庆瑞教授的简历 <p class="ql-block">  这是王庆瑞先生在我们心中最熟悉的经典形象,那么多年过去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我们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  王先生总是带着微笑的慈祥面容,和蔼可亲,就像我们家里的一位老阿叔,很有亲和力,我们同学都愿意无拘束的靠近他。他是我们入学后,带我们做第一个专业科研项目的启蒙老师,我们走的那样近,是他手把手的把我们这些懵懂学子带入了高分子物理化学和化学纤维专业的神圣殿堂。 </p> <p class="ql-block">  王庆瑞先生是国家化学纤维工程专家,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培养出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共数十名。先后承担国家级和部级、市级科研项目30多项,并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和工厂合作开发数十个项目,在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人造脏器、PAN基活性炭中空纤维等多学科领域里,都有一定的建树。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王庆瑞先生简历</b></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2日 生于福建省南安县</p><p class="ql-block">1954-1958年 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化纤专业</p><p class="ql-block">1958-1959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助教</p><p class="ql-block">1960-1963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攻读化纤专业研究生</p><p class="ql-block">1963-1978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助教</p><p class="ql-block">1978-1986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讲师</p><p class="ql-block">1986-1990年 中国纺织大学副教授</p><p class="ql-block">1990-2005年 东华大学教授,199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2005年6月 退休</p> <p class="ql-block">  王庆瑞先生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丰州镇一个华侨家庭的厝家人。父王承东、母苏金锁要求子女谦虚谨慎,刻苦读书,积极上进,对他的为人、求知和治学严谨有着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王庆瑞就读于福建省南安县立丰州中心小学,中学在晋江县立中学和泉州第一中学上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王庆瑞先生在1951年初中毕业时的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王庆瑞先生1954年高中毕业时的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在新中国的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建立之初的1954年,华东纺织工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钱宝钧和方柏容二位教授联名上书国家纺织工业部,建议在本学院染化系增设化学纤维专业。这在学校建校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纺织工业部当年就批准了二位教授的建议,于当年夏天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并招收第一届54名学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我们敬爱的老校长钱宝钧教授。</p> <p class="ql-block">  王庆瑞先生就是在这一年考取了化学纤维专业。并于1958年8月完成了学业,毕业后留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1959年华东纺织工学院招收第一届化学纤维专业研究生。王庆瑞先生考取了该专业的第一个研究生,导师就是老院长兼纺织化学系主任的教授钱宝钧先生,研究方向是“纤维素侧序分布的研究”课题。王庆瑞先生有幸成为我校建院后钱宝钧老校长培养的第一位化学纤维专业的研究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这是王庆瑞先生在1960年读研究生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王庆瑞先生1961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王庆瑞先生1963年5月研究生毕业时的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王庆瑞先生青年时的一些照片。</p> <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王庆瑞、陈雪英夫妇与老校长钱宝钧老先生一直保持着友谊关系,堪称师生的楷模。自1978年起,钱老在世时,他们每年都帮助操办钱老的生日庆典聚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1987年王庆瑞、陈雪英夫妇在杭州与老校长钱宝钧老先生的生日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8年被评为讲师,1986年升为副教授,1990年升为教授,1993年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博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庆瑞先生的主要业绩</b></p><p class="ql-block"> 王庆瑞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出6门课程,参与编(译)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0套;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生20名,硕士生18名。曾多次到美国、日本、西欧、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活动和交流。历年来参加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教委、纺织工业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的科研项目30 多项,均按期完成并通过鉴定;同时还完成来自国内多家公司、工厂、医院及来自日本公司和美国高校的合作项目多项。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多篇,获得中国专利12 项,美国专利1项。1988年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二等奖,1990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91年获纺织部优秀产品奖,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同年获上海市侨界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6年获上海市侨界教师“烛光奖”,2001年获教育部科技发明三等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化学纤维领域的主要贡献</span></h1><p class="ql-block"> 1、上世纪50~60年代,王庆瑞在导师钱宝钧的指导下,研究用棉短绒制成棉浆粕并纺制成纤维,产品质量达到了规定要求,为我国第一个棉浆粕厂的建立提供了有用的数据。</p><p class="ql-block"> 2、1959年参加研究了粘胶帘子线代替传统的棉帘子线作为汽车轮胎骨架的优质材料,为我国粘胶轮胎帘子线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工艺参数,该研究填补了国际空白。</p><p class="ql-block"> 3、华东纺织工学院(王庆瑞担任主要工作)与上海第三化纤厂合作研制了高强度、高模量、耐酸碱的粘胶纤维,国家定名为富强纤维。</p><p class="ql-block"> 4、此后王庆瑞又参加了一种机械性能优秀、可纺性优于富强纤维的高湿模量粘胶纤维(HWM纤维)的研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p><p class="ql-block"> 5、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国外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90年代实现工业化。王庆瑞于1987年就研制成功,中国的这种被称为21世纪绿色纤维的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该技术1991年通过国家鉴定。</p><p class="ql-block"> 6、1991年制成溶剂法纤维素中空纤维膜,并组装成人工肾血液透析器,作为肾衰病人的治疗器具。</p><p class="ql-block"> 7、王庆瑞根据试剂对纤维素渗透能力的不同,提出了“溶胀密度法”测定纤维素侧序分布的方法。该法的测定结果准确、便捷,物理意义明确。</p><p class="ql-block"> 8、他同时发现天然纤维素的无定形区和结晶区均比再生纤维的同一结构更为紧密;粘胶纤维内部在无定形区和结晶区外,还存在结构更为紧密的第三区,为以后钱宝钧教授提出的“缠结理论”提供了的佐证。</p><p class="ql-block"> 9、王庆瑞对各种纤维素纤维结构性能的反复研究,探明了纤维超分子结构指数与性能之间的半定量关系,研究了成形工艺参数与纤维结构性能的关系,为各种高性能粘胶纤维和功能纤维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1987年该成果与钱宝钧教授及合作者的多项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主要业务论著</span></p><p class="ql-block">1.杨之礼,蒋听培,王庆瑞等.纤维素与粘胶纤维.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1</p><p class="ql-block">2.王庆瑞,陈雪英,刘兆峰等.粘胶纤维(译自前苏联).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5</p><p class="ql-block">3.杨之礼,王庆瑞,邬国铭.粘胶纤维工艺学.第2版.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9</p><p class="ql-block">4.王庆瑞,陈雪英,沈新元等.纤维素中空纤维膜的成形条件和性能的关系.膜科学与技术,1989,9(3):17-20</p><p class="ql-block">5.沈新元,王庆瑞,陈雪英等.聚丙烯腈中空纤维膜的纺制及其应用.合成纤维,1989(6):14-18</p><p class="ql-block">6.沈新元,陈雪英,王庆瑞等.聚丙烯腈原液的温度与其可纺性和膜性能的关系.水处理技术,1990,16(5):346-351</p><p class="ql-block">7.金英哲,王庆瑞.连续式粘胶丝纺丝机.人造纤维,1990(4):30-35</p><p class="ql-block">8.王庆瑞,陈雪英,沈新元等.改性PAN铸膜液的热力学条件与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0,14(1):19-25</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进入中年的王庆瑞先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王庆瑞先生与陈雪英先生的结婚照片,时间是196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渐入老年的王庆瑞先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这是2012年1月27日陈雪英和王庆瑞两位先生的金婚纪念照。</span></p> 先生们的获奖证书 <p class="ql-block">  二老双双与其他合作者获得的“上海市非职务发明二等奖”的奖励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老双双及合作者发明的“人工肾透析器”获得的“国家发明奖三等奖”的奖励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老双双的“发明奖章”。</p> <p class="ql-block">  二老双双的“上海市侨联工作先进工作者”奖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老双双及合作者开发的“人工肾透析器”获“三等国家发明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老双双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证书。</p> 忆王先生的二、三事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庆瑞先生,是我们入学后,带我们做第一个科研专题项目的启蒙老师,是他手把手的把我们这些懵懂学子带入了高分子物理化学和化学纤维专业的殿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大学读书时,我们学校接到一个紧急任务,刚刚开车不久的上海金山石化腈纶厂生产发生了生产事故,丙烯腈聚合釜不能聚合。由于金山石化装置是一个联合系统,如果腈纶厂不能聚合,上游每天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的150~160吨丙烯腈就无处存放。大家都知道,丙烯腈是易燃易爆的危化品,久而久之,将会导致这个刚刚投产不久的超大型化工联合装置的连锁停产。这件事也惊动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领导,将这个紧急的科研攻关任务交给了我们学校。为此,学校领导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当时的纺织化学工程系。</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那时候,我们第一次见到了王庆瑞先生,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大学里的第一个科研项目。记得当时参加还有李瑶君、肖若鉴、陈全伦等先生们,我们学习小组大多数同学都参加了这项科研,系里专门成立了一个腈纶攻关组。</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是大学第二年,刚刚在学习一些专业基础课,高分子化学的专业基础课才刚刚开始涉及,许多同学都还没有接触过化纤专业。但在化学实验室里,我们在先生们的帮助指导下,我们边学边干,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不仅学会了无机和有机化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检验方法,而且还掌握了一些高分子合成的基本方法。王先生和其他几位先生还亲自教授我们一些具体的分析操作,特别是细节问题。包括实验仪器的搭建、化学滴定、分析仪器的使用等、仪器的清洗、清洗液的配制等。</p><p class="ql-block"> 正<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分析、试验、鉴别、丙烯腈溶液聚合实验的各个细节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此次丙烯腈溶液不能聚合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参与聚合的溶剂体系—硫氰酸钠(NaSCN)混入了过量的阻聚剂—甲酸钠,导致聚合反应不能够正常进行。我们又反复进行聚合反应实验,筛选出丙烯腈溶液顺利聚合对甲酸钠所能够允许的最小含量,从而为上海金山石化公司腈纶厂制定提供了一整套防范措施,保证了该厂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全面顺利开车投产,圆满完成了上级有关部门交给学校的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通过这次科研攻关,先生们</span>真正是手把手地把我们带进了高分子化工的科学殿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做这个课题时,肖若鉴先生得知我是从腈纶厂来上学时,还把他们近期的研究报告《以甲基丙烯磺酸钠为第三单体的腈纶一步法工艺研究》,送给了我,希望将来工作后能够有参考。就在这一年的第二年1977年,该项目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7年10月25日在学校与教授肖若鉴先生、教授俞肇銘先生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7年10月25日在学校与教授陈全伦先生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这次科研攻关所形成的科研报告。当时,由先生们帮助修改整理成篇,杨进中同学和我负责刻印的,至今还收藏在我的书斋里。</p> <p class="ql-block">  让人欣喜地是,我们这次科研攻关成果的具体数据,当时已经被编进了一些相关腈纶生产的企业标准,一直在为我们国家的化学纤维事业发展发挥着作用。1979~1990年期间,该项目《工业硫氰酸钠质量研究》获纺织工业部三等奖。尽管事情过去了好多年,每当我们想起这一点,就感到能在学校学习期间,在先生们的指导下,为中国的化学纤维事业做了一点点的贡献,实在是令我们感到欣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校学习期间,还参加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庆瑞和陈雪英夫妇曾经率先开发了《人工肾透析器新材料及制造技术》成果的前期研发和</span>基础实验工作,在先生们的指导下,试纺出人工肾需用的关键材料——空心人造纤维。虽然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人工肾是如何用于人体透析的,但当老师们拿着开发出的人工肾初步样品让我们看的时候,着实让我们高兴不已。回想起来,常常为当年能够参加该项科研而感到幸运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真正看到人工肾在医学方面的应用,还是在毕业几十年后的本世纪初那些年里,当我陪同着需要做血液透析的肾坏死病人走进病房时,看到大量的病人预约排队等候透析治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候,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今天通过透析技术挽救生命、解除病人的痛苦,当年我们导师的这项科研发明是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啊,这项发明对于救死扶伤,那是难以用价值来衡量的。先生们,他们才是我们那个时代真正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王庆瑞、陈雪英等先生们发明的“人工肾血液透析器”样品和发明专利证书。</p> <p class="ql-block">  记得毕业离校的十几年后,我第一次抽空来学校看一看,特别是第一次见到王先生时,他见我的第一眼,就直呼“小于”,然后直接叫出我的名字。这让我很感动,离开那么多年,先生还清晰的记得学生的名字,这实在是令人激动不已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2017年在病中住院的王庆瑞先生从医院回到家,祝贺师母陈雪英先生80大寿生日时留下的最后照片。病中的他老人家还是那样的善良和蔼,笑容可掬。</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直深深的遗憾,没能在2017年的学校聚会,最后见到我们想念的教授王庆瑞先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借此机会,我们衷心恭祝我们敬爱的先生王庆瑞教授在天堂一切安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与陈先生在一起日子 <p class="ql-block">  在校学习期间,我们还与师母陈雪英先生有长时间的接触。陈先生是我们的化纤专业课—湿纺(当时,根据化纤专业课的需要,分为湿纺和融纺两个专业组)专业组的任课老师。加上我入学前是腈纶厂的操作工人,因此,与陈先生有着较深的交往。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陈先生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陈先生治学严谨,做事认真,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记得我们刚入学不久,学校为帮助我们专业同学认识专业,增加感性知识,就安排我们在腈纶和涤纶学工实习。陈先生和另外一个先生带我们在腈纶厂学习,从那时起我们就相识了。闲聊中,陈先生问我们有什么要求?我随口就说了一句,我是带着问题来上学的。她刨根问底的问,什么问题?我就将过去遇到的问题,像丙烯腈共聚的反应动力学、竞聚率、三元共聚的组成控制等,就直言不讳地讲了出来。在我以为,这只是随便说一说,没拿当回事。没想到陈先生当时竟认真地都记了下来。并告诉我,等我们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后,会给我们详细地分析解释清楚。</p><p class="ql-block"> 一年多后,陈先生如期的给我们上专业课,并嘱咐我一定要认真听课。果然,我当年提出的那些问题,先生都分析的很透彻,而且从更宽泛地诸多方面,提高了我们的理解能力。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多一些,比较抽象,加上数学公式复杂的推导演算,对初次接触这类问题的人而言,理解上的确是有些困难。课堂上出现了一些躁动,有些同学反映听不懂。于是,陈先生根据大多数同学的理解程度,又重新讲一遍,直到同学们理解了为止。看得出,先生是做了充分准备的。那个场景,过去了好多年,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事至今使我记忆犹新。那是在我们毕业后参加工作的1986年左右,陈先生带着她的两位研究生学生专程来山东我们淄博合成纤维厂,了解我们的生产工艺和学生的情况。毕业多年,老师没有忘记自己的学生,真正让我感到有点受宠若惊。那时候,我刚从技术科长转到生产厂长岗位不久。此时的企业正处在由半军事化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的转型期,老师的到来,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我心中十分感激先生们的到来,尽力安排好接待工作。主动地向先生汇报我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向学生们介绍和带领观摩我们的腈纶转向纺丝生产线,并奉送了我们这些年来积累下来的技术资料。那美好的记忆,一直萦绕在心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我们毕业四十年后的2017年10月学校聚会时与陈雪英先生的聚会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退休后陈先生幸福快乐的生活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今年重阳节时,陈先生在社区快乐的参加打重阳糕活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今年陈雪英先生在校接受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我们恭祝先生陈雪英教授身体健康,快快乐乐每一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回想工作中走过的这一段路,总不会忘记先生们对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在事业上取得一点点成功的时候,更加感觉到“园丁”的搀扶之手是多么的宝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啊!</p><p class="ql-block"> 学生将铭志不忘,凝固在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span>今年适逢东华大学70周年校庆,在这隆重的节日里,我们更加怀念恩师王庆瑞先生,更加想念恩师陈雪英先生,更加想念曾经教育过我们的那些各个专业方面的先生们,借此机会</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向东华大学曾经教过我们的先生们祝福:节日快乐,身体健康,生活幸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祝福东华大学繁荣发展,蒸蒸日上,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祝愿母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与祖国同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为党旗争光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先生和同学们为本美篇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和史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