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北京故宫是明清的皇家宫殿,是皇帝理政、居住之所,为天下之中。古人仰观天象,最亮的星是紫微星,紫微星周围的星宿环绕而成紫微垣,是天帝的宫殿,皇帝自称天子,人间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就与之对应。禁是禁止常人出入,故名紫禁城。<br></h3> <h3>天安门是皇城的大门。天安门前临御河,即外金水河,河上有七座汉白玉桥。</h3> <h3>天安门正面(南)各有东西两座华表,华表柱身上雕刻着盘龙,华表柱头上立着瑞兽,名字叫“犼”。古人创造出很多瑞兽,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托着人们祈福避祸的愿望。“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h3> <h3>天安门背面(北)各有东西两座华表,华表上石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故而称“望君出”。</h3> <h3>端门,在天安门之北,如同一座巨大的屏壁,守护于皇城的大门与宫城的大门之间。</h3> <h3>端门向北甬道,尽头是一座广场,高大的皇宫正门午门,以雄浑的姿态矗立在此。</h3> <h3>六百年历经沧桑——这里曾是皇帝主持宏大仪式凯旋受俘礼的地方;这是曾是参加上朝的文武官员等候上朝,午门站班,午门行礼,候旨听宣谢恩的地方;这是曾是被皇帝下令对大臣施以杖刑的地方。凡颁朔、室旨等均在午门前举行仪式,遇凯旋献俘等皇帝则亲临午门行受俘礼,碰到这些重大仪式时,午门内外则排列庞大的仪仗行列,朝会时皇帝起驾时,午门上钟鼓齐鸣,皇帝祭坛庙,亲征,受俘等庄严时刻亦鸣钟击鼓均各有制。</h3> <h3>午门。按照中国的阴阳学说,正北叫子,正南叫午,所以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南端的这座城门叫做午门。</h3> <p>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它体形宏伟,凹字型的城楼上中间建有庑殿顶的大殿,两旁有崇阁廊庑,左右对称。在帝王时代午门是皇权至上的标志之一。午门正楼三门中,中间一座门是御道,主要是供皇帝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由此门进入一次,再者就是殿试考中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在传胪大典后出宫时可从午门御道走出紫禁城,这彰显皇帝对人才的重视。平时文武官员走东侧的门,宗室王公走西侧的门。</p> <h3>午门重檐檐角脊兽九个,在中国古建筑中属最高等级。<br></h3> <h3>午门37.95米高,是紫禁城四座城门中最雄伟高大的城门。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这座宫殿最引人注目的特征。</h3> <h3>午门大门铜制鎏金门钉。每扇大门上使用的门钉数为9路,则9行9列,共81个,等级最高。古代数字一直都是用来衡量人和物的等级地位,“九”作为最好的阳数,因为“九”的谐音为久,寓意江山天长地久。<br></h3> <p>午门是紫禁城的南门、正门,是紫禁城最高、体量最大的城门。午门两侧的四座楼观,如同巨鸟的两翼,在古人观念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有一种神兽作为其象征,因此又有五凤楼的别称。午门两翼向前伸展,形成合抱之势,其前是宽阔的广场,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营造出森严、肃穆的礼仪空间。明清紫禁城的午门格外宏伟壮美!</p> <p>午门正面似乎只有三个门,背面是五个门,这是咋回事呢?实际上,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开在城台里侧,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城台之中,再向北拐出去,俗称“明三暗五”,左右掖门只在举行大型庆典活动时开启。在古代,考生们参加殿试,要按照会试成绩排名的单双数进入紫禁城,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p> <h3>两侧掖门之东——左掖门。东西掖门平日不开,只在皇帝举行“大朝”时,则文官走东侧的左掖门,武官走西侧的右掖门。“大朝”区别于“常朝”,皇帝召见臣下,处理各项政务,称之为“常朝”,是例行制度,臣子要穿朝服,且有简单仪式,时间各个朝代不同。“大朝”是皇帝于元旦、冬至及大庆之日,如万寿圣节等御正殿受文武官员参拜庆贺的朝会。“常朝”为处理政务,“大朝”纯为礼仪。<br></h3> <h3>两侧掖门之西——右掖门<br></h3> <h3>午门背面(北)一角</h3> <h3>从午门中门入宫</h3> <h3>进入午门后,太和门是横卧在视野前方的第一座大型建筑。</h3> <h3>六百年风云变幻——这里庄严肃穆,曾是皇帝上朝接见百官处理政事的地方;这里雄伟壮丽,曾是皇帝大婚皇后入宫必经之地;这里历经沧桑,曾上演过一场群臣打架的政治闹剧;这里承载兴衰,曾发生过三百个朝廷命官被一个太监罚跪的荒唐事;这里就是太和门,紫禁城外朝区的第一道门,也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h3> <h3>太和门</h3> <h3>太和门坐落在单层汉白玉台基上,重檐歇山顶。太和门是外朝的正门,门前有两个青铜狮子,是紫禁城铜狮中最大一对,威震八方,镇守皇宫,辟邪驱恶。古代东为上,所以东侧为雄狮,西侧为雌狮。<br></h3> <h3>太和门檐角脊兽七个</h3> <h3>太和门有多达五十根红色柱子支撑,面积达1800平方米。</h3> <h3>太和门正面(南)并排有三个大门,这是中大门,每个大门都是双扇,朱红油饰,安有行列整齐的铜质鎏金门钉,九行九列,共81个,为最高等级。太和门仅供皇帝出入。<br></h3> <h3>太和门背面(北)</h3><h3>右双扇大门<br></h3><h3>左双扇大门<br></h3> <h3>太和门东侧铜雄狮,右前爪下是一个缠绕绶带的秀球,象征统一寰宇。铜狮的头顶螺旋卷毛排列疏密整齐。据佛典记载,狮子是镇兽之王,驱邪之灵,狮子的吼声能够震撼天地,扫荡邪恶,具有无比的威力。因此,佛教中譬喻佛说法为“狮子吼”,无坚不摧,震慑人心,具有不可思议之威力,能降服一切邪魔外道,足以使外道归化、恶魔畏惧。太和门前的这对铜狮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对。它们的头和身体是圆形的,底座是方形的,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地理认识。它们头上有45个发髻,呼应着皇帝九五之尊(9*5=45)的称谓。</h3><h3>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狮子头上时髦的“疙瘩烫”(发髻)。它可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等级。</h3> <h3>太和门西侧铜雌狮,左前爪正逗弄幼崽,幼崽仰面朝天,口含雌爪尖,十分有趣,寓意子嗣昌盛。</h3> <h3>太和门前东侧雄狮旁有一座石亭,皇帝颁发诏书时要先将诏书放在这个亭子里,又称诏书亭。</h3> <h3>太和门前西侧雌狮旁有一座石匱,石匱形似一个巨型的石印玺,上面的盖子可以打开,里面存放谷物种子,象征朝廷以农业为重。</h3> <h3>太和门东侧的昭德门,明清两代大朝,文官由此门进退。</h3> <h3>太和门西侧的贞度门,明清两代大朝,武官由此门进退。</h3> <h3>辈分最高的缸中之最。贞度门南侧坡道两侧有两口锈迹斑斑的铁水缸,虽不起眼,却是宫中同类器物中的辈分高者。这两口铁缸早已锈迹遍体,但铸造年代的铭文依然清晰可见:“大明弘治四年御用监吉日造”。弘治是明代皇帝朱佑樘的年号,自公元1488年至1505年,朱佑樘是一位比较贤明的皇帝,铸铜大缸,史称“令主”,统治时期史称“弘治中兴”。弘治四年则为公元1491年,距今已约525年的历史了,可以称得上是紫禁城缸中之最。</h3> <h3>太和门前的鼎式香炉</h3> <h3>太和门广场是紫禁城内最大广场</h3> <h3>金水河。故宫中这条称为金水河的小河,横贯东西,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按五行相生,金生水,故名金水河。天安门前的为外金水河,这条为内金水河。</h3> <h3>太和门广场的内金水河,形似一条玉带蜿蜒横贯广场的东西,拱形河道上面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拱桥。</h3> <h3>报警器石别拉。在太和门广场东西两侧的望柱柱头上面有小孔,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报警器,也是专门为皇家设置的,专有名字叫石别拉。石别拉是怎么报警呢?据说当年在这一带值岗的禁军,身上带有小铜角,一旦遇到危险等情况,他们就会把小铜角插到望柱柱头孔中用力去吹,柱头就能够发出一种非常尖锐,而且传得非常远的声音,如果这些柱头都吹响的话,整个紫禁城都能听得到。石别拉,这是一个带有满语风格的名字。这就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皇宫报警器。</h3> <h3>在太和门上回望午门</h3> <h3>六百年风雨飘摇——这里是皇朝权力的象征,位于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是紫禁城内最高最大最美最尊的一座宫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制结构建筑;这里从外观设计到殿内陈设,从选材用料到工艺装饰,处处彰显着皇家的权威与尊严;这里历经四毁四建,命运多舛,凤凰涅槃,烈火再生。朝廷的重大礼仪和政治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就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h3> <h3>太和殿名称出自《周易》,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太和殿”三个字是康熙时的大臣励杜讷手笔。</h3> <h3>太和殿是紫禁城的核心,也是紫禁城整体建筑乐章的高潮部分,它的一切设计都为着一个目的,就是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烘托到极致。从庭院到正脊高36.57米,太和殿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建筑,面积达2381平方米,它的长宽比例正好是九比五,代表着九五之尊。</h3> <h3>太和殿坐落在八米多高的汉白玉三层须弥座之上,须弥座是古建筑地上的基座,无论古建筑的体量多大,当它坐落在石砌的须弥座上时,就会给人以厚实、稳重之感,既满足了建筑承载力需求,又在建筑艺术、建筑色彩等方面与建筑整体形成有机的统一。</h3> <h3>太和殿建筑有四大特点:一是建筑最高;二是体量最大;三是装饰最美;四是等级最高。<br></h3> <h3>太和殿重檐檐角脊兽十个。紫禁城中很多建筑都与九这个数字有关,九为最大,体现至尊的含义,像大门上纵九横九的门钉,檐角九个脊兽等等,然而,对太和殿来说,连最大数字九都不足以表达它的尊贵,这多出来的一个叫行什,在中国所有古建筑中仅此一例。</h3> <h3>飞檐斗拱彩绘<br></h3> <h3>太和殿螭吻。螭吻是没有角的龙,好张望,喜吞物,肚子能容很多水,以水克火。</h3> <h3>太和殿开间。一般皇宫建筑东西是九间,南北是五间,即九五之尊,而太和殿东西开间在康熙年间改为十一间,是明清时期所有宫殿建筑中最大的一座。</h3> <h3>太和殿殿门</h3> <h3>太和殿内匾额。宝座上方“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御笔。建极:典出《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绥猷:典出《尚书·商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 “极”是屋脊栋梁,建极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是顺应之意、猷为道,为法则。所谓“建极绥猷”,是说天子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h3> <h3>太和殿内宝座。宝座由龙椅和座基组成,沥粉金漆的龙柱排列在皇帝御座两侧。在基台的烘托下,皇帝的宝座是惟一的主角,目光所及之处,皇权的威严辐射到每一个角落。(拍照受限)</h3> <h3>太和殿内藻井。宝座上方天花正中的藻井上有一条蟠龙,蟠龙嘴里倒垂下来的宝珠,又叫轩辕镜。(拍照受限)</h3> <h3>太和殿内龙柱。太和殿内共有72根朱色明柱支撑。永乐皇帝曾派人去四川湖广等地原始深林的险峻之处去开采巨大珍贵楠木,用于制作大殿里的这些柱子,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那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由于雷电大火被毁,在太和殿里早已难见踪影,清朝用松木拼凑而成。宝座的六根金柱,每根柱子上都有一条巨龙,这是皇权的象征。</h3> <h3>太和殿内金砖。太和殿内铺设金砖4718块,这些砖加工极为讲究,质地精良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敲击时可发出金属声音,故称之为金砖。几百年沧桑,依旧光泽油润。</h3> <h3>太和殿铜缸。铜缸上刻有“大清乾隆年造”(红匡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紫禁城进行大肆掠夺,侵略者用刀刮大缸上的金子,金色大缸变成了黑色,致使大缸上留下了累累刀痕。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掠夺和摧残我国古代文物的历史见证。勿忘国耻!</h3> <h3>龙头铜龟。龙头龟相传是龙之子,也是常用的风水物之一,是富贵长寿的代表。龙龟代表着荣誉和地位,是能耐、负重、长寿、权威的象征。龙和龟均有极强的驱邪避灾的功效,所以历代很多人都喜欢用它来作为底基,意为镇灾驱邪,地基稳固。太和殿前龙头龟,象征皇朝长盛不衰,万寿无疆。</h3> <h3>铜仙鹤。仙鹤以其高雅、优美的身姿一跃而飞的飘逸潇洒,被人们所追捧。在中国历史上仙鹤被公认为一等的文雅,明朝和清朝给其赋予了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一品文官绣丹顶鹤,把它列为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的重要标识,因而也称鹤为“一品鸟”。太和殿前安放一座仙鹤,象征皇朝江山永固。</h3> <h3>太和殿前日晷</h3> <h3>太和殿前嘉量</h3> <h3>太和殿鼎式铜炉。太和殿前的白玉台上,一共有18个铜炉,代表着当时的18个行省,左右分列9鼎,合大禹铸九鼎之数。</h3> <h3>太和殿汉白玉石雕瑞兽</h3> <p>太和殿广场仪仗墩。太和殿广场中间御道两边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石块阵,这个叫仪仗墩。仪仗墩,皇帝在太和殿举行所有的大典,都要摆卤簿仪仗,就是在这个点位,礼仪队伍的点位图。</p><p>太和殿广场传胪大典。在金榜题名的时刻,进士们于太和殿广场集合,参加极其荣耀的仪式。在仪式上传胪官高声唱读每位进士的名字,传胪声响彻太和殿广场,这个仪式称为传胪大典。</p> <h3>太和殿的中左门。皇帝上朝时,文官从中左门入朝廷,建筑上文武分开,是中国古代文武官僚制度的反映。</h3> <h3>太和殿体仁阁。明代称之文昭阁(文楼),位于太和殿的东侧。体仁阁是清代前期一处重要的文事活动场所,这项文事活动叫博学鸿词考试,目的是招揽高级文化人才。第一次举行博学鸿词科,是在康熙十八年三月一日。雍正年间曾准备再次举行,没能就绪,延至乾隆二年三月一日。这一考试形式为清朝筛选了很多人才,不少文史大家,都是这样从民间脱颖而出的,例如尤侗、朱彝尊、汤斌等,有的后来位至宰相,成为了一代名臣。不过到乾隆以后,体仁阁成为了存放皇家珍贵物品的楼阁。</h3> <h3>太和殿的中右门。皇帝上朝时,武官从中右门入朝廷,建筑上文武分开,是中国古代文武官僚制度的反映。</h3> <h3>太和殿弘义阁。明代称之武成阁(武楼),位于太和殿的西侧,与体仁阁相对。弘义阁从一开始就作为皇家的银库而存在。在清朝统治时期,这里收储着金、银、制钱、珠宝、玉器、珊瑚、松石、玛瑙、琥珀、金银器皿等,由内务府统一掌管。在太和殿的广场的东西两侧各有房三十三楹,都是由内务府掌管的皇家用品库房,计有缎库、武备四库、皮库、瓷库、衣库和茶库,统称内务府六库。</h3> <h3>紫禁城建筑布局左右对称,以庭院为组合形式,其建筑上的匾额也形影相随,如“中左门”和“中右门”;“体仁阁”和“弘义阁”;“左翼门”和“右翼门”等,就是左右对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以“和”为中心形成一套组合式殿名。</h3> <h3>三大殿汉白玉须弥座的建造集宏大、尊严与精美于一身,四周雕刻各种精美花纹、图案,望柱顶也雕凿各种图案。三层须弥座最大的一项奇观是千龙吐水,保障了三大殿无水淹之患。中国古人将排水系统设计如此洒脱,如此艺术,这在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h3> <h3>汉白玉须弥座。须弥座是在东汉初期(约公元一世纪)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最初用于佛像座。“须弥”一词,最早见于译成中文的佛经中,也有译为“修迷楼”的,实际就是“喜马拉雅”一词的古代音译。从现存唐宋以来的建筑及建筑绘画来看,须弥座用于台基已非常普遍。而建于明代的紫禁城中轴线的建筑,其基座几乎全部采用了须弥座的形式。</h3> <h3>从太和殿正面回望太和门</h3> <h3>太和殿背面(北)</h3> <h3>太和殿与身后的中和殿,保和殿一起构成前朝的主体,称之为三大殿。从建筑规模看,中和殿和保和殿都逊于太和殿,这两座宫殿是太和殿的辅殿,“三位一体”在中国古人观念中是一个理想结构。若太和殿孤立存在,就不会具有如此雄伟的气势。</h3> <h3>中和殿名称出自《礼记》,意即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皇帝在太和殿参加盛大典礼或朝会前,在此接受司礼官员朝贺。</h3> <h3>中和殿檐角脊兽七个</h3> <h3>中和殿方形圆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圆地方”理念。中和殿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上的金球如同一颗火珠。</h3> <h3>中和殿内匾额。中和殿“允执厥中”匾,乾隆御笔。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是舜告诫禹: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h3> <h3>中和殿背面(北)是保和殿</h3> <h3>保和殿名称出自《周易》,意为保持万物和谐。<br></h3> <h3>保和殿重檐檐角脊兽九个,是仅次于太和殿的最高等级</h3> <h3>保和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保和殿东西九间,南北进深五间,符合《易经》“九五之尊”。</h3> <h3>保和殿内匾额。保和殿“皇建有极”匾,乾隆御笔。出自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极,中庸之意;敷,施予;给予;彝,常。所谓皇建有极,极是指中道,法则,意思是君王建立政事要有中道,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有强调皇权之意。</h3> <h3>保和殿殿门</h3> <h3>保和殿背面(北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丹陛石,它是在明代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据历史记载,这一整块巨大石材采自北京房山的大石窝,重达250余吨,为了将这个庞然大物运进皇宫,沿途修路,每隔一里打一口井,在冬季严寒时节,取井水泼地成冰道,以两万民工和一千匹骡马,每天行走五里地,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运进到京城。</h3> <h3>石雕丹陛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的杰作,令人凛然生出敬畏之心、崇高之念。皇帝御殿从乾清宫经乾清门后就是保和殿后面,皇帝先走下與轿,在侍卫夹侍下,步行走上殿后石阶,从北门进入殿堂升上宝座。<br></h3> <h3>保和殿北门外是乾清门广场,进入乾清门便是后宫。</h3> <h3>紫禁城三大殿,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午门、这条道路是京城纵向中轴线之所在,在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倍感无形的压力,进入太和门,宽阔的广场与高耸的巍峨大殿呈现面前……。试想,蓝天之下,黄瓦生辉,香烟缭绕,广场鸦雀无声,皇帝登上宝座,鼓乐齐鸣,文武大臣按吕级跪伏,山呼万岁,场面是何等的威严和壮观。</h3> <h3>后记:紫禁城,一部读不完的无字书,一座寻不尽的沧桑宫殿,一个明清代的跌宕岁月,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每每走进,内心激荡着对厚重历史的沉思。2018年11月8日,在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说“去年故宫博物院观众1670万,位居世界第一,世界第二是卢浮宫,观众810万。”走进故宫,循迹品读,读历读心,以史为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