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长安梦(华清宫、兵马俑)

<h3>  如果中国是一棵参天大树,北京会是树冠,而西安则是这棵树深扎地下的根系。西安,古称长安,自古帝王都。在这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沉淀与底蕴仍然静静地延续。有人说在西安,随便一块地方,挖下去可能就会现出一堆秦砖汉瓦,几件国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作为古都,西安的历史遗迹、文物珍藏的确很多。</h3> <h3>  深夜的客机,载着我们飞向梦之都~长安,夜幕下的古都灯光璀璨。</h3> <h3>  到达预先订好的民宿已经是接近凌晨两点,稍作休息,五点钟就起床,按照事先做好的功略开启了我们的西安之旅。</h3> <h3>  唐华清宫,后也称"华清池",包括原骊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安城东30公里,与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皇家园林。</h3> <h3>  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在此建有离宫别苑。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而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唐宫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h3> <h3>  华清宫内集中着唐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区和飞霜殿、万寿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骊山海拔1302米,老母殿、老君殿、烽火台、兵谏亭、石瓮寺、遇仙桥等景点星罗棋布,"骊山晚照"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h3> <h3>杨贵妃汉白玉雕像</h3> <h3>杨贵妃沐浴的池子</h3> <h3>皇帝的泡澡池</h3> <h3>  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取材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华清池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历史故事。该剧时长60分钟,在故事原发地演绎真实历史事件,立体再现西安事变的激荡风云。</h3> <h3>  《12·12》突破了传统的演艺模式,通过"电影、舞台剧、绘画、多媒体"的结合,营造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现代的环幕立体投影系统、履带行走系统等技术手段融合到演出中,辅助场景变化、艺术表现,为游客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视听感受。</h3> <h3>  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h3> <h3>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先后已有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h3> <h3>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h3><h3>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 ,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h3> <h3>  春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的意志分不开。秦俑严格地摹拟实物,带有肖像写生的性质和特点,并且在规模和气势上更胜一筹。</h3> <h3>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h3> <h3>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h3> <h3>  此次西安行入住的民宿环境不错,一厅二室,厨卫用品电器齐全,给人回到家的感觉。</h3><h3> 喜欢客厅窗台前的榻榻米,可以在这喝茶聊天,可惜我们行程太赶,闲下来的时间很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