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题记:正史、方志、族谱,是我国历史的三大支柱。但是,族谱编写随意性较大,有的以传说当历,有的人为编造故事,使族谱记载与历史事实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够人研究。因此,阅读族谱历史,需鉴别宿舍,以辨真假。笔者十余年研究寿光弥北李氏,牵扯出临朐柳山李氏历诸多问题,诸如大元上将军遗笔、四兄弟、祖宗举人、进士、知府等,有的查无依据,有的荒唐无稽。为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拨乱反正,笔者特作此文,期待方家指正。</p> <h3> </h3><h3> 一、柳山始祖李士祥其人</h3><h3> 李士祥,临朐柳山李氏祖(光绪谱序),或谓始迁祖(民国谱序)。其曾孙《君元公墓志》载:“曾大父戍辽左,讳士祥。” 柳山乾隆谱序载,“士祥以戍功授广宁卫指挥。”</h3><h3> 《临朐县志》登载的《士祥公传略》(图-1)</h3> <h3> (图-1 《柳山李氏族谱》之《士祥公传略》<br></h3><h3><br></h3><h3> 从上述资料我们了解到:<br></h3><h3> 1)士祥公“应募戍辽”是事实。</h3><h3> 2) “应募戍辽”是明洪武时期,而不是元代。士祥公以功授广宁卫指挥,“指挥”一职是明代职务。据《明太祖实录》卷之二百八载:“洪武二十四年,三月,置大宁都司及广宁诸卫。” 据此,广宁卫置于1391年,士祥公是1391年之后的“广宁卫指挥”。</h3><h3> 3)其曾孙君元公生于成化元年(1465),士祥公约生于1360年前后,每代约27年,是合适的。</h3><h3> 据此三点,《士祥公传略》所记“元末至正时” 的时间是错的,因为元代不存在“戍辽”、也没有广宁卫,更没有指挥职衔。</h3><h3><br></h3><h3> 二、“四兄弟”的演变过程</h3><h3><br></h3><h3> 首先,士祥公有四子,可信,按柳山族谱,长子随侍辽东桃园,次三四子回到临朐,后自临朐析而为三。最早的日照万历族谱也记载:“李氏祖为海东桃园人,其后迁临朐柳山寨,嗣自临朐析而为三。”</h3><h3> 但问题出在日照万历谱 将“四兄弟”弄错了,从此埋下了混乱的根源。</h3><h3> 万历二十五年,日照太平桥李氏第一次修谱,谓“我李氏祖远者不可考,其可知者,我朝洪武时为海东桃园人,后迁山东临朐今柳山寨李是也。嗣自临朐析而为三,一则安丘峰山,一则寿光稻田,一则日照太平桥,三邑子孙累世繁衍。” </h3><h3> 大家注意:文中“嗣”字是后代的意思,“嗣自临朐析而为三”、“三邑子孙累世繁衍” 两句话,这 “三”字意思很明白,是指柳山、稻田、日照“三地”,但是修谱人错误地把传说中的“安丘”弄成了兄弟,反而把老家临朐兄弟给丢了。</h3><h3> 到了康熙三十一年,日照进士李应廌(1638~1704),发现了这个问题,重新修谱,作出了更正,曰:“考临朐、安丘、寿光、日照乃一时同迁者,“析而为三”句及“三邑”三字并误”(图-2)。意思是说:第一次修说“析而为三” 和 “三邑子孙”两句话错了, 现在知道安丘、日照、稻田都是从临朐柳山迁出来的,是“析而为四”,是四地子孙累世繁衍。</h3><h3> 至此,尽管有些勉强附会,但“四兄弟”之说仍然限制在“桃园人”之后。</h3><h3></h3><h3></h3> <h3> 图-2 日照太平桥万历谱“差错” 及“更正。</h3><h3><br></h3><h3> 请大家注意:日照三修谱更正“错误”,将“析而为三”变成了临朐、安丘、日照、稻田“析而为四”。这里,李应廌进士的更正,最多可理解为“四地同宗”,并没有“亲四兄弟”的意思。但是,后人借题发挥,演绎出了“亲四兄弟”。</h3> <h3><br></h3><h3> 两年以后(康熙三十三年),临朐柳山第一次修谱,并刻谱碑,云:“我李氏族谱,未立之前,世系无稽。唯有明之末,十四世讳举者创立家谱。自永贵祖始,宋元时占籍柳山之南,坟茔莫考。元末明初,迁居柳山寨,今子姓繁衍。” 同时提到:这次修谱,“未能遍访,多所遗漏,近则临朐城,远则日照太平桥、安丘峰山、寿光稻田、辽东桃园村。序次之际,不无余憾云。” </h3><h3> 这150来字,不说内容正确与否,有一点很清楚:祖上传说的本家宗亲——日照、稻田、峰山,一家也没联系,丝毫没有“四兄弟”之说。 修谱人李举,是士祥公六世,应该对日照太平桥、寿光稻田的宗亲关系是很了解的;虽然没有走访,但谱上应该是有记载的。但是,这块谱碑没了,二修谱及序也没了,其中原因耐人寻味。</h3><h3><br></h3><h3> 三、为与峰山攀兄弟,伪造《上将军李士公遗笔》,编造了士公士禄士祥士禧“四兄弟”</h3><h3> </h3><h3> 康熙四十八年,安丘峰山李氏大修谱,峰山始祖十一公,相传来自广饶北司口,无二说。这时,柳山、日照、峰山之间已有了联系,自柳山方面传为兄弟(实际是寿光弥北兄弟)。并提出“十一为士字之误”,“十一公”应叫“李士公”,与柳山祖李士祥等是四兄弟。对此,峰山不予承认,第二年谱成,只字未提“四兄弟”事。柳山不死心,为了证明是“亲兄弟”,或许根据传说把流传,添枝加叶,张冠李戴,编造了“上将军李士公遗笔”- 即柳山《八世祖士公履历表》(图-3、图-4)。李士公说,自己是大元上将军、统兵30万、与士祥等是四兄弟,同守辽东、祖籍洪洞县等。并对峰山说,是在临沂华埠村(峰山四门思元后裔处)发现的。</h3> <h3> 图-3 《八世祖士公履历表》,是《柳山李氏族谱》(2006)最重要史料,列开篇之作,是所谓的“四兄弟”的唯一依据。</h3><h3> 图4 是2005年柳山提供给峰山族人李学义(潍坊市政协副主席)的所谓 “大元上将军遗笔”。<br></h3><h3><br></h3><h3> 当时,安丘峰山听柳山说发现了 “大元上将军遗笔”,十分重视,族谱主修、中牟知县李其昂,立即派侄子李忠前往临沂华埠调查:“问其出自安丘则是,叩其始祖之讳则非。”经了解并无所谓的“上将军遗笔”之事。于是,其昂公特写《又序》,对所谓的“遗笔”表明态度:“无确据,予小子其何敢轻信哉”; 对“四兄弟”,通过到广饶调查,明确表态:“临朐、日照俱自乐安出,是兄弟去国而各自适者”。因此,否定了李士公是峰山始祖。</h3><h3> 其实,柳山所谓的“上将军李士公遗笔” ,由于 编造者缺乏历史知识,错误严重:</h3><h3> 李士公自谓“上将军,统兵30万”;又说: “元顺帝二年......与常将军对垒,败,统兵归临朐柳山寨。大明定鼎,弃印就农。”</h3><h3> 1、查史得知:“大元上将军,统兵30万”,《元史》无此人;元代,辽宁是大后方,不存在“守辽东”之说。元顺帝二年,是1334年;“常将军”是谁?从柳山各家族谱看,是明代的常遇春将军,而常生于1330年。各位读者,1334年常遇春才4岁!上将军李士公统兵30万与之 “对垒”?! 太离谱!</h3><h3> 2、图-1《士祥公传略》明确记载,李士祥是1391年之后的广宁卫指挥,而李士公是顺帝二年(1334)的上将军,两人根本不是一个朝代!若李士公50岁为上将(二品),李士祥40岁为指挥(六品),两人年龄最少相差67岁!就是说:元顺帝二年李士公统兵30万,而李士祥还没出生!又太离谱!</h3><h3> 3、查柳山所有史料,“桃园人”是广宁卫指挥李士祥,或者士祥次子福三子均四子英(由桃园回迁临朐)。照万历谱记载:“其先为海东桃园人,后迁临朐,嗣自临朐析而为三。” “嗣” 是后代意思。稻田康熙族谱记载:“始祖自桃园而迁于临朐,自临朐而迁于稻田”,(见图-9)。很明显,三家都说是“桃园人(士祥)”的后代,自临朐析而为三。但是,柳山把“上将军”的兄弟,分别安排为稻田始祖(士禄)和日照始祖(士禧),与“桃园人李士祥”成了兄弟!明显是自相矛盾!</h3><h3><br></h3><h3> 小结: “上将军李士公遗笔” ,内容荒唐可笑,“四兄弟” 三个是假的。老大上将军李士公,是峰山始祖,理由是“十一公”是“士公” 之误(古人竖写,十和一靠近了便是“士”字),这样士公士祥就是兄弟了。但是,至今峰山不认可,至今“李士公” 是虚拟人物!老二李士禄,所谓的稻田始祖,但至今稻田族谱仍写“始祖有能” 。唯独日照认作“老四李士禧”为始祖,因为他们不知祖讳,有名胜于无名。</h3><h3> 再者,“上将军李士公 ”既然没人认可的,是虚拟的,是假的,那么,由假李士公之口所说的 “祖籍洪洞县大梅坡” 必定为假!</h3><h3> 有一点需说明,这个“上将军遗笔” - 《八世祖士公履历》,究竟是临朐独谋还是临朐、日照合谋,不清楚。纵观之,日照族谱多是进士举人主修,如此伪作,功名之人一般不敢;而临朐六修族谱,无一功名人士,且每每载于其族谱之上,如此看来,临朐独谋可能性较大。</h3><h3> 不得不说,峰山其昂公,处事果断,态度鲜明,严词历色,实可嘉也。柳山自知弄巧成拙,此后50年不再敢提“士公” 之名,不再敢提“上将军”之事;乾隆三十五年柳山三修族谱,改士公为“士祯”,将“顺帝二年,上将军统兵30万” 改为 “元末诏简民丁,分遣戍辽” (图-5)。<br></h3><h3> 还有一点,说柳山伪造“上将军李士公”及“四兄弟”,是其不实内容决定的。但说伪造了“上将军”,可能有点冤枉,极有可能是将弥北的怀远大将军李铉,传讹了;包括后面的李唐后裔,因为弥北就是李唐后裔——顺宗十六子福王之后裔(1264年的大将军雕龙碑写着,至今还在)。</h3> <h3> 图-5 乾隆柳山族谱, 不再叫“李士公”,而改叫“李士祯”;也不再是“上将军”,而是“民丁”。</h3><h3><br></h3><h3> 但是,清道光以后,“上将军”、“四兄弟”、”同守辽东” 等,由于故事生动,死灰复燃,在柳山、峰山广为流传。以至于 “上将军李士公遗笔” 写入峰山不少支谱(我这有两份);柳山则更名《八世祖士公履历》,列2006年《柳山李氏族谱》开篇之作,依然是“四兄弟”的唯一证据。对此,两家文化人、文史爱好者,应当引起重视!</h3><h3><br></h3><h3><br></h3><h3> 四、柳山李氏“前六世祖宗”系假造</h3><h3> </h3><h3> 柳山在编造了“上将军李士公遗笔”- 《八世祖士公履历表》之后,自以为得手,进而以同样手法,为“四兄弟”编造了前六代祖宗,且系“李隆基二十子之后裔”,图-6。</h3> <h3> 图-6 《柳山李氏族谱》</h3><h3> 柳山谱上所记“上将军李士公” 前七世祖,至少三至七世是捏造的,因为功名、职衔给我们提供了判断真假的条件,我们逐一剖析:<br></h3><h3> 1、三世九霄:“宋例赠修职郎”。据《宋史》,宋徽宗时(1116年)改修职郎为登仕郎,就是说九霄最迟是1115年的修职郎;而九霄子岱,“宋咸淳甲戍拔贡”,咸淳甲戍为1274年,父子相差160岁!可能吗?</h3><h3> 2、四世岱:“宋咸淳授修职郎,诰封资政大夫” (1)如前所说,1116年已经不设修职郎了,咸淳年间(1274)哪来的修职郎?(2)咸淳甲戍为1274年, 1274年南宋政权退守江浙(1276年京城杭州失陷,宋帝逃亡海上),1274年已经没有科举了。</h3><h3> (3)“资政大夫”一职,为金代始置,宋代没有! </h3><h3> 3、五世李延熏:“元至元甲申举人,乙丑进士”。查:至元甲申年是至元二十年(1283),延熏中举人;至元乙丑年为至元二年(1265),延熏中进士。笑话!李延熏竟然先中进士,后中举人。退一万步说,就算把举人、进士的时间弄反了,我们再查:元代科举是从皇庆二年(1313)开始的,至元年间还没有开始科举。还有呢,延熏任“江南顺明府知府”,中国有顺明府吗?!</h3><h3> 4、六世李明实:“元泰定乙丑进士”。据《元代科举十六考》,进士共1139名。查泰定乙丑为泰定二年(1325),这一年无科考!再退一万步说,就算这次科举是泰定元年的,进士84名,仍没有李明实;泰定四年也有考,进士156名,其中5名李姓,也没有李明实!泰定年间两届进士,查无李明实!(图-7)</h3> <h3> 图-7 《元代进士录》泰定年间进士表, 兰州大学出版《元代进士研究》,表中无李延熏、李明实!</h3><h3><br></h3><h3> 5、 七世秀,士公之父:元至正癸卯举人。至正癸卯是1363年。大家还记得吧?其长子士公(大元上将军)“元顺帝二年,与常将军对垒”,顺帝二年是1334年,这儿子比父亲还大啊?又是笑话吧!</h3><h3> 6、前七世祖没有证据,这是最重要的。康熙三十三年时,立谱碑,世系无稽,350年时如此,400年后(乾隆三十五年)突然冒出了六世12位先祖,且妻室、功名等一应俱全,哪里来的?没有证据!</h3><h3><br></h3><h3> 小结:据以上6条,柳山前七代祖宗伪造嫌疑明显;尤其九霄、岱父子相差160多年;秀1363年举人,而他儿子士公却是1334年的上将军 ,荒唐不可信。</h3><h3><br></h3><h3><br></h3><h3> 五、李隆基二十子后裔,言出无据</h3><h3> </h3><h3> 据《柳山李氏族谱》,自明初至清康熙三十三年立谱碑,八世祖士祥公之前,只知“鼻祖永贵”,其他“世系无稽”。然而,到了1919年民国族谱,却成了唐玄宗李隆基二十子李玢之后。</h3><h3> 对此,临朐政协文史资料《临朐氏族考》(第24期.2005),针对柳山李氏六次修谱发生的变化,指出:第三次称“来自山西洪洞县金水河,无可考”;第五次称“有言自海东桃园人迁居临朐柳山寨”;第六次(民国)称“来自洪洞县大梅坡,系唐李隆基二十子李玢后代。“此说于1919年入普,实属晚出”:李玢至李永贵20代人,“既无世系支持,又无史料证明”,“所以李永贵是李隆基之后裔,难以作信史”(见图-8)。</h3><h3> 同时还指出:李永贵曾孙李岱1274年拔贡,推算李永贵约1130年迁临朐,而柳山李氏县内外总人数20万人(县内5万),“900年间,李永贵后代竟繁衍如此之多,应该说是不可能的”;《柳山李氏》族谱说“凡是从山西洪洞迁临朐的李氏都是李永贵的后代,凡是无族源的李氏都可以入谱”;“如果全说成是李永贵的后代,则难以令人相信”。</h3><h3></h3> <h3> 图-8 《临朐氏族考》,临朐政协文史资料(第24期.2005)。</h3><h3> </h3><h3> 对以上《临朐氏族考》文史专家考证观点,尤其是两个 “难以令人相信” 的结论,笔者十分赞同,无需赘述。</h3><h3><br></h3><h3><br></h3><h3> 六、弥北、柳山、峰山本一家</h3><h3> </h3><h3> 这个课题很大,虽经十年探索,但年淹代远,各家传说混乱,虽几经走访,目前尚未形成共识。现将笔者大致观点,呈现如下,以供探讨:</h3><h3><br></h3><h3> (一) 《大码头家乘》是重要依据。</h3><h3> 广饶《大码头家乘》记载:“洪武初,遭兆亿迁徙,吾堂胞兄弟“奉谕”,有迁于安丘李家沟者,有迁于潍县南里者,有迁于益都李家集者,有迁于海东桃园者,有迁于李家疙瘩者。后有自桃园迁稻田者,有自李家疙瘩迁李家道口者。” ( 图-9 )</h3><h3> 上述记载,寿光弥北李氏族人 “奉谕” 迁往五县,“奉谕”是指奉朝廷的命令。这事发生在洪武三年,史称“洪武遣散”,就是朝廷害怕大家族闹事,强行拆散。寿光弥北遭“洪武遣散”的主要原因:一是元代弥北出了怀远大将军;二是大将军故里聚众练武;三是元末武官及习武之人众多。遣散族人数量,约十来宗;遣散的范围是寿光周边县,重点是广饶县北部荒垦区。</h3><h3> 这本《家乘》是私人“族谱”,至少形成于四代人之手:同治十三年李佩玉誊抄,明确记载“高祖遗撰” ;高祖者讳李茂檀,康乾时人,秀才,居益都县吕爽,他是世系的主要整理者,并撰《修枝谱序》;《家乘.功名录》记载峰山上林公举人,而不是三年之后的进士,说明此信息止于顺治九年,非茂檀所及,乃其父辈或祖辈所记;而 “洪武遣散”之事,又是前人所记,推断其先人明嘉靖圣任圣和兄弟秀才所为,圣和在青州府治办馆,社会关系广,最有可能。</h3><h3> 《家乘》记载的“安丘李家沟”即峰山李氏,记其始祖“十一”、七子及前六世祖讳,《功名录》记有迁梧、孟雨、上林等11位功名者,与峰山相符。</h3><h3> 该家乘记的潍县南里(今寒亭区)、乐安李家疙瘩(今广饶市李道)和安丘市石集三宗族人,早已于清末回归弥北。因《家乘》发现于2008年初,其他几宗尚在沟通中。</h3> <h3> </h3> <h3></h3><h3> 图-9 《大码头家乘》相关记载</h3><h3><br></h3><h3> 关于弥北与临朐柳山李氏(包括日照太平桥、寿光稻田)的具体联系,主要有两条:</h3><h3> 1)《大码头家乘》记载,“瑞,武举人,迁‘海东桃园’” ;而柳山族谱记载,其始祖“士祥,字瑞先,广宁卫指挥(八世)”。弥北之瑞,或北上口八世,弥北十三世,待进一步考证。</h3><h3> 2)《大码头家乘》记载,“有迁于海东桃园者,后有自桃园迁稻田者”。稻田、日照、柳山是一家,尤其日照最早记载“其先为海东桃园人”。</h3><h3> 这条最重要:“海东桃园”是“辽东桃园”之误!除了四川海东县,天下再无“海东”一说。由辽东传为海东,是一个极端错误,在康熙之前就出现在弥北、日照及柳山各家谱上(图-10),说明什么?第一,说明误传者是一家人。第二,误传写在两家族谱上,就叫“物证”!</h3> <h3> </h3> <h3> 图-10 关于“瑞”、“海东桃园”、“出自乐安”的记载</h3><h3><br></h3><h3> (二)安丘《中牟谱》也是重要依据。</h3><h3> 安丘《中牟谱》,是康熙四十九年由中牟知县李其昂主持纂修的,故称《中牟谱》。雕版印刷,是峰山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族谱,图-11。</h3> <h3> 图-11 峰山其昂《中牟谱 . 又序》 </h3><h3><br></h3><h3> 《中牟谱》的重大贡献,是通过调查了解,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始祖名讳、源出,即始祖“十一公”,“来自乐安北司口”(乐安,今广饶)。第二,对所谓“十一公是士公之误”、“大元上将军遗笔”、“四兄弟”等问题,做出了答复:“无证据,余小子其何敢轻信?” 第三,通过到乐安北司口了解,得知:“临朐之柳山寨、日照太平桥李氏俱自乐安来,是兄弟去国各自适者。” 这就是结论!。最后,其昂公的态度是:“传闻各仍其旧”,大家不必勉强统一说法,仍可各传各的,但要和睦相处。</h3><h3><br></h3><h3> 《大码头家乘》记载弥北与峰山、日照、稻田是一家;峰山记载与临朐、日照是一家;柳山记载与峰山是一家;这都是康熙年间及之前的记载。虽然有些具体事情传错了,记错了,但原本都是一祖所出的同族兄弟,大概没错。</h3><h3><br></h3><h3><br></h3><h3> (三)“洪武遣散” 与柳山、峰山关系考</h3><h3> 明洪武三年,弥北家族因怀远大将军、白马院武馆、元末武官众多等原因,遭“洪武遣散”,数支同胞兄弟,“奉谕”迁往外县。其中已知者:孤山神后裔佩龙佩虎兄弟(16世),迁潍县(今寒亭,一支居南里);大将军弟弟李麟二子后人,长支后迁安丘石堆,次支后迁乐安李家疙瘩;大将军伯祖后裔十一公,迁乐安(今广饶)北司口;大将军二伯祖后裔澍,迁益都县(今青州)李家集;大将军四叔祖后裔永贵(瑞之父或祖),迁乐安北司口(或附近)。</h3><h3> 几年后,迁乐安族人,因其地盐碱荒凉,生活艰难(元代广饶北部、垦利南部人烟稀少),于是:十一公一支,潜逃安丘峰山之阴,今李家沟是,后称峰山李;永贵一支,潜逃临朐柳山之西南,后称李家桑杭,今称柳山李;天儿一支,自李家疙瘩南迁30里,今李道村是。</h3><h3> (注:广饶无宋代李氏,最大的李氏是大王镇李桥村,明枣强移民。北司口李氏只有两户,30年前迁走,有几个女的嫁本地。2008年峰山李学义、李族长去走访过。)</h3><h3> 士祥公祖或父一宗,由乐安北司口(或附近),迁逃至临朐柳山西南居住,因植桑养蚕,被称为李家桑行;此即安丘《中牟谱.又序》所记 “俱自乐安出,是同族兄弟” 之原委。</h3><h3> 洪武十年前后,临朐士祥公成人,“应募守辽”;先后任五十长、队长。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广宁卫,之后,士祥公升任广宁卫指挥,其家居桃源村(今辽宁北镇市西南)。三十年后(正统十四年-1449),瓦刺劫掠广宁卫,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导致辽宁大乱,大批军户逃回内地,士祥公长子留守(柳山谱称“随侍”),次子福及三子均四子英携家返回临朐老家。时李家桑行已无人居住,遂于柳山之北柳山寨村择地定居。此后,“嗣自临朐析而为三”,其中,均或英(或均、英之子),一是支迁日照太平桥,一支回迁寿光稻田。</h3><h3> 这兄弟三人为什么说来自海东桃园?这是因为:广宁卫的军户,成年男子是编制“武丁”(是世袭),而福均英三兄一起逃回,违反朝廷禁令,不敢说辽东桃园,统一说“海东桃园”,以掩人耳目。这一点,从君元公(士祥曾孙)、本静公(士祥玄孙)二人墓志为能看出,只说“从戎守辽”,不敢说广宁卫指挥。否则,祖宗功名是不能埋没的。</h3><h3> 这个时候,大家是知道出自寿光弥北,稻田的族人兄弟,便将“海东桃园”传给了弥北兄弟,这就是《大码头家乘》记载“海东桃园”的秘密所在。</h3><h3><br></h3><h3> 关于弥北及“洪武遣散”的历史,请查看本人微信相册另一篇文字《寿光弥北李氏简介》。</h3><h3><br></h3><h3> 考证论文,欢迎讨论,欢迎批评指正!</h3><h3> 联系本微信:lzc3699369</h3><h3><br></h3><h3>据柳山李氏族谱知:士祥公四子,“长子随侍” 辽东,次子福三子均四子英回迁临朐,定居柳山寨。后来“析而为三”,一支为日照太平桥李氏,一支为寿光稻田李氏,三家对此均认可。</h3><h3></h3><h3> 然而,自清康熙后期,柳山为了与安丘峰山李氏“攀兄弟”,先是伪造了所谓的“上将军李士公遗笔”,有了“四兄弟” 之说;后是编造了前六世祖宗,成为了唐玄宗李隆基二十子后裔。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演变过程。</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