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析 第十六讲 不争

无心

<h3><br></h3><h3> 在第八章中,老子告诉了我们水的德性,水有利物,不争,谦下,宽博,仁爱,守信,善治,执着,应时等等德行。其中不争是其最核心的品质。并指出,不争故无忧。</h3><h3> 在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四章中,专门就“不争”做了更深入的探讨。</h3><h3>&nbsp;&nbsp;&nbsp;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h3><h3>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h3><h3> 因为二十二章,二十四章联系非常紧密,故放在一起解读。</h3><h3> 【释疑】枉:使之弯曲。枉则直:用外力使物体弯曲,物体就会产生伸直的力量(反弹力)。</h3><h3> 一:这里的一是“道生一”的一,是初有。在这里表示本朴。</h3><h3> 抱一为天下式:抱守本朴作为天下的范式。何为本朴?就是事物的本真之貌,既不夸大,亦不缩小,既不损污,也不巧饰的朴素之貌。后面所说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等都是要抱守本朴的意思。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自我夸耀,刻意做作的盗夸之态,是不合自然大道的,这些都是不守一的妄为表现,这样表现的目的就是争。故不会达到目的。</h3><h3> 自矜:自恃,固执己见。</h3><h3> 全而归之:完全能够达到</h3><h3> 企:踮着脚尖站立。</h3><h3> 跨:叉开大步行走。</h3><h3> 余食赘形:过多地饮食引起身体长出赘肉。这个词属于主谓结构。有的按并列关系解释为剩饭赘瘤,不妥。因为文中实际上是说过度地占有引起不良的后果,余食表达的就是过多占有,赘形则表示过多地占有所引起的恶果.故这里应按照主谓结构来解释。</h3><h3> 【译文】[第二十二章]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失。所以有道的人抱守本朴作为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有功劳;不自我倚仗,固步自封,所以就能增益。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完全能够达到的。</h3><h3> [第二十四章]踮起脚跟想要显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走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我显露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有所增益。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自我显耀的行为,只能说是暴食累及自身。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h3><h3> 【简评】第二十二章从正面描述圣明者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是不与世人相争的表现,所以能够有所增益,反而成就自己;第二十四章则是从反面描述,强为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都是强为人先、欲出人头地,与人相争的表现,所以反而有所减损,而不能成就自身。</h3><h3>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中,前面的词:曲,枉,洼,蔽,少,都是贬抑性的词汇,而后面的词如:全,直,盈,新,得,都是褒扬性的。这说明,贬抑自我,放低姿态,往往会获得圆满的结果。中国有句俗语,叫“谦虚使人进步”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一点正是运用了 “上善若水”中,水的谦下之德,但跟谦下的意思还不完全相同,有自我抑制的意思在里面。这一组的最后一句“多则惑”,句式特征发生了转变。“多”表示多取的意思,前面由贬抑性词语改为褒扬性的词语,而后面也由褒扬性的词语改成了贬抑性的词语,表示多取的结果却是让人迷失方向,反而是不完美的。圣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他始终抱守着本朴之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夸,不自矜,心如止水,守静如一。正是因为他固守本朴,心如止水,无欲无求,不与人争的德行,反而成全了自己。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看到人们自我包装,自我推销的事情。这显然是违背了“道”的做法。自身的水平没有达到,却硬要以次充好,自我夸耀,岂能长久。</h3><h3> 第二十四章从反面进一步论述了强为的害处。踮着脚想显示自己高过别人,但你能不能持久呢?跨着大步想显示比别人走得快,你能走多远呢?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行为都是在夸大彰显自己的能力,其实质是欲与人相争,故反而减损自己,往往不能达到目标。</h3><h3> 小孩子未长成人,却想跟大人比高下,怎么办呢?就踮起脚跟大人比。在社会活动中,往往是能力不足却又急于出人头地的人才会做出自我表现,自我夸耀的举动,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许会暂时得逞。然而,久而久之,你的能力自然会被人们认识,需知道,纸里是包不住火的。越是有能力的人,越不会自我夸耀,自抬身价。一只小狗见到一只大狗,总是要汪汪大叫的,因为它的能力不足,大叫只是来掩饰自己的怯懦。而大狗却不会去理睬它,也不会大叫,因为它知道对方是弱者。有道德修养的人,是含敛的,他站在那里,就什么都有了,不需要去表演,去彰显自我。即使暂时不为人们认知,他们也不会着急。因为他们不是为索取而来的,因而也不会在意人们的评价。</h3><h3>所以,有道者委屈自己,则保全自身;含隐自身,反能彰显;不与人争,反能成就。</h3> <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在第六十六章中,老子站在治理国家的高度,告诉执政者对老百姓应持有的态度——谦下,后处,不争。</h3><h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h3><h3>【译文】江海之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成为人民的领导,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引领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和他相争。</h3><h3>【简评】在老子的观念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无私的人,乐于奉献的人。这说明在周朝时期,人们的普遍观念上仍然处于公有制的思维当中,说明黄帝、尧、舜、禹等的影响力持续得很长久。但自夏以来,国家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已经成为比较牢固的社会意识。国家已经不是全民的国家,而是某个家族的国家,国家的统治者也是最具有私欲的人群,掠夺,压迫劳动人民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性行为。回归世界大同是老百姓心中的向往,他们渴望回到尧舜时期,渴望统治者能够像尧舜那样无私为民。老子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而反复强调圣治,希望统治者能够以天下心为心,不与百姓争利,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当然,统治者如果真的能这样,老百姓当然是乐推而不厌的。</h3><h3>在邦国之间的关系上,老子仍然主张谦下守柔。</h3><h3>第六十一章</h3><h3>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h3><h3>【释疑】下流:居于江河的下处。</h3><h3>大邦者下流:大国要像江海那样居于河流的下处。指大国应谦下,以容纳小国。</h3><h3>牝:雌性,指守柔。</h3><h3>天下之牝,天下之交:是天下的慈柔,天下的交汇之处。</h3><h3>以静为下:保持安静处于下处。</h3><h3>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有的以谦下的态度去博取(小国的信任),有的因为谦下的态度而获取(大国的容纳)。</h3><h3>【译文】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h3><h3>【简评】以大欺小,恃强凌弱。这样的行径历来被中国的文化所不耻,这可能是中国对道的理解比较深刻的缘故。一个国家跟一个人是一样的。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国格是一个国家整体精神的体现。。人格不能辱,国格更不可凌。所以国与国之间应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因自己强大而强令小国服从的,必不能得到小国真心的敬重和信赖。由于实力的差异较大,小国与大国交往时,往往更加小心谨慎,也更加敏感,所以作为大国的领导者,应以谦下守柔的姿态与小国交好,应抱着平等互利的态度与小国往来,以打消其戒心,这样小国才会心悦诚服的聚集在大国的麾下。而小国与大国交往时,也不能因为实力太弱就无原则地服从于大国,也必须维护好自己的国格。国格不存,则国民必不被看重。所以小国不能一味地去巴结、讨好大国,而应当在保证自己国的权益的前提下与大国帮交。只有这样,你的国家,你的人民才会得到尊重。</h3><h3>中国自解放以来,一直推行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际</h3><h3>关系准则,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新中国经历了从贫弱到强大的过程中,既没有因为贫弱而丧失自己的原则与尊严,也没有因强大而欺凌弱小,可以说,新中国在建国以后,尤其是前三十年的外交政策是极其成功的,赢得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我们的朋友遍布四方。后三十年虽有曲折,但有幸的是正在及时地纠正,相信只要沿着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路线行进,就一定是合于大道的,也就一定会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h3><h3>反观美国——这个世界霸主,因为其历史缺乏哲人,不懂得大道,在世界范围内肆意掠夺,欺压其它国家。尤其是近几年,其狰狞的面目愈加暴露,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一方面用武力威胁的手段恫吓其它国家,另一方面企图用经济及金融手段,榨取各国的财富。这些做法与“道”是相违背的,所以其失败也是注定的。</h3><h3>现在我把第22章,24章,六十六章,六十一章组合在一起。</h3><h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h3><h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h3><h3>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