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钱塘江大桥建成至今已经有81个年头了。桥梁总设计师茅以升在设计之初预计钱塘江大桥寿命是50年,现在钱塘江大桥已超期服役31周年,是什么让大桥如此‘坚强’呢?”这个许许多多的桥梁设计师一直在追寻,探索的问题,最近也深深扣动着六年级孩子们的心弦,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的引入,也是最近我们科学组一直在精心打磨的教研课《抵抗弯曲》的一部分。</h3> <h3>备好教材,找准切入点。</h3> <h3> 自从敲定了教研课内容后,我就开始一次次的翻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我该怎样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入到《形状与结构》上来,有没有生活中学生接触过或者听说过的建筑能充分体现形状与结构对它的巨大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遍遍的搜索资料,最终敲定了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柱子(桥墩)和横梁(桥面)的设计,三角形稳定性结构等等都是本单元学习中将要一一探讨的问题,很适合作为本课的导入。确定引入后,我又该怎样一步步地引导孩子们进入本节课的探究问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厚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入探究之后的教学内容又该如何展开••••••</h3> <h3>一磨,磨板块。</h3> <h3> 在不断地思索与改进中,我完成了第一个版本的教学设计,并且展开了第一次试教。第一次试教的过中状况百出,科学组的老师们全体出动一起给我想办法进行整改。王兴财老师给我建议:“实验材料的分发最好在课前,这样可以把时间充分地留给学生进行探究,也避免了实验材料准备不充分的状况发生。”;“科学课堂作业本的内容要在当堂课内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孩子们课后的负担。”徐步航老师说道;马婧老师也补充:“课堂不够开放,孩子探究自主性仍需加强。”••••••</h3> <h3>二磨,磨细节。</h3> <h3> 针对老师们的建议,我再一次进行教案的大整改,然后进行第二次的试教。这次的试教顺利了很多,课程目标基本完成,但细节处理上仍有很多不足。郭云君老师指出:“实验方法的确定可以完全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设计去发现。”同时针对学生的各种情况,教师的语言也可以进一步打磨。通过细节的改变,更好地关注学生,把握学生反馈的信息,加以利用,使得课堂更加精采!</h3><h3><br></h3> <h3>三磨,磨创新。</h3> <h3> 怎样可以在完成本节课的内容的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带着问题下课,进一步激发探究兴趣呢?这是我们第三次磨课的重点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探究了多个方案,力求在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改进,再否定,再改进,在多次的磨课后,终于迎来了周四的教研活动。<br></h3> <h3>课堂剪影</h3> <h3>课堂剪影</h3> <h3>课堂剪影</h3> <h3>课堂剪影</h3> <h3>听课中</h3> <h3>团队评课</h3> <h3>团队评课</h3> <h3>精彩点评:</h3><h3> 教导主任徐老师在评课中指出,作为小学科学,我们应当尽量将所有的任务在课堂内完成避免给学生增加课外的负担,而科学学具袋中的内容,可以交给孩子们课后回家试一试,玩一玩,从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h3> <h3> 办公室主任王老师也给予了科学组团队极大的肯定,科学组是一个凝心聚力的团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展现了精彩的一课。“整堂课的亮点主要有三点:亮点一,导入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给学生探究预留了充足的时间;亮点二,学生自主探究性强,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对对比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的控制;亮点三,数据处理,引导学生在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折线图进一步分析,清晰地感知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远大于宽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王老师指出,学生真的很喜欢科学课,因为科学课都是在他们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在玩中学是科学课的一大亮点。我们真的要不折不扣地上好每一节科学课。</h3> <h3> 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是一次次否定自己的想法,进行改造的过程;磨课的过程也是幸福的,在一次次的打磨中,不断的融入新想法,最后成为一节真正包涵自身教学特点的全新的课,成就感满满。感谢科学组的老师们的帮助,让我一次次突破自己的局限,不断进步。</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