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离我们有多远

稚子蘭若

<h1><b><font color="#010101">一个人多厚道,就有多伟大。</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一个人为钱犯罪,是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面包犯罪,是这个社会有罪。</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太多的链接和视频不敢打开,触目惊心,我们的同胞是怎么了?人病了?社会病了?我不知道怎么用我笨拙的笔触描绘,除了心疼还是心疼……</b></h1> <h1><b>一个人的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b></h1><h1><b>金庸先生走了,他的书还在。</b></h1><h1><b>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笔下的大侠,大都有厚道诚恳的品格,为国为民的胸怀。</b></h1><h1><b>在他的小说中,男主角很多都是“笨拙”的形象。正如他笔名中的那个“庸”字,平庸、驽钝,反而成了一种天赋。</b></h1><h1><b>从郭靖、段誉、张无忌,到石破天,无一不是厚道到“笨拙”的人。</b></h1><h1><b>就连桀骜不驯的杨过,洒脱不羁的令狐冲,飞扬勇决的萧峰,甚至是出身青楼的韦小宝,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显得厚道有余。</b></h1><h1><b>一个人的作品,折射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b></h1><h1><b>无论影响力有多大,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多高,金庸也只是说:“写这种小说,自己当做一种娱乐,自娱之余,复以娱人。”</b></h1><h1><b>从他的嘴里,经常说的是“无论如何不敢当”,“我不是写得最好的”。</b></h1><h1><b>论才华,金庸是香江四大才子之一。但他不是唯一的,并非举世无双。</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决定一个能走多远,最后有多大成就,往往不是才情,而是人品。</b></h1> <h1><b><font color="#010101">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厚道之人,必有厚福。</font></b></h1><h1><b>金庸小说《侠客行》中,引用过李白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说的应该就是金庸吧。</b></h1><h3><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很多人知道,王朔骂过金庸。</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王朔说金庸的作品,语言教条死板,情节重复,行文罗嗦……列为香港“四大俗”之一。</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金庸却说,“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由此可见金庸大师的高贵品德了。一个人的厚道,既炼成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高尚和可贵的心态。</b></h1><h3><b><br></b></h3> <h1><b>在今天我们这个时代,那些所谓的质疑都不足以影响这一论断作为唤醒人们的基本良知的功用——值得让屏幕前的你我再一次审视我们生活的当下世界。人冷漠,是社会冷漠?</b></h1><h1><b>昨天是我们的历史,今天也是我们的历史,明天也将成为我们的历史,在历史当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未来。中国的历史不是某些英雄、伟人和统治者创造的,是所有中国人共同创造的。可是我们的同胞都在做什么事?</b></h1><h1><b>历史不是一根直线,从来不是笔直前行, 而是变幻莫测,充满了变数。它有很多的意外,你本来想走进这个房间,一不小心被一块小石子绊了一脚,你就跌到隔壁房间去了。</b></h1><h1><b>做君王是最危险的职业,中国人民乐此不疲,两千年来为了这个高风险的职业不知牺牲了多少生命。当溥仪登基时,3岁的小孩是要哭闹的,所以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小皇帝在太和殿登基的那一刻大声痛哭,不肯坐上去,怎么劝都不行,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他父亲把他按住,有一个站在他面前的人上前来说:“皇上龙体不能损伤,这么哭下去对龙体不利,能不能让他不哭?”下面的大臣跪的满地都是,但是皇帝一直在哭闹,所以行礼还没有完毕,太监就把他背走了,背的时候说:“完了,完了,回去吧。”在中国人听来,这些都是很不吉利的话,这些话进入了一些当事人的日记,也进入了当事人后来的一些回忆,相互参证, 基本上是可靠的。这个事传到民间,大家纷纷议论,大清朝要完了,要回家了。“宣统”年号一公布,“宣”跟“完”字很接近,“统”跟“结”很接近,从1908年到1911年,短短的两三年间,民间到处传言大清朝要完结了。</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今天,当我们回望一百年前的中国,如果要真正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应该相信史实,回到历史的原点,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在那里面找到我们的起点,真实是历史的生命,在历史中找到我们的明天。昨天是我们的历史,今天也是我们的历史,明天也将成为我们的历史,在历史当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未来。</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在通常情况下,就整体而言,优秀学生的基数越大,未来从中涌现出优秀学者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然而,当下的中国教育正在验证我们的担忧:优秀的学生和未来优秀学者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并不显著。如果事实果真如此,我们就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吗?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教育?</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帮助人们实现了教育的目的。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我们——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已经渐渐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恢复高考以来的三十多年里,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累,却很少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奔跑?</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教育似乎正在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教师上课是为了谋生;学生上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国家规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为了通过上一级的考试;校长看上去像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等等。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教育的有效性正在慢慢消失。</b></h1><h1><b>古代中国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关于社会和人生的伦理学训练。教育固然有其功利化的一面,但也有其超越性的一面: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经典的经书来完善自己的道德,管理家族和宗族事务,进而服务于国家和天下苍生。</b></h1><h3><b><br></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价值观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育的全部过程之中。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统一的高考录取体制对基础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以及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教育的过程正在逐步被异化为应付考试训练的过程。</font></b></h1><h1><b>我们之所以送孩子上学,并不是因为孩子必须要上学,而是因为他(她)们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学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认识到你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b></h1><h1><b>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实真正能做的,不过只有一件而已。这件事就是一个人来到世间的使命。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b></h1><h3><b> </b></h3> <h1><b><font color="#010101">文明不是西装革履。</font></b></h1><h1><b>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在GDP指数保持高位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或许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是时候该停下来,仔细擦擦文明这面镜子了。</b></h1><h3><b><br></b></h3> <h1><b>很多不文明现象刺痛我们的双眼</b></h1><h1><b> 用拳头说话——我们总是借暴力解决问题</b></h1><h1><b>从邻里冲突、医患矛盾,到城管执法、征地拆迁,很多人习惯依赖暴力解决问题,似乎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方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722人进行的调查显示,49.3%的受访者确认身边不少人习惯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b></h1><h3><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些公权力机关的暴力执法行为给整个社会起到很坏的示范作用。对于老百姓而言,如果遇到公权力机关的暴力对待,一般很难找到发泄口,只能忍气吞声。久而久之,他们更容易将自己的不满转化为暴力行为。</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骇人冷漠肆意蔓延</font></b></h1><h1><b>见到有人失足落水时,人们冷漠旁观;见到有人跳楼自杀时,人们当热闹来看;见到农民工来到城市被收容时,人们熟视无睹;见到见义勇为者被歹徒报复殴打时,人们惟恐躲之不及……冷漠在全社会蔓延。正是这种冷漠,使得社会的底线脆弱不堪,正是这种冷漠,使得超越底线而不用付出昂贵代价,也正是这种冷漠,使得对底线的突破成为人们见惯不怪的常态。</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人们往往把社会的冷漠、人与人间的互不关心,把悲剧面前人们的无动于衷,归咎于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法律条文和相关案例的负面作用,这些并非没有道理,但任何社会、任何风气,都是从一个个“我”开始构建的,倘若每个人面临类似情况时,都能首先要求“我”多一份热诚,多一点关心,那么即使社会风气不能就此得到根本扭转,体制弊端不能因此得到根本改变,也仍然会让遗憾和悲剧少一点。</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以前对学问的崇敬,斗转星移间变成了对学历的攀比。于是乎,在学历这袭华美的袍下,爬满了学术的蚤子。学问的空壳,学术的腐败,层出不穷。造假、剽窃、贿赂、圈钱,不一而足。</b></h1><h3><b><br></b></h3><h1><b> 大家抢我也抢——无序哄抢让人汗颜</b></h1><h1><b>汹涌的人流,鼎沸的人声,拥挤的的人堆,挥舞着的双手,满足或是焦急的脸,日本核泄漏时的抢盐风波席卷全国……其实,这种似曾相识的场景我们并不是第一次看到。当年“非典”疯狂抢购板蓝根的时候,前年抢购大蒜和生姜,去年抢购绿豆……除了柜台或窗口不一样,其他都一样——一样的一拥而上,一样的杂乱无章,一样的子虚乌有盲目跟风。</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公共场合无所顾忌——公德缺失羞煞人</font></b></h1><h1><b>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而国人的社会公德却常常让人感到脸红:随地吐痰、破坏公物、公路口车争人挤乱闯红灯;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赤身裸体,满口脏话,旁若无人;垃圾乱丢,宠物乱放,噪声扰民,车辆乱停乱放,只顾自己不管他人。</b></h1><h1><b>公德意识的缺失已经使国人把“脸”丢到了国外。“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标志着“中国人”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不要以为是这些国家歧视中国人,而确实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换来的,我们应该深刻反省自己不检点行为,重视这些警示牌,把它看做比“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更让我们感到耻辱,因为前者是帝国主义列强蔑视中国,强加在我们头上的;而后者是以我们自己的行为换来的!</b></h1><h3><b> </b></h3> <h1><b><font color="#010101">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西方文明在重视人性,尊重人性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充满了对人的尊严的热情歌颂,在《哈姆雷特》中,他借哈姆雷特的口赞美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使!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有了对人的尊重,有了对尊严的重视,我们才能有意识地保护和捍卫起码的人权。</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只有让渡人民以应得的公民之权,尊严存于人人之中,才会肇致民族之刚强、国家之兴旺。因为民族的刚强和国家的兴旺要以人民的尊严为动力,要以人民的尊严为依归。只有人民有尊严才能捍卫民族之刚强和国家之兴旺,离开了人民的尊严,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刚强就是一个断了线的风筝,它再也飞不了更远,再也飞不了更高。只有以人权和尊严作为基础和动力,刚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诚信是做人之本</font></b></h1><h1><b>不能说谎,不能欺骗别人,欺骗是一种很丢脸的行为。</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族亦然。一个连诚信都匮乏的民族,绝不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创造有意义的文化现象,更不用妄谈崛起。</b></h1><h1><b>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国俗语里,也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说法。中国晋商在经营实战中也把信誉视为命根,坚持信誉第一。中国文化最底层,向来重视“诚信”,和“契约精神”。</b></h1><h1><b><font color="#010101">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font></b></h1><h1><b>社会责任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b></h1> <h1>稚子蘭若,原名吕静,字崇霞,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人才库会员。少室寺禅宗书画院执行院长,历史文献纪录片《红色记忆》制片人,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专业。喜书画善诗文,愿与您在诗书画艺中鲜衣怒马,梦逐晋唐宋元。</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