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的爱

春天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王宝珍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19岁痛失当年年仅38岁的父亲,之后随同我刚满40岁的妈妈,带着弟弟和妹妹艰难地生活了5年。遗憾父亲含辛茹苦培养教育我成才,高中毕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还没来得及领上工资孝敬父亲,父亲便扔下我们走了。我也深深地尝到过失去父爱的痛苦、无耐和伤心。</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也许是上帝的恩赐和老天的安排,在我24岁那年和丈夫贵堂结婚,非常幸运地遇到了我的公爹李根来。来到槐树原这个和睦的大家庭中,一眨眼40多年,我在这位德高望众的父亲的袒护下生活着,成长着,成熟着。在这期间我曾享受过优越于其他姐妹兄弟们的伟大的父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一、父亲的爱无声似有声,无形似有形,是一以贯之的。</b></h1><h1> 苦命的婆母积劳成疾,在46岁那年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几十年又当爹又当娘,坚强地撑起这个大家庭。当年在家中我是父亲最看得起、靠得住的一个帮手,妹妹出嫁,弟弟娶媳,爷爷过世,奶奶做寿等家中大事,父亲总要和我喋喋不休地念叨,提出他的计划和主见,并和我商量争求意见,我会很依赖性地说:“爹,你说了算,我们听你的!”</h1><h1> 几十年来,父亲一直坚守着他那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粗茶淡饭、勤劳朴素、不攀不比、积极致富的高尚品德,话虽不多,但讲起来一句顶一句,很有哲理;他人虽清瘦,但干起活来力气又大还很灵活。他常说,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60岁刚出头他从乡经联社退休后,一头栽到村里一劳动就是28年。西部洼地里种荞麦,中间插种着蔓芹菜,以支援众人做酸菜用。东河沟的沟坪地里种玉茭,边上再种一些红高梁和向日葵。高梁吃了红面擦家家,还把高梁梢扎成洗碗的刷圪都。葵花籽准备过年时给孩子们炒得吃。七亩条里不是谷子就是玉茭,地堎畔上种的南瓜和金瓜,低洼地里再种上山药蛋。芦子沟对面还栽种几亩好红薯,一心准备着让孩子们回来后大袋小包地往走拿。村东头有块圪塔塔地,那是父亲多年精心经营的瓜果菜园。春天有青菜、小葱和五月鲜豆角;夏天有西葫芦、韭菜、西红柿、香菜、黄瓜、茴子白和红杏;秋天有玉蔓茎、芝麻、白菜和大葱、鲜桃、苹果、葡萄和山楂红;还有熬粘糖的糖萝卜,黄花菜也叫金针菜,黄白萝卜也多得很。我们数算过,满地种得植物足有二十七、八种。多年来,儿女孙辈们回家后,首先要去看看圪塔塔地里的种植物,这里不变的是一根长长的黑水管,一口大大的盛水缸,一个小凳子,好几种农用工具在地里的土窑窑里放着,变了样的却是那琳琅满目的蔬菜瓜果。知道吗?这里面有父亲的辛劳和汗水,更有父亲为我们付出的人间大爱。</h1><h1> 我和爱人几十年之久,心随奶奶、父亲、弟妹及儿子,每年都要回村过春节。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我心细如娘的老父亲,在我们每年回家之前,总要买置些香皂、肥皂和新毛巾,放一个较新的洗脸盆。家里再困难也要买一块新花花塑料布铺在我们睡的炕上。回家后,父亲总要问问工作情况,又认下新人没有,是否有他认识的领导。每每看到我们买东西回去,父亲总是说,贵巴巴的,又花了不少钱,家里甚也有。这就是父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一以贯之的爱。</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二、用我终身难忘的几件事,解读父亲的爱。 </b></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徒步40多里路,背上半布袋红薯去沟二里学校看我。</span></h1><h1> 1975年我在沟二里初中任教,贵堂和我订婚后返回部队继续服兵役。一个天气很冷的早晨,父亲背着40多斤重的红薯来到我的办公室。当时在坐的毛廷楷老师(父亲小时候在茹泊村的发小)问父亲: 根来,你从那里来的,这么早?父亲说他是从槐树原过来,去后头有点事,顺便来看看孩子,没有好拿的,背了点红薯让薰的吃。我当时很是激动,我一个从小家穷,受苦受累担事多的女孩子,第一次享受了来自父亲的爱,难以控制的眼泪流了出来。当时父亲也没吃早饭就走啦。我和六七个住校老师们,一到晚上就在铁炉子上烤吃父亲送来的红薯。贺老师说:宝珍呀,你遇上了一个好大人,实际人家就是专门看你来啦,好好珍惜吧!</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在我生病期间,父亲默默无闻的关照。</span></h1><h1> 1977年,我从沟二里调往镇威初中任教,一次因病打针被感染,屁股上的针眼发炎,套了一个鸡蛋大的脓包圪洞。当时贵堂刚刚调到县委办公室,随同书记县长下乡抽不出空来。在坛镇供销社工作的林秀大姐,带我去公社医院找关佩成大夫为我手术挖治连缝六七针。我疼痛难忍,睡在姐姐宿舍养伤半月之久,姐姐一边工作,一边定时为我吃药,在一开始的几天还要帮我穿衣服,扶我上厕所。我年迈的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天早上提个竹篮篮,从槐树原上坛镇供销社来看我,里面盛的有鸡蛋、二合面卷卷和一些好吃的瓜果等食物。他坐在板凳上看着我,什么也不说,临走时总是问问姐姐,或安排些什么。父亲就是这样,一天天,一趟趟地,直到我养好刀口返回学校。</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3、割制家俱,从槐树原送往灵石。</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我们结婚后的第三个年头,我调往灵石二小学任教,我俩住在铁路旁不到20平米的公经房内。父亲趁来灵石开三干会的机会看我们,他看到我们的衣服在炕上帎头下压着,房内没有一件箱箱柜柜和桌椅板凳,生活很简陋,也没说什么,没想到第二年春天,父亲给我们从村里送下来一车新割制的家俱,放在二小学的一间空教室内。有床、立柜、桌子、厨柜、带底座的一对扣箱和两把椅子。父亲说,木料都是我从山里扛回来的,雇河南木匠割好的,你们找人油漆一下先用着,等往后条件好了再说。他也没说工钱和运费花了多少钱,便跟车返回村里了。当时我们年轻,工作忙,想事少,只是为同事们的羡慕而沾沾自喜。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才越活觉得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戴是何等的真切。我们永远感恩父亲。</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4、任劳任怨,为我们养育儿子6年之久。</span></h1><h1> 在我30岁那年,我们有了可爱的儿子,难为的是我们正值事业发展之际,我代几个班的数学,还当任全校少先队辅导员。贵堂工作繁忙,每天早晚还加班学习,立志要考上国家正式干部,无耐把儿子送往段纯山头村一家年轻夫妻奶养,当时每个月除供给生活用品外,还付20元的奶养费。但刚过了一年,我们发现奶娘有了身孕,断了奶水,我们便把儿子抱回灵石,重找奶家。这时,父亲不顾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毅然决定接承抚养我的儿子六年之久,支持了我们的工作。</h1><h1> 父亲的这些爱,是晚辈们无法用金钱买来的,如今我们都奔七十的人了,儿子也36岁了,他虽然学习文化知识不多,但很多行为举止总不时地相象着父亲和奶奶,他常说的口头语总是 “俺爷爷说……俺老奶奶说……" 儿子尊老爱幼,懂事听话的好习惯,无一不渗透着父亲对他儿时的教育与影响。是父亲的大爱为我们带来了和谐幸福的家庭。</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5、父亲用他一生的工作经验,关爱着我们的事业。</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在苦难中磨练出他坚强的意志。从二十多岁当乡长、书记干革命,从解放到改革开放,经历了无数运动,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父亲在我们的各个工作岗位和阶段,都是无微不致的关心着。1978年秋季我被调到县城工作,父亲很慎重地说教我:“在城里工作可不和咱村里人一样,人家都是‘鼓楼底下的雀,经过市面,都是惊出来的’,他们对人要求高,没有乡下人好处。新去一个单位,要好好工作,先做出强于别人的成绩,才能让人瞧得起,千万不要一去就和人家闹矛盾,要搞好团结……” 1990年我从教育界转行干行政工作,去张家庄镇当镇长期间,父亲为我更是没少操心,他说:“政界人好斗心眼,耍权术,可和你们当老师的不一样。当领导做决定,开会时一定要沉住气,先让大家讨论,人人都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最后你综合大家意见后再做出决定,这样就会让人口服心服。”他还说:“年轻人当领导不要小看老年人,也不要瞧不起穷人,说不定那一时他们会真心实意地为你挡风险。”回想起我几十年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我还真是有父亲身上的那股劲,认准的事说一不二,不成功不罢休。遇到事情会换位思考,不钻牛角尖。懂得“人怕敬,鬼怕送,哄死人不偿命”的道理。</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父亲离开我们快四年了,回想起来,他老人家对我及我们这个大家族的爱是说不完的。四十多年,父亲对我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深深地熏陶着我们。四十多年,家里家外经历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事,父亲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会让我们刮目相看,心悦诚服。我非常羡慕社会各界人士和一代又一代家族成员,对父亲的高度评价和美好的回忆。我非常敬仰和怀念我的父亲。</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儿媳: 王宝珍</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2018.11.3</b></h1><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167efb">爷爷奶奶和孙女近照</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