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多彩摩洛哥(九)

严子健(姥记者)上海

<h1>“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成了撒哈拉。”来到摩洛哥,三毛的名句,时不时在我耳边萦绕。</h1> <h1>去撒哈拉(Sahara),我们是从艾兹鲁南下走N13。前一集说过,从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的梅克内斯走N13朝东南往下,艾兹鲁是必经之地,从阿特拉斯山的中段和高段中间穿过,就是撒哈拉沙漠了。</h1> <h1>期间要路过的地方是艾兹鲁——米德勒特——拉希迪耶——伊尔富德——里萨尼——梅尔祖卡,到了梅尔祖卡,距离阿尔及利亚边境只有50公里,下一个村是塔乌斯,N13公路到塔乌斯就消失在撒哈拉沙漠中了。下图是齐兹河的拐弯处,是撒哈拉的门户。</h1> <h1>历史上,据说在阿特拉斯山脉和撒哈拉之间的这个区域找到了铅矿和石膏,N13沿线的一些小镇才开始有了人气。比如米德勒特(Midelt )是摩洛哥为数不多的高城之一,海拔1500多米,因为发现了矿,现在政府也在开发这个小镇。</h1> <h1>拉希迪耶(Er Rachidia )因有齐兹峡谷(Ziz Gorges)齐兹河及其周围的椰枣树棕榈林,那里就可以开发旅游,所以甚至有了机场。拉希迪耶也是个丁字路口,N13南下到梅尔祖卡,西边岔路是N10,一直往西就是瓦尔扎扎特。游客去托德拉峡谷,也走N10。</h1> <h1>我们到达梅尔祖卡(Merzouga)已经是下午,因为通公路,也因为是边境地区,更因为在这个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个大沙丘(Erg Chebbi),所以梅尔祖卡成了进入撒哈拉沙漠旅游的大门。</h1> <h1>这张片子是我站在N13公路的丁字路口上拍摄的,已经是梅尔祖卡的村边,继续往南就是塔乌斯,往东是去往我们预订的柏柏尔人沙漠帐篷营地,从梅尔祖卡进去大约7公里。</h1> <h1>我们在这里,是等待营地的沙漠四驱车来接我们进去,而这里的周围,有许许多多沙漠营地(见上图),提供游客食宿。在梅尔祖卡,已经可以见到驼队。</h1> <h1>这就是我们下榻的撒哈拉沙漠帐篷营地,它建在沙丘的低凹处,方位就在切比沙丘的中心。游玩撒哈拉沙漠,据我知道在摩洛哥也有很多玩法,如果是喜欢荒野体验的人,那么最好的玩法是骑骆驼穿越撒哈拉。而我们,实际只在沙漠里住一晚上,说句笑话,只是属于一只脚在沙坑里蘸一蘸而已。</h1> <h1>所有房间都是帐篷,四周用纺织品织物围起来,保暖不漏风。帐篷里面就是两张大床,帐篷外面有些桌椅。</h1> <h1>整个营地好像就10个帐篷,有个用类似芦苇的植物材料搭起来的大饭厅,和一长条排列整齐的厕所,这样应该便于供水。营地边有水塔,估计橡胶水管子都埋在沙下面。</h1> <h1>营地照明主要靠太阳能,所以供电时间是有限制的。</h1> <h1>我站到高处,可以看到周边的大多数营地都建在低凹处,而且大都有几棵沙柳树,也许这就是柏柏尔人的沙漠村庄。</h1> <h1>这位柏柏尔人小伙子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晚饭做好了会叫我们,晚上还有篝火晚会。</h1> <h1>怎么不见骆驼?小伙子告诉我,骆驼在隔壁的沙坑里,这就去牵出来,带我们去看日落。</h1> <h1>此前我对这次进撒哈拉沙漠的期望值很高,我期待站在沙丘上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美景,期待阳光微妙地改变沙丘的颜色,由黄到金,然后是赭石色再逐渐变成玫瑰金……</h1> <h1>可当我真的进入到撒哈拉时,感觉却有点失望。一方面是天不好,刚下了雨;另一方面是,这片专属接待一般游客的沙漠,有过多的为旅游服务的营地,尽管这个时间还不是沙漠旅游高峰期,但还是有不少驼队,把本来就范围不大的这片沙丘,踩得乱七八糟,到处都是脚印和车辙印子。</h1> <h1>最关键的原因,也许是自己退休后的这几年,基本上年年到新疆和西藏,大美的景色看多了,而这次来到的梅尔祖卡再进入几公里的撒哈拉沙漠,实际上只是撒哈拉大沙漠的外围边边角,所以感觉不过瘾。</h1> <h1>小伙子带我们走的那片沙漠,范围很小,只转了一两个沙丘。当然,一般旅游,两个小时的沙漠骑骆驼体验,也就只能这样了。</h1> <h1>有人说,撒哈拉的驼队是“The camel trains”,倒是很有意思,很形象。</h1> <h1>第二天天没亮,我们就出发了,到附近最高的沙丘去看日出。我没顾上问这是哪个沙丘,资料上说,梅尔祖卡附近的切比沙丘、迈哈米德沙丘都很壮观。但我们到的沙丘,似乎都不高。</h1> <h1>老天还算帮忙,太阳露了出来。可惜头天下了雨,沙丘周围雾气很重,天际线上面也有云,所以初升的太阳只是露了下头,就又给云层挡回去了。我们的撒哈拉日出拍摄,就这样结束了。旅游摄影就是这样,碰着啥拍啥,尽可能拍好就是。</h1> <h1>逆光拍摄,剪影或许是最好的选择。</h1> <h1>这是为我们牵骆驼的柏柏尔人小伙子。</h1> <h1>撒哈拉的柏柏尔人,过去也有被叫作“沙漠蓝人”。也许是混血儿的缘故,这些小伙子,个个漂亮。</h1> <h1>这位在昨晚篝火晚会上带着我一起狂拍非洲鼓的小伙子,一早起来变成了摄影师。</h1> <h1>这就是他的杰作,手机直出。住一晚帐篷,包晚饭和早餐,骑骆驼看日落和日出,这就是最常规的一次进入撒哈拉沙漠旅游体验的全部内容。</h1> <h1>等整个撒哈拉沙漠旅游项目结束,驼队收工,我们准备启程下一个目的地的时刻,我仿佛才刚刚恍然大悟:噢,原来这就是摩洛哥柏柏尔人要告诉我们的故事——古代骆驼商队走沙漠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如今柏柏尔人带我们骑着骆驼在沙漠中安营扎寨,在星空下入眠,这是让我们体验一下他们祖先的生活方式,这不就是旅游的真谛吗。可惜由于昨天下雨,我们拍摄日落和星空的计划都泡了汤。</h1> <h1>到撒哈拉沙漠游览,大多数旅游团是逆时针走,从马拉喀什——艾本哈杜筑垒村——瓦尔扎扎特——托德拉峡谷——伊尔富德——梅尔祖卡——菲斯,通常这是一个3天2晚的组合安排。虽然我们是顺时针走的,但总体意思也差不多。</h1> <h1>所以拍完日出,我们从撒哈拉沙漠出来,经梅尔祖卡,走伊尔富德,向大阿特拉斯山脉的纵深进发,目的地是托德拉峡谷(Gorges du Todgha)。没想到的是,我们出了伊尔富德,在走戈壁公路R702的路上,差不多大概在Fezna的地方,我突然发觉有一些土堆上都插着摩洛哥国旗。</h1> <h1>立即下车看个究竟。哇,那是井,再抬头看去,一长溜,几乎等距离的一个个小土堆,上面都有“辘轳”,我脑子里马上跳出,这是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看见过的“坎儿井”。真是个意外收获!如今应该是“摩洛哥坎儿井”。</h1> <h1>回国后我查了资料,虽说“坎儿井”究竟是谁的发明,众说纷纭,但我知道了劳动人民的这一伟大发明,不仅自古有之,而且很多国家都有。我国的新疆吐鲁番,亚洲的伊朗、印度,非洲的埃及、摩洛哥,甚至欧洲的西班牙等等。所以说,旅游绝对是长知识的。</h1> <h1>我们的车,是在红色沙石岩层的大阿特拉斯山脉的多个峡谷地带穿行,半路突然出现了一大片绿洲,这就是摩洛哥南部著名的“棕榈绿洲”。绿洲包括了齐兹峡谷、廷季达德、廷吉尔和斯库拉,方圆几百里,是阿特拉斯山脉东南坡的血脉,养育了一方人。</h1> <h1>那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椰枣树棕榈林,在沙漠地带长途跋涉,突然见到这么一大片绿,真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觉。仔细想想,原来顺着这条峡谷的还有一条托德拉河,是这条河滋养了这片椰枣林,也给沙漠谷地带来了勃勃生机。</h1> <h1>廷吉尔(Tinghir)小镇就建在河谷边的山坡上,远远望去,有古堡废墟,有清真寺,有大片的民居。</h1> <h1>在这几片峡谷地区,还出产一种海洋化石,据说头些年,当地人曾经把这个沟帮子挖得天翻地覆,挖坏了不少珍贵化石,非常可惜。</h1> <h1>廷吉尔不仅是个绿洲,也是周边几个矿业城镇的交通枢纽,以前就是个柏柏尔人的小村子,如今因为四周都有矿,所以据说政府正在大力发展这个地方。有了这一大片椰枣林,投资者在这里建起了酒店和别墅,旅游业也开展起来了。</h1> <h1>从廷吉尔深入到大阿特拉斯山脉,在巨大的峡谷中有一个著名景点——托德拉峡谷(Todra Gorges),两地距离只有16公里,一般的旅游,去了托德拉峡谷后,还得原路返回。但如果你是攀岩、徒步爱好者,如果有四驱车,那就可以继续往前走。</h1> <h1>有人用“被卡在坚硬的岩石山体之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来形容游览托德拉峡谷,很形象也很恰如其分。因为这个红色石灰岩的峡谷高达三四百米,而最窄的地方也就10米,你走到那里,就像天堂之门突然关闭,令人目眩。</h1> <h1>托德拉峡谷内的托德拉河,水流清清,上午进峡谷,有阳光有色彩,人也不多。</h1> <h1>我们是原路返回的,我们的下一站是瓦尔扎扎特,也就是继续走N10公路。有意思的是,从托德拉峡谷出来,我们又遭遇了一场雨,这是我们3天的撒哈拉沙漠之旅,在最不会下雨的地方,遇到的第二场雨。</h1> <h1>不过在斯库拉(Skoura)附近的N10国道旁,我们幸运地遇到了双彩虹。两个极其小概率的天象,都集中性地让我们遇上了。</h1> <h1>继续往西,就到了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因为在马拉喀什到撒哈拉沙漠之间,瓦尔扎扎特是必经之地,也占据着极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所以这个位于大阿特拉斯山脉南部的高原小镇,也有“沙漠之门”的别称。而且我认为,这个地方以及后面要去的艾本哈杜筑垒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城”,所有的建筑都是一片红色。</h1> <h1>历史上,瓦尔扎扎特是一个柏柏尔人的小村子,后来也成了骆驼商队的落脚点。法国殖民时期,是法国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驻防点。20世纪50年代,瓦尔扎扎特的电影业逐渐繁荣起来,“瓦莱坞”(Ouallywood)修建了电影拍摄基地,“环球影城”从此享誉全球。</h1> <h1>瓦尔扎扎特是地名,而在N10公路边的陶里尔特古城堡( Taourirt Kasbah ),才是最大的看点。城堡建于19世纪,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城堡里有个格劳伊宫(el Glaoui palace),如今都成了电影摄影棚,在这里曾经拍摄过不少电影,《盗墓丽影》、《角斗士》、《权利的游戏》等众多大片巨制都曾在此取景。</h1><h3><br></h3> <h1>从撒哈拉出来到瓦尔扎扎特,这一天拍得很闹忙。先是日出,接着是坎儿井,然后彩虹,最后还拍到了耶稣光和晚霞火烧云。</h1> <h1>晚霞不错,后面的大阿特拉斯山脉隐隐约约,明天我们就要翻越这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去到马拉喀什。</h1> <h1>顺时针走,3天2夜沙漠之旅的最后一个景点,是艾本哈度筑垒村(Aït Benhaddou),这里至今仍保留着11世纪的模样,198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张片子是在Asif Ounila河谷对面拍摄的,小山头上的村子就是艾本哈杜筑垒村。</h1> <h1>艾本哈杜在柏柏尔人语言中,有“河中小岛”的意思。山坡下面是Asif Ounila河,据说那是条盐河。</h1> <h1>以前这里是从撒哈拉到马拉喀什的商队的驿站,有记载最早的建筑始于17世纪,多数是用于防御的堡垒建筑,而且是成组合型的。由于电影业的兴起,这些生土坯筑垒起来的城堡,得到了部分的修复,故能保留至今。</h1> <h1>走近看,土坯上的图样纹理,依然清晰漂亮。人们常说,马拉喀什是红色之城。而我则认为,马拉喀什的红色护城墙,如今早已被羊毛地毯和各色皮拖鞋挡得看不见了。倒是在阿特拉斯山里这条古驿道上的艾本哈杜筑垒村和瓦尔扎扎特,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红色之城”。</h1> <h1>登高望远,Asif Ounila河蜿蜒而去,河边红土夯筑或土坯垒起的堡垒古村,守望者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h1> <h1>从这里望出去,方向正好朝东,如果我们天不亮就能到这一位置,拍张日出应该很有意思。</h1> <h1>如今的艾本哈杜筑垒村,已经完全是旅游景点,村子里据说只有四户人家,绝大多数人都住到河对面的新城,白天过河来做生意或者修房子,村口有座大土桥可以走人。</h1> <h1>这里的白天都是游客,要想找一个走动的本地人,很不容易。这是我等了好长时间才到手的一张片子。</h1> <h1>我们的车,穿行在大阿特拉斯山 (Atlas Mountains)的公路上。全长超过2000公里的阿特拉斯山脉,横亘在摩洛哥的中心,它像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尘土,也使得大西洋沿岸的平原温暖富饶。</h1> <h1>要不是有这个明亮的清真寺,我还真以为自己走在我国的青藏高原或者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大山里。这样的摩洛哥柏柏尔人自然村,在如今也已越来越难得见了,而它依然默默守护着这条古驿道,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已经听得到德吉玛广场的喧闹声了,库图比亚清真寺的宣礼塔尖也已隐约可见,我们快到马拉喀什了……</h1> <h1>“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成了撒哈拉。”也许我难以体会三毛当时的真实情感,但当我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象时,我喜欢这样的谈情说爱。(未完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