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琉球馆“柔远驿”

知了

<h1><b>&nbsp; &nbsp;与琉球馆的石碑并立一起的这个石碑不知是哪年哪月哪位汉奸所立。</b></h1><h1><b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u>&nbsp; &nbsp;在琉球馆的门口,一个至今仍被日本侵占的、曾经是中国的属国馆驿门口,赫然写着“中日友好”,感觉上,如同是抗战时期写在日占区“中日亲善”的字样。</u></b></h1><h1><b>&nbsp; &nbsp;“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是抗战时陈嘉庚的作品一个著名的提案。</b></h1><h1><b>&nbsp; &nbsp;福建有爱国华侨陈嘉庚,也有大汉奸“满洲国总理”郑孝胥,他的家就在南后街,至今还有人对他津津乐道,岂不怪哉!</b></h1><p><br></p> <h1><b>  来到琉球馆本想写点什么“游记”,但看了以后真不知怎写?心态决定了思考,而里面除了中文就只有日文介绍,门口的一块石碑上的“中日友好,万古长青”让我感觉象有个苍蝇在面前一样。琉球馆立此石碑,而且是与琉球馆的石碑立在一起,真不知道怎了?</b></h1><h1><b> 就当要完成的“作文”作吧,来个以图识读!</b></h1><p><br></p> <h1><b>&nbsp; &nbsp; 第一次去柔远驿是2年前因是星期日。当天去时,馆门没有开启。</b></h1><h1><b>&nbsp; &nbsp;柔远驿位于台江区南公园斜对面的琯后街40号。它是福州在明代至清末用于接待琉球国赴华朝贡的宾客和商人的一座馆驿建筑,明代时官方全称为“进贡厂柔远驿”,民间又称琉球馆。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重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嘉庆、同治两朝曾大修。1876年日本吞并琉球后,它作为贡使馆驿的功能消失,其建筑面积渐被蚕食废毁。当时有63间房舍,可见规模不小。几百年间,这里住过多少谢恩使、庆贺使、进香使,又有几多商人和留学生在此逗留,现在已难以考究了。现仅存二层木结构建筑一座。</b></h1><p><br></p> <h1><b>&nbsp; 该馆建筑为坐北朝南向,大门后有插屏,其后为天井、两侧是披榭。厅堂的主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为穿斗式杉木结构的双层楼房。馆周围用封火墙围绕,占地面积约 600平方米,前后天井用传统的假山盆景装点,后天井还放置着搜集到的数十方葬在福州的古代琉球人的墓碑。&nbsp;</b></h1> <h1><b>&nbsp; &nbsp;1874年李鸿章为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北京专条》却埋下了一个隐患,那就是,承认了日本为被杀的琉球人出兵的合理性,这就等于隐约承认了琉球是属于日本的,将琉球这个一直依仗中国扶持的小国推到了日本的魔爪之下!另一个害处则是使得西方列强更加蔑视中国,将洋务运动在列强心目中建立的自强形象损失殆尽。最大的受害者则是琉球。&nbsp;</b></h1><h1><b>&nbsp; &nbsp;国人遗忘自己的小兄弟琉球国久矣,如同对于闹市一小巷中的琉球馆,福州本地人多数并不知有此处。</b></h1> <h1><b>&nbsp; &nbsp;1875年5月,日本强令琉球国停止对中国的朝贡,将驻福州的琉球馆使节撤回。琉球对断绝与清朝的藩属关系坚决抗拒,琉球王国上下不愿就此被日本吞并,不断派人赴日本以及中国方面陈情,决计抗争到底,并曾秘密派官员赴天津谒见李鸿章,请求中国“尽逐日兵出境”。清政府也据理与日本力争过,但终究未能派兵援助琉球。当时,琉球国陈情通事林世功还在北京壮烈自杀,以死抗议日本侵略,以死请求中国出兵,然而琉球还是被日本吞并。</b></h1> <h1><b>当年琉球使进贡的每次行程路线</b></h1> <h1><b>&nbsp; &nbsp;按照《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条件,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日本必须放弃海外殖民地,只保有本土四大岛及其他由盟军确认的小岛,琉球群岛不属于日本。</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b>  这是明清时期共派出的特使,明朝15批清朝8批次</b></h1> <h1><b>特使出使时的情景</b></h1> <h3><b>  当时就是这样的官船</b></h3> <h1><b>  琉球与我们的交往经历</b></h1> <h3><b>琉球国进贡的物品</b></h3> <h1><b>  这可不是日本的和服,而且日本的和服也是从这些琉球服装演变出来的</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