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敬畏自己的职业

剑锋

<h3>  10月24日,我在同学朋友圈里收到一位同学发来的视频,下面写道: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最悲催的一天!演唱会上竟然唱不上去,尴尬万分!台下十年功让台上十分钟给毁了!都是庸俗的社会风气浸染的。已有名气后就不思进取?练功?整日浸淫在饭局,堂会,商演走穴,又荒于勤练功,以致如此这般狼狈不堪。</h3><h3> &nbsp; 看后,如芒在背!</h3><h3><br></h3><h3> 自己已有一年多不站讲台上课了,可还时常在老师们面前夸夸奇谈课堂教学,岂不汗颜!常言道,一天不练,手生脚慢;两天不练,功夫减半;三天不练,成了门外汉。一位央视解说员曾说过,“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一个星期不练对手知道,一个月不练连观众知道”!更何况自己离开讲台已经一年有余,本来就不怎么高的业务水平恐怕也荒废殆尽了!</h3><h3> &nbsp; 我也时常听到像我一样年纪甚至较我还年轻的一些老师,在闲聊的时候,常常会触及教学的无趣、课堂的无谓、教育的无奈。许多教师每天经历着相似的工作,重复着“年年岁岁课相似”的无趣生涯。随着时间流逝,生命激情渐渐消退,甚至产生了倦怠。平时满足于自己原有的“功底”,投入到自己专业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身坐不下来、心静不下来,少了读书,少了用心备课,少了与孩子们的沟通交流,更少了应有的教学研究,只是勉强机械地上着一节课又一节课,并理直气壮,“这点东西教了多少年了!”。当然,课堂上的激情没了,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淡了,学生与你也越来越疏远了,教学成绩也赶不上去了,从而职业生活中缺失了欢乐,也就缺少了幸福感受。<br></h3> <h3>  翻开一页页教育史册,著名大师对自己所从事专业孜孜以求的事迹至今仍令人动容,敬仰之情难于言表。</h3><h3><br></h3><h3><br></h3><h3> 朱自清先生一位同事曾回忆说:先生把上每一节课都当作大事来对待,哪怕是很熟的教材,课前也要精心设计,仔细预备,进课堂时还十分紧张。</h3><h3><br></h3><h3><br></h3><h3> 钱理群先生回母校,南师附中请他为学生讲讲鲁迅。为了三天的课,钱老写了七天教案,前后准备了一个多月。钱老说:担心讲不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h3><h3><br></h3><h3><br></h3><h3>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晚年只带一个博士生。学生登门求教,先生正在吃饭,说:“请您等一下!”老人颤颤巍巍走到内室,出来时已将便装换成长袍。尽管只有一个学生,先生克己仍如此之严。</h3><h3><br></h3><h3><br></h3><h3> 学者余杰提到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70多岁的林庚先生给师兄师姐们上了一堂“告别课”。那天,先生穿着一身笔挺的衣服,满头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他讲《红楼梦》,讲古典诗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那风度,那气派,学长们至今感佩不已。为了这堂课,先生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已不用备课,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水准,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大病一场。</h3><h3><br></h3><h3>&nbsp;</h3><h3> 又想起那个经典故事:</h3><h3>&nbsp;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苏霍姆林斯基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花了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h3><h3><br></h3><h3><br></h3><h3> 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优秀教师用整个生命面对课堂的情怀。</h3><h3><br></h3><h3>&nbsp;</h3><h3> 再看看我们熟知的一些名师,哪一位不是珍惜课堂的每分每秒,精益求精地备课,仔细斟酌每一个教学细节,不拔高目标,不高谈阔论,不随波逐浪,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哪一位不是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以极大的责任心和耐心聆听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困其所困,思其所思,悟其所悟,乐其所乐。</h3><h3>&nbsp;</h3><h3><br></h3> <h3>  两相比较,自己“皮袍下面藏着的‘小’”便裸露无遗。</h3><h3> 教育本是植入骨髓的高贵,教育的使命是雕塑人的生命,培植人的灵魂。教师是以改变学生的现实生命为业的人,恪守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诉求,追求着“洁似冰心,幽如兰香”的儒雅气质,无形中透着“身正为范”,透露着所受的教育,也向学生展示着教育的美好,让学生愿意去追随,进而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h3><h3><br></h3><h3> 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里说:</h3><h3>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h3><h3><br></h3><h3>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的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h3><h3> 教师应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是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彰显优雅的姿态,把求真向善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如此,怎能有片刻丝毫的懈怠而荒废了自己的“练功”?</h3><h3><br></h3><h3><br></h3><h3> 还是同学提醒得好啊!敬畏自己的职业吧,那是你演绎生命精彩的舞台,那是你成就人生梦想的圣地!<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