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父辈的足迹 ——淮海战役

老牛

<h1><b>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会师淮海,决战中原,以气吞山河之势,首歼海州西撤国民党劲旅于碾庄圩,继歼豫南来援重兵于双堆集,再歼徐州倾巢西撤国民党军主力于永城地区。此战,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65昼夜,共歼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计55.5万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席卷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b></h1><h3> ——摘自《伟大的胜利》淮海战役画册</h3> <h1><b>  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指令和命令,统筹整个战役及作战有关一切事宜。</b></h1> <h1><b>  刘伯承(1892—1986)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总前委常委</b></h1> <h1><b>  陈毅(1901—1972)中原局笫二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总前委常委</b></h1> <h1><b>  邓小平(1904—1997)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总前委书记</b></h1> <h1><b>  粟裕(1907—1984)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总前委委员</b></h1> <h1><b>  谭震林(1902—1983)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总前委委员</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淮海战役战斗序列,江淮军区名列其中</b></p> <h1>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指战员60万余人浴血苦战,12万余人血洒疆场,3万余人壮烈牺牲,牺牲人数超过辽沈、平津战役牺牲人数的总和,平均每2分钟就有1名烈士献出生命。革命先烈与先辈用生命与热血创造了不朽的历史功勋,铸就了永恒的精神丰碑,让我们高举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h1><h3><b> ——摘自《伟大的胜利》淮海战役画册</b></h3><h3></h3> <h1>  今年是伟大的淮海战役胜利七十周年,为了缅怀我们的父辈的战斗历程,我们一家相约徐州,怀揣着父親的回忆录和日记,追寻父辈的足迹,走进了淮海战役战场。</h1><h1> 图为左起饶灵宁、胡瑛、饶江萍、饶小宁、饶江宁、饶康宁、于伟鹏</h1><h3></h3> <h1>  遵照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的电示,江淮军区组成前指,由副司令员饶子健率34旅(辖101团、102团)和独立旅(.辖第1团、2团、3团)共5个步兵团,约一万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受野司直接指挥。</h1><h1> 时任34旅旅长廖成美(后李木生),政委李世焱(后廖成美),参谋长陈克天;独立旅旅长张秀龙,政委王学武,副旅长叶道友。</h1><h1> </h1><h1> </h1> <h1><b>  父親饶子健曰记</b></h1><h3></h3> <h1>  11月2日,父親饶子健日记:接野司来电给各纵任务,要我们归十一纵队指挥,分割敌人包围赵灯(墩)之敌,求得歼敌一部,……</h1> <h1>  中央军委确定,淮海战役十一月六日发起,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消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h1><h1><b> </b></h1> <h1>  11月8日,华野主力占领新安镇等地,发现黄百韬兵团西撤后,华野前委立即令各部队掉转方向,追击逃敌。</h1><h1> 各部队在<b>“活捉黄百韬,全歼黄兵团”的口号下”,“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饥饿,不怕伤亡,不怕打乱建制,不为河流所阻,克服困难,忍饥耐寒,昼夜兼程,勇猛追击”。</b></h1><h1> 粟裕迅速果断调整部署,将消灭黄百韬兵团战场由新安镇转为碾庄,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任务加重了!</h1> <h1>  11月8日在宿迁、睢宁一线待命的父亲饶子健去11纵开会商讨部署,<b>接华野急电:命十一纵和饶子健部迅速北上阻截黃兵团西撤,咬住拖住黄兵团,坚持到主力到达,为主力合围黄兵团争取时间。</b></h1><h1> 作战部署:以运河铁路桥为战斗分界线,11纵在桥东,饶子健部在桥西,铁路桥由11纵保障。确定任务后分头行动。</h1><h1> 饶子健即令部队完成战斗准备后于下午五时出发,向赵墩东西一线开进,夜十二时打响!</h1><h1> 经过六个多小时急行军,经土山到达赵墩以南2公里地域。</h1><h1> 饶子健即命三十四旅在赵墩以东,独立旅在赵墩以西同时向赵墩发起攻击。</h1><h1> 图为赵墩地区</h1> <h1>  京杭大运河陇海铁路大桥,这是在淮海战役时赵墩铁桥原址,重建的铁路大桥。</h1> <h1>  </h1> <h1>  江淮军区前指命令独立旅从西面、三十四旅从东面及东南同时向赵墩之敌发起进攻。守敌第一00军的部队拼命抵抗。激战至天明,第三十四旅首先突入村内,敌向西逃遁。赵墩为我攻占后,从东面西逃的黄百韬兵团,从赵墩以北蜂拥逃往碾庄圩地区。</h1> <h1>  在攻击赵墩的同时,派出独立旅1团侦察连抢在敌人前面在碾庄车站以西约3公里的地方破坏铁路。迟滞了敌人西逃的行动。接着,第三十四旅、独立旅从赵墩出发,快速向西追击,不怕敌机轰炸,不顾饥饿疲劳,于9日下午在碾庄车站从西及西南,咬住了敌人。</h1><h1><b> 为了壮大声势,造成敌人以为是华野主力部队进攻的错觉,命2个旅实施宽大正面多点攻击,命攻击部队不穿插分割敌人,釆取与敌纠缠。前指发出战斗动员令:紧紧咬住黄百韬兵团,狠狠打!</b></h1> <h1>  三十四旅利用夜暗,以神速的动作攻占了敌人据守的五里庄等几个村庄,击溃守敌一个营。 </h1><h1> 在我军搜索接敌过程中,俘获了国民党军通信架线人员十余人,得知黄百韬兵团指挥部所在地,当即电告华野指挥部,为我主力追歼黄百韬兵团提供了重要情况。</h1><p class="ql-block"> </p> <h1>  时任独立旅第一团司令部作战参谋魏朝春回忆:当时(九日)中午接到旅部通知说:“敌黄百韬兵团,已于昨下午龟缩到碾庄地区,在我军大部队沒赶到前,你们的任务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抓住黄百韬部狠狠打,决不让敌人跑了”。“根据敌人的情况和上级的要求,战斗部署<b>为宽大正面,多点进攻”。</b></h1><h1><b> 图为魏朝春同志</b></h1> <h1>  图为原南昌陆军学院政委董超同志</h1> <h1>  原独立旅第一团政治处副主任董超(战前是三营教导员)回忆:淮海战役中我们部队赶到徐州东赵墩碾庄一线,当时我任团副主任,我们的任务是坚决阻击黄百韬兵团逃往徐州,等待我主力部队围歼黄百韬。我部队刚到第三天,敌人大批从运河东往徐州逃窜。……我三营已进入到衡集,三营营长陈继忠负伤由团政治处主任李学勘带领三营攻击敌人,这时又接命令我去兼三营营长,……这时敌人约有几个团的兵力,情况相当紧张,我对九连连长高加武说,我是代理营长的,令你的连立刻最快速度挖好工事,监视敌人,掩护部队,前往衡家集的各连的安全,……这时敌人看我们部队人多,开始组织炮火猛轰,敌人步兵开始向我反击,……我在沟边指挥,地上起了着火点,……抬头看天上,才明白天上是敌机机枪在扫射,敌人是慌里慌张的撤退,炮火攻击我们,搞不清我们的情况,打了两个多小时,我营牺牲了十几名戰士,派出去到前面的两名通信员,都没回来,估计都牺牲了。我们这次白天的攻击,应该说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敌人搞不清我们的企图……</h1><h1> 在这次战斗中,董超同志左臂两处负伤,其中左前臂骨内有一个子弹头,经手术取出。</h1><h1><b> 图为董超同志回忆录</b></h1> <h1>  三十四旅指挥所距敌人阵地仅三百米,敌炮弹落在指挥所旁,将指挥所炸塌,三十四旅参谋长陈克天,冒着炮火,带人将政委李世焱抢挖出来。</h1> <h1>  独立旅攻击衡家集顺利得手,但该旅第1团攻击西张庄守敌的战斗却打的很艰苦。西张庄位于碾庄车站西南四五华里,一条干枯的小河把村子分成南北两半,庄南为大片开阔地,庄子西侧还有一敌据点,第一团部署由第二营主攻西张庄;第一营攻击侧之敌;第三营为团预备队。攻击发起后,两个营同时向预定目标猛打猛冲,均一举突破前沿阵地。第二营由突击排率先冲入庄内,紧接着第四、第六连跟进时,同敌人在庄内激战。晚10时许,第四连攻占了庄内一高台子,正当继续向西发展时,遭敌火力封锁,前进受阻。……与此同时,突击排追着敌人的屁股进到了小河北岸,发现一个大院里的敌人正朝六连射击,九班长胡振华夹了炸药包就冲上去,一下子炸开了院子大门,全排一拥而入,消灭了几十个敌人。……至天明,占领了西张庄。</h1><h1><b> 图为西张庄干枯河沟</b></h1> <h1>  11月10日,我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大许家、曹八集一线切断了敌人西窜退路,黄百韬兵团不得不在碾庄圩地区停下来,固守待援。华野追击大军正从北、东、南三面逼进该敌。</h1><h1> 碾庄车站之敌第一00军,于10日上午对我西张庄阵地进行反扑。坚守西张庄的独立旅第一团第二营,在打退敌人三次连、营规模多进攻后,主动撤至小河南,依据有利地形扼守。敌人三次进攻失败后,便用重炮猛轰西张庄和小河南,倾刻间,落下炮弹三四百发,二营的阵地一片火海,房屋被炸塌,工事被炸毁,不少干部战土在炮火中倒下。</h1><h1> 为了保证二营守住西张庄阵地,前指令独立旅第一团三营与团迫击炮全力支援第二营的战斗,同时要求其他部队牵制当面的敌人,减轻二营压力。</h1><h1> 第三营受命后,像离弦之箭冲向敌群。敌人立即转移火力、兵力对付三营。三营伤亡越来越大,营长陈继忠和教导员董超先后负伤,尽管如此,他们仍未停止战斗。……全团密切配合,激战至下午4时,将敌人反扑打退,牢牢地控制了西张庄。</h1><h1> 父亲饶子健日记11月10曰记载:……赵灯(墩)之敌今晨全部撤退至碾庄一线,101团占领赵灯(墩),独立旅即向衡家集攻击,……</h1><h1> 11月11日,华东野战军各纵队陆续赶到。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隊赶来接替我部防务。</h1><h1> 父亲饶子健日记11月11日记载:今拂晓接到六纵隊王司令来电,他到达土楼,叶(道友)王(学武)来信,六纵十八师巳到达他们那里,准备合攻碾庄以南张庄。此时,华野主力已将黄百韬兵团的五个军被包围于碾庄及其周围不到十八平方公里的狭窄地区内。</h1><h1> </h1><h1><b> </b></h1> <h1>  与赵墩镇韩涛镇长、李围城镇武装部部长合影</h1> <h1>  碾庄圩战斗是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的主战场,1948年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将黄百韬领导的国民党军第七兵团一个兵团部、五个军部、十个整师十万人全部吃掉,国民党军队此次战役伤亡50594人,伤亡占其全部人员的二分之一,可见其惨烈程度。但是,解放军也付出了代价,此次战役共伤亡27308人。</h1><h1><b> 饶子健率江淮军区三十四旅、独立旅共五个团约一万人,于11月8日午夜,先于主力率先赶到碾庄,按野司指令,首先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攻击,死死缠住黄百韬兵团狠狠打,激战两天两夜,迟滞阻击了黄百韬兵团西逃,为主力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赢得了宝贵的两天时间。最终将黄百韬兵团围歼在碾庄圩地区,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决定性胜利!</b></h1><h1><b> 淮海战役碾庄战斗纪念馆</b></h1> <p class="ql-block"><b>  碾庄圩烈士纪念碑</b></p> <h1><b>  向在碾庄圩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致敬!</b></h1> <h1>  饶小宁代表全家向碾庄圩烈士纪念碑献花</h1> <h1><b> 粟裕将军墓</b></h1> <h1>  饶江萍代表全家向粟裕将军墓献花</h1> <h1>  在粟裕将军墓前留影</h1><h3></h3> <h1>  碾庄圩南门,黄百韬兵团指挥部由此进入。</h1> <h1>  进入碾庄圩南门,黄百韬指挥部第一道圩防线。</h1> <h1>  进入南门后,黄百韬指挥部第二道圩防线。</h1> <h1>  碾庄南门通往黄百韬指挥部的街巷</h1> <h1>  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黄百韬兵团指挥部旧址</h1> <h1>  黄百韬(1900—1948)广东梅县人。国民党陆军大学特别班毕业。国民党军第7兵团司令官。第7兵团辖25、44、63、64、100军五个军。</h1> <h1>  碾庄圩尤家湖村是黄百韬毙命处</h1> <h1>  11月12日,杜聿明以十二个师的兵力,在大量飞机、坦克的掩护下,沿陇海路向东进攻,受到我军的顽强阻击。这时,华野指挥部命令我江淮部队开至徐州东南,包围敌飞机场。途中,敌机不时前来扫射,部队一面组织火器对空射击,一面继续开进。</h1><h1> 12日下午,前指刚到达高集,就接到第三十四旅的报告,说他们在前面同敌人交火了,住睢宁的国民党第一0七军孙良诚西逃的先头的第二六一师正巧在在这里碰上我们。孙良诚部无心恋战,夺路逃跑。我令部队全力追击,终于在孙集地区堵住了这股逃敌。</h1><h1><b> 图为大郭庄机场</b></h1> <h1>  11月14日晚包围了徐州飞机场,徐州敌人的空运线路为我切断。这一行动,同苏北兵团、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不断发起的战斗,构成了对徐州的威胁,使杜聿明不敢倾巢东援黄百韬。</h1><h1> 为保证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顺利进行,并便于尔后对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作战,华野即开始在南线布置战场,遂令我江淮部队南下围歼灵壁。</h1><h1><b> 图为原大郭庄机场营房</b></h1> <h1>  接受任务后,于11月17日下午经张山集、渔沟向灵壁急进,昼夜兼程,18日晚抵达灵壁城外。前锋独立旅第一团第三营在城北同敌人遭遇,歼敌一部,余敌逃入城内。次日拂晓前,前指和两个旅都开抵城下:三十四旅位于城东;独立旅第一团位于城北,第二团位于城西,第三团位于城南;前指设在城东北的双庙子。20日,各部队肃清四关之敌,迫使敌人龟缩于城内。</h1><h1><b> 图为灵壁古城墙</b></h1> <h1>  灵壁是一座古县城。高达十余米的城墙厚实完好,加上宽约十米的护城河,构成易守难攻的地形。守敌第十二军二三八师五千余人。</h1><h1> 前指命令各旅、团抓紧进行攻城准备。把坑道挖到护城河边,扎浮桥,做云梯,看地形,论战法。</h1><h1> 11月23日,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奉命前来一起攻城。经商定,该纵第三十七师接替城西独立旅第二团防务。我部以北门为主攻方向,.由独立旅第一团担任主攻,第二团为预备队,第三十四旅于东门助攻,独立旅第3团仍位于城南,同第十三纵队一起防敌南逃。</h1><h1> 11月24日傍晚,总攻开始。北门主攻阵地上,十三纵的一门山炮未能扫除前沿障碍,独立旅一团第一营即令爆破组出动,爆破手们在火力掩护下,跃入冰冷刺骨的河里,进行连续爆破。副班长孙士富见小包炸药效果不大,立即背起五十斤的炸药包连爆两次,将城墙炸了一个十几米的斜坡。突击连四个排通过浮桥冲上突破口,打退了前来阻击的敌人,一举突入城内。后续部队正要跟进,被大量涌向突破口的敌人居高临下,以强大火力严密封锁于城外。攻击受阻,突击连被困在城内,孤军作战,前指见情况危急,立即命令第一团再开突破口,重新组织部队冲上去。第一团集中所有重机枪压住敌人火力,一营猛打猛冲,首先冲上突破口,这时敌人从三面扑过来,在这关键时刻,二营赶到,两支部队左冲右突,同敌人展开了英勇搏斗。与此同肘,三营用云梯登城成功,.第二团也投入了战斗。</h1><h1> 几乎同时,三十四旅攻破了东门,三十七师从西南 攻入城内。</h1><h1> 至此,江淮部队已有五个团攻入城内,围歼东西长街以北之敌。首先肃清堑壕内的敌人,然后攻破一个又一个暗堡,转入逐街逐巷逐屋的清剿。</h1><h1> 部队在向城内扩展时,找到了独立旅第一团突击连尚存的四五位同志。这个突击连不愧为英雄集体。</h1><h1> 25日拂晓战斗结束,灵壁全城解放。</h1><h1><b> 图为灵壁古城</b></h1> <h1>  父亲饶子健11月24日日记中记载:……独立旅一团一营一连为突击连,该连用炸药冲锋开辟道路,当时团的报告冲进一个营进去,敌数次反冲锋,被我打下去,但由于敌阵地有纵深工事,受敌火力殺伤,该连全部光荣牺牲,其余部队伤亡很大。</h1> <h1>  打下灵壁后,饶子健率部乘势扫荡了周围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再次解放泗县。</h1><h1> 11月29日,奉命转仅濠城,绕道双沟渡淮。</h1><h1> 12月5日,部队到达鲍集及其以南地区,国民党军第六十六军五五四团抢先布防,企图阻我渡过淮河。6日晚,三十四旅一OO团包围了河梢桥的敌人,同时派出突击队强行渡河袭击周嘴,占领有利地形,掩护大部队南渡淮河。7日晨,部队刚渡一半,敌机数架临空,轰炸我登陆点,上午8时,敌向已过河的三十四旅一O二团阵地攻击,被我击退,部队于当晚南渡完毕。随即进至古城西南地区,开始破路。</h1><p class="ql-block"> </p> <h1>  我们要破路,敌人要保路,形成了激烈的斗争。12月11日晚,三十四旅、独立旅两个旅同时出动,破击了明光、邵店、三界段铁路。次日下午,敌人来报复,驻张八岭敌人一个团向独立旅第三团阵地进犯,第一团从侧翼反击,将敌击退。同时,明光的敌人两个团向我进逼,遭第三十四旅夹击后溃退。就这样,一面破路,一面战斗,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很快把明光至沙河集的四十多公里铁路变成“死蛇”。这次破路,战士们用炸药包,只将铁轨两头炸翘、炸鼓,不仅阻止了敌人火车通行,还加大了修复的难度,这个办法提高了破路效率。</h1><h1> 同江淮部队破路相呼应的,进入淮南津浦路西地区的先遣纵队破击了蚌埠附近的铁路。两支部队配合行动,彻底切断了津浦铁路宁蚌段,牵制了沿线之敌,有力地支援了我军主力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行动。</h1> <h1>  1949年元旦刚过,从武汉方向调来不久的国民党军第二十军,因被阻于淮南不能北进,气势汹汹地寻找我江淮军区部队决战,出动第一三三师、一三四师,配合第六十六军第一八五师向我住地古城一带“扫荡”。1月3曰晚,独立旅侦察队潜入敌人腹地大安山,捕得俘虏,查明敌情。4日,敌向我各部队阵地进犯,我各旅、团奋勇反击,同敌激战两天,敌被迫后撤。我乘机尾追,歼敌一部,将敌赶到铁路以西,我军占领嘉山、三界、张八岭等地。</h1> <h1>  淮海战役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部署,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进行整编,我江淮军区独立旅和第三十四旅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第七十七军何基沣部合编为第三十四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 </h1><h1> 军 长:何基沣</h1><h1> 政治委员:赵启民</h1><h1> 第一副军长:饶子健</h1><h1> 第二副军长:过家芳</h1><h1> 副政治委员员:吴宪</h1><h1> 参 谋 长:张秀龙</h1><h1> 政治部主任:王德贵</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第100师</h1><h1> (以原何基沣部队第123师为基础组成)</h1><h1> 师 长:孙名泉</h1><h1> 政治委员:王学武</h1><h1> 第一副师长:张兆英</h1><h1> 第二副师长:柯邦坤</h1><h1> 参 谋 长:柯邦坤(兼)</h1><h1> 政治部主任:李云龙</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第101师</h1><h1> (以江淮军区独立旅为基础组成)</h1><h1> 师 长:叶道友</h1><h1> 政治委员:杨汉林</h1><h1> 副 师 长:马秉迈</h1><h1> 参 谋 长:蔡 园</h1><h1> 政治部主任:王荣森</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第102师</h1><h1> (以江准军区第34旅为基础组成)</h1><h1> 师 长:李木生</h1><h1> 政治委员:廖成美</h1><h1> 副 师 长:陈传家</h1><h1> 参 谋 长:陈克天</h1><h1> 政治部主任:郑从政</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