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关于“路易小组”此处着墨点滴。Friendy姐、Yuan和我在南京就组成了锵锵三人行,10.5随着Yun和Little Goblin(后面简称LG吧)的加入壮大到5人,因本人的一头长卷发凌乱于巴黎的秋风中,与路易十四的一丝不苟的长卷发(虽然他是假发)形成鲜明对照,于是被姐妹们调侃成了路易(可事实上我是Julia呀),又被Bertrand封了个组长,这个小组自然就成了路易小组了,随着Lydia姐10.7的加入,路易小组6名成员全部到位。感谢Lydia姐的加入,不然我对维孜莱的认识是要打折扣的,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h3> <h3>Friendy姐和Lydia姐在维孜莱村口</h3> <h3>我们当晚(10.7)赶到维孜莱(Vézelay)时该有9:00多了,入住村口的“圣雅各朝圣客栈酒店”,当前台将沉甸甸的钥匙交到我们手中时,心中仿佛接过了打开厚重历史的密匙,千年的历史画卷将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h3> <h3>放下行李,Bertrand领我们一路爬坡来到“贝壳餐厅”晚餐,这里也是接待朝圣者的餐厅。秋季的夜晚街道极其寥落,无人,路灯泛着清冷的光,此刻的维孜莱好像属于另一个时代!多亏Bertrand事先联系,餐厅的员工为了我们的晚餐刻意等了一个多小时,非朝圣旺季,他们早该下班了。司机Magdy先生(马歌迪简称老马)请大家喝酒,我们心里怪惭愧的,老马辛苦了一天,该是我们请他喝酒才是,不过后面有的是机会。其实看似顺利、开心的旅途,每个环节总是有人在操心和付出的,只是你是否愿意去感知和感恩罢了。</h3> <h3>晚上没有活动,斜倚在床头回味Vézelay的前世今生。Vézelay位于勃艮第地区(Bourgogne ) 库雷河(Cure)左岸,一座被称为“永恒的山丘”(eternal hill)的小山上,曾经是欧洲历史上天主教的第四大朝圣目的地(仅次于耶路撒冷、梵蒂冈和圣雅各),十字军东征誓师和出发地,圣雅各朝圣之路法国境内的4条线路的出发地之一,法国最美村庄之一,电影“虎口脱险”取景地之一,作家罗曼-罗兰故居所在地。她经历了兴起、辉煌、衰落、复兴,依然风采迷人,不仅是朝圣者,即便普通游客也纷纷慕名而至,正如我们。拥有如此璀璨桂冠的Vézelay,在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h3> <h3>早晨醒来,看着窗外如画的风景,慢慢用完早餐</h3> <h3>然后沿着主大街,开始丈量Vézelay。</h3><h3>未被光阴掩去风采的千年古镇在薄薄晨雾中有股神韵,石材民居沿街排开,这些曾经为牧师、酿酒师、手工艺匠人所有的古屋,看橱窗便知已成了本地各种特色商品的小商铺。</h3><h3><br></h3> <h3>走了3分钟的光景,来到了法国著名作家与音乐评论家、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的故居。他于1937年移居此处,晚年的他已被法国文化界孤立很久,那时离群索居的他,为什么选择了维孜莱而不是故乡克拉姆西?我不知道,或,就因那山坡上宁静的黄昏?我像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怀着虔诚,在故居门前停留。</h3> <h3>由再访维孜莱的朋友提供罗曼罗兰故居陈列的手稿</h3> <h3>主街走到一半处,红色窗户的两层小楼是Vézelay的Visitor Center —“维孜莱之家”</h3> <h3>镇公所办公处</h3> <h3>继续上行,那座中世纪的宗座圣殿—圣玛德琳教堂(Basilique Ste-Madeleine)矗立于多岩的山丘之顶。今早薄雾弥散,云层低垂,教堂与云层隐约相接,更显庄严与肃穆。</h3> <h3>Bertrand邀请了Visitor Centre的Christopher(克里斯多夫)先生稍后为我们讲解这座宗教圣殿的历史,所以我们暂且绕着教堂周边走了一圈。</h3> <h3>教堂的背面是大片开阔的平台,树木参天,只有树木的年轮才能说出它们陪伴教堂的岁月,又送走了多少虔诚的朝圣信徒。</h3> <h3>这里也是观景平台,周边是壮观的葡萄园、向日葵田(早晨有雾,照片来自网络)。据记载这里的葡萄园始于高卢-罗马时期,19世纪初毁于葡萄根瘤蚜,直到1973年才得以重建。</h3> <h3>沿主街返回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右拐上岔路是一条更为幽静的小街。</h3> <h3>不远看到城门和城墙,惊叹这似曾相识的场景。</h3> <h3>Bertrand提醒我们这是二战题材的法国经典喜剧电影“虎口脱险”的取景地!</h3> <h3>10点钟我们来到“维孜莱之家”,这里有5位古道热肠的工作人员,分别用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德语给来访的游人讲解维孜莱,为了保护和宣传这里的历史文化遗产。Bertrand邀请的是Christopher先生,他为我们讲解宗教建筑演变史和维孜莱大教堂的历史 。演示室在地窖里,维孜莱的房子都有这样的地窖,虽有贮藏功能,但在中世纪的时候,一直作为朝圣者的住宿和庇护的场所,历经千辛万苦走到这里的朝圣者能够在里面安顿休息。将曾经的地窖改为演示室,更平添了一份年代感与神秘感。Christopher先生用一根细绳作为工具,演示了教堂建设者如何根据勾股定律的原理,在当年的教堂建设中进行测量与校准的。Christopher还古为今用,为自荐者Yun测量了身体比例,Yun was testified as a“Perfect Woman”!打这以后,Yun怎么看、怎么说、怎么做,都像个“完美女人”了!!!谁说人体不是上帝的杰作呢?</h3> <h3>人体美学在1000年前已被用于这座教堂的建设中,教堂平面十字的比例正是人体张开双臂的比例(图片来自网络)<br></h3> <h3>同样吸引人的是演示室的一个模型,用灯光模拟一年四季太阳光线照进教堂的情景。</h3> <h3>光线投射至教堂内的示意图</h3> <h3>一年中光线透过南墙的高窗投射到中殿内,形成光池。令人惊叹的是,夏至(施洗者约翰的生日是6.24)的正午,9个光池落在正殿的中线上,所有光池连成一条直线,引向圣坛;而冬至时(如此接近圣诞的日子)光池则高高落在北墙的柱头上。一年中两个特别的季节,两处精确的位点。“He must increase, I must decrease”。教堂的光线的设计反映的正是这个过程:施洗者约翰生日之后,光线逐渐减弱消失,圣诞季光线高高投射在北墙的柱头。For John" was not the Light, only a witness to speak for the Light (Christ)"。这是神的启示与人的智慧的共同杰作吧?</h3> <h3>圣诞季光池落在北墙高高的柱头上(照片由友人提供)</h3> <h3>在我们掌握了一些背景知识后,克里斯朵夫先生才带领我们参观大教堂,进行实地讲解。公元9世纪80年代,一批僧侣在古罗马和卡洛琳王朝的遗址上建造了一座修道院,1050年这座修道院意外得到了传闻中见证耶稣受难的Ste-Mary Madeleine (圣女玛利•玛德琳)的圣物后名声鹤起,朝圣者趋之若鹜,修道院也因此不断重建。1215年半罗曼半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竣工,修道院进入了鼎盛时期,拥有众多的信徒。1279年因位于普罗旺斯的Saint-Maximin-la-Sainte-Baume修道院发现玛德琳的遗体且经教皇诏书核实,维孜莱的Ste-Mary Madeleine修道院身价便一落千丈;虽院道中落,但仍作为法国境内四条朝圣之路之一的出发地;又在1569年遭到胡格诺派的破坏;法国大革命期间被亵渎,至19世纪中叶已濒临倒塌。1840-1864年间,经著名建筑师Viollet-le-Duc艰巨的救援性修复使其重新焕发了生机。</h3> <h3>教堂各部分建设的年代</h3> <h3>这座圣殿入口的雕像,与同时代其他教堂的雕塑有所不同。</h3> <h3>站在这座宏伟的教堂前,凝视中央入口处的门楣,基督张开双臂欢迎走向他的人,他的眼睛似乎注视着天国,他的头部上方有一块较大的留白空间,是否为天堂所在?他的圣袍有种摇曳的动感,似乎要走出来迎接走向他的人们。</h3> <h3>教堂的中殿是更为古老的罗曼式风格,敦实又显幽暗,穿过岁月的长廊闪烁着中世纪的光芒;</h3> <h3>唱诗班席、祭坛、祷告室是哥特式风格,来自天国的光更为明亮。</h3> <h3>教堂的石柱上刻着形态各异的记号,是当年建设教堂的劳工们记录自己的工作、领取劳动报酬的凭证。他们的心中一定是充满坚定的信仰,在日复一日的艰辛劳作中与圣灵对话,才能完成如此宏伟的建筑,他们所刻下的记号,是否也是通往天国的通行证?<br></h3> <h3>当然,必须提到的是维孜莱与十字军东征的紧密联系。1146年十字军第二次东征前圣伯纳(St Bernard)在此布道; 1190年十字军第三次东征前,英格兰狮心王查理( Richard I)和法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Philip II Augustus) 在此会师, 3个月后由此出发,开始第三次十字军东征。</h3> <h3>写到这里,我终于明白,维孜莱除了位于“永恒的山丘”(eternal hill)上外,还有“灵魂的呼吸”(breath of spirit)。这里曾存有忠诚的忏悔者原型圣女玛利•玛德琳的圣物,这里是十字军东征的誓师与出发地,这里是虔诚的朝圣者走向圣地的出发点,而今天,这里的维孜莱人,依然艰难地坚守和维护着人类共同的文化与精神遗产!而热爱文化的人们,也愿意让自己的灵魂在此呼吸,并为这里的文化保护与传播尽一份力。 </h3> <h3>“我们上学的时候被告知一切都是物质的。但多么显然,物质的东西总归要朽坏,而伟大的精神作品却永远伴随我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