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家莫札特传奇短暂的人生——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狂飙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电影《莫扎特传》是一部演绎主人公既辉煌又落魄的一生的电影大片,获得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等共8项金奖。在这部电影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能近距离的了解莫扎特极富戏剧性的人生。莫扎特是一个音乐天才,他所创作的音乐,旋律优美自然明亮,仿佛不经意间有一种旋律喷涌而出,自然流畅,毫无斧凿之痕,他的音乐庄重、典雅、高贵、浪漫,极富宫廷色彩,不仅如此,他的作品也不乏市井气息,热情欢快、自由奔放,毫无约束感。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又是欢乐和痛苦交织在一起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莫札特画像</p><p class="ql-block">莫扎特 WOI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奥地利作曲家。生于萨尔茨堡。自幼从父亲学习音乐,4岁便公开演奏古钢琴,5岁开始作曲,有神童之称。</p><p class="ql-block">但莫札特的命运正如古典音乐乐迷所说:杰出的存在似乎总有着宿命般的悲凉与无奈,只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感慨。上帝派他将最美妙的旋律带往人间,人类却用虚荣与嫉妒的原罪亲手将这份来自天堂的恩赐摧毁。他离开人世时穷困潦倒,长眠之处甚至没有一块墓碑,只能租借棺椁搬运尸骸,与贩夫走卒在同一土坑中被污泥掩埋。</p> <p class="ql-block">影片中的莫札特,由汤姆休斯克饰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一个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古典音乐的人来讲,莫札特无疑是一位令人为之沉醉的伟大音乐家。他出生于18世纪中叶,享年35岁。他天赋异禀才华横溢,他的24号交响曲、他的39、40、41交响曲都是乐迷们津津乐道百听不厌的音乐经典;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阿依达》、《魔迪》。其中《费加罗的婚礼》更是把歌剧艺术推向巅峰,受到歌剧迷们的广泛追捧。</p> <p class="ql-block">莫札特在创作《安魂曲》。我认为,这部作品莫札特是为其父亲和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而写。自小以来,耳濡目染、莫札特跟随父亲学琴作曲,成为轰动当时欧州乐坛的神童。成人之后,莫札特才华横溢的音乐天赋和桀骜不羁的性格遭人嫉恨,丢掉工作落魄度日,是父亲腆着老脸为他寻宫廷乐师一职,但过程并不顺利。父亲去世后,莫札特回想自己从辉煌走向落魄的一生,不禁悲从中来。</p><p class="ql-block">18世纪的音乐大都来自宗教,尤其莫札特的这首未完成的《安魂曲》更是如此。忧伤、 感化和歌颂,忏悔、缅怀和抗争是安魂曲的音乐主题。用专业的宗教术语说就是音乐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仰和祈求。人创造音乐,反过来音乐又影响人类。莫札特的安魂曲分为数个乐章。它的旋律根据不同乐章的特点或庄严肃穆或虔诚崇敬,或舒缓悲伤浅声低吟或快速激昂高声宣泄,既表现内心的挣扎又反映出一种抗争不屈。你似乎从每一个音符中都能听出作者对上帝的倾诉和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忏悔。安魂曲是天才莫札特赐给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每一个人都能从它庄严神圣的旋律中品味自己曾经的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魂曲似乎又是莫扎特为自己而写的一部史诗级的音乐篇章。激昂、悲愤、充满激情的旋律诠释了他短暂而又辉煌、凄凉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莫札特音乐引领人又是精神支柱。他同时又在生活中关注莫札特的衣食住行。</p> <p class="ql-block">父亲坚决反对女佣的使用,提醒莫札特防备陌生人。</p> <p class="ql-block">电影《莫扎特传》于1984年公映, 一经播出就受到世界电影业界和广大影迷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由于独特巧妙的构思、剪辑和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影片获得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并且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编剧奖等8项奥斯卡金像奖。</p> <h3>神父</h3> <h3>在神父面前忏悔</h3> <h3>主演萨列里的默里亚伯拉罕荣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h3> <p class="ql-block">萨列里曾是一个王室御用作曲家(意大利人),受到上流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面对莫札特飞泻而出的音符、旋律,萨列里内心是挣扎的。可谓爱恨情仇五味杂陈。一方面赞叹莫札特的音乐天赋,但更多的是嫉妒并由此生恨。</p> <p class="ql-block">他看到最别致完整的架构,他听到最美妙如天籁般的音乐。</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传》是一部极具悲剧色彩的电影大片。影片在剧情情节结构的构思上可谓煞费苦心、匠心独具,这对于烘托作品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都起到很好作用。影片开始,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曾经王室的御用作曲家、老迈的萨列里自杀的阴冷恐怖的血腥场面,预示着影片接下来将会充满阴谋诡计和各种悬疑,因此极大地吸引着观众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萨列里为什么要自杀?难道与莫扎特的过早去世有关?关于莫扎特的去逝,坊间一直以来就有各种传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被毒死的、有说被人害死的,也有人认为,莫扎特是因为其父过早的带他到欧洲巡演,受到各种病毒和流感的侵袭,从小体质虚弱,以至于难以承受创作的艰辛而过早夭折。而影片采用的是被谋害致死的说法。影片中,通过老迈的萨列里在神父面前的忏悔讲述,人们看到,莫扎特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传奇式的音乐天才。</p><p class="ql-block">莫扎特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利奥波,是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工作的作曲家兼小提琴演奏者。受父亲影响,莫扎特很小就显露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他3岁开始弹琴,5岁就能谱曲,7岁完成交响曲的创作,12岁写出歌剧。至此莫扎特逐渐开始在上流社会、王宫贵族中名声鹊起。奥地利国王是个音乐迷,也非常喜欢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因此,莫扎特受到国王的觐见。</p><p class="ql-block">莫扎特在弹奏萨列里专门写的欢迎曲时认为,欢迎曲的旋律有些艰涩,不够流畅,并修改了萨列里的作品。当着国王的面去修改自己的作品,而且这种修改赢得国王和王室其他成员的一致赞赏。</p> <p class="ql-block">神童莫札特引起全欧州轰动,他三岁弹琴,五岁写谱,七岁交响曲,十二岁写歌剧。</p> <h3>他天赋异禀,才华横溢,志满踌躇,憧憬未来。</h3> <p class="ql-block">莫札特受到国王觐见,兴奋不已。</p> <p class="ql-block">与国王讨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主题内容。</p> <h3>莫札特桀骜不羁的性格显露无遗</h3> <p class="ql-block">莫札特修改由萨列里专门为他写的欢迎曲,优美高雅明亮奔放的旋律在王宫大厅内回荡。</p> <p class="ql-block">但也引起御用作曲家萨列里的不满和嫉妒。</p> <h3>国王和御用音乐人为莫札特过耳不忘的记谱能力感到惊叹</h3> <h3>王宫御用作曲家的萨列里的内心极度不满,觉得这实在有失尊严。为此,萨列里心生嫉恨。在讨论歌剧《费加罗婚礼》时,莫扎特近乎完美的音乐表现,使得萨列里近乎疯狂。萨列里嫉妒心再次膨胀为发誓报复,一定要挫莫扎特锋芒和傲气。于是萨列里利用他御用作曲家的权势,处心积虑处处刁难莫扎特,报复莫扎特,最终导致莫扎特失去宫廷乐师的职位。由此开始,莫扎特的生活便一落千丈,过着一种无着落的漂泊流离的生活。他时常混迹于市井,通宵不归,甚至烂醉如泥。生活上的颠沛流离,使得莫扎特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为了生活,他还不得不拼命的工作谱曲。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莫扎特备受病魔和生活重压、过早离世。<br>&nbsp;</h3> <h3>萨列里的心上人恋上了莫扎特</h3> <h3>更加深了萨列里对莫札特的嫉恨,报复之火在心中萌生。</h3> <h3>莫札特与房东女儿成婚</h3> <h3>缺乏固定的工作,生活开始拮据。</h3> <p class="ql-block">莫扎特去世二十多年后,萨列里逐渐悔悟,他似乎感觉到来自上帝的谴责,整个人也陷入精神上的错乱,近乎疯狂,乃至于用自杀形式想结束自己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了呼应这种谋害论,编剧导演在影片的末尾,别出心裁地用对话的方式展示两人的内心告白。观众看到,早已体力透支、汗湿衬衣、勉为其难的莫扎特,硬撑着身体背靠床架,断断续续哼唱、创作着《安魂曲》的旋律,由萨列里根据莫扎特的哼唱记录谱曲。其间,莫扎特有“你要不要休息一下”的请求,但得到的回答则是“不,我不需要”。</p><p class="ql-block">谁都看出来了,此时的莫扎特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着眼前快速记谱的萨列里,莫扎特心怀感恩地说“我觉得好羞愧好愚蠢,原谅我,我以为你不喜欢我的作品,原谅我!”影片导演开场就用自杀的恐怖场景来渲染、暗示故事将在阴谋和报复中展开,而在影片末尾为了呼应这种阴谋暗害论,导演编剧刻意地反其意而用之,以莫扎特略带歉意的表白来表达他对萨列里的感谢。影片结尾莫扎特的表白和萨列里的回答,让人们更加深了对萨列里伪善狠毒面目的认识。此时此刻,影片中的莫扎特越是真诚,就越从反面衬托出萨列里的虚伪和狠毒。</p><p class="ql-block">我们说,电影《莫扎特传》是一部极具悲剧色彩的影片,一方面是因为主人公音乐天才莫扎特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就在于,直到临终,莫扎特也没认识到萨列里的阴毒和凶残。这种剧情结构安排可谓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对于揭示人性中是与非、真诚和虚伪、美好和丑恶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p> <h3>萨列里的阴险与莫札特的单纯形成鲜明对照</h3> <p class="ql-block">莫扎特年少出名,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莫扎特,很自然然地形成了他阳光、开朗、热情、自由洒脱、固执执拗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孤傲和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同时毋庸讳言,影片也揭示了莫扎特在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方面的幼稚。</p><p class="ql-block">莫扎特的悲剧一方面在于萨列里的狭隘凶残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在于他的社会经验不足。莫扎特严重忽视了一个社会现象,即在那个优秀作曲家层出不穷的时代,作曲家就是为王公贵族取乐欢怡的奴仆。这样就难免形成了莫扎特狂放不羁性格与权贵阶层道貌岸然、颐指气使之间的矛盾冲突。影片中我们看到,莫扎特从来不愿意盲目听从宫廷御用师们的意见,哪怕是对于一个音符的改变,有时甚至对于王公贵族乃至国王的看法也固执己见。</p><p class="ql-block">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与当时宫廷音乐的氛围格格不入,因此受到他人嫉恨的同时又受到宫廷御用作曲家萨列里的百般刁难和蓄意的从中作梗!影片中观众看到,萨列里答应莫扎特的妻子史坦丝为莫扎特在国王面前说好话讨工作,可却索要所谓的好处,并当着仆人的面羞辱她;萨列里为了了解莫扎特在家里的音乐创作情况,特意雇佣女佣深入莫扎特的家中,明着是保姆,暗地里就是监视、通风报信。(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安魂曲》的创作就是由女佣透露出去的);他以歌剧不能跳芭蕾为由,极力的阻扰莫扎特《费加罗婚礼》的公演,蓄意挑拨王宫贵族与莫扎特之间的矛盾;即使在莫扎特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萨列里也象个幽灵一样,在夜晚,头戴黑色死亡面罩,以金钱为诱惑让莫扎特加快谱写《安魂曲》。</p><p class="ql-block">影片中两次出现一个同样的场景:深夜时刻万籁俱寂,莫扎特专注于他的《安魂曲》创作,门外却响起重重地敲门声。恐怖的黑色,黑色的夜晚,黑色的衣物,黑色的死亡面罩下黑色的眼睛,就像一个不散的阴魂不断萦绕在莫扎特的周围。</p> <h3>指挥乐队</h3> <h3>萨列里雇佣女佣以打探莫札特创作情况</h3> <h3>莫札特时常参加化裝舞会,令父亲极为反感。</h3> <h3>歌剧《唐璜》片断</h3> <h3>在女佣的帮助下,萨列里潜入莫札特的公寓。</h3> <h3>父亲竭力劝阻女佣的到来</h3> <h3>穷困潦倒混迹市井</h3> <p class="ql-block">萨列里原本曾经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王室御用作曲家,受到国王和王公贵族们的宠信。但是所有的一切却随着莫扎特的出现而发生变化。因为嫉妒产生怨恨,并人为地在莫扎特和王室贵族之间设置障碍从中作梗,挑拨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从莫扎特的死亡和萨列里的忏悔讲述中感到,萨列里其实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在于嫉妒,不仅害了莫扎特,同样也使自己的心灵得不到安宁,备受折磨。</p> <h3>黑色的面具象幽灵般地缠上了莫札特</h3> <h3>莫札特过度劳累,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演出现场</h3> <p class="ql-block">《莫扎特传》曾经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奖提名。电影中的剪辑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莫扎特传》中,这种蒙太奇运用手法几乎信手捡来随处可见。观众看到,在莫扎特生命的最后时刻创作《安魂曲》之时,远在他乡的妻子史坦丝在预感的感召下,乘坐六轮马车在黑色的夜幕下飞奔的场景,以及在疾驰中令人震撼的《安魂曲》“悔恨”旋律不断的一遍遍地反复奏响,撞击着观影者的心灵,而且音乐旋律伴随着坐骑的不断飞奔,节奏越发快速。</p><p class="ql-block">这种在同一时间里呈现不同画面和画外音乐在不同地域同时响起的蒙太奇艺术形式的运用,充分表达了史坦丝想要与自己丈夫急切见面的迫切心情;同样,《安魂曲》旋律的声响,更是切合了作品的主题,很好地烘托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绪和影片的悲剧色彩。简言之,蒙太奇剪辑手法在《莫扎特传》电影制作中,完整地按照了剧本和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需要,把分别拍成的许多镜头、画面,声响,按照影片创作的构思,把这些同一时间、不同的镜头画面组织、剪辑在一起,使影片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在联想、悬念和节奏不断的变化中,有机地组成一部充分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被广大观众理解和接受的电影巨片。</p><p class="ql-block"> </p> <h3>莫札特既使在生命最后时刻也未识破萨列里的阴险狠毒</h3> <h3>为了生活,莫札特超负荷的创作终于使他倒下。</h3> <h3>是萨列里把莫札特送回了家</h3> <h3>这张照片很好地诠释了莫札特坚毅顽强拼命的性格特点</h3> <h3>他边哼唱边指正,让萨列里记谱。</h3> <h3>每一个声调音符的处理都细致入微</h3> <h3>莫札特夫人日夜兼程飞奔在回家路上。影片中在黑夜里响彻《安魂曲--继叙咏-从被诅咒者-悔恨》中或激昂或浅声吟唱的旋律,表达了莫札特夫人内心急迫和悔恨的心情。蒙太奇手法运用娴熟,很好的展现人物心理变化特点和对演出效果的气氛烘托。</h3> <h3>《安魂曲-悔恨》响彻在乡间荒野中</h3> <h3>马车上忐忑不安的莫札特夫人和孩子</h3> <h3>终于到家了</h3> <h3>憔悴不堪身心俱疲的莫札特已在生命的最后</h3> <h3>用尽气力露出最后的微笑</h3> <h3>天人相隔留下无尽的悔恨</h3> <p class="ql-block">很遗憾美篇不能做到作者可以任意选用合适的音乐,比如不能够有效使用莫札特的任何一部作品做背景音乐。实在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