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杨浦图书馆新馆纪实摄影

云里雾里

<h3>杨浦图书馆新馆前身为旧上海市图书馆馆舍。由著名建筑设计师董大酉设计,1935年建成。后因战事纷扰,该建筑一直被挪作它用,直至解放后仍没有机会复建完善。1994年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并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上海计划”公共建筑群。经三年多的修缮复建和扩建,实现了建筑师最初设计的“井”字型布局构想,传统建筑和现代化实施完美结合。<br></h3> <h3>图书馆正门两边墙上嵌有两块长方形石板。右边的这块石板伤痕累累,隐隐约约好像有个“基”字以及“…市长吴铁城…”几个字,其余没法看清楚,估计是旧上海图书馆奠基纪念。</h3> <h3>左边这块石板依稀可见“建筑师 董大酉”六个字</h3> <h3>上海市人民政府2014年4月4日立的石碑被安置在馆舍前的绿地中,上面刻有中英文“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大上海计划公共建筑群(旧上海市图书馆)”。</h3> <h3>图书馆座楼造型似北京钟楼,与现位于长海医院的“旧上海市博物馆”形成“左鼓右钟”的中国传统规划格局。整个建筑中轴对称的造型烘托出其庄重典雅,具有近代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的鲜明特色。展现出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br></h3> <h3>门楼正面为三孔券门,四周围以仿石造望柱栏杆,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修复后的黄色琉璃瓦屋面以及屋檐下的斗拱彩画,使门楼富丽堂皇宏伟大气成为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br></h3> <h3>走进图书馆,两边走廊墙上挂满有关这栋馆舍的历史以及这次修缮过程的文字和图片说明,方便读者了解。每幅说明右下角都有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即可随时观看所有说明。<br></h3> <h3>一楼大厅门口两边分别安置了1934年旧上海市立图书馆建筑设计师董大酉的半身塑像,以及1935年旧上海市立图书馆临时董事会董事长蔡元培的半身塑像,以志纪念。<br></h3> <h3>一楼大堂屋顶部分彩绘是原件,其他彩绘按原件复制。门厅地坪仍用遗存的小尺寸红缸砖铺设,显得颇为庄重。原有的一道孔雀门已遗失,修复时仿照二楼的门扇样式及材质将其复原,使一楼的孔雀门在八十年后再度“开屏”。</h3> <h3>一楼阅览区<br></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这些惟妙惟肖的“文物”,</span>营造出一个特别的空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氛围。</h3> <h3>新馆设有社会科学借阅区、自然科学借阅区、青少年图书借阅区、报刊杂志阅览区、书库开放区域,以及旅游、国学、欧洲文学等专题文献阅览区。借阅区和阅览区的书籍报刊丰富多样,室内宽敞明亮,座位充足舒适,并为读者免费提供电脑使用和wifi上网。<br></h3> <h3>二楼大厅的孔雀门是历经八十多年风雨的原件,样式精美,门扇上的孔雀两两相对,上方一只孔雀华丽开屏,<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优雅依然</span>。孔雀们的铸铁件全部用铆钉链接。梁枋藻井之间,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之美。</h3> <h3>二楼大厅内的阅览区水磨石地面上,拼花中央是一本翻开的书,喻意读书能充实人生。<br></h3> <h3>读者静心读书沉迷其中<br></h3> <h3>二楼阅览区墙上贴着“静”和“思”两个大字。除了要求读者保持安静,也许更多的是提醒读者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要学会把心静下来读书,<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书中自有一方清静的天地,只有</span>心静了才能享受美。而读书也要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活在当下而不忘思考未来。</h3> <h3>读者在满室的书香中享受心灵的安逸<br></h3> <h3>镂空成树形的书立,既美观又实用。</h3> <h3>采用西式风格设计布置的阅览区令人眼前一亮</h3> <h3>“机器人”欢迎小读者遨游科学的海洋,做未来的创造者。</h3> <h3>二楼还专设“上海近代市政文献主题馆”,收藏近代市政文献。以历史文献、建筑模型、全息投影等方式立体展示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br></h3> <h3>采用中式风格设计布置的“书房”低调优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与整体建筑和谐统一。</span></h3> <h3>图书馆庭院不大,以绿色为主的景观小巧宜人,供读者歇息交流十分贴心。</h3> <h3>一楼的八角窗<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完好无损,它</span>是保留下来具有历史价值的遗留物。</h3> <h3>风吹雨打八十多年,墙角的花纹图案依然清晰可见。</h3> <h3>站在馆舍后面看,图书馆也非常有气派。</h3> <h3>图书馆出口处,简洁宽敞。</h3> <h3>人称网红地标“小故宫”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在夕阳下如诗如画</h3> <h3>附:这是现位于长海医院的“旧上海市博物馆”,这座古城楼式的旧博物馆形似北京鼓楼。与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前身“旧上海市图书馆”)形成“左鼓右钟”的中国传统规划格局。<br></h3> <h3>建筑重楼飞檐,雕梁画栋,依然庄重典雅。留存至今的天花彩画,绚烂依旧。梁枋藻井之间,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h3><h3><br></h3> <h3>尽管古建筑已成为医院诊疗场所,许多历史遗留物仍然都保存的完好无损。<br></h3> <h3>古建筑门楼正门两边墙上嵌有两块长方形石板。一块上面刻有“上海市博物馆奠基纪念,市长吴铁成敬题,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另一块刻着“建筑师 董大酉”</h3> <h3>上海市人民政府2014年4月4日立的石碑,上面刻有中英文“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大上海计划公共建筑群(旧上海市博物馆)”。<br></h3> <h3>本美篇文字说明参考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的简介。照片用手机拍摄。</h3><h3><br></h3><h1> <b><font color="#b04fbb"> 谢谢您的观看</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