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桥街,原文是李名方县长公子(欣然)所写,增补本馆珍藏的八桥老字号原版档案,以及我发现的现在八字桥

扬中博物馆文史研究室陆尊

<h3>记忆中的老八桥街&nbsp;&nbsp; 欣然</h3><h3>八桥街的传说 </h3><h3>八桥镇是扬中的历史名镇,据说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1880年,当时有两座桥分别跨过两支交叉的港(当地人把连着江的河称作港),这两条港一条名叫思议港,另一名叫河汊港,也有人叫它火叉港,也许是因为两港交叉,形似当地人烧灶用的Y形火叉。</h3><h3>这两座桥呈八字型,因了这两座桥,镇子被叫做八字桥镇,街被叫做八字桥街,又因为扬中上洲,中洲都有八字桥,为了区分,叫成了下八字桥, 街名太长拗口,读着读着,不知谁开始把镇名叫成下八桥,一直到另两个八字桥退出历史舞台,慢慢地原来的下八字桥成为八桥,下八字桥街成为今天的八桥街。</h3><h3>扬中地处扬子江中,江水从扬中两边流过,江中船只南来北往,许多外地人来到扬中落户。扬中是鱼米之乡,移来的百姓开滩种地,慢慢生活安定,可以温饱。随着东南西北移民移入,在八桥有人沿港造屋,屋前成街, 八桥街便随着屋子越来越多逐步成形,街上人口渐多,又有了集市,渐渐地,八桥街成为扬中下洲的重要的商贸中心。</h3><h3>从成街以来,八桥街两百年几乎没有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多是近几十年发生的。当初两桥的连接处,有一个过街楼,以它为中心,八桥街由东,南,西三条街组成,往东北是东街,往西南是南街,往西北是西街,总长千米左右。街面都用条石铺就,江南小镇的气氛极浓。</h3><h3>随着街道向外延伸,八桥街除了成为扬中下洲的集贸中心,也成为了下洲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扬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八桥街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扬中文化的发源地之一。</h3><h3>扬中县志记载,扬中原称太平洲,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两江总督端方奏准设太平厅管理太平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太平厅同知蒋育芬迁厅治于下八桥镇,八桥镇成为扬中的最高行政机关的所在地。</h3><h3>到宣统二年(1910年),下八桥镇开始设官办邮寄代办所。 第二年10月,太平厅改为太平县。</h3><h3>民国2年(1913年),太平县民政长公署改称太平县知事公署,民政长改称县知事,县知县当然在八桥办公。 </h3><h3>1913年的8月29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日),下八桥爆发抗税运动,太平县知事公署被抗税群众放火焚毁。 </h3><h3>10月,县知事秦汇生把县政府迁去了三茅宫,八桥镇作为扬中最高行改机构所在地的历史从此结束。</h3><h3>桥 </h3><h3>在八桥街周围有许多桥,最重要当然是八桥大桥。 少时的我,父母在八桥中学工作,八中在八桥西街,东街的河对面,广善堂的旧址上。上街,去八桥小学上学总是要先走过八字桥。</h3><h3>随着岁月变迁,从七十年代起,八字桥只剩下一座跨在思议港上的大桥,另一座跨在河汊港的小桥因为河汊港被填塞早已不知去向。 </h3><h3>印象中我曾经见过原来的大桥,但这个印象我已经说不清楚,到底是60年代还是70年代初。 </h3><h3>去年在家里翻旧照片,居然找到一张我的家人于五十年代在八桥老桥上的照片,这张照片让我的印象一下清晰了起来。 原先的桥是石头桥,是那种极有特色的江南石桥,条石造就,结实、朴素、敦厚,宽三米左右,长十多米。桥中间有两排四根桥柱,把桥分成三部分,每两个桥柱上各架起一根长三米多的麻石,作为横梁,在横梁上架四块80公分 左右宽三米朵长的石条,中间桥面比两头高,船下可以过船,桥两旁砌有栏杆, 每边栏杆上各有两个石狮, 在三段桥身的连接处。</h3><h3>桥下可以走小点的内河船,不过对过桥的船有要求,船宽要小于八尺,太宽就被桥柱拦住了。水位太高时桥孔空间不够,水位太低船的载重量又是问题。过桥时船上的人常要弯下身子,蹲在船上。 大点的船只能停泊在桥前方的西街的河旁,因为常有船停泊此处,这里渐渐成为上货下货的码头。</h3><h3>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全国到处学大寨,扬中当然不例外,大搞水利建设,开河挖港,疏通河道,割田成方,八桥开挖了胜利河,原先的河汊港被填成了几段,两港汇合处的港道被填塞,小桥自然不见了,桥面的条石和街面成为一体,拆去了原来的石头大桥,后来又在老八桥大桥的东边重造了新桥 。</h3><h3>八桥大桥从此变成了水泥拱桥,桥宽了,河里原来的石头桥墩被移去,桥身也高了,新桥有一个大的主拱,边上还留了两三个小拱,涨潮时,港里水位高也没问题,水也流得更通畅。新桥造好后,可以通大点的船,船可以比较顺利地开过去,船运可以通过八桥大港直到老郎。</h3><h3>老八桥大桥就是这样的石板桥</h3><h3>在八桥大港上还横跨着几座桥,有些桥名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在庆丰大队(村)头的友谊桥,这是一座公路桥,有汽车从上面开过,两边的栏杆上是我父亲写下的毛泽东的词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在南街的街头,粮站大门附近有一座桥,一边是粮库,一头连着收购站,桥名记不得了,这座桥的栏杆有特点,是几根并排的手腕粗的铁杆穿过石柱。</h3><h3>老街</h3><h3>八桥街不算太长,在这条不算长的街上,容纳了政治,文化,教育,商业,金融,邮政,应有尽有,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h3><h3>七十年代时的八桥街不算宽,街面保留一两百年前的原貌,两边店铺相距四米左右,街面用石块铺成,因历经多年,石块表面都被磨得光光滑滑,八桥街是标准的的江南小镇,春天时细雨绵绵,若是撑上一把油纸伞,走在街上,踏着光滑石头路面,听着雨点的声响,似乎可以体会到历史在流淌</h3><h3>店铺的木板门和石条街</h3><h3>八桥街也有热闹之时,有集市和逢年过节时,赶集购物的人们欢声笑语,人声鼎沸。</h3><h3>站在八桥大桥上,左手是东街,右手边是南街,身后是西街。 </h3><h3>下桥后往东走,左手靠着桥边的是商业合作社的副食品作坊和酱醋作坊,作坊里常有香味飘出,让人口舌生津。</h3><h3>往前走依次有牙医诊所,药店,馄饨皮水面店,鱼行,供销社大楼,医院,车站,邮局,银行和农具厂。 </h3><h3>如果转身上桥,过桥就是西街,桥下是船码头,河边常常有船停泊于此。同是石头铺成的西街只有不多的几个店,旅店,豆腐店和烧饼铺在这里。</h3><h3>这些店中,烧饼店去过许多次(从小便是美食家?☺),近距离地见师傅做烧饼,还端着猪油罐去做过定制的擦酥烧饼。当时做烧饼是用缸炉,面是发面,师傅扯下几块面团,包进我拿去的熟猪油,再揉搓几遍,撖成圆形,刷上蛋清,撒上芝麻,然后师傅拿起烧饼,有芝麻的一面朝着手心,伸手进热烘烘的炉膛,啪的一下把饼贴在炉壁上,一会儿,香味就出来了,透过炉子上的圆孔,可以看见烧饼渐渐鼓起,颜色从白浙渐变为焦黄,移开炉子上的小盖,师傅拿一个长柄小铁皮簸箕,和一个长柄的小铲把贴在炉壁上的烧饼铲下来,这种酥烧饼上面芝麻点点,看着悦目,闻着喷香,咬一口酥松,吃多少都不会厌倦。写到这儿,眼前有了烧饼的影子,似乎又闻到了烧饼的香味,口水下来了。 </h3><h3>小时候每次吃烧饼时都想着以后成为烧饼师傅就好了,可以天天吃烧饼,想吃多少就多少。 </h3><h3>如果下桥后往西走,走过几个店铺后,街道会在副食品店门口稍微拐一下,这里是原来的河汊港小桥所在之处,几步后就是当初两桥交汇的过街楼的位置,就到了当时的八桥公社,后来的八桥乡政府建筑的所在地,这就是八桥的政治中心了。 一幢三层楼的建筑,一楼二楼是办公室,三楼是宿舍。</h3><h3>记得二楼有公社的广播站,当时这是非常重要部门,广播站的工作人员需要非常有责任心,他们要负责按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县广播站的节目,和本公社的通知,我的一个同学的姐姐就曾经在广播站工作,因为工作负责,普通话标准,后来还调到了县广播站。</h3><h3>当时河汊港还有一段遗迹在大楼旁边,水草中间里面夹着些蒲和柳,迎风摇曳,水草中间,还有芋头的大叶夹杂其中。沿着港边走可以抄近路到八桥小学的后面,这是我们那时上学的秘密通道。</h3><h3>在南街有百货公司,五金商店,老虎灶,照相馆,钟表店,理发店,牙刷厂,文化馆,浴室,八桥粮管所站的粮仓和粮站,走过粮站就到了街尽头了,那里有扬中第一个公社级的电影院,与电影院隔港相望,有一个收购站,收购站收购农民养的猪, 羊和一些农副产品,另外还有一个收各类废品收购门市部。 </h3><h3>店铺</h3><h3>从八桥东街往西,走过了医院以后,就是各种店铺了,这些小店都有些故事,几乎都是历史遗迹,首先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八桥命名,八桥饭店,八桥百货公司,八桥副食品店,八桥粮店……以八桥为名透出一种自豪,一种骄傲,一种让人值得信任的正统的味道。</h3><h3>其次许多店铺都是要上门板的,当时都是木板的门,门框和门槛上有槽,门板装卸都要沿槽而行,每天早上,店家开门,门板一片忙卸下,或靠在边墙上,或靠在在门口两侧,透着一种时代感。</h3><h3>从公路走进东街几步就是鱼行,扬中地处长江之中,是江南水乡,所以这里水产品很多,鱼行里卖的鱼虾也很新鲜,春天里长江三鲜可以随便买,新鲜的鱼虾螺丝自然几乎天天都有。</h3><h3>在鱼行的斜对面是药房,迎面是一个大柜台,柜台后是布满整面墙的装着各种中草药的抽屉,抽屉上写着药名,在柜台的上方屋顶上有两个天窗,透过天窗可以看见房顶上有摇曳的树枝树叶。</h3><h3>药房也兼管草药收购,鸡内金,甲鱼盖,知了壳,地鳖虫都是可以入药的中药,也是我们小朋友可以得到的零花钱。记得有个暑假,我和隔壁的小朋友挑了好多车前草,半边莲,晒干后拎去药房换零花钱,忙了半个暑假,拎去几大筐草药才换了几毛钱,买了两本连环画,草药太便宜。</h3><h3>药房隔壁是牙医诊所,门面不大,临街是玻璃窗,采光很好,走在街上透过玻璃窗就可以看到有一男一女两个医生在里面忙碌着,病人躺在手术椅上,嘴张得老大。小朋友中传牙医拔牙是用农具厂的老虎钳,听得我心惊肉跳。</h3><h3>这个牙医诊所的两个医生技术很全,补牙,拔牙,装假牙全做。那个时候的手术工具是人力的,要用脚踏了转动一个大的转盘,转盘上绕着根牛皮带,七折八扭后带动医生手中的钻头,在病人嘴里钻洞或者磨掉点什么东西时,医生一个脚要用力踏驱动转盘带动医生手中的钻头,我每次走过诊所门口都会放慢脚步,歪着头希望看到牙医拔牙。</h3><h3>走过牙医诊所,是商业合作社的副食品作坊和酱园, 副食品作坊里生产着有当地特色的炸金果,炸馓子,麻花,云片糕。走亲戚时,大家不可以空手去的,一包金果,一扎散子,几根麻花,一条云片糕是当地人走亲戚,办喜事的好礼品,包好的点心上夹着一方大红纸,别提多喜庆。</h3><h3>我最喜欢吃云片糕,红色的的包装纸里糕片颗粒细腻,五彩果仁饱满,芝麻点点镶嵌,掰上一片放在嘴里,入口即化,满嘴甜香,离开家乡后,我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少年时在八桥时吃过的那么好吃的云片糕。 </h3><h3>酱园的院子里堆着许多小口的酱菜缸和大口的面酱缸,大面酱缸上罩着竹子编的尖顶盖,走在街上有时能闻到院子里飘出的浓浓的醬香味。 </h3><h3>过了东街就走上了南街,八桥饭店在左手边,两扇门页的上方,挂着八桥饭店的招牌,店面不算太大,这里已是当年有着八桥最美味饭菜的地方了,只有当年有钱去饭店的人太少,当口袋里有一两块闲钱,才敢进去打打牙祭,哪像今天,大家都有钱,去饭店吃饭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的记忆里好象找不到小时候进去过的记录。</h3><h3>它的对面是个烧饼店的门市部,烧饼作坊在西街。门市部可小了,就一个窗加一个门的宽度,进门后是一个小走廊,走廊边就是柜台,柜台后的几个竹匾里有不同的烧饼,芝麻猪油酥烧饼是我最喜欢的,当时是4分钱一两粮票一只,圆的是甜味的,椭圆形是咸味的。另外一种普通烧饼 ,当地叫"圆糖脆",3分一两粮票一只,烤得干干的,可以存放很久,口味差多了。还有一种似乎是江苏特有的点心叫金刚脐,也可能是京江脐,(有考证说是京江蹄),五角或六角星形,发面烘熟,外脆里香,表面金黄,也很有特点。</h3> <h3>我在拓八字桥三字</h3> <h3>朋友宫建兵先生提供信息,扬中下八字桥主石板被我发现,八字桥三字保存完好,所有档案及老先生们均描述石桥己无,幸好当时宫建兵先生父亲等运到其生产队架于排涝河上</h3> <h3>八桥老字号</h3> <h3>1955年扬中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一一八桥杂货业合作商店,这是八桥老街第一个大型商店(本馆珍藏原件)</h3> <h3>八桥镇杂货业合作商店(王子芳,黄步阶,黄鑫,张德锦,李正前,杨祥隆) 下八桥</h3> <h3>下八桥中学校徽(本馆藏)</h3> <h3>家中找出的老照片,姨祖父,表姑与曾祖母在老八桥桥上留影,桥栏上的石狮清晰可见(欣然上文所配图片)</h3> <h3>记忆中的八桥中学(欣然手绘)</h3> <h3>欣然手绘于美国</h3> <h3>六十年前表姑在八桥红旗照相馆的留影(欣然)</h3> <h3></h3><h3>曾经的光滑的石条街面</h3> <h3>八桥老街</h3> <h3>1953年八桥土地房产所有证(整本)文心雕龙艺术馆藏品</h3> <h3>八桥区1952年土地房产所有证(文心雕龙艺术馆藏品)</h3> <h3>八桥供销社资料</h3> <h3>八桥区同德乡公章</h3> <h3>染布坊(何有春)八桥区同德三选区</h3> <h3>正源染坊(严宝钦) 八桥镇</h3> <h3>恒兴酱园(恽绍卿) 恒源商店(张恒元) 合兴号(温顺贵)下八桥</h3> <h3>鼎新茶食号(吴达章),玉皇庙</h3> <h3>顺昌面店(潘成保),鸣凤四墩子</h3> <h3>张復兴号(张裕庚)八桥区油坊镇</h3> <h3>德隆昌号(陈学礼),八桥镇</h3> <h3>勤康号(方道琪) 鸣凤四墩子</h3> <h3>广泰号(魏植林),八桥镇南街</h3> <h3>萍杨村(施韶庞),八桥镇</h3> <h3>协源豆腐店(周汝根) 黄合太鑫记号(黄桂贤)恒兴酱园(恽少卿)</h3> <h3>新复兴昌(马应昌) 八桥镇</h3> <h3>马大昌(胡玉美) 油坊乡</h3> <h3>黄荣和(旧货) 永胜乡</h3> <h3>王学志(卖土糖),油坊镇</h3> <h3>万泰(周汝金)</h3> <h3>八桥区万福乡公章</h3> <h3>烧饼店(于盛富),保人:益丰号(黄步余),万福乡</h3> <h3>烧饼(方国荣),保人:同松堂药店(王履桥),永胜乡</h3> <h3>八桥区和合乡公章</h3> <h3>烧饼(李道纯),和合乡,保人::荣泰书店(李道纯)</h3> <h3>施乾盛(施正萍),八桥镇</h3> <h3>如意楼(耿美英) 八桥镇</h3> <h3>永盛哓饼(施韶清)八桥玉皇庙</h3> <h3>东兴园饭馆(陈履元)八桥区玉皇庙</h3> <h3>永兴号(薛珍连)八桥区老桥</h3> <h3>徐复盛号(徐玉成),八桥镇</h3> <h3>祥泰字号(王子芳) 翟隆昌烟庄(翟大福) 八桥镇</h3> <h3>蒋广珍面饼,八桥和合乡</h3> <h3>祥太字号(王子芳) 福源文具笔墨商店(丁开武) 联合豆腐店(温德根),八桥</h3><h3><br></h3> <h3>鄂永昌茶食店(鄂和章)</h3> <h3>万兴昌号(虞有富) </h3> <h3>正源杂货(严宝钦) 永兴合记字号(张德锦) 湧源号(周汝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