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的回忆

大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断地有邻居提供老照片及提出修改意见,所以这篇帖子不停地在更新。感谢各位关心老重大的老邻居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上一篇老农场的回忆,忍不住还想说说老重大,毕竟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有快90年的历史,过去的历史只有在校史陈列室才看得到,我想回忆的是上世纪50~70年代的重大。这时的重大对我的印象最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从小就没有离开重大这个圈子。幼儿园上的重大幼儿园,小学上的是重大附小。那时没有附中,重大子女就近划片到七中上中学,每天从后校门到前校门,横穿整个重大,到与重大一墙之隔的七中上学。还是几乎天天跟重大打交道,十几岁都没有离开过。直到后来当知青才暂时离开了父母,离开了重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知青从农村返城读书后,分配工作还在沙坪坝,还是经常回重大。后来有了自己的家,才不再天天回重大了,但我们对老重大的特殊情怀,永远割舍不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大的校门是1929年建校时就有的了,现在还保存完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钟塔,重大的标志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块屏上刻着重庆大学传承了九十年的办学宗旨: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老的校园明年就将迎来90周年华诞。(1929-2019)</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60~70年代,钟塔广场曾经叫做“东方红广场”,许多重要活动都在这里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重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爸爸妈妈他们读书的时候,有工学院、理学院、土建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后来院系调整,只保留了工学院部分,其它学院只留下了部分需要的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的重大又逐渐恢复成了综合性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联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重大的回忆就从进入大校门左边的“四联舍”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联舍有5排平房,中间两两背靠背连在一起 ,一共有两个半院子。密密麻麻住了20多户人家,爸爸妈妈的一些同事住在这里,我也有好几个同学住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很遗憾没有找到四联舍的老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这里成了停车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关四联舍有几排房子、几个院子,记忆不是太准确,上次发了“老农场的回忆”,曾经在这里住过的老同学朱利华帮我回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校门口往钟塔方向走。找到一张这一带的位置图。下图这张图三岔路口中间这个小花台就是现在钟塔的位置。图中的上方路的尽头,就是大校门进来的花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花坛退回来100米左右,右边就是现在的综合大楼大门的位置。路边有一棵很大的黄桷树。这个地名跟树同名,也叫“黄桷树”。树下有两排房子,靠马路这一排是住房,房门开在背靠马路的方向,房门出来要下几步台阶。隔了一个地坝是一排厨房,每家对应着有一间厨房。“黄桷树”住了好几户人家,记得的有赵、蔡、梁、徐、任家。旁边还有一排房子,住着汤、邓、黄、李家,黄桷树幼儿园也在这里。图中隐约还能见到这棵黄桷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把图放大看,路的左边小山坡上,也就是“黄桷树”的马路对面紧贴着马路有一排平房住了一些人家。这里叫什么不记得了,只知道进去一点与马路垂直着有一排房子叫“教六舍”。上图左边看到的那排横着的房子就是“教六舍”,再往里面走就可以走到校医室。校医室的魏阿姨、李叔叔家住在教六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校门主干道的右边,现在这里成了漂亮的草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教六舍垂直于主干道有一条小路进去,是现在的“八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教”靠西端头的位置就是过去的校医室,曾经的“沙磁医院”。这里医生的医术都很高明,护士也是一流的。大家生了病都是来这里看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重大医学院的老前辈回忆,沙磁医院就是重大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当时教临床课的老师都是沙磁医院的医生,学生实习也是在沙磁医院。骆敬民同学回忆说他就出生在沙磁医院,同学薛彪的妈妈在沙磁医院工作,说不定骆同学还是薛妈妈接生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薛妈妈是一名优秀的护士,早年在沙磁医院工作时,曾获得过“南丁格尔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院系调整后,大约1954年左右,沙磁医院搬到汉渝路,改名为重庆市第二工人医院,原址就成了重大校医室。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重大校医室都在这个位置。小时候,大人们都习惯地把校医室叫做“沙磁医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重庆市第二工人医院改名为重庆市肿瘤医院,现在看到挂了牌,是重大的附属医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8岁那年,有一天和几个小朋友在家附近玩耍。邻居小朋友“三小”突然肚子疼,我毫不犹豫背起5岁的三小往饶家院旁边的一食堂跑去,想把三小交给他妈妈卢阿姨。到了一食堂,卢阿姨说她腰疼背不动,让我继续把三小背到校医室,交给了他在医院当大夫的父亲杜伯伯我才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像这样背人的事还有,还背过大人,不过已经是小学高年级的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天放学回家路过团结广场,在靠饶家院一头的黄桷树下看到一个婆婆病了,我问了她住在哪里,于是背着她把她送到了松林坡的家里,原来她是放电影的姜师傅家的婆婆。后来姜师傅见到妈妈,直夸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这两件事我都记不得了,都是后来听妈妈说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沙磁医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顺着四联舍前的马路往前走,拐个弯,路边有两栋老的教学楼,这是重大的“四教”和“三教”(下图中,左边四教,右边三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教原来是制图大楼,学生上制图课都在这里。四大楼的旁边是制图教研室,老农场的邻居郭伯伯在这里教过制图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才装修好的四教现在是老年活动中心,三教过去是采矿系,松林坡的邻居姜修尚伯伯是采矿系的前系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两栋教学楼都是我们记事的时候就有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教后面是重大附小,我小学6年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几十年附小都在这个位置没有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要满了9岁才加入少先队,我四年级才入队,只戴了一年多红领巾小学就毕业了。我们唱的队歌是“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后来入队年龄改为7岁,“队歌”也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班主任是和蔼可亲的郑兆恒老师,她是湖南人,说了一口湖南普通话,不过我们都能听懂。给我们上算术课的时候,从1-9顺着数了又让我们倒着数,湖南话“倒数(shú)数(shù)”郑老师念的是“倒数(shóu)数(shòu)”。</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郑老师把我们带到4年级完。5年级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的像大姐姐一样的郭联华老师, 直到小学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队辅导员何亚军老师带我们的课外活动。记得何老师教我们组装矿石收音机。她教我们使用电烙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被烫伤,试烙铁热了没有切记不要用手心对着烙铁,要用手背。如果用手心,很容易下意识的抓下去,会烫着手。这些细微的关心受用一辈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有一年回附小参加了50周年校庆庆典,见到了许多教过我的老师。如今,又有好多年过去了,老师们现在还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年推算了一下,我们应该是附小的第三还是第四届毕业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在我们这个附小以前,重大就有附小,我伯父的几个子女都是这这里念的小学。就是现在的汉渝路小学,后来附小可能收为地方管理了。上世纪50年代重新开办了现在的附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翻遍了家里的相册,找到一张戴着红领巾的照片,这是12岁时小学毕业照,也是唯一的一张戴红领巾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附小一墙之隔,严格的说是一个巷子之隔也有一所小学——儒英小学。是杨度的大儿媳妇乐曼雍女士创办的,现在叫“育英小学”,中途一度改名为“红星小学”。两个学校离得太近, 下课后,小孩子们经常隔着围墙吵架。其实两个学校的同学非常友好,吵架归吵架,吵完架还是好朋友,我经常到隔壁学校等同学刘玲玲、李俄放学一起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儒英小学和我们的学制不一样,我们读6年,他们只读5年,叫“大改班”,我们转学过去的同学要降一级,毕业时间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年附小还招过一级春季班,春季班高我们半个年级,不过后来春季班是没有教材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停办了。 班上的同学有的跳到上一个年级,像好朋友施明、许固平她们都跳到了上一个年级,后来成了“老三届”的最后一届,施明还没有满16岁就下乡当了知青。春季班大多数都降了半级跟我们秋季招生的班级一起念完小学。我们1966年小学毕业,三年后才跨入中学大门。春季班下来的同学比我们大一点,再加上从1966年开始耽误的三年,他们的年龄都比较大了,有部分成了后来的“超龄生”。他们只在中学呆了一学期就分配工作了,幸运的是没有当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巷子被称为“万里长城”,通往七中,现在都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附小大门往下走一点是二食堂,我们住在松林坡,很少来这个食堂吃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食堂出来有一排梯坎,同学余民家住在梯坎旁边。余妈妈很热情,她跟我外婆是好朋友,因为她家离附小近,我放学后经常去她家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下走就是幼儿园,不在现在幼儿园的位置。幼儿园的旧址现在是新华村家属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幼儿园是以前的一个“育婴堂”,后来做过孤儿院。这是一个很大的院子,有两进。大门前是几步台阶,然后进大门有个很高的石门槛,门上吊了两个叩门的小铁环。大门进去左右两边各有一间耳房,是我们小朋友最怕被关的“黑屋子”。中间就是活动的院子,也是第一进。老师带我们在这里玩着“找朋友”、“丢手绢”的游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边几步台阶上去是小朋友吃饭的饭堂,晚上吃饭后,大家一排排坐在饭堂门口的街沿上洗脸洗脚。对面和右边是教室和睡房。穿过教室是第二进。是不是还有个院坝不记得了,只记得背后是一个很高很高的堡坎,下面有防空洞。要围着幼儿园外面走一大圈才走得到堡坎那里。倚着堡坎边上的栏杆可以俯瞰幼儿园。堡坎紧邻“老农场”,那里有一棵很古老的白果(银杏)树,白果成熟的时候掉得满地都是,我们喜欢去捡白果,捡了白果的手好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幼儿园的王淑贤老师教我们跳了很多舞,经常带我们到外面表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班快读完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到附小参加了入学测试。还记得有一次王老师带我们出去表演了回到幼儿园,有老师通知我开学就可以上小学了。我好高兴!上小学,说明我长大了。我才刚读完中班,还没有升大班呢。后来我们上了小学,王老师也调到了附小,小学几年王老师一直是我们的音乐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开学后我背着小书包,想到同学们还在上大班,我真是高兴,经常笑得合不拢嘴,在路上一蹦一跳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幼儿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已经从这里毕业了。看到的这间房是一间教室,在进大门的右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认出了照片中的一个小朋友,是同学言渝君的妹妹言媛,拉着言媛手的是周明珍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幼儿园建园时老师、保育员的合影。她们是姜老师、王老师、杨老师、陆老师、简孃孃、张孃孃、霍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排中间就是漂亮的王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外婆也曾经聘任到幼儿园当过老师,我和妹妹出生以后,她就辞掉了幼儿园的工作回来带我们了。比我们大一些的哥哥姐姐还记得外婆的模样,还记得教过他们的施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松林坡幼儿园旧照。图片来自微信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松林坡幼儿园这一片,过去是中央大学的学生宿舍,房子全是穿斗结构,每排房子沿袭了过去的叫法,多少多少宿舍。幼儿园这个位置应该是十三宿舍还是十五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大有多少个幼儿园我不太清楚,知道的有民主湖幼儿园、新华村幼儿园、松林村幼儿园,还有松林村婴儿室。我和大妹妹是在新华村幼儿园上的全托,我们家搬到松林坡后,小妹妹在松林坡上的婴儿室,大一点后在松林坡幼儿园上“日托”,早上去,晚上回,上下学都自己去,没有人接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小学时我们家已经搬到松林坡了,每周六晚饭后幼儿园放学,6岁的我就肩负起了“家长”的责任,到幼儿园去接5岁的妹妹。星期天晚上再把妹妹送回幼儿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妈妈说我接妹妹的动机是想吃妹妹幼儿园发的两个包子。我从小个子比同龄的小朋友要高出一截,特别能吃。6~7岁正是吃长饭的时候,在那大家都饿肚子的年代,好像从来没有饱过。爸爸妈妈经常把自己的饭留给我吃。我还记得有时候还会在同学面前炫耀:爸爸妈妈不喜欢吃饭,他们喜欢吃菜,正好(好不懂事)。文静的妹妹每次都把幼儿园发给她的包子留着给我,我拿到包子,一般都是三下五除二立马干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这个姐姐接送了妹妹两年,(我6岁上的小学,妹妹7岁上学,那时候正常上学是7岁)享受了两年多吃多占的特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小学毕业了,学校停课三年。1969年,我跟妹妹一起进了初中,后来上了高中,高中毕业一起下乡当知青,一起回城读书,分配工作。我们两姊妹一起生活了20多年。重大许多老一点的叔叔阿姨分不清我们两姊妹,经常是见到一个,都要把两个的名字一起喊。有一天清理家里的旧物品,看到一张过去重庆大学的出入证,贴的我的照片,写的妹妹的名字。一定是哪位办证的叔叔阿姨把我们两姊妹搞混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60年代建成的第七教学楼,才建成的时候叫过“串联大楼”。楼顶上可以看到嘉陵江、歌乐山、平顶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跟重大同岁的妈妈80岁生日时,她的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在这里给她祝寿。换了电脑,一时找不到妈妈过生时的照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的房顶都是斜屋顶,上面盖着小青瓦,在“串联大楼”顶楼,第一次看到屋顶这么平。在屋顶做着广播体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这张快半个世纪的照片,当年青涩的少年,一个个走着走着都退休成了爷爷级的人物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爷爷们知道我要用这张照片,嚷嚷着要“肖像权”。呵呵,处理成这样没意见吧?!还好,照片主人没有找我要“版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那个年代相机好稀奇,胶片很宝贵,镜头都是对着人拍,舍不得用空镜头拍风景。要找过去的照片,都会有人在画面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来自高中同学群,是我在本文后记里提到的熊壮同学提供。从左到右,第二人就是熊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外墙用条石砌的二教学大楼,是过去的“工学院”,我们小时候把它称为“石头房子”。石头房子里面冬暖夏凉,我们放学回家很爱进去转一圈才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原来是动力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农场的邻居张明熹同学小时候,外婆带着他和表姐在“石头房子”外的梯坎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江边”,重走一下这条路。站在江边能看见江上的嘉陵江石门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江边”,印象最深的是那两个“居高临下”又临江的厕所,真资格的“江景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老农场的回忆”中也提到过这样的厕所,老农场的厕所与这两个相似,只是没有临江。这两个厕所面朝嘉陵江,坐南朝北依山坡而建,有两层。下面一层是掏粪的粪池,底部铺的青石板。没有墙,完全透风。上面一层离楼下粪坑有两三米高,在上面基本闻不到臭味,也不担心溅到身上。那时有一个专用名词“吊钢炮”,虽不太雅,但很贴切。蹲位是背靠背的两排,两排之间由木隔板隔开。每排有三四个蹲位,每个蹲位之间的隔板没有连到地上,与地面之间有15公分左右的空隙,可能是方便打扫的缘故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厕所的地板是木地板,走上去嘎吱嘎吱响,生怕掉下去。临江的那一面没有墙,就像现在家里的阳台,只有半人高的栏杆,是开敞着的。不过不用担心暴露隐私,与对岸隔着嘉陵江,远得很呢。不要奢望厕所里有水冲洗和洗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喜欢听鬼故事,自己吓自己。说是隔板背后有“红爪爪”(重庆话zhao zhao)问你要不要手纸,经常吓得不敢一个人进厕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边住了好几户人家 。记得要下几步梯坎,有“舒”家,他们家兄弟姐妹有好几个,还有“李”家、蒋师傅家、吴师傅家、黄师傅家等。潘婆婆一家也在江边住过,后来搬到松林坡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的同事宋伯伯张阿姨他们是住在江边与地面齐平的一个院子里,里面种了很多花草,我经常去他们家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宋伯伯家附近有条小路可以走到河边,河边有西南制药一厂、缝纫机厂、造纸厂等三个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这附近修了一栋18层楼的教工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找到一张“江边”的老照片,把照片拉大,在远处左边那根电线杆下看到两块白墙,那就是“望江楼”的位置。那两个白的就是男、女厕所外面的遮墙,这是两个L形的白墙,分别遮挡住男、女厕的入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坐在“江边”的石栏上,我们当时的“全家福”。爸爸、妈妈、5岁多的我和比我小一岁的妹妹,还有一个小妹妹在妈妈肚子里。这张照片是冬天拍的,再过几个月我就上小学了, 就要帮妈妈接送妹妹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教学大楼是老重大的理学院,后来无线电系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两张同一地点拍的照片,时间相隔了5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照片中除了我们全家,还有舅舅。舅舅是学地质的,买了个相机,走南闯北喜欢拍照,所以留下了这些珍贵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理学院的屋檐下,雕刻着一些栩栩如生的猴子,我们小时候把这栋房子叫做“猴三房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小学同学群看到了这张在“猴三房子”前的照片,估计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是王滇、古平、骆敬民、刘高源、许定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拍的。记得是40年代曾在重大教书、后来调到“西师”(注一)、又从西师调到“成电”(注二)工作的伯父(谢立惠)应邀回到重大参加校庆,我们在他曾经工作过的理学院前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照片上后排从左到右:表哥、妈妈、伯妈、伯伯、爸爸,前排从左到右:妹妹、表嫂、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一:西师——西南师范学院,后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与原来的“西农”合并后,现在叫西南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二:成电——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在叫电子科技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理学院”作为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列入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在重大校园里,这类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好几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工学院与理学院之间,有一栋建筑风格与理学院极其相的似房子——“文字斋”,也属于重大现代建筑群的一部分,以前是年轻教师宿舍,我就在这里出生的。我出生以后,家从这里搬到了“老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紧挨文字斋的还有一栋这样的宿舍叫“行字斋”,后来修“串联大楼”拆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栋老的宅院是原来的“总办公厅”。中间是一个大厅,顶上就是图中看得到的最高的地方,采光很好。右边是人事处、保卫处等办公室,端头是校长办公室,好像校长郑思群伯伯的家也住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几个窗户这里是财务室,印象很深的一位叫“小熊”的阿姨,非常精明能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边是教务处、总务处。爸爸在这里上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临江的一面有两个会议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的总办公厅保存完好。这里能看到爸爸原来办公室的窗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重大体育风气很浓,老校长郑思群参与的拔河比赛,爸爸的身影也在里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是重大“上游”篮球队的队员,还记得爸爸的球衣是5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照片中,看到爸爸穿着“上游”队的球衣,可能刚打完比赛,还看到刘伯伯、陈叔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校长郑思群伯伯和杨秀峰、荣高棠是准备给运动员颁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查阅了重庆大学官网,有一则1964年的消息:“时任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来校视察。”难道这是他们来视察时的活动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着悠久历史的“团结广场”,重大在只有这一个大操场的年代,所有的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十年来,“团结广场”见证了重大的发展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的运动会都在这里召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记得那些年的运动会,都是由学校摩托队开道,年轻女教师和女大学生组成的女子体操队员站在骑手身后或举着旗子,或摆着造型。妈妈的好朋友、电机系的周阿姨就是女子体操队的一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很喜欢体育运动,她当学生的时候在运动会上破的女子跳高校纪录,在重大保持了许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的观众不是大学老师就是大学生,他们都是时代的精英。这是上世纪60年代时的照片。他们都好朴实,放大这张照片,观众席上可以看到衣服上打了很大补丁的大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运动会上的摩托车表演非常精彩,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相当“拉风”。只见摩托车手们在团结广场的跑道上不断地变换队形,一会钻火圈,一会冲断桥。当他们表演完取下头盔,发现还有女生!直到现在,我们当年的小伙伴们还能回忆起那时的精彩画面。记得当时大名鼎鼎的大学生摩托车手邵兵、女大学生“摩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摩托车冲断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摩托车钻火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次运动员出场后,就是我们附小的大型团体操表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王淑贤老师都会给我们编排出不同的节目。王老师不仅人漂亮而且很有艺术气质,它编排的节目都很有创意,我们在市体育馆表演、在区里表演都能得到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年我们在重大运动会上排的团体操的歌曲就是电影《花儿朵朵》的主题歌。领唱的是余长珍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后来在重庆市电视台播音的刘琦同学回忆 ,王老师非常认真负责,对任何细节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记得那天大家排练得很累都不想练了。这时团结广场上音乐想起,今天的音乐比平时激昂得多,余长珍同学的歌声也特别给力。顿时,同学们也没了倦意,在王老师的指挥下,顺利地完成了这天的排练。后来才听说,这天的音乐是王老师请了重大文工团的乐队,前一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在饶家院的一间屋子里专门录制的。(那时候没有专门的录音棚,为了保证录音质量,只有选择晚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看那,万里东方浩浩荡荡,万里东方浩浩荡荡。你看那,漫山遍野处处春光,漫山遍野处处春光。青山点头河水笑,万紫千红百花齐放……”这歌声,经常萦绕在耳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摩托车队表演和附小的团体操表演,是每年运动会上的两个亮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十年后,同学们聚在一起,还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一起唱着当时唱过的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家还回忆着那几年的六一儿童节,到市体育馆演出,市领导与我们一起过儿童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有一年重大运动会结束后,一位在团结广场为运动会拍照的叔叔给我拍下的。像不像个“叫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年代我基本上就是这个打扮。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我们。从照片上看,我大概8~9岁,脖子上吊的一根绳子,那是挂的家门钥匙和吃饭的饭卡。脑门的刘海是自己对着镜子剪的,后面两个高低不一的“刷把”,也是自己胡乱抓在一起的。那时候扎头发没有橡皮圈,是用一根细细的我们把它叫做“胶线”的头绳扎的,自己把手举到脑袋上扎头发很不好操作,所以我的两个“刷把”经常一高一低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邻居胡贞阿姨家没有女儿,她经常对妈妈说,要是她有女儿,一定会好好打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开着运动会,附小的端木老师组织大家掷垒球,记录的是重大体育教研组的王老师。同学们,伙伴们,照片中有你们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1964年附小在团结广场表演的橡筋绳舞。领头的是陈山同学的姐姐陈尔,还记得有个动作是陈尔姐在前面抓着一大把橡皮筋,当孔雀头,橡皮筋散开就是孔雀开屏。后来刘琦同学还回忆到了这个场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团结广场”几个大字下弹琴的就是王淑贤老师,后面合唱队伍右边站着的是何亚军老师,指挥的老师只有背影看得不是太清楚,好像是刚分配来的涂明芳老师。我妹妹和她的同学也在合唱的队伍里。在跳橡筋绳的人群中,认出了申亚丽同学。我当年也参与了这个节目,但实在看不清我在图中哪个位置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跳橡筋绳唱了很多首歌,还记得其中一首“橡筋绳软又软,跳起舞来真愉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中可以看到,“团结广场”几个大字的后面是图书馆。据说设计的时候,计算者粗心,少打了一个小数点(还有一种说法是少算了一个根号2),不管小数点也好,根号2也好,总之是计算有点失误,承重受到影响,设计修四层的图书馆,只建了两层,楼上也不能放太重的图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师经常用图书馆的例子教育我们,叫我们计算的时候要细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的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图书馆,还有件趣事。大门上的“图书馆”三个字,是一位书法家从右往左草书的繁体字“舘書圖”,非常遒劲有力。我们小时候,刚推行简化字不久,大家都认识繁体的“圖書舘”这三个字,我们一群小伙伴每次放学路过,硬要调皮地把这三个字念成“报书圈”,念完之后哈哈大笑。多年以后每每看到这仨字,总会想起小学时的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尚涵姐姐也给我讲过一段“圖書舘”这三个字的往事。她说,草书的图书馆三字,特别是“馆”字,好多人不识,她小时亲见三个人在争论。两个人说是饭字,另一个人不服,问怎么讲,那两人说,可能是一边看书,一边吃饭,图书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张老图书馆的照片上,还依稀可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舘書圖”三个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图书馆的旧址上新建了办公大楼,非常气派的新的图书馆在原址靠后一点的位置。现在不用担心承重的问题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书馆的设计是不是计算上有失误我们无从考证。不过图书馆的好几个馆员,小书、小亚的妈妈钟永文阿姨;小雪、小梦的妈妈贾唯英阿姨;小松的妈妈黄曦光阿姨;还有林尚涵的妈妈程海伦阿姨等等,在我的印象中都是很有文化、很有水平、很有风度的阿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图书馆程阿姨和徐静娟、叶茜若阿姨。背后是老图书馆大阅览室和二楼的阁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重大的主教学楼,过去是“饶家院”,非常古老的一个院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网上查了一下,饶家院,始建于咸丰年间(1860年),是光绪二十八年举人饶冕南的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大搬到这里来以后,饶家院最先是教授生活区。抗战时的重庆大学,教授先生们有许多就挤在饶家院里。著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他的童年就在饶家院度过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这个位置就是原来饶家院大门的位置,老重大人都非常怀念饶家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饶家院的门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网上找到几张饶家院的老照片,不过也不算好老的了。有打字复印这些字样,也是80年代以后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饶家院是一座三重院落的明清年代的四合院,每重都有天井,三进院落层层递进,古色古香,雕梁画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饶家院的大门进去是第一进。50~60年代,大门进去左边是一个小食堂,70年代这里是银行。右边一排是副食品店,副食店的工作人员黄阿姨是我同学周ml的妈妈,我们好羡慕她可以随时买到糖果吃。副食品店旁边有个饶家院的侧门可以出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进跟二进之间是花园,随着不同的季节,花工种植了不同的花。秋天,这里还要举办菊花展。花工是两位唐师傅,他们是兄弟俩。饶家院里的花只是校园里的一小部分,整个重大校园就是一个大花园。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有乔木、灌木,枝条也修得整整齐齐。唐师傅们一年四季把重大校园装扮得好漂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记得是在一进还是二进的地方,右边有个小灶食堂,何银甫师傅的厨艺非常高强,还有一个叶师傅手艺也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花园过去上几步台阶,左边是文具店,右边是一个书店。然后是天井,两边有两排厢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第二进,进去就看到一个大天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饶家院里的最后一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里面是重大膳食科办公室,爸爸的好朋友谢枫叔叔就在膳食科上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图片左边有一个院门可以出去,外面对着团结广场,门外就是体育器材保管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有个很大的天井,一到周末都会在这里举行舞会,一般都是三步舞曲,我们把这叫做跳“蹦擦擦”。我们小时候很爱在这里看叔叔阿姨们跳“蹦擦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团结广场的尽头,就是古老的饶家院。靠近团结广场的那排房子就是体育器材保管室。左边看到的房子是饶家院最右一进那排房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饶家院门前的堰塘。说“堰塘”有点土,不过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叫的。池塘边有个像是做清洁洗衣服的小台子,旁边有几步小梯坎可以下到池塘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池塘前面还有几个小池塘,连着民主湖。靠近大池塘的第一个小池塘,曾经机械系一位老师的女儿,因保姆小孩带她到池塘边玩耍,不小心掉下去溺水身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告诫我们不能到池塘边玩,老师说池底像铁锅底,掉下去就会没命。到了小学,老师也照样提醒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饶家院的位置,现在这里是重庆大学的主教学楼。现在有了这座“主教”,再也见不到非常有历史底蕴的饶家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条路的右边是原来的饶家院,左边是教工一食堂,教职工、家属都在这里吃饭。我们每人都有一个“饭牌牌”,上面有每人的定量,我记得我的定量是“233”,早上2两,中午、晚上都是3两,饭是罐罐饭,菜是牛皮菜打主力。每吃一顿,炊事员在卡上划一格。吃完晚饭后,在这里看排练节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里看过大学生排练《洗衣舞》。我们小学班上的同学也在这里排过《刘三姐》,还记得陈山同学扮阿牛,刘玲玲扮的三姐。爸爸到广西出差买了一个斗笠,正好做了道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前面还有一个老院子,里面是”党委办公室”。党委办公室里面有许多低矮的桃树,淘气的我们喜欢进去摘树上的“毛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党委办公室与饶家院之间,有几丛茂盛的竹林和几株高大的芭蕉树,树荫下掩映着两栋小平房,钟阿姨、林姐姐家住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靠近风雨操场一角,是重大的电话总机房。过去电话没有这么普及,都是办公室才有。打电话也不是直接拨号,都得通过“总机”,由总机室里的工作人员接进接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电话机是黑色的,机座旁有个摇把,要打电话了,一只手按住话机,另一只手抓住摇把使劲摇。接通总机,告诉话务员要打哪里,话务员就给你插到相应的孔里帮你接通,外面电话进来也是先打总机,由工作人员转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发展好快,大多数单位都没有“总机”了,电话机也不是老式的,人们也很少用座机,家里的座机很难得有铃声响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饶家院一食堂出来往后校门方向,现在是一条笔直的大路。过去右边是一座小山坡,我们回家的路上有时候调皮要从上面绕着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边是印刷厂,也是有个小山坡,印刷厂背后挨着党委办公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路两边的的小山坡都推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的“铁工厂”,后来叫“机械厂”。祖正雨同学的爸爸是机械厂的厂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要以为在大学工作都叫“老师”,也有“师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风雨操场每个星期都要放露天电影,我们觉得放电影的姜师傅技术好高,这么难的工作都会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放电影,我们都会早早地吃完晚饭,搬上板凳来这里占位子,没有占到好位子,就到台上或幕后看。那时候看电影是很稀奇的事,一部片子到了沙坪坝,几个单位轮流放,一卷放完了,有时候第二卷片子还没有送到,大家都焦急等待。听到摩托车声音响起来,有点小小的欢呼,知道片子送到了,等着姜师傅装片子,一会整个场上都静下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完电影,校园里都是拿着板凳回家的人。松林坡离这里近,我们好有优越感 ,不用走多远就能看到电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风雨操场不光看电影,还看演出,有部队来演出、外单位来演出的,看得最多的还是重大师生自己的演出。还记得当年有个叫“王栋”的大学生手风琴拉得好棒,那个火车声音非常逼真。我也曾经想学拉手风琴,但不低头看不清键盘。也跟着钟燕佳同学拉过二胡,她教我最简单的“哆嗦”弦,教我怎么揉弦,终于可以杀鸡杀鸭地拉出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嗦嗦啦瑞,多多啦瑞……”。还用2角8分钱买过一支竹笛自学,但始终没有找到怎么变调。学得最好的要算口琴,这个不容易跑调,吹出来的音都是准的。我妈妈的口琴吹得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风雨操场后面是校汽车班,汽车班楚光辉班长的大女儿是我同学。记得的驾驶员有徐师傅、李师傅、赵师傅、管师傅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车队有小吉普车,还有卡车,有一辆“越秀”牌大客车,前面说的六一儿童节到市里去演出,都是李师傅开着“越秀”接送我们。李师傅还开过大卡车,车牌号是20-23402。突然记起了这个车牌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交规没有规定大卡车不可以载人,班上到南泉北泉搞活动,都是到车队借大卡车。后来我们下乡当知青,重大也是用大卡车送我们到乡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车队后面就是游泳池。现在这个游泳池夏天还在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风雨操场还在,比以前漂亮多了。主席台后面的校史陈列馆,进去参观过好几次,里面有许多回忆。紧挨着陈列馆的是体育馆,我还在这里跟一帮老球友练过老年气排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的风雨操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风雨操场侧门出来就是后校门了,我们家从老农场搬来,一直住在后校门外面的松林坡。后来学校在柏树林修了集资楼才离开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围着松林坡有一圈路,过去叫“环山马路”,现在叫“松林路”。这里不光有重大,还有药校(药剂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听老人说环山马路上过去有狼。走在路上如果感觉有人双手搭在你肩上,千万不要扭头过去,也许不是你的好朋友,而是大灰狼,大灰狼会抓破你喉咙的。好可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时,中大(中央大学)也搬到了松林坡,90年代中大校友在这里建了纪念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松林坡这一片是50年代苏联专家在的时候修的二十来栋小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有一棵大黄桷树,我们把它称为“大树子”,是我们小伙伴的活动中心,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打兵”,男孩女孩分成两拨一起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着这一排排一栋栋房子,仿佛听到了我们的嬉戏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比较繁华的松林坡,现在好像荒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些年,门前是一排香樟树,山坡上全是松树,香樟叶、松毛都是很好烧的燃料。那时候房子住得宽,空的房子多,我们经常扫这些树叶晒干了堆在房间里,用来烧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栋楼住两家,面对这栋房子,左边是我们家原来住的地方,右边是张伯伯胡阿姨一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楼下窗外,妈妈种了一株茉莉花,花开的季节,淡雅的香味从窗外飘进来。妈妈说浇茉莉花要用洗肉的水,妈妈的经验我记了一辈子。窗外,有一块属于我们家的地,我们把它用夹竹桃围了起来。夹竹桃开着白色和粉色两种颜色的花,花很漂亮,但据说这种植物有毒,现在重庆很难见到夹竹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栋楼里住了20多年。80年代学校维修房屋,我们搬到另一栋小楼又住了20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妹妹8岁那年,我们一群小孩在门前“逮猫”玩。她被别的小朋友追急了,走投无路跑到一个一米多高的崖边。正要往下跳,突然看到下面有一个摔破了的玻璃罐头瓶,破口朝上。管不了那么多了,闭上眼睛往罐头瓶上冲将下去……我们小时候都喜欢打赤脚,可怜她的半个后脚跟快要削落了,一甩一甩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了这么大的事,家里的大人都不在,隔壁家的保姆朱婆婆找了一瓶白酒到在妹妹脚上,用布条包扎好,我马上背着妹妹往“二工”走去。医生给她缝了十多针把脚后跟连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9岁的我每天早上背着她上学,中午放学背回来,下午又是一趟。9岁还是小了点,路上要歇很多趟。不过路上饶家院前湖边有栏杆,还有团结广场的石栏杆,都是我歇脚的地方。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前排左起:刘玉元、 谢立璟、 郑思群、 丁乐瑞、 邓时泽 ,后排左起: 刘玉山、 程地全。照片应该是六十年代拍的,地点在松林坡顶上的小亭子旁。那时他们好年轻,都意气风发!看到照片,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可能他们刚开完党委会,正在会间休息。郑校长和丁阿姨手上还拿着文件,他们正在勾画重庆大学美好的前景……如果他们都健在,都是百多岁的老人了。目前我知道的,只有90多岁的邓伯伯还健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老父亲也在照片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修建的大礼堂有些年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拍这组照片时,看到“大礼堂”正在维修。小时候爱在这里看大学生、同学的爸爸妈妈们演出的节目、话剧。《女飞行员》、《年青一代》、《千万不要忘记》都在这里演过。还记得一些话剧里的台词,“我看,干脆……”,“148的毛料子”,“打野鸭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大的文工团相当不错,拍的每一部话剧都非常受欢迎,他们的成就源自他们的刻苦努力。同学章一明说他跟妈妈一起到白市驿机场去看过 《女飞行员》演员体验飞行员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内部正在装修的大礼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大有两个游泳池,前面提到的风雨操场后面的游泳池是一个标准游泳池。这个是浅水池,最深的地方好像只有1米4左右,这个游泳池规定了不能跳水。这里太浅了,游起来不尽兴,我们喜欢去深水池游泳。每个暑假我们都会泡在游泳池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7岁时爸爸妈妈带我第一次进游泳池,看到几个邻居姐姐有一个大的汽车内胎做的游泳圈。我不会游泳也不会憋气,一头扎在水里想钻进去,结果被呛得够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这里,慢慢喜欢上了游泳。后来学校有限制,水深一点的游泳池小朋友不能随便进去了,要么是跳水班或游泳队、冬泳队的,要么是高度上了1.45米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什么队的都不是,这年暑假我离规定高度还差一点,但这难不倒我。每次进游泳池我穿上一双妈妈的老布底鞋,量身高时脚在布鞋里轻轻垫一下,刚好合适就混进去了。经过一个暑假的游泳,慢慢地不用垫脚也有那么高了,后来老布鞋也不用穿,直接打光脚就可以进去了。这一年我满10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游泳票分长期和短期次票两种。长期票两毛钱可以管一个暑假,短期次票2分钱一张。我们都是早早地买好长期票,长期票的性价比要高得多。1966年暑假照例买了长期票,没有游几次游泳池停开了,还遗憾了一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是在这一年,班上几个男同学在深水区游泳疯耍,刘平同学潜到水下再也没有浮上来,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2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个浅水游泳池对面,曾经有一座非常雄伟的建筑,很多人都忘记了。要不是突然看到这张照片,也不会打开这尘封了几十年的记忆——就是图中这座很高的烟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烟囱上安有避雷针,上小学时老师告诉过我们,打雷的时候不要从高烟囱下面走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烟囱建于何年我不知道,建起来干什么的我也不知道,但我看到过拆高烟囱的,大概是60年代吧。拆的时候没有用定向爆破这样的先进技术,好像就是从上到下把砖头一块块敲下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小时候唱过一首童谣:“沙坪坝的烟囱多又多,最高最高的是哪一座哟?重大的发电厂升起了高烟囱,抬起脑壳望,帽儿都望脱。”(一定要说重庆话,才能念出那韵味。) 这首童谣大概讲了高烟囱的用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主湖成了重大的一个景点了,校友回到母校,都会在这里拍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有这湖的时候就有了这棵黄桷树,满是疙瘩的树根,好有沧桑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小时候经常跑到民主湖湖心亭上去玩,趴着边上的栏杆上做作业。图上看到的那栋楼是女生四宿舍,湖边的黄桷树还不是很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靠着学生四宿舍,有一个非常幽静的小院,刘玲玲、莉莉家住在这里,我们放学后很爱去她们家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这个院子早拆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溜数上去是学生四、三、二、一宿舍,从四舍后面拐弯过去是五舍,围着家属区“中兴新村”一圈还有六、七、八宿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重大是工科院校,女生占的比例非常小。在七、八栋学生宿舍中,只有四舍是女生宿舍,所以四舍也被戏称为“熊猫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这里热闹了,中兴新村拆掉了,好像宿舍番号已经排到了两位数,还有学生公寓。“熊猫馆”也不止一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的学生十二宿舍,研究生楼的位置,就是原来的中兴新村。同学杨应群、周新民、祖正雨,还有王利华等好几个同学都住在这里。这里住了很多户人家,除了我们这些同学家,记得的还有康家、董家、严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重大只有“团结广场”一个操场,六十年代修建了这个广场,开始叫新广场,小学六年级时,老师带着我们参加过新广场平整场地的义务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学生除了有摩托车队,还有跳伞队,这些队除了表演精彩,看他们训练也照样过瘾。新广场上,安放了好些跳伞队员的训练器材,这些器材都是用来训练飞行员体能的。印象很深的是这种活动滚轮,双脚固定在轮上,双手将滚轮抓紧。或身体贴着圆环,跟滚轮的圆弧弧形相同,或双手双脚呈“大”字套在滚轮上,在地面旋转。还有一种一上一下站两人的旋梯,一人头朝上的时候另一人的头就朝下,旋梯一圈一圈地旋转着,看着都头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操场上还摆放了攀登架、单双杠等常规锻炼器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以后,新广场更名为“八一五广场”。广场几易其名,现在叫“思群广场”,是以老校长郑思群的名字命名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屹立在新广场上的跳伞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焕然一新的六教学大楼,我们小时候叫它“七层大楼”,从这个角度数上去真有七层。过去几乎没有高层建筑,七层就算是很高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层大楼是依地形而建,随着坡度的升高,楼层逐渐减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大楼是电机系所在地,基础系没有剥离出来的时候,物理教研组靠在电机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层大楼”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保卫处的位置,过去是冶金系所在的黑色冶金馆,化学教研组靠在冶金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教学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大楼楼下进门右边有一间阶梯大教室,101教室,妈妈经常在这里上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学放学回家路上,很爱跑到五大楼去,在走廊外面听妈妈讲课,等妈妈上完课一起回家。还有一件觉得稀罕的事,教室里怎么会有梯坎?等大学生下课后,总爱到阶梯教室里面跑上跑下玩一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小学同学群看到的五大楼前的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年代,马寅初在这里作过演讲。为纪念马寅初先生,修建了“寅初亭”。</span></p> <h3>  八教</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大校门右侧这一片家属区叫“东林村”以前的老地名叫“苏州饭店”。不知道是不是曾经有苏州人在这里开过饭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栋栋小楼,不知道跟后校门松林坡的小楼是不是同时代的。记得住在这里的有金伯伯、林伯伯、江伯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大有新华村、东林村、松林村、柏树林四个家属区。新华村、东林村在前校门,以校门中间分界。后校门的松林村、柏树林两个家属区,以松林路分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大很大,还有一个角我使劲在脑海中搜寻,那里我从1965年秋季到1966年秋季整整走了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附小以前学生都在新华村校舍,后来学生太多,新华村校舍已经容纳不下了。到了我们六年级那一年,家住松林坡和柏树林的学生搬到了柏树林这边新的校舍。后来重大基建变化太大,那房子早已拆掉,我已经找不到在哪个位置了。好像就是现在的“重大花园”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19 66年在这里小学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昨天老同学们回忆这里是重大老“医学院”旧址——2023年11月17日补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围着重大校园转了一大圈,到处找寻老重大的影子。校园比原来漂亮了,新的建筑也不少,时代是前进的,不可能都停留在过去。不管重大怎样变化,我们几十年的重大情结,挥不去、抹不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故事暂时讲到这里,这些小朋友们在重庆大学这个大院里走了三年,今天,他们要从重大附属幼儿园毕业了。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也让他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以后交给他们来续写重大的故事。</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后记</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稿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内容要少得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从1月6日在我的朋友圈发了这篇《重庆大学的回忆》,引起了许多我们那个年代在重大出生、长大的伙伴们的共鸣。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失去联系多年的老重大的邻居们,都跟我讨论文中的细节,回忆他(她)们小时候在重大生活的点点滴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邻居们给我提供了许多老照片,唤起了许多尘封多年的往事,我都尽量加到了这篇文字里。半年来,我一直在修改、完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谢大家,感谢关心我这篇美篇的发小、邻居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谢邓庆麟、郭幼渝、刘玲玲、朱利华、刘琦、刘泽筠、骆敬民、薛彪、林尚涵、赵文江、皮艾力、熊壮等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特别怀念我高中同学熊壮,他是我们班长,热爱生活积极热情向上。在那相机还很稀奇的年代就买了相机,班上许多活动的照片都出自他的手中。熊壮经常把过去的照片扫描、翻拍出来发到同学群里,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我这篇美篇第一次发出来后,有同学说值得回忆的还有“串联大楼”。我想起熊壮同学曾经发过他们在新建不久的串联大楼楼顶上做广播体操的图片,于是在群里@熊壮同学,想请他再发一下照片。哪知,呼叫了很久都没有反应,他很久都没有在群里说话也不参加同学活动,这不是他的风格!!!有一天终于等来了他发的照片,我马上用上了。我在群里感谢他,他也没有回应。结果没有多久,竟传来了他因癌症去世的噩耗!同学们都非常悲痛,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他为了不让我的美篇留下遗憾,在他弥留之际,忍着病痛给我传照片。美篇是没有遗憾了,但我们永远失去了一个好同学,好班长,这是我们永远的遗憾!衷心感谢你,我们的好班长熊壮同学!一路走好!愿你在天堂没有痛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写这篇美篇的角度,主要是追寻儿时的记忆,不是写重大的历史,对重大的过去可能有叙述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大家见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