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承德是个多山的城市,四周围群山绵延起伏,中间环抱着小小的一块盆地。承德的山都不太高,可是一个个造型奇特,不走寻常路,其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叫做棒槌山。</h3> <h3>棒槌山因其形如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当年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其实远不如棒槌山听着自然亲切。</h3> <h3>北方常用“棒槌”形容一个人本质淳朴实在,老王就曾经无数次情深意切的夸赞老崔:老炮儿,你揍是个棒槌!</h3> <h3>棒槌山大约形成于300万年前,属于典型的北方丹霞地貌,上粗下细,擎天而立。起先它只是一堵石墙般的山体,经过碰撞、风吹雨淋等自然力,石墙逐段崩塌,最后就形成了今天的模样。</h3> <h3>棒槌山也被称作上帝的拇指。上帝原本有两根拇指,一根在纳米比亚,另一根就在承德,纳米比亚那根已经塌掉了,如今上帝只剩下一根拇指了。</h3> <h3>(上帝:老崔,我给你点个赞,你特么比陈独秀还秀!)</h3> <h3>棒槌山,古称石挺,早在1400多年前,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濡水(今滦河)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三藏水)又东南流径武列溪,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余仞。牧守所经,命选练之士,弯张弧矢,无能届其崇标者。其水东合流入濡(滦河)。”</h3> <h3>棒槌山海拔不到600米,山路平缓,可以步行登山,也可以乘坐索道。</h3> <h3>棒槌山索道长达1620米,是目前全国最长的吊椅式索道,在老崔的记忆里,这条索道30几年如一日始终没有改变,据说,因为索道模样老土,棒槌山被摘掉了XA景区的牌子。</h3> <h3>一路走到棒槌跟前。</h3> <h3>据测量,棒槌高38.29米,连同基座高59.42米,上部直径15.04米,下部直径10.7米,体积约为6508立方米,重约16205吨。</h3> <h3>孙悟空的金箍棒重13500斤,这个棒槌比2000根金箍棒还要重。</h3> <h3>棒槌的腰部有一株300余年的蒙桑树,吸天地之灵气,摄日月之精华,历岁月之流逝,在这个鸟都不拉粑粑的地方居然枝繁叶茂,每年开花结果。</h3> <h3>其实,从这个角度看,老崔倒觉得棒槌山更像一把倒插入岩石中只露出刀把的菜刀。</h3> <h3>毕竟,号称兵器之王的菜刀比棒槌可要拉风得多得多。</h3> <h3>棒槌山南面500米左右的山崖边上,有一块大石头挺胸昂首,远远望去,仿佛一只跃跃欲试的大蛤蟆,这就是传说中的蛤蟆石了。</h3> <h3>蛤蟆石身高约14米,体长约20米,腹下有两个空洞,南北相连,东西贯通,人可爬行而过。</h3> <h3>过去,人们是可以爬上蛤蟆的头顶,钻进蛤蟆的肚子里的。如今,蛤蟆石风化的厉害,周围被拉上了绳子,再不得靠近了。</h3> <h3>棒槌山北面大约300米的地方有一座小庙,叫做“宝光寺”。</h3> <h3>庙内石壁上有几座摩崖石刻,都是藏传佛教中响当当的超级大牛。</h3> <h3>宗喀巴(公元1357年(丁酉年)~公元141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本名罗桑扎巴,意为善慧。青海湟中县人,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10月10日。因藏语称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卒于明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10月25日。</h3> <h3>七世达赖(格桑嘉措)(1708-1757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四川理塘人。八岁入理塘寺出家,九岁迁青海西宁塔尔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廷承认其为第七世达赖喇嘛。次年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曾拜班禅五世为师。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廷令他掌管地方政权,黄教的政教合一即从此开始。</h3> <h3>五世班禅(罗桑依西),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第五世班禅额尔德尼。后藏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敕“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坐床”,罗桑依西为之授戒,并赐法名。为维护西藏团结统一做出过重要贡献。乾隆二年(1737年)圆寂于母寺,享年75岁。</h3> <h3>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耶、梅怛俪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h3> <h3>不动金刚,梵语Acalavajra,音译"阿遮罗瓦指拉",藏语称"绰沃来伏瓦"。"不动"意为誓愿、决心不动摇。是密教大日如来的忿怒身。</h3> <h3>米拉日巴(1040~1123年),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著名高僧、密宗修行大师。</h3> <h3>吉祥天母又称吉祥天女,梵文Laksmī,音译拉娔诗米,藏语称班达拉姆,原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人物,主司命运和财富,后来成了藏传佛教的重要护法神。</h3> <h3>在避暑山庄西山上有一座亭,叫做“锤峰落照”,是“康熙三十六景”的第十二景。</h3> <h3>康熙曾经题联 “岚气湿青屏,天际遥看烟树色;水光燃素练,风中时听石泉声”。</h3> <h3>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满天,棒槌山倚天独立,金光闪耀,虽然不曾亲眼所见,想来也应该是极美的景致了。</h3> <h3>想当年,康熙、乾隆经常带领着一帮文武百官和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坐在锤峰落照亭前远眺着棒槌山喝酒撸串,不亦乐乎。</h3><h3><br></h3><h3><br></h3> <h3>在承德有句俗语:摸到棒槌山,能活一百三。人嘛,终究是贪心的,长命百岁还不满足,总是希望人生对自己能够再优惠一点儿。于是,大家有机会就都凑到大棒槌跟前去摸,摸一把不够,还要多摸几把,左手摸了,右手再摸,仿佛多摸了这几把这辈子才算赚到了。</h3> <h3>康熙生前来承德四十几次,不知道他曾经摸到过几回棒槌山,想必是摸的还不够多吧,否则他人到晚年K歌的时候也不会一直满怀哀怨的嘶吼“其实不想走,还想再活500年”。</h3> <h3>不过,现在的棒槌好像不让随便摸了,被绳子拦了起来,就像相声里说的:只许看,不许摸。想想也是,上帝的拇指再粗也架不住没完没了的摸,说不定哪天上帝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唯一的大拇指已经被摸成小手指了。</h3> <h3>再说了,如果人人都活130,那特么啥时候才能退休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