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在长风

重庆清哥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964年,中央成立了以余秋里为首的小国家计委,准备研究从1965年开始实施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在讨论“三五”计划该做什么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提出这样的思想,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当时的国际形势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后作出的。1964年,“北部湾事件”,美国逐步扩大对越南的侵略,再加上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这些都对中国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为防止美国有所行动,所以毛泽东提出了备战的主张。</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于是,在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曰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出了进行大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64年9月召开了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富春正式宣布了“三线建设的目标,是要采取多快好省的办法,在纵深地区即西南和西北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从1964年下半年到1967年上半年,是三线建设具有决定性的阶段。特别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器工业基地有50多个企事业单位,要求在1966年底基本建成,为兵器工业配套的许多厂也要求在这三年期间全面开工进行。所以,整个三线建设大规模会战式展开,也就是在1964年下半年到1966年间相继拉开备战序幕,直至1980年整个三线建设才基本结束。</font></h3> <h3><br></h3><h3><br></h3><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随着战略形势的发展和中央批示精神,兵工企业生产线要立即作出调整。尤其是在抗美援越战争中,中国制造的重机枪型号产品战时需求量大,装备部队十分迫切。1964年10月,第五机械工业部召开了三线建设调整专题会议,提出扩大重机枪生产线。1965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生产基地建设规划”。</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将重庆长安机器厂(456厂)一分为四,即1957式7.62毫米重机枪生产线、19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生产线和精密机器零件制造及维修从长安机器厂迁出,并利用迁后的厂房新建一条重机枪生产线。1965年4月17日,第五机械工业部在重庆建设筹备处召开了长安机器厂(456厂)、建设机床厂(296厂)、长江电工厂(791厂)负责人会议。筹备处主任李敏,传达了五机部关于重庆地区9个老厂疏散的批示精神和朱光副部长(开国将军、时任重庆地区常规兵器配套建设总指挥)的意见。会上特别提出,456厂1957式7.62毫米重机枪型号搬迁到原四川省江津县,利用原江津地委党校校址作为建厂厂址。并指出老厂疏散项目非新建项目,本着少花钱,既不影响生产,又要搬得快为原则。4月20日,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同志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朱光副部长所拟定的兵工厂疏散的具体方案。会上,李井泉同志提出在江津建设重机枪厂要靠山隐蔽。4月23日上午,重庆地区建设筹备处主任和456厂党委书记张汝声、厂长来金烈向伏维成(老红军、原456厂副厂长)、朱述成、庞植三人传达了456厂党委关于重机枪生产线迁移到江津的决定。由伏维成、朱述成、庞植三人主持建厂工作。</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1965年4月23曰下午,在重庆潘家坪召开了筹备建厂工作会。会议由原第五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朱光同志主持并传达了党中央的决策和部党组的决定,宣布了江津分迁厂代号为236厂,第二厂名为“国营长风机器厂”。4月24日,在456厂召开的会议上,确定了236厂的生产纲领、生产规模、投资总额等。同时,对厂房结构、宿舍标准也作了原则性的规定。</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1965年上半年,第五机械工业部和456厂负责人,两次来到江津实地勘察选址。最后,确定将厂址定在江津县城关镇东门外的武城山上。此地修建有一大片平地筑城墙,原为明朝县令王贵用于武官跑马练武的演武厅。因时久倾塌,清咸丰癸丑年(1853年),县令程祖润又将原址修筑为石头城,作为江津县城的“卫士”,但今已不复存在,仅有一块平地,故武城山由此得名。</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武城山均为鹅卵石地质结构,地势呈梯形状,北低南高,坡度约有5度。武城山有一清朝时期的书院,后已作为建厂时期供运科库房之用;在津柏公路北面,还留存有一国民党专员的别墅,后亦已作为厂计检科理化试验室。津柏公路两旁原建有江津地委党校、财贸干校和农校,因迁出后均作价转让给了236厂作为扩建工厂之用。</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1965年4月25日,首批建厂负责人伏维成、朱述成、庞植等人抵达江津,受到江津县委领导们的热情接待。次日,伏维成、朱述成、庞植等人又回访了江津县有关部门负责人。时任江津县委书记李傅友,还专程陪同建厂领导们参观了厂址。</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4月27日,在江津县委召开的建厂规划会上,重庆市委有关负责人李友、五机部重庆地区三线建设筹备处主任李敏、江津县委书记李傅友等领导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236厂现场党委和指挥部,党委书记为伏维成,指挥长为钟笑山、副指挥长为朱述成、李傅友。5月17日,重庆市委立即批准了上述决定,明确指出现场党委由重庆市委领导,重庆市委基本建设政治部分工管辖。</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按期完成搬迁任务,现场指挥部立即组织施工队伍,做好现场动员。采用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的方法,拉开了搬迁建厂的序幕。现场党委明确提出:“加强领导,夜以继日,艰苦奋斗,质量第一”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和军品生产线在“一年时间内全部建成投产”的奋斗目标。</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1965年4月25日,第一批从重庆456厂分迁人员12人来到江津。他们中有领导、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医生、司机、橱师及生活管理人员。随后,第二批、第三批分迁人员也陆续到达。</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1965年6月,施工队伍进入现场。先期到达现场的职工就临时住在现场的几间破房子里。吃饭、睡觉、开会、工作都在一起。当时,现场没有像样的食堂,只有两小间煮饭的伙房。职工们以大地为桌,卵石为凳,三五一堆,荒坡当餐厅。他们虽然过着头顶蓝天,脚踏荒山,餐风露宿,简棚陋室的清苦生活。但他们苦中求乐,乐中添趣,以建设三线为荣,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值得称赞。</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1965年底,工厂搬迁工作拉开战线后,现场党委按照建厂总体规划,立即组建起"三部一室”的管理机构:即厂部办公室、生产指挥部、经营管理部、行政管理生活服务部,部下面按业务设科室。党群系统:党委设政治部、组织科、宣传科、厂工会、共青团、保卫科、群工科等。生产系统:按生产规模设立五个主要车间(即21枪管车间、22枪身车间、23枪架车间、24冲焊、弹簧、热处理、下料车间、28总装车间)。其中,充实配备各科室业务人员213人。现场党委和生产指挥部,就临时利用原江津地委党校旧址作为办公地点。</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1965年下半年,陆续到达江津的职工们在现场没有安身之地,现场指挥部临时作出安排,让一部分职工住在厂址附近的瑯山公社东关大队养鸡场的竹棚里,另有的职工就安排住在附近牛奶场的空牛棚里;甚至,还有部分职工安排住在离厂较远的江津工人俱乐部里(即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庙),让职工们临时得到落脚,有个避风挡雨的栖憩之地。</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建厂初期,基础条件缺乏,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职工们依靠自已一双手,在荒山坡上盖厂房,白手起家,让平地楼台从手中垒了起来。他们虽然没从事过担、抬重体力劳动,但他们加班加点搞完本职工作后,还要去搬砖、搬瓦、搬运河沙石子、挖厂房基础。他们不是泥瓦工,但还是要去学彻砖,修“干打垒”房子。</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现场党委书记伏维成,副指挥长朱述成为了验证卵石能不能彻墙,还亲自作试验。在工地上,分不清领导和工人,分不清职工和民工,同样一身泥,都有一身汗。现场干部以身作则,他们劳动到现场,服务到现场,指挥到现场,政治思想、宣传鼓动工作到现场,真正起到了团结职工,鼓舞士气,艰苦奋斗的好作用,推动了三线建设艰难的起步。</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厂工会、共青团响应现场党委号召,模范地起好带头作用。他(她)们肩挑背扛运砂石,废寝忘食搞设计,搬迁设备试生产,哪里需要哪里就有群团组织的工会干部、共青团员的拼博身影。</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尽管工厂的厂房大多数都是由地方施工单位负责承建,可为了加快施工步伐,早日进入试生产。一批长风元老级的职工硬是撸起袖子,都自发地、迅速地投入到建设工厂的行列中。</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为了达到“边基建、边生产、早日出产品”的目标,就是这批人,凭着自已对尚未成型的长风的挚爱,铆足干劲,掀起了自己动手搞基建的热潮。</font></h3><h3><br></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毛主席说得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建厂初期,为了缓解职工生活的眼前困难,一面抓建厂,一面抓生活。现场指挥部分管后勤服务的职工,凭着自己的一双手,在武城山卵石堆上撬出了一片土地,种植疏菜、粮食。他们依靠自己劳动,暖衣饱食,为三线建设流了汗、出了力。</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根据建厂规划提出在一年内建成投产的总体要求,现场指挥部立即成立了专门班子,拟定出全厂设计任务书。经过半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国营236厂初步设计方案》于1965年5月22日初步形成。当时,设计人员除456厂分迁部分人员外,多数是刚毕业分配来厂的大学生。成立的设计组仅有17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完成了新建和改建的38个项目的工程设计,绘出图纸300多张,设计建筑面积12300平方米,保证了土建施工的迅速上马。</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现场党委抓宣传鼓动工作也十分急时到位,指挥部布置的每项工作一旦完成,党委领导同志都要组织人员敲锣打鼓送贺信到现场,及时给予三线建设者们鼓励表彰。图为现场党委政治部负责人邓万全同志,亲临工地给创业者们送温暖、鼓干劲。</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那时,有的厂房还是一个空架子,吊车连轨道都还未安装。由于尚处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期,第一批设备运到车间门口后,吊车卸载忙不过来,一时没有吊车安装,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等着吗?工人们一商量,那怕肩挑背扛,也要尽快把设备安装起来。职工们自己动手找来麻绳,把设备上下拴牢,几十名职工一阵吆喝,一点点地将设备挪到地面。他们就地取材,取用架管作滚筒,又找来20号的螺纹钢筋或木棒当撬棍,凭着一股支援“三线建设”的执着精神,全员上阵拉的拉、撬的撬,一点一点地将64台设备移进车间的机床位置。那时,条件差,根本没有手套一类的劳保用品,大家就靠着赤手空拳的拖和拉。手被麻绳磨破、肩被勒肿,却没有人叫苦叫累、怨天尤人。</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在1965年5月,工厂处在搬迁和土建工作最繁忙紧张的阶段,在这关键时期,得到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江津县委和县政府向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组织力量支援长风机器厂建设。四川省运输24队、江津运输站、城关镇等单位调集大小木船19艘,货车10辆,组织居民600多人帮忙挖运砂石。据现场指挥部统计,经过内外共同努力,储备河砂6408吨,石子3278吨,条石1000立方米,青砖152万匹,瓦41300匹,石灰180吨,为开工建设奠定了物资基础。</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筛石子、河砂成为江津人的一项重要生计,这是由于三线建设从东北辽宁、江苏、上海及重庆等地迁来大批军工企事业单位,就地取材,建厂造屋而成就了三线建设的发展。在当时,不少的江津市民也为长风的基础建设出了力、流了汗。家家户户的年轻壮劳力在江滩河坝筛卵石、积河砂,为长风的建设添砖加瓦。也有不少市民涌跃参加民工队从事基础建设,既解决了家庭或个人生活,又为三线建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在建厂初期,呈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1966年6月19日晚,江津县川剧团到工厂慰问演出时,天空忽然飘下大雨,当晚江水也猛然暴涨起来。当时,眼看着摆放在江边还未运走的青砖将被河水淹没。为了不让国家财产受到损失,确保建厂顺利进行。现场负责人立即在厂广播上号召职工、家属赶赴江边抢运物资。信息传到演出场地后,看戏的职工自觉地离开剧场奔赴江边。消息传到家属区,男女老少也纷纷行动起来,立刻朝江边跑去。唱戏的演员们知道洪水消息后,一个个来不急卸妆也赶往江边,积极投身到抢运物资的行列中。一时间,在江边出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演戏的和看戏的摆成几条抢运长龙,场面十分壮观、震撼。</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工厂对地方支援也是无私的,已成为佳话。1965年9月4日晚,江津下了一场三十年未遇的特大暴雨。当晚20点至23点,仅3个小时,雨量就达到100多毫米,雨量最大时十分钟就可快速升至40亳米,风力亦超5级以上。工厂附近原屠宰场旁边的排水沟被堵塞了,积水迅速上涨,情况十分紧急。江津县委办公室夜间急电236厂求援。现场领导立即组织职工冒着暴雨赶到现场。救援职工二话没说,跳入齐胸深的水中挖掘污泥,将排水道疏通。附近居住群众目睹现场情景后,深受感动,一致称赞“长风工人好!”</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设备搬迁,是建厂初期的头等大事。1965年10月29日,236厂接到总指挥部的紧急通知,要求1957式7.62毫米重机枪生产线务必当年搬迁投产,确保在1966年3月1曰打响第一枪。现场党委立即召开党委扩大会传达了上级指示精神。11月15日,又在重庆456厂召开的搬迁专题会上,来金烈厂长下达了搬迁工作指令,并于11月26日成立专门搬迁领导小组,按拟定的计划开展工作。12月17日下午,首批设备运到江津轮渡码头,64台设备仅用了6个小时就顺利输送到厂房。操作职工第一天试车调试,第二天全部验收合格投入生产。第一批设备从搬迁到投产只用了5天时间,这样的干劲,这样的效率只有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兵工人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在搬迁设备工作中,有许多难于忘怀的事,值得追忆。1966年8月的一天,长江发生60年难遇的特大洪水,江津码头停航,渡口封渡了。由重庆456厂搬迁到江津的几十台设备和随设备操作的职工过不了江。江津县政府有关部门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协调,工厂领导和有关职工积极配合。通过动用部分船只,大胆而谨慎地组织抢渡,使设备和人员均安全到达工厂。这一天,也是全厂最后一条军品生产线全部搬迁完成的时刻。如果,没有地方力量的配合,没有干部职工们的通力合作,要实现搬迁任务的圆满完成,是可想而知的。</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 .</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1966年11月,工厂遵照毛主席提出的“厂社结合”指示精神,抽调一批干部、工人参加了江津先锋公社的社教运动。工厂党政领导伏维成、吴廷英、邓万全、李秀忠、焦成和等亲临先锋社教联络点,看望厂里派出的社教干部职工。</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1966年2月27日,第五机械工业部张奎副部长带领20多位司局级干部来厂检查全面投产工作的准备情况后,工厂加快投产步伐,并于同年3月1日,举行了工程项目全面投产的庆祝典礼活动。五机部二局孙运龙副局长代表部和局参加了庆典大会,会上打响了1957式7.62毫米重机枪生产线搬迁到江津后的第一枪。实现了“三个当年”(即当年搬迁、当年建线、当年投产)的奋斗目标。</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投入批量生产的57式7.62毫米重机枪完成总装进入靶场,由质检员对产品进行全面验收。</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1965年6月28日,工厂建设总体蓝图历经半个多月的绘制,得到了第五机械工业局的批复,并确定236厂的生产纲领、建设规模。职工人数按生产纲领核定的劳动量为1500人,全厂生产建筑面积为4100平方米,生活福利面积为25500平方米,总投资不超过500万元,建设期限已在1966年全面完成筹建工作。</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建厂初期,现场指挥部在加快完善生产线搬迁建设的同时,也狠抓家属住宅、职工医院、子弟校、幼儿园的后勤设施建设。职工们虽然住的是生活低标准的30元一平米的“干打垒”,但有了遮风蔽雨的安乐窝,也总比蓆棚陋室好,这种用卵石砌筑的房屋,的确有冬暖夏凉的舒适感。</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从1965年至1966年,工厂相继在武城山上兴修职工住房60多幢,基本解决了三线职工的后顾之忧。职工就医、子女入学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由于三线厂受地理位置的局限,不少厂子为了方便职工,都纷纷办成了“小社会”。长风厂也不例外,幼儿园、学校、医院都是工厂一手承办起来的。职工子女从出生后56天,就交给了工厂,从哺乳室,再到幼儿班,从小学到初中都是由工厂管理扶持。特别是职工们的二代三代,有不少都是在长风医院诞生的。在那个年代,工厂办成“小社会”,的确为职工们解决了后顾之忧。</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长风职工幼儿园创办于六十年代中期,那时,还专门开设的一个婴儿室班,就设置在厂区南院农校门岗里。这个小小婴儿室仅有四十多平米,是原农校学生宿舍。</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把婴儿室设置在厂区内,是工厂为了方便上下班职工接送孩子和中途喂奶方便而专门开设的哺乳班。当时,仅有四个保育员轮班护理。在这个婴儿室成长的职工子女,现在已长大成人,都是四十岁以上的长风后代。</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长风职工医院大门</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建厂初期,职工家属买菜,没有一个像样的菜市场。当时,在家属区旁边有一条津柏公路(即现在的地磅房),道路两旁的空地却成了买卖疏菜、小副食等自由市场。但这块地是交通要道,过往车辆多,很不安全。负责生活后勤服务的领导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决定将卫东广场旁边的基建预制场,改建成可容纳100多个摊位的“长风农贸市场”。这样,除了方便职工购物,还减轻了几千人的吃饭问题。</font></h3> <h3><br></h3><h3><br></h3><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h3><br></h3><h3><br></h3><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h3><br></h3><h3><br></h3><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h3><br></h3><h3><br></h3><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座落在厂区北院的原国民党专员别墅,内有阁楼,装饰典雅、大方,十分精致。当年,在这个别墅里,主人曾经掩护过中共地下党的同志,它的存在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光荣史。而后,长风人又把这个别墅作为工厂理化试验室,历经数十载岁月,其意义非凡,无不令人遐想怀念。</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建厂初期,为了解决生产、生活净化清洁水问题,工厂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于1965年12月在江津县东门长江河段建起一只抽水趸船。通水这天,现场党委书记伏维成亲临江边,向现场职工表示慰问。</font></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长风建厂以来,始终与地方党委、政府保持着友好往来。从六十年代的江津县委书记李傅友到八十年代的县委书记辜文兴等,历届地方党政领导都给予工厂三线建设的大力支持。下图为原江津县委书记辜文兴、县长宋正棋等领导前来长风厂走访慰问。</font></h3> <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遍布厂区、家属区的有线大喇叭,从建厂那天起,它就不辞辛劳为长风人服务了。每天早上六点半,喇叭里就开始吹起床号,然后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和《长风新闻》。伴随新闻的播送人们开始吃早饭,开始打理出门了。上班的、入学的纷纷忙碌着朝车间、朝学校奔去。时间到点时,老兵工人便踏着上班信号《长风之歌》走进车间、走进办公室。一首耳熟能详的厂歌,让长风人从咋天走到今天,每当听到这首激情振奋,催人奋进的长风之歌,心潮澎湃,感慨万千!</font></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78年7月30日,全国兵器工业学大庆总结表彰会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亲切接见了兵器系级(部)级标兵代表。长风厂劳模彭贤学作为西南兵工系统劳模,应邀参加了这次全国性表彰盛会。</span></p> <h3><br></h3><h3><br></h3><h3>.</h3> <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植根于三线建设的老兵工代表一一李代荣,现年已101岁了!他的健在是长风人的骄傲与见证。《三线建设在长风》留下老兵工的一张微笑,是莫大的荣幸。诚想,如果没有像李代荣这一辈为长风的建设艰辛创业,风雨砥砺,无私奉献,哪有长风这张名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历史,将长风载入史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补白:2019年5月31日,百岁老人去世,享年101岁零3个月〕</span></p>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一份耕耘,一份获得。</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长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艰难搏弈,砺数载心智开拓、积淀为长风留下了厚重的基础,也铸就了长风的辉煌。这些荣誉和成绩无不展示长风人的智慧与拼搏。长风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艰辛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所获得的一切荣耀载入历史。</font></h3> <h3><br></h3><h3><br></h3><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十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十年励精图治,勤奋进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十年峥嵘岁月,铸就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是对长风三十年发展最真实的写照。三十年用自己的足迹走出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走出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走出一部锐意进取的发展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包含着几代人的不懈追求。站在三十年的纪念处回望,长风走过的这些岁月,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这其中无不闪现着长风人勤劳奉献的身影,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十年的跋涉与拼博,三十年的辉煌与梦想,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三十年的艰辛和喜悦,共同品尝长风人用汗水浇灌出的累累硕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们在原长风机器厂荣幸见到仍健在的4位志愿军老战士、三线建设老兵工(从左至右)李富学、肖定鑫、吳光富、黄昌茂。他们是保家卫国出国作战的勇士,祖国三线建设发展的英雄。向志愿军老兵、老兵工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共长风社区第四支部委员会向入党逾50年的老党员陈开良、魏泽群夫妇颁发了由中共中央制作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1年6月下旬,原长风机嚣厂老兵工们又相聚了。这次聚会时逢建党百年华诞之际,意义非凡。上图为吕世仪、张有才等老工程技术人员聚会合影情景;下图为时任生产副厂长严昭绪与原长风厂子弟小学部分老教师及家属欢聚一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2年9月,时年94岁的长风工具人、老兵工肖定鑫师付,耄耋之年,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秋之际,特意来到长风三线建设文化标志墙下,合影留念。这就是一个老兵工的长风情,三线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h3><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