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名师课堂,促专业成长

Fu-秋燕

<h3>2018年10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越秀区小学数学第六批名师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邓伟伦老师的《三角形的面积》,李丕英老师的《解决问题》,张越秀老师的《倍的认识》,赵毓君老师的《平行与垂直》。<br></h3> <h3>邓伟伦老师的《三角形的面积》的第一环节是唤醒经验,提出问题:复习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把三角形的面积转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第二环节是明确要求,自主探索,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上,把三角形补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第三环环节是对比材料,建立联系。用观察或数方格的方法来判断,添补上去的阴影部分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或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第四环节是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第五环节是初步引用,学习反馈。第六环节引入史料,拓展延伸。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引发新问题。邓老师的课让我感触特别深的是:一是课前的准备,邓老师给每一个同学都准备好课堂纸,课堂纸上画好方格和三角形,可以让学生移一移三角形,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辅助工具的使用能极大地丰富课堂,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邓老师一整节课都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紧紧围绕三角形的面积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到出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学生自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得出来的,才能更好地记忆和应用。<br></h3> <h3>李丕英老师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是:二(1)班准备租车参加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一辆33的大巴车坐得下吗?李老师第一步是教给学生审题,第二步分析题意,通过借助画图、语言表征思维,第三步是解答与检验。李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白分析的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解决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题,通过李老师的这节课,我明白了低年级的孩子对于解决问题一直觉得很难,是因为不理解题意,低年级孩子缺乏想象能力,必须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通过画一画,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br></h3> <h3>张越秀老师的《倍的认识》,倍数是个抽象的概念,很多学生不理解。张老师的这节课从苹果和梨的个数出发,通过变化苹果和梨的个数,从而改变苹果和梨的倍数,让学生通过比较,充分理解两个倍数的数量关系,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张老师教学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表扬孩子的语言也丰富多彩,落实到实处,让孩子备受鼓舞。<br></h3> <h3>赵毓君老师的《平行与垂直》,如果老师一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相信很多学生都一头雾水,学习了赵老师的《平行与垂直》后,我相信一问孩子都会知道:平行或相交。赵老师带领学生从复习入手,通过看图片让学生画一画,再让学生自主探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平行与相交。每个概念都讲得详细和明白。<br></h3> <h3>走近名师,学习名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缩短与名师的差距。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半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測、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決问題。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br></h3>

学生

三角形

名师

面积

平行四边形

老师

长方形

课堂

题意

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