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我知青

梅花书屋凌震三

<h3> 那年,那月,我知青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68年10月30日,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盐城县南洋人民公社兴西大队,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地方。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年,那月, 这一天,一批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男女学生,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来到这块陌生而又贫穷的地方。我们将青春,汗水……都无奈地留在了这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艰苦的劳动也磨砺了我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了自已的才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或许当初谁也没有想到,五十年后,再来这里时,我们中已有北京大学的女博士,有高级知识分子,国家机关行政干部公务员,有人民教师,新闻工作者,也有企业高管,技术员,会计,当然也有一批平凡而优秀的普通工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五十年后的这一天,我们又分别从北京,南京,盐城等地,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 我们在这里喝一杯“老知青酒”,吃一碗玉米饭,在这里再与当年的老队长老社员叙叙旧情,拉拉家常,寻找一下当年的感觉…… 五十年前的这一天,是当年的大队长陈洪堂握着我们的手,连声说:欢迎你们,欢迎你们。 五十年后的这一天,还是这位当年的老队长,现已是八十高龄的陈老,听说我们要来,十分高兴,早早地就站在社区门口,一见面,就紧紧地拉着我们,热情地与我们来了个“第二次握手”。</h3><h3> 哈哈,这两次手一握,半个世纪过去啦! <br></h3> <h3> 五十年前的今天,我们来到兴西,那年我们才十七、八、九岁。</h3><h3>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来到兴西,今年我们已是六十七、八、九啦。</h3> <h3> 董乃桂,从一个南洋公社兴西大队的普通女知青,到北京大学的哲学博士,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知青的骄傲。</h3><h3> 董乃桂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劳动家庭,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在兴西大队插队的时候,她与其他知青一样,挑河挖沟,割麦锄草,各种农活,样样都干。回城后,她有幸成了盐城艺校的一名教师。苦尽甘来,本该好好地享受生活了吧。可董乃桂不甘现状,她找来大量的复习资料。炎热的夏天,没有空调电风扇,她就特地穿上一条长裤,并将裤脚紧紧扎住,躲在蚊帐里,拼命地背英语单词,反复地做语文练习……于是,她如愿以偿地跨进了南京大学的校门。</h3><h3> 这让多少人羡慕不已啊?该满足了吧?不,工作一段时间后,已是三十多岁的董乃桂,仍不服输,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大的硕士研究生。</h3><h3> 该满足了吧?不,工作一段时间后,董乃桂又考取了北大的博士研究生……</h3><h3> 从贫穷偏僻的兴西大队的乡间小道,到世界闻名的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这条漫长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有多少艰辛多少汗水,恐怕只有董乃桂自已最清楚。 </h3><h3> 听说知青五十周年聚会,董博士专程从北京赶来,她要再看一看半个世纪前她生活劳动的地方,看一看当年一起“战天斗地”的弟兄姊妹和那些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h3><h3> 多才多艺的女博士在深情地朗诵凌震三的散文《遥望夕阳》。</h3> <h3> 凌震三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里过着油瓶倒了都不用扶的优裕生活。是农村插队的经历,让他懂得了奋斗的意义。1982年,已三十二岁的集体工厂工人的他,以全县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考入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后步入新闻行业,当上了盐城电视台副台长。他酷爱书法,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盐城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h3><h3> 青春的岁月象条河,青春的岁月象首歌。在“一支难忘的歌”的乐曲声中,凌震三将他特地创作的“岁月如歌”,赠给第二故乡。</h3> <h3> 一队知青代表高孝纯,曾在徐州煤矿当矿工,回城后曾任市糖果糕点厂长。他饱含深情地回忆当年在兴西插队劳动的往事……</h3> <h3> 四队知青代表沙长江,当兵退伍后,在市交通局纪检系统工作,九十年代考入北京大学习,是董乃桂的小学弟,曾任市交通局纪检副书记。在交流发言中,他一再强调说,要感恩,感恩……</h3> <h3> 五队代表李绍全,因为“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而成了兴西大队的女婿。回城后,他做过教师,后调到盐城有线电视台任用户办主任。现在他和夫人陈慧随儿女全家定居南京。</h3><h3> 特别的身份,特别的感情, 回忆当年在兴西的日子,他怎能不激动呢……</h3> <h3> 七队代表董乃桂,尽管离盐多年,仍忘不了四、五十年前的往事</h3> <h3> 这是 一盒普通的进口巧克力,但它里面却蕴藏着一段尘封已久感人至深的故事。</h3><h3> 想当年,全大队的知青们或参军,或上学,或招工,都先后陆续离开农村了,五队知青李宝章,父母双亡,进城无路,就成了一个孤独的乡村留守者……那些日子,白天倒也罢了,每到夜晚,四周一片漆黑,万籁惧寂,望着床前那盏昏黄的煤油灯,李宝章的心中总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惆怅,郁闷,孤伶……1979年,知青大回城的喜讯,让李宝章喜出望外,激动不已,他终于也能与其他知青一样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去当一名向往已久的工人了。可时隔不久,一阵忧愁又袭上心头了。原来,因为他家庭底子薄,这几年收入不是太好的,因此,至令还挂着队里二百多元往来帐呢。如果,万一就因为此事而耽搁了回城的大事,那可怎么得了?他翻来复去,好多天都久久不能入睡……这时,生产队里一两位热心社员站了出来,胸口一拍说:“李宝章,你放心走,这是个千年难逢的好机会,千万千万不能错过,实在没钱,我们先替你垫上,你先回去,以后再说”。尽管后来事情办得非常顺利,但是当李宝章到公社盖章迀户口时,一股热泪还是止不住地流了下来……</h3><h3> 回城后,李宝章如愿以偿地进了工厂。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李宝章的儿子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已在上海浦东外企工作。当他听说了他父亲几十年前的故事,又听说当年的知青要五十年聚会,便利用在国外出差的机会,专门买了两盒巧克力,一定要让父亲转送给那些热心社员的后人。他说,两盒巧克力,虽然不值什么钱,只能表达一份绵薄的心意。但滴水之恩,终不能忘怀啊……</h3> <h3> 李宝章和弟弟李明章,弟兄两同班同学,都是六六届初中毕业生。当年知青下放的时候,政策是弟兄俩,走一个留一个。哥哥李宝章来到兴西插队,弟弟李明章有幸得以留城,不久,便招工进了盐城市肉联厂。</h3><h3> 李明章热爱竹笛,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很快就从肉联厂的一名普通的屠宰工,成了市歌舞团的竹笛演奏家,在省市范围内,影响力很大。他还培养了一大批竹笛的演奏人才。现在他是盐城市竹笛协会会长,成了全市笛子演奏方面的领军人物。</h3><h3> 今天,他也来了,也到了哥哥当年插队的地方,他忘不了当年哥哥下乡插队,将幸运的机会留给他的情谊。他要来为哥哥的知青兄妹,为这些当年给他们生产和生活上给予热心帮助的的农民兄弟们献上一首悠扬动听的《牧民新歌》……</h3> <h3> 一组黑白彩色老照片,每一张都纪录着一段不同的时光,不同的生活……</h3> <h3> 张萍,陈亚娟,许生秀。三位都是盐城县中学六六届初中毕业生,同班同学,后又都是知青。几十年来,不是姐妹,胜似姐妹。</h3> <h3> 记得那一年,还在农村劳动的间歇。凌立宝,凌震三,李绍全,李宝章相约,回家后到映红照相馆拍张小照,做个纪念。这张照片保存了几十年。恰逢今日又重逢,还是照着当年的样子再来一张。坐姿还是那样,只不过,皱如丝,鬓如霜了。</h3> <h3>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大师张云良的女儿张萍,与董乃桂可能曾是“闺蜜”吧,几十年过去了,今天再拍张照,看,“人老心不老”吧。</h3> <h3> 沙长江,吕专,胥传荣当年就是从兴西,穿上绿军装,走进军营的。今天,当年的三个兵,虽然末穿军装,末戴军帽,但仍不失军人的风采。</h3> <h3> 朱兴芳,盐城中学六六届初中毕业生,当年的班花,五十年后的今天,风韵不减当年。</h3> <h3> 都说岁月无情,时光无情,它能染白你的双鬓,刻下你的皱纹。但岁月无情人有情,尽管五十载风霜雨雪,但我们仍纯情如初,友谊似旧。今天,大家相聚在一起,好好开心哟。赶紧多拍几张照吧,莫负秋光好。</h3> <h3>  相聚是幸福的,回忆是美好的。笑容象花儿一样绽放。深秋的天湛蓝湛蓝,深秋的风轻柔轻柔……</h3> <h3> 感谢现代高科技,让这些兴西大队的知青们建了一个微信群。热情,豪爽的凌立宝当上了群主。我们在群中,每天早上都要问个好,道声安,通报一下近况。不时再来个笑话,发个笑脸。当然,每逢佳节,群主还得给大家发个大红包,说是福利。哈哈,真是开心得了不得。当年的兴西大队已不存在了,但我们这批知青还象当年一样,情不减,义更浓。</h3> <h3> 五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都年届古稀,安享晚年了。但那段青春的岁月是终生难忘的。</h3><h3> 让我们放开歌喉,尽情地唱吧,让我们迈开舞步,尽情地跳吧!</h3><h3> 让我们再喝一杯“老知青酒”,再尝一碗玉米饭吧……</h3> <h3>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h3><h3> 岁月匆匆而去,友谊地久天长……</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