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深秋其实不应该只属于银杏、枫叶、桂花,更有那一丛芦苇随风摇曳,花絮纷飞,如雾如霜……。</h1><h1> 在这芦花开散的美好季节,我们通过好友闫增岭的介绍到原延津县县委书记王太峰家中拜访,想到王书记已离开延津20余年冒昧打扰有些忐忑,不知老领导是否理解我们、支持我们,王书记和夫人陈秀荣的热情、随和、亲切,使我们很快打消了顾虑不再拘谨。</h1> <h1> 王太峰书记1994年到延津任县委书记,1998年调离延津到焦作市工作,历任焦作市副市长、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等职务。</h1> <h1> 张局长向王太峰书记汇报了档案局工作思路,延津的历史、延津的精神需要传承,不能简单的体现在红头文件中,希望在延津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干部通过回忆、传记、口述等形式,留下和延津广大干部群众共同艰苦奋斗的故事,使延津的历史更生动、更具体、更系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延津,感知延津人民不畏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感知延津历史文化的深厚。<br></h1> <h1> 王太峰书记首先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建议:一、在征集老领导、老干部的资料时不要局限于个人的东西,要突出历届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合作精神。二、应以信函的方式邀请他们自愿捐赠出版的书籍、发表的文章、日常随笔、工作照片、书画作品等。三、要积极进取,不畏困难拓展档案内容,使档案工作更好助推延津发展,<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使延津历史能够更好传承。</span></h1> <h1> 档案局永久收藏了王太峰书记书写的《北望沙门路》,这首诗是明朝知县韩贯所写,是对延津过去盐碱干旱,风沙满天,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真实写照。</h1><h1> 1988年中国科学院兰洲沙漠研究所在延津胙城成立试验站,主要针对沙漠化的成因、生态变化、发展趋势等进行监测、分析和研究,<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极大促进了延津农业科技的发展。王书记在延津任职期间“抓机遇、树典型”,县委还选树了全省农业站线“十面红旗”之一小店农技站,组织全县党员干部扎根黄土、苦干实干,确立了以市场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的理念,</span>提出了 “科教兴县、团结实干、抢抓机遇、敢争一流”的工作思路,成为延津一种作风,一种精神。</h1> <h1> 张局长恳请王太峰书记在档案局书画册页上留下墨宝,留下延津的精神和传承。</h1> <h1> 王太峰书记向张永体局长介绍自己珍藏的老照片,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满满的故事,记录着往日激情难忘的岁月。</h1> <h1> 这是98年第十二期新乡通讯里的一篇文章,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了解到王书记初到延津便深入工厂、乡镇农村、田间地头,针对干部群众中存在的“三重两差”的思想观念,指岀要打破思想上的桎梏,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提高发展意识、争先意识、干事创业意识,延津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改变,形成了思发展、议发展的良好局面。</h1> <h1>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8年在河南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会见焦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并同王太峰书记及其他领导握手留念。这珍贵的一幕定格在瞬间,成为永恒的记忆!</h1> <h1> 王太峰书记离开延津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踏实苦干,在焦作工作15年,无论是担任副市长还是政协主席,他一贯开拓创新,注重民生;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上尽责履职,尽显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h1> <h1> 为王太峰书记的回忆录《延津那几年》,书法作品《北望沙门路》以及书画册页集书法作品颁发收藏证书。</h1> <h1> 和王书记在焦作市土岭合影留念,正是在芦花纷飞的季节。</h1> <h1> 生活中,档案跟随我们一生,是我们每段人生轨迹的记录,是每个阶段的纸质证明,更是静谧的人生岁月写真。就像我们对王太峰书记的拜访,就像落日下纯朴淡雅的芦苇花,将这些弥足珍贵的一刻定格留存,常看常新,常思常忆…。</h1><p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李静 </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