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系列记录片江《国乐的侧脸》…江南丝竹篇,2018-11-1在上海桂林公园开机。此片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拍摄。</h3><h3> 江南丝竹是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号称“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等乐曲也较流行。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h3><h3>江南丝竹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h3><h3> 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两种类型,以板式变化手法最有特点。它往往以1个曲牌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减字的手法发展为几首独立乐曲。如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演变为5支乐曲,习称“五代同堂”。它演变的程序是由快到慢,由简到繁。第1曲《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第2曲《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快;第3曲《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较为平稳;第4曲《中花六板》 ,一板三眼,旋律流畅,速度适中,在5曲中为最著名者;第5曲《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这5支乐曲既可分别独立演奏,亦可按演奏程序相反的方向,如从第5曲《慢六板》开始,由慢到快,由繁到简地依次联缀演奏。</h3><h3> </h3> <h3>据悉,记录片《国乐的侧脸》将于2018年年底前拍摄并制作完成,2019年在CCTV- 9纪录频道播出。丝竹篇是通过主角罗森爱好江南丝竹的一个侧面,阐述了江南、上海文化精髓和人类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纪录片将突出江南丝竹文化、宣传魅力上海魔都。</h3> <h3>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灵活多变,根据不同乐曲表现的需要和当地音乐资源的客观条件,组合成富有地域性音乐色彩的小型乐队,演奏中各种乐器的演奏者根据乐曲的表现意图、环境的文化氛围、音乐的整体效果,甚至是乐师本人的心态境遇进行即兴演奏,充分发挥乐器的技巧、特点,通过“加、减、抢、让、变”的处理突出主要乐器,体现个人和组合的演奏风格,是人们进行文化享受、体验、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h3> <h3>江南丝竹…欢乐歌视频…看主角罗森(右一)他二胡拉的多捧呀!</h3> <h3>主角罗森说了他拍摄的故事:中央电视台九频道(记录)拍摄《国乐的侧脸》,其中有古琴曲《离骚》,他们在《知网》发现他在《中国音乐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试论〈离骚〉之"离"》,引起重视,专程到潜江去找他,知道他在上海后,通过市委宣传部找他的电话,联系后告诉他,在采访之前,摄制组在潜江要录《歌腔皮影戏》的《鸡鸣歌》旋律,并一定要是有一唱众和的,他们录的后到上海,从10月30日到11月1日,对他在上海的生活连续采访录制了三天,直到昨天下午才告结束。</h3><h3><br></h3> <h3>在上海的采访主要由生活、专访、业余生活、学习研究四个部分组成。其中的图片有他在菜场买菜时他们的录制情况。业余时间就是和丝竹朋友一起或拉二胡自娱自乐。</h3> <h3>‘’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听余音夜不寐,内中奥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这首流传民间的佚名诗歌就毫不夸张地道出了江南丝竹那令人喜闻乐见、魂牵梦绕的音乐魅力。</h3> <h3>江南丝竹…中花六板视频</h3> <h3>“看来有谱却无谱,说是无谱却有谱。各人各有心中谱,各人各有一条路。”</h3> <h3>这是一条流行于民间的江南丝竹艺诀,也是才华横溢的丝竹家们在长期的演奏磨合中身体力行的演奏规则,正是由于按照这种方式演奏,江南丝竹便有了支声性复调的织体,同时也造就了其精致细腻的演奏风格。</h3> <h3>江南丝竹…行街(湖南路丝竹队)视频</h3> <h3>开机前偷闲为老年朋友京戏票友拉琴</h3> <h3>开机前沙导在指导拍摄现场</h3> <h3>主角罗森出场与沙导合影</h3> <h3>罗森最新出版的书籍…楚风遗韵</h3> <h3>罗森论文选</h3> <h3>在黄浦江边取景</h3> <h3>海鸥与笛子演奏家在馨香聽前合影</h3> <h3>主角罗森与笛子演奏家</h3> <h3>三个男人一台戏</h3> <h3>与丝竹前辈</h3> <h3> 主角罗森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学会、湖北省音乐家协会、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h3><h3> 自幼酷爱文艺 ,初自学二胡,不久即由业余调专业文艺团体。1984年涉足创作,创作并演奏的二胡独奏曲《水乡的金秋》即在湖北电台向听众介绍并播出。继后有数十件文学音乐作品在国家、省级征稿或大赛中获奖。如表演唱《少生快富引凤归》词、曲获国家计生委。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文联、作协颁发的第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二等奖;有的音乐作品被邀出国;有的在中央电视台一台、八台播出;有的被定为“湖北省社会文化艺术领域获奖佳作”,创作的课本剧《小马过河》在获湖北省“第四届黄鹤美育节”一等奖后,被不少学校作美育教材传演。搜集整理民歌后撰学术论文《“下里巴人”之“下里”方位考》、《潜天沔一带语言民歌特异性探源》、《“鸡鸣歌”、“扬歌”与〈离骚〉之“离”同源初探》相继发表于《中国音乐学》、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等刊物。1999年,学术论文《论“楚歌曰艳”与“鸡鸣歌”》作为我国优秀社会科研成果而入选《中国九五科学研究成果选》并颁发证书。该书现已出版发行。2000年3月,该文又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评审为中国千禧优秀科学论文,获得推荐给全世界学术界的资格。</h3> <h3>罗森的悠扬的琴声在黄浦江畔回荡</h3> <h3>罗森新创作二胡独奏曲…金秋欢歌。(手稿)</h3> <h3>关于江南丝竹的音乐特色,其实已有不少人作过论述。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有金祖礼在其《江南丝竹概述》讲义中拈出“小、轻、细、雅”四字来概括其音乐风格。“小”是指乐队组织和乐曲结构大多是小型的,“轻”指音乐情趣侧重于轻快典雅,“细”指演奏风格上的精致细腻,“雅”指曲调优美秀雅,柔和清澈。此后还不断有人进行新的概括,如“花、细、轻、小、活”,如“柔、细、轻”,如“绚丽、华彩、幽静、文雅、流畅、清越”等,现在又有乔建中先生的“精致、柔婉、轻快、典雅”(《代序》)。这些概括都很准确,互相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以作为把握江南丝竹音乐特征的指南。但是,我在聆听江南丝竹实际音响时所感受到的,似乎更加具体一些。我感受到的是:江南丝竹的音响形态具有“细”的特点,旋律形态具有“密”的特点,节奏形态具有“稳”的特点。而所有这些,又都是与江南文化直接相关。</h3> <h3>馨香聽里的拍摄剪辑一</h3> <h3>馨香聽里的拍摄剪辑二</h3> <h3>沙洛导演及机组人员和丝竹队队员在馨香聽里一起合影留念!</h3> <h3>执行导演与被邀人员共进午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