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

张小猫

<h3><font color="#39b54a"><b><i>  看了同学们这两天的小事记,基本都是围绕着对期中考试成绩的期待和考试之后的想法写的,有的写老师大发雷霆、有的写家长冷静的做法,有的立志自己要好好努力,有的建议老师改一改发火方式,有的为自己平时挺努力成绩还是不理想而苦恼......我顷刻间对孩子们这些真实的想法和情绪进行了深刻的反思:</i></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i><br></i></b></font></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font color="#39b54a"><b><i>1.理解孩子心里的苦</i></b></font></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font color="#39b54a"><b><i> 有个孩子在小事记中写到:“小学生活像一杯又苦又涩的茶,小学生活像地狱一般难熬,需要用笔墨来充实......苦啊!数学平常计算天天打100分,但是到了考试你的脑袋就不是平常的脑袋,也会一片空白,如果概念题错就是你上课不听讲,不是不听讲,考试一紧张知识随着冷汗就流走了。让不让人活。” 这个孩子的题目是“逆袭没有成功”,如果不是看到这篇小事记,我真不知道还有这样有志气的孩子。让我想起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一个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几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警察却逮捕了他。我差点就成了欧亨利笔下可笑的警察,误解了一颗准备“逆袭”的心。孩子们真的挺苦的,尤其是咱班孩子,作文、小事记、童诗、阅读、背诵,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都需要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习染渐悟,可是孩子们不知道,也不容易坚持下去,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他们就不爱做了,这时候就需要大人发挥作用,告诉他们,“书不白读,功不唐捐。”我们不争朝夕之功,只待水到渠成之时。 理解孩子们的苦,执子之手,共渡难关,终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i></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i><br></i></b></font></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font color="#39b54a"><b><i>2. 成绩不理想的同时还要看到进步。</i></b></font></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font color="#39b54a"><b><i> 当你的一件心爱的衣服不小心被刮了一个洞洞之后,你是不是在心里无限放大这个洞洞而忽略了这件衣服的美好呢?有时候大人就是这样,把孩子的缺点看做太阳,优点看做星星,一旦太阳冉冉升起就把无数小星星的光芒给遮住了。我也爱犯这样的毛病。只顾挑缺点,忘了在这之前先肯定一下孩子的成绩,这很容易打击孩子们的斗志。孩子是不懂得激将法的,如果你说“你就是不行了是吧,你就是这样的孩子了是吧,你就只能打这点分了是吧”,他不会认为你说的是气话,是“激将”,他只会认为你说的就是事实,而且在他心目中又加深了这样的印象:我,就是这样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励、需要表扬。常言道:哄死人不偿命。常言又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呐。 先肯定成绩,再指出缺点,不仅孩子容易接受,大人也一样。</i></b></font></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font color="#39b54a"><b><i> 3.改变发火方式</i></b></font></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font color="#39b54a"><b><i> “老师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是” “我可不可以有情绪?高兴或者生气?” “可以” “我高兴的时候大笑,生气的时候可不可以发火?” “当然可以” “但是我的发火方式个别同学不能够接受,我想采访一下你们,在家里,妈妈发火的时候都会做什么?” “我妈妈发火会往我身上扔东西。” “这个跟我有一拼。” “我妈妈发火会把我揍得青一块紫一块。” “我很同情你” “我妈妈一般不冲我发火,冲爸爸发火。” “我又不能冲着你爸爸发火。” “我妈妈一般出去走走。” “那不是离家出走吧?” “我妈妈把自己关到卫生间里。” “下次我也试试。” “我妈妈会深呼吸,不说话。” “看来,这种温和的发火方式是你们所能接受的是吧, 我尽量改一改我暴躁的发火方式。但是你们知道吗?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一名生理学家做过一个简单地实验:他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盛有零度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在水里的气水。当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时,12分钟后大白鼠竟然死了。由此可见,生气时人产生的毒素对健康会有多大影响。其实大人也不想生气,小孩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大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彼此相互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珍惜好吗?”</i></b></font></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font color="#39b54a"><b><i> 这是发生在我和学生之间真实的对话,我想:跟我一样暴躁的妈妈们也改变一下方式。有个孩子在小事记里这样写到:我放学都非常开心的回家,可今天却不一样,我顶着负担回家去,生怕妈妈揍我。回家后,我和妈妈什么都没说就写作业去了,没想到,我在卧室自己哭了起来,过了五分钟,妈妈进来说:“不哭了,这仅仅是一次考试,还有很多次,你现在改正也可以改变你的成绩。”“那能不能每周都做数学语文英语卷子?”我说:“可以。”期末一定要考好的成绩,争取每科都90以上。这位妈妈是聪明的,也是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大多数孩子对自己的成绩都有个预期,成绩出来之后自己也会难过自责,不如先从理解孩子的角度,再想策略,孩子真的很容易接受。瞧这个孩子,就这样顺顺利利的进入了妈妈的圈套。 所以说“方式”很重要。</i></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i> 4.学习成绩到底取决于谁?</i></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i> 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对学生们发火,学生接收到这样的信息:老师把责任都推卸给了我们,都是我们不好好听讲、不认真审题、不认真做题。作为学生的老师却丝毫不提自己的责任,这无疑把老师和学生分成了两个对立面,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考不好就是学生的问题。我不禁在想,我有没有责任?是不是我没教明白?是不是我监督力度不够?是不是我领着练习的不够?我和学生明明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条船上的兄弟啊,我+学生=“我们”啊。学习成绩不仅仅取决于学习的主体——学生,还有负责教学的主体——老师,除了要求学生之外,老师也应该根据孩子们现有的情况调整一下教学方案。那么再深究一下,在这个“我们”里面,只有老师和学生吗?有没有学生的监护人——家长的责任呢?每个孩子的接受程度不同,优缺点不同,需不需要家长在家查缺补漏,帮助老师做好督促工作呢?家长是不是也一味地批评孩子没有检讨检讨自己呢?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不假,作为老师和家长是不是应该去引导、去帮助使他们轻松一点,让他们觉得不是自己在孤军奋战,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精神支柱的呢?我单方面的把家长也加入到“我们”的这个群体当中:老师+学生+家长=“我们”,只有这三者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老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学生”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长”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在一起战斗。</i></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i> 成绩只意味着过去,无论好与坏都过去了,将来怎么样还要依靠我们来谱写。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懂,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我相信朽木也有开花的一天,石头也有动容的一刻,或早或晚,都会来。老祖宗的古训: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i></b></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