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视界 ——我的长城摄影构图

格桑花

[长城影像工作室] 图/文 崔荣林 [摄影随笔] 今年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节气,我先后又一次次走近长城,“用心与长城”对话。 以往晨光乍现或云蒸霞蔚或白雪皑皑或雷鸣电闪的色彩亮丽的影像,宛如长城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而我眼前一幅幅普通的羊倌、劳作农民、巨石、残墙,共享画面的黑白作品,更如长城顿生之中。 我之所以选择黑白创作,用黑白影调表现长城,更加体现黑白的美一与“魅力。长城分割着灰色的天空,且与灰色的大地相交融。我愿意在长城上慢慢行走,仿佛又穿越了历史,回到了古代一1一劳动人民当中,迟迟的顿悟;我端着相机边走边悟边拍,没有固定的点来等待光线,而是“随心所欲,景由心生”感受长城,再现艺术。 那么,又如何表现长城呢?构图是至关重要的。 摄影构图是创作中必须的“硬件”,对摄影构图的认识、实践,而做出快速反应,是一位摄影人曰积月累的长年综合素质,是拍出完美作品的结果。 摄影构图是将图片里的各种元素布置得当,在画面中获得唯美的结局,将个人心中所见,通过形式美,表达出来,以“食”观众。摄影构图是一门艺术。世界摄影大师克莱门茨说:“构图是从混乱中找出秩序的学问,是摄影家体会到的崇敬、兴奋、畏惧、同情的感受,向人们传达出来的艺术”。 三分法构图,将关注点放在相交点上。前景中的残墙,由残墙的视线慢慢转程到后景的敌楼上,山杏花呼应得当。 “C”字型构图,渲染了长城优雅生机的场景,让观众的视线跟随游动,前景视觉冲击力很强。 对角线构图,动感十足,主体突出,前景 山杏花怒放,欢呼着景由心生的“圣殿”的到来。 三角型构图,给观众的视觉以稳定之感。一位似是美女戴着遮阳帽,从敌楼中望向天空,望着城上己开花的小树,遐想无边。 形体构图,使画面二维空间成为了三维空间,长城的历史厚重感通过阳光的展现而达到。 三分法构图,交叉点的主体趣味感,满山的杏花涌上长城,远处的隐约山村依然可见,长城美仑美奂。 交叉三角形构图,给观众不稳定感主体长城,由于与山体三角形交汇,促成了稳定,天空的流云不免带来些压抑之感。 关城主体的古朴,古树前景的展现,使纵深感得以突出,便有了历史的穿越。 关城千百年来的穿梭的车辙与踏印,使岁月留痕;一位老者拄扙走过,留住了记忆。 长城墩台的一棵孤树,虚实相间的飞鸟,倍感凄凉,沧桑之气由然由生。 “品”字型构图,增强了长城的稳定感,敌楼外的山,敌楼外的天空之云都还可见,外部世界怎样变化,“我”依然在这个点上。 长城敌楼破堪门洞与堨漏的残墙,用镜头来描绘景物,与人的眼睛看到的景物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的眼睛看”和“以摄影的方式观察” 是有明显区别的。长城是一种象征,叹其衰,奋其神。 框式构图,利用前景的门洞来表达主体,阐明环境。选取前景的大半圆光影与后景主体呼应,就有了张力,有了纵深感。道上行走的人,就成了趣味中心。 竖线构图,前景的老树与主体残破的城门,形成近大远小呼应。喧嚣与繁荣的关城已渐行渐远,磨去了昔日凌角的“关城”,依然是我的寄托,追寻到昔日金戈铁马的梦境。 对角线构图,堡城主体突出,堡子里平淡而温馨的生活物品,一个具有春光的节气,你要用心灵去慢悟感怀。 近大远小构图,迟跚的放羊老人,干旱的黄土地上,羊儿在艰难地寻着草吃,长城脚下生存的人们,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过着。 远近构图,又是一幅长城脚下农耕的图片。山上的杏花在喜放,前景耕作平地的的农夫驾驭着毛驴拉着犁是那样自然,这就是生活,生活是平淡的,让平淡的生活拍出一种有趣的结果。 前景中景背景构图,前景毛驴寻草的影子,中景毛驴的悠闲,背景山中的长城相得益彰,天地之旷远,景致呼应得当,很有空际感。 维持画面平衡构图,山上羊倌在细心看着手机,左上面交代了图片的背景,右上方的羊群平衡了画面,使画面自然,生动,捕捉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T”字型构图,前景的长城残墙吸引观众的视线伸向远方,伸向天际,神秘而旷远,更多地给观众留下值得回味的意念。 斜线构图,左下角的长城顺着视线延伸到右上角的敌台上,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形式,营造出一种活动感,与沟壑相交的长城,更加显得旷野之气,荒凉之感。 前景抽象的构图,二十多米敌台上剪影人物是视觉中心,正是这位剪影人物把观众的视线引去了远方。既有抽象,又有具象,既有意象,又有物象。 典型的黄金分割构图,不知是那位“神仙”码放的长城石块如敖包石一样,是“图腾崇拜”,还是为长城的博大精深所感动,留给观众去思。画面长城的联贯性,带去了远方,不仅如此。 双三角型构图,垮堨的长城的主体显现,如小型视线的对角线伸向山中,另其一个山中三角中的白桦小树给画面添姿不少,同时使画面有了稳定感。 远近构图,画面前景敌台具有的视觉感受,还远下止于此,顺着视线往左上角移动,星罗棋步的敌台如同下棋之点布阵完毕。想必昔日的古战场刀光剑影历历在目。 近大远小构图,画面中前景虚实对比的残长城交代了地域,一条小路把观众视线引向了敌台,就是这个烽火台就是昔日的前沿阵地。大家想必知晓烽烟四起,“烽火戏诸候”的故事吧。 棋盘式构图,突出长城敌台结构上的形式美,同一画面的敌台下,在远山的呼唤下,“远去了古角争鸣”,产生了一种节奏感。 多式框架构图,画面前景采用了枯凋的老树枝,含寓了“曾经的辉煌 ”的长城的意象主体的表达,增强了画面中的纵深感。 近大远小构图,优秀的摄影作品是离不开完美构图的,尤为风景,物象的美丽与意象的唯美更需构图来实现。前景残土长城的视觉冲击留给了后景长城,纵深感得到了体现。 构图又是“法无定式”的,成功的构图与主体相吻合,那无疑是好作品。抽象的局部画面,超出了具象对原物体本身所不具有的视觉限定,拓展了观赏者思维的想象空间。 素描型构图,丰富的黑白影调,使画面更生动,具有素描一般影调淡浓相宜让画面更加浓郁。前景错落有致的老杏树使画面更沉稳,后景长城敌台隐约可见,淡淡灰色是舒适和谐的视觉感受,整体上画面舒心,富有魅力,表达了作者心仪上艺术感受。 多点对角构图,长城脚下耕作的老者是那样的专注着他心爱的“一亩三分地”,长城的对角与黄土地对角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了前方,耕地的老者便成了视觉中心。构图要换个角度看待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精彩,由平淡化为神奇即是如此,内心世界是丰富的,世间就会奇妙无比。 对角线构图,让观者的视线移动中,欣赏到全部画面。长城由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一棵盛花的杏树为视觉中心,犹如一部不得不读的故事,无声、凝重、苍凉、一言难尽。 三分法构图,前景巨大的枯萎老树,具有了在画面中的含义,我用心灵去感悟先人们的艰辛,以尊古传古的手法,拍摄着长城的残垣断壁,树与残墙相呼应,更显长城的魅力。 “中心”法构图,残墙与盛开的杏花,拥簇再一起,长城显得险峻挺拔,长城不倒,长城精神永存的意念,久久挥散不去。 “指引”法构图,每一段残破之城无不镶嵌着历史的岁月,展现着长城的沧桑,树的引导,久违了长城,你到底想说些什么,留给观众去想。 近大远小构图,长城不再是残阳如血的壮美,而是表现了长城的朴野与无奈,这就是我的长城。 长城构图是多方面的,你展现的长城风骨能否说明白,天地之间长城的孤独和苍凉,谁能说长城只能有一种看法呢?长城不是令人喜的,而是令人忧的。 大小对比构图,如何走出壮美长城的式样,赋黑白影像以注细节,重结构,描表里,给以生命长城,这才是你图片的魅力所在,将长城诠释成有个性、独特的表达方式。 摄影构图上,我从不逐流表现长城,兴许是个性使然,用常态表现真实的长城,我并不是表现残破败落,是在感受长城的苍劲、坚忍和勇气。 三分法构图,荒凉的草,坚硬的残墙顽石,天空压抑,构成了画面苍凉之气,但云中的静谧,荒凉的沦桑,寻找着历史留下的证据。 事实证明,文化遗产,古老长城遗存,画面中无须夸张,抛弃色彩冲击,从我意象的长城中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追忆。 长城摄影是值得思考的,长城是众多摄影家关注的专题,我几乎踏遍了长城,我所要的长城是沧桑,是一种沧桑美,我所要的长城是残毁,是一种残毁美,它雕刻着长城的灵魂,它与高山一样共容,形成了“山魂”。 长城是世界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长城是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符号,众多的摄影家,被长城之美俘获,但我用黑白影像创作的作品,就更接近长城岌岌可危的现实了。我知道,在遥远的未来,或许并不那么遥远,当长城都成了传说,这些珍贵的影像,还能勾起我们的后代,对祖先、对历史的记忆。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长城的评价》: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糸,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其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本图片拍摄于: 河北怀涞黄台子、石峡、大营盘,赤城县独石口,宣化县拒兵堡、凤凰台,蔚县小枣堡、苏邵堡,涞源县插箭岭、石窝、边梁,阜平县长城岭,邢台县马岭,内丘县小底岭;山西阳高县二十六、守口堡、十一墩,天镇县水磨口、薛三墩、李二口、白羊口、新平堡、堡平堡;北京怀柔区连云岭、西水峪、河防口村。 “以上仅供拍摄长城的影友、热爱长城的同仁参考”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