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花棉袄

罗大平

<p>大红底的花棉袄</p><p><br></p><p><br></p><p> 罗大平</p><p><br></p><p><br></p><p><br></p><p> 山东青州的柿子沟,满山遍野长满了柿子。北方天气冷得早,到了十月末,冷风一吹,柿子树叶全部掉光,就剩下红扑扑的柿子象小灯笼一样,把山野挂得满满当当,像是要照亮越来越好的生活。我们一群摄影爱好者,在张主席带领下便择日相约前往。临行前,主席告诉大家,北方天气冷,要多带些衣服。大部分人都带了防寒服,唯有李海明仗着是年轻小伙子,只穿了件衬衫,外加一件薄薄的冲锋衣。</p><p><br></p><p> </p><p> 那天车开到柿子沟时,天色快要晚了,我们在车上倒不觉得有多冷,但看到路上的行人有的穿着棉衣,也有些女人穿上了花棉袄,让人感觉到冬天已来临。我们住进了一家事先联系好的农家乐,吃晚饭的时候还不怎么冷,但到了半夜,气温陡降,盖的被子就轻了许多。早上起来就是那种冻手的感觉,只见同行的小李冻得直哆嗦,实在扛不住了,无奈之下只得向店主求助。店主是个二十几岁的小媳妇,她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件适合李海明穿的衣服。她发现小李比较瘦,就爽快地说,如果你不嫌弃,我把身上的花棉袄借给你临时穿一下。小李不假思索,连声说着谢谢谢谢,就接过了那件大红底的花棉袄。我们问他,穿上小媳妇的花棉袄暖和不暖和,他笑着说暖和;再问他漂亮不漂亮,他说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要不冷就行。</p><p><br></p><p> </p><p> 我们来到柿子沟的一个山村,村中心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上每相隔一百米左右就有一座小石桥或木桥。村口有几棵又大又粗的柿子树,听村里人说这些树,有的都上千年了,山上几百年树龄的随处可见,有的树围甚至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村里的房子高矮不一,都是平顶,这个平顶正好用来晒柿子。阳光照在柿子上很通透,就像一串串红色的珍珠项链。我们只看到房顶上有柿子,但没有看到一个在挂柿子的人,一打听,村上的人都到山上摘柿子去了。</p><p><br></p><p> </p><p> 这里的柿子跟我们平时所见的不同,都是硬柿子,不能直接吃,专门用来制作柿饼。正是收柿子的季节,上树摘柿子的,路上搬运柿子的比比皆是,妇女们则坐在门前刨柿子皮。整个村子到处可见红红的柿子,一派红红火火的壮观场面。</p><p><br></p><p> </p><p> 我们想要拍摄一些在房顶晒柿子劳作的场景,但等了半天也没等到有人上房顶。有人提议,干脆我们自己到房顶帮着人家挂柿子,这样不就有了场景了。可找谁合适呢?见大家都在为难,我便主动开了口:你们城里人表演不太象,站出来样子就显得假,我是农民出身,让我来吧。正好小李身上有花棉袄,就当是现成的道具服装。</p><p><br></p><p> </p><p> 我穿上这件大红底对襟花棉袄,戴上蓝白花的头巾,他们都说我是地道的柿子沟原住民。我登上房顶之后,不知道这柿子是怎么挂上去的,一时手足无措起来。正好有个大学生村官叫小高,他主动上来跟我说,阿姨我来教你。他用纳鞋底那么粗的棉线扣在架子上,叫我站在凳子上,将柿子的把子一个个的绕在线上扎紧,绕线的时候,要两边同时绕,否则有一边会因失去平衡而下坠落地。</p><p><br></p><p> </p><p> 我在村官小高的指导下,学会了挂柿子,很快就进入角色,我都忘记了是来摄影的,只听到我的同行影友们,“咔嚓咔嚓”地忙个不停,抓拍我认真劳作的那一瞬间。渐渐地,我觉得身上有些热乎起来,这才想起花棉袄除了漂亮,确实保暖。</p><p><br></p><p> </p><ul><li>2018年11月1日 </li></ul><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