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是我们插队落户50周年。1968年秋天,我们21个青年人满怀着激情和理想,从吉林省实验中学奔赴吉林省舒兰县镇郊公社景仁大队腰岭屯插队落户。在这里留下了我们永不磨灭的青春记忆。2018年9月18、19号梅新生、孔建民、车苏菲、黄爱平、张小平、范亚菲一行6人代表集体户同学来到当年插队的舒兰。其中,梅新生、张小平来自深圳,车苏菲来自郑州,黄爱平来自北京。我们6人从长春集合出发。</h3> <h3>这就是当年的我们,当年都是吉林省实验中学的学生。年级不同,有初一的,也有初三的,还有高中的。集体户是自愿组成,不是学校安排。到舒兰插队落户也是通过家长自己找的地方。</h3> <h3>金秋九月,我们6人代表集体户同学回到当年插队的吉林省舒兰县镇郊公社景仁大队的所在地----腰岭屯。</h3> <h3>对于我们这些65岁以上的人,格外珍视这次返乡的机会,同时也使我们心情格外激动、兴奋。如今还是那个火车站,可听火车站工作人员说,不久就要拆了重建了。</h3> <h3>出了火车站就入住了这家酒店。酒店干净整洁,设施完备。50年前我们下乡插队时是没有这么好条件的酒店的。</h3> <h3>这是当年站前饭店的地方,每次到县里就到这里解馋。</h3> <h3>现在的舒兰已经是县级市了,比我们当年插队时可繁荣、现代多了。</h3> <h3>一路上有梅新生、孔建民两位男生同行,他们尽心安排吃住行,使我们出行很顺畅。我们租了两辆出租车直奔腰岭屯。</h3> <h3>从舒兰到腰岭屯有20多里路。经过沙河水库。这里是舒兰重要的水源地,现在加强了保护管理。</h3> <h3>看到美丽的水库,遥想当年我们插队时还到水库出民工,每天用扁担挑土往大坝上堆,水库建设也有我们的汗水。</h3> <h3>到了村口。</h3> <h3>我们一进屯子就遇见了当年政治队长张文宝的弟弟张老三,我们的车刚好停在他家的小卖部门前。他对几十年不见的我们竟然差不多都能叫上名字,并且对其中人还能说出家世,让我们惊叹他的记忆力。张老三热情地引领我们向通往当年集体户的地方走。</h3> <h3>我们走在进屯子的路上。这条路是我们50年前每天都要走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可那时候我们满怀理想,充满激情,不畏艰辛。</h3> <h3>走进屯子里遇到当年刘木匠的儿子、民兵排长刘振田。</h3> <h3>还遇到了当年的生产队副队长徐明。</h3> <h3>现在这里家家几乎都以饲养牛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据说每年都有十万左右的收入。我们当年插队时生产队只种水稻,去掉口粮和种子化肥,分到社员手里的每天才一毛多。那时候农民很穷,经常有人铤而走险偷盗国有林木。</h3> <h3>当年这里是大片的水稻田。现在为了保护沙河水源地,规划环境治理,只留有少部分水稻田,大部分改种玉米了。</h3> <h3>我们集体户的房子当年就建在这里。</h3> <h3>集体户当年的房子已经没有了,我们在这里拍照留念。当年老乡的房子都是土坯垒的房子,房顶缮的稻草。我们刚来时男女生分别住在老乡家,第二年就给我们盖了房子,用谷草编加土干打垒的墙,在屯子里还挺高级的。现在土坯房都没有了,老乡们家家都住的是砖瓦房。</h3> <h3>好亲切的绊子垛。因为这里是半山区,所以冬天不缺烧柴。入冬时节到山上拉回倒伏和枯死的树木,锯成段,劈成绊子垛起来,一冬天冻不着。</h3> <h3>老乡热情地向我们讲述生产队的沧桑变化。</h3> <h3>刘振田那时候才15岁,用他自己的话说“总去集体户玩”;张老三那时候也是小青年;徐明看着见老了,都拄上棍了。他们对集体户当年的我们记忆犹新,如数家珍,让我们不禁感动。</h3> <h3>岁月无情,我们都老了。当年,孔建民你多精神呐!</h3> <h3>这里是当年屯子里的小学,车苏菲和崔晓林还在这里做过代课老师。</h3> <h3>车户长亲切的与他们合影。</h3> <h3>我们6人一起和他们拍照留念。</h3> <h3>再见,我们有机会还会来。</h3> <h3>徐队长,你也多保重。</h3> <h3>这就走?住一宿呗,有地方,方便。</h3> <h3>有机会再来。</h3> <h3>再见,我们曾洒下汗水,留下青春脚步的土地。</h3> <h3>这里是我们挥洒青春激情,缔结深厚友情,锻炼强健体魄的地方,也是我们走向国家建设各个岗位后终生不能忘记的地方。</h3> <h3>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结成了同吃同住同劳动,休戚与共的集体。我们的友情在这里生长,爱情在这里萌芽,体魄在这里日益强健,理想在这里追寻方向。</h3> <h3>傍晚回到舒兰。舒兰的老饭店,诚信周到,丢到这里的手机很快就物归原主,据说这家饭店就是靠着诚信开了20多年。</h3> <h3>饭店的食材也新鲜,烹调手艺也好,我们吃得很开心。</h3> <h3>落日夕阳,我们也将离别这青春的故乡,不禁回想着当年的青葱岁月。</h3> <h3>当年,我们户共7个女生:后排从左到右:范亚菲、张小平、高晓玲;前排从左到右:黄爱平、车苏菲、崔晓林。拍于1969年春。</h3> <h3>后排从左到右:孔建民、李延信、刘连运;前排从左到右:王中苏、刘筱平、梅新生。这个照片是1968年拍的。</h3> <h3>后排从左到右:李延信、柳泓泠、陈洪宝;前排从左到右:柳泓洁、孔建民、刘锦生。拍于1968年冬。</h3> <h3>车大姐在集体户的灶台边切菜做饭。</h3> <h3>车苏菲、范亚菲、张小平当年在乡下。1969年。</h3> <h3>这是张小平和黄爱平。也不知道在哪个水泡子前。1969年。</h3> <h3>车苏菲、范亚菲、黄爱平合影于乡下1969年夏天。</h3> <h3>当年在集体户高小玲和黄爱平不知在看什么书,后来她俩文笔都很好。</h3> <h3>孔建民和陈洪宝如今成了郎舅。</h3> <h3>张小平、黄爱平、高晓玲当年从舒兰探家回长春,路过吉林。1969年秋</h3> <h3>看我们当年冬天在乡下大棉袄、二棉裤的,可那时候年轻不觉冷。1968年冬天</h3> <h3>集体户男生1969年春天,插秧时节。</h3> <h3>男生打着绑腿在山上拾枯木烧柴。1969年冬天。</h3> <h3>女生也和男生一起上山打柴。</h3> <h3>那时的我们青春年少。</h3> <h3>那时的我们意气风发。</h3> <h3>当年集体户的梅新生、高小玲,后来他俩成了神仙眷侣。因为集体户同学只成了他们一对,现在大家总是遗憾不已。其实那时候我们还没长大,那时候我们还前途未卜。</h3> <h3>这些年,只要有机会我们就相聚。这是拍摄于2000年之前,哪年记不得了。是车大姐、二锅头来长春,大家聚会。</h3> <h3>这是2002年,大家来范亚菲家祝贺乔迁之喜。</h3> <h3>这是2006年,张小平在吉林市和二锅头、柳泓洁合影。那年他们去了舒兰。</h3> <h3>这是那年陈户长的爸爸在北京301医院住院时,同学们去探望,和中学同学齐进军合影。</h3> <h3>2016年刘锦生从加拿大回国探亲,车大姐正好也在长春,大家聚会。</h3> <h3>一边两个女生簇拥,陈户长很滋润。2017年夏天。</h3> <h3>2017年夏天,刘锦生回国探亲,刘连运来长春,大家聚餐。</h3> <h3>也是2017年夏天,这次有北京回长春探家的黄爱平。</h3> <h3>刘筱平和陈洪宝于2018年1月在海南相聚。</h3> <h3>2017年,陈户长去济南看望由于身体不适不能前来石家庄聚会的李延信。</h3> <h3>2018年9月,我们4个一起去海参崴旅游。</h3> <h3>一路玩得很快乐。</h3> <h3>2018年夏天,车姐姐请客。</h3> <h3>车姐姐请客,陈户长和五舅应邀光临。</h3> <h3>2018年9月29号,孔建民夫妇为深圳的梅新生、张小平送行聚餐,二锅头特意从吉林市赶来。</h3> <h3>近几年大家都陆陆续续退休了,抓紧时间重拾友谊。2016年8月,应在石家庄的梁庆平邀请,,刘筱平、刘连运、车苏菲、黄爱平、范亚菲到石家庄的梁府欢聚,受到梁家的热情款待。</h3> <h3>大家意犹未尽,觉得人不够全。于是,2017年9月大家再次奔赴石家庄聚会。张小平,梅新生高小玲夫妇从深圳乘飞机赶来;刘连运、陈洪宝乘飞机从长春赶来;范亚菲、黄爱平、刘筱平从北京乘高铁赶来;车苏菲、三泓大哥分别从郑州、上海赶来。为的就是集体户50年后再聚首。</h3> <h3>梁庆平全家为了接待我们做了周到细致的准备。我们就住在他家在郊区山上的山庄里,凉爽、舒适、方便。像当年集体户一样,大家吃住在一个屋檐下,欢聚一堂。</h3> <h3>大家举杯庆祝团聚。</h3> <h3>当年的我们7个,就缺崔晓林。她去香港女儿家,没有来。</h3> <h3>梁家大院门前合个影。</h3> <h3>大家和梁庆平夫妇合影留念,感谢他们的盛情接待。</h3> <h3>话当代,忆往事,岁月如画如歌。</h3> <h3>对国际国内形势有自己的见解。</h3> <h3>相聚甚欢,可该争论还是要争论。</h3> <h3>在梁府的小院里和亲亲的梁哥梁嫂合个影,感谢他们对同学的深情厚谊。</h3> <h3>柳三泓大哥从上海赶来和我们聚会,北京的黄爱平、刘筱平与大哥和梁庄主合影。</h3> <h3>不忘腰岭屯的青葱岁月,50年后归来,我们还是翩翩少年。</h3> <h3>当年插队时我们的女户长,吃苦耐劳,踏踏实实,是我们的榜样。</h3> <h3>我们户的美女姐姐。</h3> <h3>充满才情,有她做朋友靠谱。</h3> <h3>因为可靠,在集体户时让她管钱。她不负众望,曾因为差一分钱而紧张得惊呼,后被大家引为笑谈。</h3> <h3>集体户的美女妹妹,现在摄影技术了得,不辞辛苦地为我们记录着美好的瞬间,留下永久的纪念。</h3> <h3>在集体户时年纪最小,当年还是个没长成的小土豆。</h3> <h3>大哥文革前从我们省实验中学毕业,考上大连工学院。后来分配到舒兰县工作。虽然不是集体户成员,可他一如既往对我们关心和爱护,每到周日他就到集体户来,我们已经把他当成其中的一员了。几十年来大哥一直和我们感情深厚。</h3> <h3>我们集体户的才子。他总是温文尔雅,才智超群,无论是在部队当兵还是后来在深圳工作。</h3> <h3>三泓大哥的亲弟弟。他性格温和,沉默寡言。踏踏实实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h3> <h3>我们集体户的男户长。那时候他把集体户管理的井井有条,他带着我们种菜地,挖菜窖存冬储菜,集体户杀猪他领着大伙儿炸了一缸肉酱以备春天不时之需。我们总也忘不了他在灶台边看着我们做菜时往锅里放油的情境。</h3> <h3>当年在集体户时经常把户里那口装7挑水的水缸挑满了水供大家用。我们户杀猪时,他拿着斧子满院子抓猪,砍得猪皮破损,退猪毛时直漏气。现在提起当时的情景大家还笑不停。</h3> <h3>因为能喝酒,别名:二锅头。他充满理想,为建设新农村,他在农村坚守了5年才离开。</h3> <h3>在学校时他就对物理充满兴趣,在集体户时他的思维经常另辟蹊径,语出惊人。</h3> <h3>因出身于军人世家,离开集体户参军,屡立军功,直到退休。</h3> <h3>为人豪爽仗义,对集体户同学重情重义。他还几次回舒兰看望腰岭屯的老乡。</h3> <h3>虽然在集体户时间不长就当兵了,直到退休还在部队发挥余热。可他对集体户同学感情深厚,十分珍视集体户同学的感情。</h3> <h3>陈户长的五舅,虽然不和我们一个学校也和我们在一个集体户,他为人谦和,不多言语,我们也都叫他五舅。</h3> <h3>1969年从集体户参军到黑龙江加格达奇当铁道兵,在艰苦的施工环境中不幸因公牺牲。他帅气英俊的模样永远印在同学们的心里。</h3> <h3>青春无悔,岁月如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珍贵的友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