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月31日下午,<b>薛志民老师</b>给临汝镇回民小学五二班的学生上了一节<b>语文读写结合课,上得别具一格,不俗、不套;听后,余音袅袅,反思、深思。</b>真乃<b>听君一堂读写课,如闻仙乐耳暂明。</b></h3><h3> <font color="#ed2308"><b>一、授鱼与授渔的成功反转</b></font></h3><h3> 这节课,上得<font color="#010101"><b>朴实、扎实、真实</b></font>。</h3><h3> <b> “朴实”得“生花”。</b>薛老师的课就像一个大朋友在跟一群小朋友在聊天,但在师生愉悦的“聊天”模式下,实现了高效的师生对话,情感交流、思想渗透,使“不动笔墨不读书,带着问题读深入”“合理的联想想像,有情有趣有道理”等读书、写作方法已融入进去。</h3><h3><b> “扎实”得“忘情”。</b>短短几十分钟,孩子们学会了揣摩品味涵泳,现场的朗读、背诵、仿写。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能发生惊人的“变化”,学生短短15分钟竟能洋洋洒洒的写两页作文纸。</h3><h3> <b> “真实”得“陶醉”。</b>听这样的课,听课老师也是醉了。在最后的20分钟写作环节中,有两位老师竟忘乎自己在听课,忘记了记听课笔录,忘记评课,情不自禁地写起了自己的课堂“习作”,李燕芳老师和张姣利老师的《父恩难忘》就这样诞生了。王蒙蒙老师分享到“我完全忘记自己是在听课,我已经不知不觉把自己当成学生,真是陶醉了”老师们都如此陶醉,更何况是学生呢?</h3><h3> <b> “大道至简”,</b>这节读写结合课不花哨、不折腾、不深奥、不做作,一切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看似一切信手拈来,轻松自如,背后想必做了很大的功课,从选材到备课、从校情到学情、从预设到生成,所以才有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语文课的“美”。<b>看似不经意的一言一语,很好诠释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实现了“教师为了不教,学使为了更好地学”的成功反转。</b></h3><h3> <font color="#ed2308"><b> 二、阅读与写作的珠联璧合</b></font></h3><h3> 传统的语文课,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读”与“写”是分家的,即便是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写法指导,一个练笔的小片段,充其量也只是“蜻蜓点水”。</h3><h3> 俗话说,有比较就有伤害,而在薛老师的课堂中,因为比较阅读而使“美”显得更形象、更具体!在“比较阅读”环节,老师有意将原始的“白描”与添加了“细微动作、景物描写、合理的联想想像”的文段做了对比,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的“艺术美”——“一描写就生动,一生动就形象,一形象就有感情”。</h3><h3> <b>正因为有了阅读环节“精雕细琢”的写前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中间环节“珠联璧合”的写中督导,让每个学生都快起来;才有了“妙笔生花”读写合体的篇篇佳作,让每个学生都乐起来。</b>“阅读”与“写作”的巧妙融合,浑然天成,实现了语文“读”与“写”两条腿平行走路,<b>这样的语文教学之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走得深。</b></h3><h3><font color="#ed2308"><b> 三、支点与平面的无限放大</b></font></h3><h3> <b>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翘起。”</b>整节课中,薛老师一次次地给学生“支点”,这个“支点”可能是发自肺腑地赏识——“孩子,你的眼睛真亮,来点掌声”;这个"支点"可能是课堂中顺势利导的"引导”——由学生所感觉的“还行”到“轻松”、到“愉快”;从“快”到“可快”“超快”到最后的“飞快”;这个“支点”可能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情怀——“我提问一个还没发言的学生”;这个“支点”可能就是明确具体的要求——“事情怎么发生就怎么写,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口不出声、头不晃动、笔不停止,一气呵成”……正因为有了一个个的“支点”,学生的潜能才一次次地被激发,释放出无穷的力量。短短二十分钟,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500字的习作。孩子们由写作文的“难”到“轻松”、“愉悦”,由怕作文到爱作文,实现了“量”的突破、“质”的飞跃。</h3><h3> 我不由得想:<b>这些支点背后是什么</b>——深厚的文学功底?娴熟的教学技我不由得想:这些支点背后是什么——深厚的文学功底?娴熟的教学技巧?清晰的教学思路?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那么,这些这些的背后又是什么——<b>对学生的尊重?对语文的热爱?对语文、对教育的情怀!</b></h3><h3><font color="#ed2308"><b> 四、柔软与丰盈的完美诠释</b></font></h3><h3> <b>语文是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的,语文是可感、可触、可美、可爱的</b>。“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然开启,得语文者得天下。作文——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学生成不成人靠语文。教育是花的事业,语文是根的工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一些理念、思想已经悄然落根,语文的“柔软与丰盈”已悄悄地在发芽。<b>一节课,能给师生的心中种下语文是“美”的,教语文的人更“美”的种子,已经远远超出一节课的功能。</b></h3><h3> 如果一节语文课,能使我们的学生喜欢文字,我们的老师爱上文字,我们的内心便多了一份“柔软”与”细腻”,“独立”与“丰盈”,我们才可能是一个有趣、有味的人,一个有趣味的人犹如一个自带光源的太阳,照到哪里哪里暖、哪里亮,心如向阳,处处皆阳光。一个阳光的人,更接近于人性的“真善美”,自会多一份“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看淡云卷云舒的豁达,自会多一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强和“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独立,这样的人自会幸福,自会有一份“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的情愫。这可能就是<b>看似最“无用”的文学之功效,这世间,往往最“无用”的东西又恰恰是最有用的。</b></h3><h3><font color="#ed2308"><b> 五、曲终与意酣的深刻反思</b></font></h3><h3> 课结束,回小的老师们依然兴趣盎然地在分享,真是<font color="#010101"><b>曲终乐无散,余音袅袅,反思多多</b></font>呀!记得赵丽宏在《读什么书成什么人》中这么说过,"有一件东西只要你一旦拥有永远就属于你,不会被别人夺走,就是你读过的好书。你读过这本书感动了,这本书就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跟你的生命、血液融合在一起,永远不会离开你,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从你的生命中夺走——这种感觉就像被枪打中了一下,在我身上留下一个口子,流血,痛,最后结成一个疤。以后只要看到这个疤,就想起当时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不会消失的。"而听薛老师的课,分明就是那种像被枪打中的感觉,教学的一些理念、思想被冲击,我们会反思:以后的语文课,该怎么上?我们语文教师该怎么去教?语文课,学生该读什么?怎么读?怎么写?写什么?写后怎么评?……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有多重要?教师的“情怀”有多重要?……<b>一些旧的模式报被打破,肯定会“痛”,痛过之后才能结成一个美丽的“疤”,最终完成凤凰涅槃的重生。</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