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无锡,因太湖而独秀江南,因“天下第二泉”而闻名中华,因民间艺术大师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享誉世界。国庆期间,在无锡三妹处停留几天,和老友一起慕名寻访了阿炳故居。</h3> <h3>阿炳故居位于无锡闹市区的崇安寺步行街,今图书馆路30号。</h3><h3>四周高楼林立、商家云集,体现了都市的繁华。在这一片现代化建筑的衬托之下,阿炳故居显得与众不同:古井、老树,木质的电线杆、斑驳的老牌坊……</h3> <h3><h3> 一进广场,凄凉悲怆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就会震撼你的心灵。广场正面是阿炳的青铜塑像,简洁粗犷的身影令人肃然起敬。瘦骨嶙峋的赤脚,青筋暴起的双手,躬身拉琴的动作,漠视一切的神情,都仿佛在用生命演绎不朽的乐章。一个鲜活的阿炳,似乎又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h3></h3><h3><br></h3> <h3><h3>广场上还有一座雕塑:一本巨大的打开的书,上面是“二泉映月”曲谱,向南来北往的人们昭示着这一世界名曲将永世长存。</h3></h3> <h3>李岚清题写的“阿炳纪念馆”五个字告诉我:这里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住所,中国民族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二泉映月》就在这里诞生。</h3> <h3>阿炳故居,即为原雷尊殿道馆,他不仅出生于此、也逝世于此。晚年 ,他穷困潦倒、贫病交加,屈居在道馆最东面的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内。雷尊殿旧址及其他附房大都保持着原状。<br></h3> <h3>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法名华彦钧)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br></h3> <h3>作为一个民间盲艺人,阿炳饱尝人间的凄惨苦痛, 因此他经常通过歌喉对旧社会进行抨击和抗争。北伐时期, 他用琵琶演奏了革命歌曲《打倒列强》。蒋介石背叛革命,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他又自编自唱揭露敌人。这一时期无锡人民在街头巷尾经常听到他用胡琴演奏《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爱国曲子。正是因为阿炳经常唱出人民的心声,所以他的名字深深印刻在无锡人的心里。阿炳在长期的漂泊卖艺生活中,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br></h3> <h3>《二泉映月》这首如歌如泣凝聚饱含人生感悟的乐曲,让每个听到的人都会被紧紧攫住心灵,深深地被震撼:跌宕跳跃的音符里,流淌出来的是人生艰难跋涉的画面,倾诉的是生活沧桑凄美的动人故事。<br></h3> <h3>进门首先在院内看到一座十分古旧的牌坊“通灵桥”。<br></h3> <h3>走进雷尊殿,这里已经成为了阿炳故居纪念馆,展览以大量的图片和少量的文物详尽地介绍了阿炳坎坷的一生经历,展厅主打精致和格调,配以最新的声光电技术,以充分挖掘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历史文化价值。<br></h3> <h3>序言厅里详尽的介绍了这位民族音乐家的生平,并且可以听到“二泉映月”乐声袅绕低回。壁上写着“永恒的大师精神」让游客细细回顾阿炳沧桑的一生。</h3> <h3>序厅入口处有阿炳的半身塑像<br></h3> <h3>前言</h3> <h3>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在序厅里,有一个天下第二泉的模拟场景,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就是阿炳因为二泉而创作的。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h3> <h3>雷尊殿附房</h3> <h3>二号厅,介绍阿炳的生平。<br></h3> <h3>斑驳陈旧的老屋,感觉沧桑依旧。<br></h3> <h3>阿炳生平起居室里,可以看到的是他晚年贫病潦倒所住的不足20平方米的老屋,破旧的蚊帐搭在灰色的竹板床上毫无生气,床旁边简单地摆放着一个吃饭的破台桌和一个掉漆的柜子,柜子上静躺着两个旧箱子。柜子旁边还有一个破旧竹箱,布满了灰尘。</h3><h3><br></h3> <h3>一些豁口的碗盆和油灯。也不知道是否真是阿炳的遗物。<br></h3> <h3>二胡、琵琶、破棉被、旧草席、枕头、破衣烂衫,难以想象,这就是瞎子阿炳完成所有伟大作品的坎坷小屋。</h3> <h3>墙上挂着阿炳唯一的一张存世照片,据说是邻居从良民证上发现的。他梳着道士头,面容清廋。旁边是他的妻子董催娣的照片。<br></h3> <h3>那时候,阿炳每天踌躇在窄小的街巷,步履蹒跚地前行。小巷里冷清的寂静,只有他的胡琴声在回荡。“世事多感慨,悲愤向天问。《二泉映月》是阿炳一生的心血结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家国遭难,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世态炎凉,鬼魅横行。当局的腐败,人民的苦难,点点滴滴都刺痛了阿炳那颗正直而富有同情的心。他痛苦,他激愤,他在琴声中倾述,他向苍天发问:世道为什么这样不公?百姓何时才能迎来光明?”<br></h3> <h3>电脑合成的几位无锡籍的音乐大师合影。最左边的是阿炳。<br></h3> <h3>四号厅介绍的是阿炳的音乐成就,作为流浪民间艺人,阿炳的音乐作品当然不止现在存世的六首,只是解放后阿炳分两次,只录制了这六首乐曲。中央音乐学院曾欲请阿炳去学院开《二泉映月》音乐会,并拟聘请他去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本来阿炳算是可以苦尽甘来,可惜阿炳病重卧床,未能成行,于1950年12月4日病逝,终于58岁。<br></h3> <h3>这幅画,再现了当年两位朋友来无锡特意录制阿炳乐曲的场景。一边录,一边记谱。
有介绍: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无锡江阴人)、曹安和女士(无锡人)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首次录音在城中公园的“三圣阁”进行,录了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最初是无标题音乐,演奏完后,二人问阿炳什么曲名,阿炳说:无名。经过大家商量后被定名为《二泉映月》。第二次录音是在曹安和女士无锡盛巷的家中录了三首琵琶曲《龙船》、《大浪淘沙》和《昭君出塞》。<br></h3> <h3>阿炳经常拉的乐曲,是象征了自己一生命运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1950年深秋,阿炳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痛苦的盲艺人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br></h3> <h3>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时,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唱片,作为国家赠送外宾的礼物之一。世界公认阿炳是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br></h3> <h3>有一幅照片,因为多次翻拍的缘故已经不很清晰,是1980年代一个日本青年来到阿炳的墓前,跪地高举录音机,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表示自己的真心仰慕,在场的人无不动容。<br></h3> <h3>阿炳的乐曲也走向了世界。在新加坡、日本等地都曾发行阿炳乐曲的磁带和CD。<br></h3> <h3>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聆听《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泪流满面,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h3> <h3>一首《二泉映月》通过航天人的努力如今已经飞翔在太空了,宇宙都响彻了这首荡气回肠的音乐,阿炳如果九泉有知也该瞑目了!<br></h3> <h3>原国家领导人之一的李岚清,为阿炳制作的纪念瓷盘题字。<br></h3> <h3>五号厅是音乐赏析厅,在这里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正倾诉着大师悲苦的一生,让听者都忍不住心生戚戚。<br></h3> <h3>它们都是静默的,唯有墙上的光阴继续着。《二泉映月》循环播放,如泣如诉,在低回的乐音里,我感到自己一次次被无端拉响。其实阿炳之后,世上已无《二泉映月》,就像嵇康之后,世上已无《广陵散》。</h3> <h3>电影《二泉映月》的胶片盒子。上世纪七十年代一部以瞎子阿炳为主人公的励志影片《二泉映月》,风靡全国,让我们这一代人记忆犹新。<br></h3> <h3>阿炳故居里,老粉丝延续着震撼人心的《二泉映月》。<br></h3> <h3>前院有一口水井<br></h3> <h3>井旁有一个小亭子,墙壁上有浮雕,亭前的月季花迎着太阳,虽然过了最盛的花季,但还是留着几朵大红橙红的花,为故居增添了一些艳色。
</h3><h3><br></h3> <h3>没有小桥流水,也没有粉墙黛瓦,和其它地方的历史建筑相比,阿炳故居并没有特别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但是在其“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破”和“旧”的环境、“苦”与“难”的氛围,是它给我最深切的感受。站在故居前,我思绪万千,难道就是这旧社会国破家亡的境遇,才成就了一曲令世人闻之断肠的绝唱吗?</h3> <h3>阿炳墓在无锡惠山公园内<br></h3> <h3>大多数人所知道的阿炳,大多与他那首《二泉映月》有关!走进故居,穿越回那个年代,越来越能体会到,一个人在悲痛中弹奏出的曲子,是生命的呐喊,也是对命运的歌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