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50年5月,改属莱阳专区。1988年,撤销莱阳县建立莱阳市,为山东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莱阳地处胶东半岛,山环水绕,历史悠久。历史是一个地方的根源,文化则是这个地方的灵魂。这些属于我们的根和魂,是不会也不能割断的。收集,梳理莱阳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更加真实的了解莱阳,认识梨乡.为构建富文明、和谐、秀美的新莱阳做出贡献!莱阳历史_莱阳文化。</p><p> 据《莱阳县志》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尚存一处古人类穴居遗址和三处古城遗址。这里出产的仕梨因莱阳而得名,举世闻名。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移古县西北二十三里”,《旧唐书·地理志》昌阳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省卢乡、观阳”。唐时,因晋徙之昌阳圮于水,迁于今之莱阳城,后唐庄宗时,因避其祖“国昌”讳,改昌阳为莱阳,以城在莱山之阳,故名。莱山即旌旗山古名。唐虞夏时为莱夷地;商时为莱国地;西周时为莱候国地;东周及秦为齐郡东境,西汉时为挺、邹卢、昌阳、长广、观阳县治之地于旧莱阳境内。公元277年观阳、昌阳并入长广;置城已1355年之久,莱阳名称已有1082年。莱阳建城很早,地道的老城却少见古迹,皆因莱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千多年的岁月里,莱阳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战火洗礼。明正德六年(1511年),刘六、刘七义军横扫莱阳,土城攻陷,殃及城池,就连当时莱阳最高权力象征的县衙也未幸免。义军在反抗统治的同时,也给这座古城带来了灾难。八年后,莱阳重新繁荣起来,在知县司迪的主持下,将原来的土城墙改为砖墙,但之后又屡遭毁坏,屡次重修。时隔四百余年之后,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一场莱阳战役,使这座古城元气大伤,现代战争的炮火让这座千年古城的古建筑几天之内便土崩瓦解。解放后,有人曾建议莱阳保留古城异地重建,但没有得到响应。莱阳古城,城墙环绕,城楼、敌台分布其中。设有望石门、太平门、迎仙门、旌旗门,城内建有县衙、文庙、七十二坊、城隍庙、游仙宫、左公祠、兴国讲寺(大寺庙)、丹阳殿关帝庙、观音庙、火神庙、药王庙、宣政寺(小寺庙)、真武庙、文昌阁等,蔚为壮观。建于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的文庙是古城内最重要的建筑,繁盛时期,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其南北横贯于东城墙内,设有大成殿、五门牌坊、尊经阁、明伦堂、九龙壁、戟门、棂星门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被誉为“千县之首”。相关资料对它的主建筑大成殿有这样的记载:“大成殿里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高大坐像,孔子的身旁塑着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坐像,孔门十二哲的站像则分列在大殿的东西两边,两边的墙壁上则有孔子讲学和游历列国的壁画。”文庙的最前面有一座大理石结构的五门牌坊,这就是莱阳著名的“万世宗师”坊,史料记载:“牌坊高10余米,精雕细刻,是莱阳城众多牌坊里最高大也最漂亮的一座。戟门前矗立的‘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警示。”然而,这座承载着莱阳千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到2002年,随着明伦堂的拆除,已经永远地从大地上消失了。莱阳古城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曾经遍布城内的七十二座牌坊。明末清初,张、赵、左、宋、荆、周、王等望族在莱阳兴旺发达,繁荣文化,发展经济,为莱阳做出了巨大贡献。史料记裁:这个时期,莱阳共考取进士122名,居全省第三位,仅次于济宁和诸城。其中著名的有明万历三十二年宋继澄,崇祯四年左懋第、姜埰,崇祯十四年姜垓,清顺治四年宋琬,光绪十五年王垿等。所以到清朝中期,莱阳城内就出现了万世宗师坊、世德光照坊、恩荣坊、亚魁坊、开文流雘坊、会魁坊、宠光三资坊、奕世恩光坊、耀武扬威坊等各类大小牌坊有72座之多。民国《莱阳县志》称:“按县旧有坊表,始于明时,雕镂精好,形势巍峨,他州县所罕见也……足资艺术家鉴赏。”莱阳城南有座山,叫嵯峨山,这里盛产大理石。当时古城内的牌坊大都是用这里的石材精雕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在,莱阳除了清代著名诗人宋琬故居,再无历史遗迹可寻。莱阳古城留给世人的背影,而今,我们只能从史料中、从一个一个的文字符号中,去追寻它往日的风姿了。</p> <h3></h3><h3>莱阳是革命老区,是胶东农村第一个党员、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县委和中心县委的诞生地,为周边县乃至胶东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让党员干部群众记住这段光辉历程,学习和弘扬革命斗争年代的优良传统,2013年11月份,莱阳市委市政府开始规划建设红色文化展馆。现已基本完工,命名为“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展馆选址于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院内的莱阳地委专署旧址。旧址的办公用房为一组四合院式建筑。2010年,青岛农业大学对旧址房屋进行大修后,曾作为学生毕业作品展厅使用。展馆的施工由莱阳规划建设局负责。为了便于内部布展、合理安排参观路线,这里按照地委专署的原貌,在旧址北部复原了11间房屋,形成“回”字结构布展。展馆现有房屋40间,占地面积900平米,建筑面积822平米。展厅外圈为莱阳党史的形象化展示,表现形式为图片资料、文字说明和实物展出相结合。内圈配以绘画、摄影、多媒体等辅助展示方式,增强展馆的整体感染力。 展馆的主要内容为《胶东星火》(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五龙怒潮》(抗日战争时期)、《旌旗破晓》(解放战争时期)、《丹崖丰碑》(红色人物)。另附:《专区高歌》,主要介绍1950年至1958年莱阳地委专署的简史。</h3> <h3></h3><h3>莱阳市万第镇水口村,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式火炬屹立山顶,似烈火熊熊燃烧之势,好像在向来人讲述这里悠久的红色历史。近日,记者来到莱阳市万第镇,追寻距今近一个世纪的红色往事。这里是一个“革命聚集区”:曾经诞生了烟台首个农村党支部,成立了胶东最早的县委。 农家小院诞生烟台首个农村党组织 从万第镇政府出发,沿蜿蜒崎岖的山路,经过大约20分钟的车程后,记者一行来到了烟台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遗址所在地———石龙沟村。 刚到石龙沟村东口,便看到两块石碑。走近后记者发现,一块石碑是石龙沟村村碑,而另一块石碑上面则清晰地刻着“石龙沟,莱阳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的字样,在石碑的右下角刻有立碑的时间———“1996年6月”。 石龙沟村的老党员赵月翠在村口等着我们,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村水泥路向西走大约50米,拐进一个只有1米多宽的狭窄胡同后,记者发现,在一个矮小的木头搭建的门楼上,挂着“石龙沟村13号”的门牌。“80多年前,这个房子就是烟台地区共产党员活动根据地,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在这里成立。”赵月翠告诉记者。 整座房子和院落都由石块砌成,根据历史记载,1928年,该房子便存在,虽年代久远,房屋老旧,但旧貌保存较好。房子有三间屋,总面积有20多平方米。 莱阳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海峰向记者介绍,“就是这个只有20多平方米的农家小院,却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他的讲述中,时光仿佛回溯到80多年前——— 1925年11月,共产党员宋海艇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莱阳水口村开展党的活动。他以教学为掩护,先后发展了宋海秋等8人入党。随后在周围30多个村庄办起了农民夜校,发展农协会员200余人,发展党员20余名。 1927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暨南大学上学的原莱阳籍共产党员李伯颜来到济南。他和同在济南的同乡孙耀臣,与中共山东省委取得联系。省委指示他们回莱阳建立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8年2月,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当时的莱阳县委书记李伯颜一方面组织发动党员以走亲访友的名义,到各村物色对象发展党员;另一方面派宋海秋到党员数量多、革命斗志旺盛、贫苦农民革命情绪高涨的石龙沟村,在宋云程家主持建立了中共石龙沟村支部委员会,就在如今的这个石龙沟村13号,成立了现辖烟台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村中探寻“胶东第一县委” 从石龙沟村出来后,记者直奔胶东最早的县委———中共莱阳县委遗址所在地,万第镇水口村。而胶东最早县委成立的地方,则是在中共革命人士宋玉桂家里。 沿着狭小的村路走进村里,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找到了中共莱阳县委成立旧址。 房子是石块和泥土混搭而成,由于年久失修,如今已经没有人居住,屋顶以及大部分墙体已经坍塌。今年70岁的宋贤庭曾经担任过水口村的党支部书记,年轻时曾从老党员们口中听说过不少往事。“宋海秋当时在彭格庄小学教书,秘密回水口村办起了农民夜校和农民协会,团结起了四五百人,发动农民抗粮抗税。”宋贤庭说。“1928年3月中旬,李伯颜、孙耀臣在水口村村民宋玉桂家中,主持召开了各村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成立了中共莱阳县委员会,李伯颜任书记兼组织委员,孙耀臣任宣传委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委员会,隶属中共山东省委。”莱阳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海峰告诉记者。县委建立后,以水口村为秘密活动中心,先后在蓝家庄、薛格庄、寨庄头、淳于建立了4个党的地下联络点,使党组织很快发展到大夼、姜疃及海阳县小纪以西地区。同时,县委以反帝、反封建、反迷信、反贪官污吏、反苛捐杂税为宗旨,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民协会组织,会员由原来200余人发展到2000多人。</h3> <h3>莱阳战役:</h3><h3>莱阳地处胶东中心,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莱阳在军事史上写下最重要一笔的事件,就是发生在1947年12月的国共两军之莱阳战役。 1947年12月,为了歼灭胶东内线国民党残余部队,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七纵队、第九纵队、第十三纵队,在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的指挥下,发起了莱阳战役。莱阳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莱阳城攻坚战,第二个是水沟头阻击战,第三个是将军顶阻击战。 莱阳城攻坚战:攻破国民党守军指挥部核心阵地 1947年12月3日,我军开始对攻打莱阳城进行战斗部署:七纵担任主攻;二纵布防水集一带,沿烟青公路两侧构筑阵地,阻敌增援;九纵、十三纵分别集结五龙河东西两岸濯村、团旺以北地区,准备参加打援和待机投入攻城战斗。胶东军区及北海军分区、东海军分区所属部队在莱东县境东部地域布防,以阻击烟台方向增援的国民党军。 12月4日黄昏,七纵向驻守莱阳城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七纵第二十师当夜占领县城南关。5日,七纵第二十一师攻下县城东关村北和吴格庄村北地堡,占领东关,威胁国民党守军指挥部所在地———城隍庙核心阵地;七纵第十九师插入西关,攻下了县城西北的马山和城北的亭山据点。到6日夜,莱阳城外围地堡全部被扫清,我军转入攻城准备。9日凌晨,七纵3个师发起总攻。10日拂晓十九师攻克县政府据点,七纵先后对城隍庙核心阵地发起了两次攻击,但因敌人工事复杂,火力凶猛,攻击未能奏效。东线兵团司令部决定调团旺一线待机打援的第十三纵第三十七师接替七纵攻击城隍庙。12日晚,第三十七师师长高锐率部进入攻击位置,选择攻击突破点,经过3次大规模攻击,城隍庙被攻破。13日23时许,莱阳城攻坚战胜利结束,除小部分国民党军从城隍庙西北角潜逃外,其余全部被歼。 水沟头阻击战:阻断国民党援军反扑莱阳的计划,水沟头在今天的莱西市境内,是通往莱阳的必经之路,为百米宽的河滩,地形开阔便于防守。而就在这里,当年曾发生了水沟头阻击战 当城隍庙战斗正酣之际,国民党的援军第一梯队4个旅向我二纵阻击阵地水沟头发起攻击,攻城与打援的战斗,分别在莱阳城与水沟头激烈进行着。水沟头一战,华东野战军2纵在阻击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军3000余人,一直坚持到攻克莱阳,完成阻击任务。1947年12月13日莱阳攻坚战结束后,东线兵团领导决定放弃水沟头。将军顶阻击战:国民党军败退青岛,莱阳战役结束 ,1947年12月14日,国民党援军第二梯队沿烟青公路北上,妄图重新占领莱阳城。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迅速调整部署:七纵与南海独立团急速绕过大沽河,迂回到国民党增援部队背后,切断国民党增援部队的后方补给线;九纵进驻河头店(现属莱西市)一带阻击由水沟头经河头店迂回莱阳城的国民党军;十三纵在莱阳城西以将军顶(海拔96米的小土山)为中心,南北展开,扼守烟青公路,从正面阻击由水沟头东犯企图夺回莱阳城的国民党军。12月19日,国民党军前进到将军顶一带。19日8时,将军顶阻击战打响了,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双方都伤亡惨重。战斗持续到25日,这一天,胶东保卫战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场恶战揭幕了。敌54师集中了全师的榴弹炮、迫击炮,密集的炮火倾泻到我113团1营的阵地上。同时,国民党军出动了4架飞机,在整个战区上空盘旋、轰炸、扫射,冰雹似的炸弹把我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阵地炸成一片火海,在一片硝烟中,敌人以四个团的兵力,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向我1营阵地发起了集团式冲锋。被埋在土里的战士们迅速从打塌了的战壕里钻出来,用成束的手榴弹和机枪迎击敌人,连续打退了敌人四次进攻。激烈的战斗在26日拂晓时分结束,国民党军终于被击退。经过7昼夜的激战,26日进攻将军顶的国民党军败退青岛,整个莱阳战役遂告结束。 莱阳战役,历时22天,共歼国民党军及土顽杂牌军共1.7万多人,击毁坦克5辆,缴获汽车20辆和轻重武器若干及大批军用物资。莱阳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胶东保卫战取得了完全胜利</h3> <h3>莱阳城牌坊总汇【按】民国24年《莱阳县志》载:莱阳旧有坊表,始于明时。雕镂精好,形势巍峨,他州县所罕及也。而年远多圮,民国二十年,县长孙乐山谕令坊主拆除,所存益复无几。其足资艺术家鉴赏,惟刘氏世德光昭坊耳。传曰:与其过而废之,宁过而存之,抑古今时异未可执与。他若贞洁坊繁多,实难备载,兹故略去。序号 坊名 坊主功名 坐落位置 废坊时间 1 进士坊 明进士于懋 久废 2 恩荣坊 明诰赠礼部员外郎于景昌、进士于懋 久废 3 恩荣坊 明进士宋黼 久废 4 开文流艧坊 明勅封监察御史宋積、进士浙江按察司副使、前陕西道监察御史宋黼 民国24年尚存 5 恩荣坊 明进士于凤喈 久废 6 科第传芳坊 明参议于懋、大理寺卿于凤喈 久废 7 恩荣坊 明进士曲锐 在县门右晝 坊西 久废 8 恩荣坊 明进士李铎 久废 9 都宪坊 明巡抚宣府、都察院都御史李铎 在张梦鲤恩荣坊北 民国20年废 10 金榜传芳坊 明进士王秀 在县门东 民国20年废 11 文魁坊 明举人王秀 久废 12 恩荣坊 明进士张凫 久废 13 少儁坊 明进士、户部郎中、彰德府知府张凫 在荆家十字路口 民国20年废 14 恩荣坊 明进士李涧 15 父子进士坊 明进士李铎、李涧 久废 16 恩荣坊 明进士赵文燿 在后司街 民国24年尚存 17 亚魁坊 明亚元赵文燿 在后司街地藏庵西 民国24年尚存 18 恩荣坊 明进士张梦鲤 在赵桐世科坊北 民国20年废 19 保釐畿甸·节镇河湟坊 明顺天甘肃巡抚、都察院副都御史张梦鲤 在张锟诰赠坊北 民国20年废 20 講帷九列坊 明侍经筵大理寺卿张梦鲤 在东门里 民国20年废 21 甲第开先坊 金进士赵植、赵格 在小集街 民国20年废 22 恩荣风纪坊 明进士、按察司佥事咸怀良 在张氏父子进士坊西 民国20年废 23 直指觀风坊 明巡按浙江、江西,陕西道监察御史孙旬 在张梦鲤保釐畿甸·节镇河湟坊北 民国20年废 24 中丞开府坊 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孙旬 在直指觀风坊北 民国20年废 25 绣衣直指坊 明进士、云南道监察御史左之宜 在游仙宫东 民国20年废 26 同胞三寿·同气联芳坊 明勅封文林郎左奎、左英,选贡左彦,进士左之宜、举人左之龙、左之有、左之似、武举左之武 在孙旬中丞坊北 民国20年废 27 留都弼教坊 明南京刑部郎中左之龙 在小集街 民国20年废 28 世德光昭坊 明承德郎刘麒、诰封中宪大夫刘昙、奉政大夫刘昇、进士刘兆文 在小集街白衣庵南 民国24年保存完好 29 兄弟制科坊 明进士张嗣诚、选贡张嗣谟 在赵松敕赠坊北 民国20年废 30 父子进士坊 明进士张梦鲤、张嗣诚 在张梦鲤講帷九列坊西 民国20年废 31 恩荣少儁坊 明进士高出 在李蹚独秀坊北 民国20年废 32 会魁坊 明户部主事孙必大 在北门里 民国24年尚存 33 世荣九列坊 明诰封中议大夫、太仆寺少卿孙豸、进士孙延涧 在刘一清文武世科坊西 民国20年废 34 宠光三賫坊 明诰赠奉直大夫、户部陕西清吏司员外郎董献策、举人董嗣朴、进士董嗣谌 民国24年尚存 35 秉宪中州坊 明河南按察司按察使董嗣谌 在赵氏奕世巍科坊东 民国20年废 36 内翰坊 明光禄周文通 久废 37 宾贤坊 明举人刘煜 久废 38 步云坊 明举人韩斌 久废 39 攀蟾坊 明举人于济 久废 40 登云坊 明举人修睿 久废 41 拔萃坊 明举人杨芳 久废 42 锦标坊 明举人孙戬 久废 43 象贤坊 明举人张本 久废 44 云翔坊 明举人孙璟 久废 45 观光坊 明举人迟让、于昇 久废 46 文魁坊 明举人赵铉 久废 47 亚魁坊 明举人孙光祖 在曲锐恩荣坊西 民国20年废 48 独秀坊 明举人李镗 在李铎都宪坊北 民国20年废 49 三秀坊 明举人李敩 在王秀金榜传芳坊东 民国20年废 50 世科坊 明举人赵桐 在张嗣诚兄弟制科坊北 民国20年废 51 文武世科坊 明举人刘一清 在孙光祖亚魁坊西 民国20年废 52 奕世巍科坊 明举人赵柚、赵文焞、赵文煃 在西门里 民国20年废 53 奕世恩光坊 明诰赠奉直大夫嵇盛、直隶河间府知府嵇巅 在孙必大会魁坊南 54 勅封坊 明勅封工部主事于景昌 久废 55 晝绣坊 明勅封大理寺评事曲敬 在县门西 民国20年废 56 天府殊恩坊 明诰赠都御史李旻 在草市街张氏祠西 民国20年废 57 谏垣纵议坊 明刑科都给事中李铎 在草市街东 民国20年废 58 勅封坊 明勅封广东道监察御史迟让 在丁字街 民国20年废 59 勅赠坊 明勅赠文林郎李振 久废 60 勅赠坊 明勅赠户部主事、前教授赵松 在同胞三寿·同气联芳坊北 民国20年废 61 诰赠坊 明勅赠奉直大夫、兵部员外郎张锟 在南门里 民国20年废 62 龙章甲锡坊 勅封文林郎咸福 在东关 久废 63 恩纶宠赍坊 明勅封文林郎、选贡左英 在游仙宫街东 民国20年废 64 宸翰荣褒坊 明勅封文林郎左奎 在游仙宫街西 民国20年废 65 龙光上德坊 明勅封文林郎高东阳 在高出恩荣少儁坊北 民国20年废 66 万世宗师坊 明万历21年孙旬等立 在先师庙前 67 儒林坊 明嘉靖40年赵文燿立 在儒林街西口 民国20年废 68 耀武扬威坊 明万历间知县王一凤立 在演武场 今存 69 福国佑民坊 明万历辛丑知县蔡梦齐立 在城隍庙十字路口 民国20年废 70 玉筍蓬壼坊 明万历九年知县程时建立 在友谢亭前 已残 71 瑶(竹+参)仙丈坊 明万历九年知县程时建立 在访真亭前 久废</h3> <h3>莱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莱阳县志》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尚存一处古人类穴居遗址和三处古城遗址。唐虞夏时为莱夷地;商时为莱国地;西周时为莱候国地;东周及秦为齐郡东境,西汉时为挺、邹卢、昌阳、长广、观阳县治之地于旧莱阳境内。公元277年观阳、昌阳并入长广;公元298年(晋元康八年)复置昌阳县(其址在今境内昌山村南),公元650年昌阳城被水淹没,迁县治于现莱阳城址,置城已1355年之久,公元923年唐庄宗李存勖为避祖名国昌,改昌阳为莱阳(即在莱山之阳,莱山为旌旗山的古名)。1987年2月20日,撤销莱阳县设立莱阳市。</h3> <h3>莱阳八大景中以“望石春游”一景最为著名。望石山青崖耸立,红庙吊凌。古时候.这里四月初八赶庙会唱大戏,百里之内的,人们竞相前往,清人张瑞征题诗赞曰:“谁移鳖背出云间,怪石磷殉草色斑。仆射祠前春欲倒,居人都上望石山。”望石庙不仅本地的老幼皆知,而且名播江南,因为庙里供奉的望石老爷褚遂良就是江南人。传说“下八仙”之一丘处机,人称邱祖,在栖霞艾山修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北斗宫,北斗宫修成,耗费了邱祖半生的心血,只可惜门前缺少一对与它气势相匹的石狮。邱祖为寻找石狮,化缘布道,远游四方,这一年,来到江南褚遂良门前,见门前一对石狮怒日振鬃,威风凛凛,正是自己所要寻找的。石狮的主人褚遂良是当时的宰相,晚年辞官回江南,家资万贯,堪称江南首富。邱祖上前敲门,老家人将他迎入家中,尽心招待。因没见主人的面,邱祖一连三天不发一言,这可急坏了家人,只好去请主人出面。诸遂良对家人说:“要米要面要银两,要多少给多少,打发走算了。”家人将这意思说与邱祖,邱祖说:“我不要米不要饯,要把员外见一见。”老家人又回报褚遂良,褚遂良很生气,觉得这人好不知趣。于是,来到客厅,只见邱祖道貌岸然、神态飘逸,褚遂良肃然起敬,口气大变道:“老道长光临寒舍有何贵干?要米要面要金要银尽管说。”“多谢施主,这些东西贫道一概不要。”“那您要什么呢?”“我要您门前的那一对石狮。”褚遂良听后大笑,看眼前的道长言语非凡,兴致大增,说道:“石狮乃皇上所赐,马车数百才运到我家,你可拿得走?”“无非略施小计而已。”老道轻松地说道。“道长若能马上取走我这石狮,必是神仙,我愿拜您为师舍家弃业,跟随道长进山修炼。”“一言为定。”“君子绝无戏言。”而后,他随邱祖来到大门前,只见邱祖将袍袖一甩,两手一拍石狮脑袋,石狮便“嗖” 地一声飞进两个袖筒里去了。邱祖向惊呆的众人一揖,扬长而去。邱祖来到一口古井前,将一双石狮丢进井里,口中念念有词,石狮顺地下水脉一会儿去了艾山。褚遂良一生官场沉浮,富贵已极,早就向往无生无死的神仙境界,今日有幸遇上了神仙,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等邱祖回转身,褚遂良倒身便拜:“师傅在上,受徒儿一拜,我愿诚心诚意随您进山修炼。”邱祖赶忙将褚遂良扶起来,对他说:“你想修仙必须依我三条,如有一条不依,便是你没有仙缘了。”褚遂良将邱祖请进家里住下,邱祖要他做的第一条,乃是节衣食。褚遂良想;做到这一条还不易如反掌?自己满身浮脂,已成累赘,对鸡鸭鱼肉山珍海味腻味得很;满库绫罗,正愁有生之年穿不尽呢!从此,褚遂良天天吃粗茶淡饭穿粗布衣裳,不几天身体就瘦削了,灵便起来。邱祖要求褚遂良的第二件事是绝淫欲。褚遂良想:这一条也不难,自己妻妾满堂,劳神伤身,早已欲罢难休。为此他把年轻貌美的爱妾全打发回家,过了些日子,褚遂良精神爽快,真似神仙一般。邱祖又要求褚遂良做第三件事,断人情。褚遂良听罢皱了皱眉问道:“邱祖,这断人情指的是什么?”“断人情者,杀妻灭子也,以便断绝人间瓜葛。”邱祖理着胡子说。褚遂良一听傻了眼,哀求道:“邱祖啊,你就放弃这一件吧,我夫妻恩爱一世,已难下手,况儿女们是亲生骨肉,这断人情是做不到的。”邱祖也不理褚遂良,独自眯着眼念道:“欲要修仙,洗心为先,惦妻念子,意乱神散,北斗仙宫,艾山之巅,白云为锁,紫霞为餐。”邱祖念叨的时候,褚遂良已觉得羽化登仙了,轻飘飘到了天宫,奇花异草,怪石曲径,人无衣食之忧,却有歌管之乐,仙女个个美妙绝伦,舞姿婀娜……褚遂良咬咬牙,心一横,抽出宝剑冲到屋里,见妻杀妻,见子杀子,见孙杀孙,一家亲人一会儿给杀光了,褚遂良身上沾满了血污,来见邱祖。邱祖说:“好!尘缘已断,今可收你为徒,同入北斗宫。”于是,褚遂良点香设酒,拜过师傅。临离家时,邱祖要求诸遂良把宝剑插在大门上,将一身血袍挂在上面,然后点上火将家宅一把火烧光。褚遂良一一照做,邱祖施展法术,将褚遂良变成枣核大小,收进袍袖,二人腾云驾雾,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再说褚遂良在袍袖中,随邱祖一路餐风宿露,数日便从江南飞到江北,这一天来到莱阳,邱祖到丹阳殿拜谒他的朋友马丹阳,褚遂良在门口忽听街上有人喊:“才出笼的肉包子喽!”紧接着飘来一股香气,褚遂良馋得嗓子发痒。邱祖从丹阳殿出来,袖起褚遂良就走,走到半空,邱祖问道:“徒儿,为师忽觉你身重难携,可是你又生尘念?”褚遂良说:“不瞒师傅说,连日来你我风餐露宿,饥寒得很,方才莱阳北门里的包子才出锅,您带我下去吃上一顿吧。”邱祖一听,差点气炸了肺,说道:“你这肉体凡胎,至今还没断这根食嗓,你就留在这里吧,为师提携不了你。”说完,一甩袖子,褚遂良忽悠悠落下云头。褚遂良正好落在莱阳城东的望石山,站在望石山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语,想回江南,已出来几千里地,况且家破人亡,但转念一想,是不是邱祖就是让我在此修炼呢?于是他便在望石山上选好了地方,叮叮当当建起庙来。望石庙后村庄的人们听到山顶上有锤凿叮当声,一连三天雾气弥漫,只以为山上有人采石,便未在意。奇怪的是,农户的牲口夜晚都在家里,可第二天个个都大汗淋漓,累得呼呼直喘,却不知是褚遂良夜里借去运砖瓦石头了。第四天,云雾消散,人们惊奇地发现,望石山上建起了一座新庙,碧瓦红檐。庙紧挨在石崖边,险峻异常,数百磴台阶从崖边垂下来。褚遂良生前一直在庙里修道,绘制壁画,交往僧道朋友,死后,人们称他为望石老爷,在庙中为他塑了像,在崖顶立了四座碑,沿石阶修了三重牌坊,在望石庙对面山坡上搭了座戏楼,年年四月初八庙会时演戏给望石老爷看。据说后来四座碑中有一座最大的碑回了苏州,碑文把他的事透露了,江南人才知道他的下落,从此江南慕名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全真二子再次现身,马钰竟然也在莱阳呆过,并建有丹阳殿。丘处机在栖霞艾山修炼,艾山位于栖霞市区西北约十公里处,因产“灵艾”而得艾山之名,属国家级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艾山有口井是道教宗师丘处机在艾山修炼时根据梦中仙人指点而采挖,井水清澈、醇正、甘甜,常年不干涸,喝了增长智力、补益体质,生饮不坏肚子。丘处机来艾山练功时饮用此井水,后成为天下道教首领。(图片可点击放大观看)望石庙位于莱阳市区东约十公里处,隶属于龙旺庄镇,在凤凰山北三公里处,前文二十二章讲吕仙洞的时候有过提及。数百年来每年阴历四月初八,望石山下都举行盛大的庙会,车马熙攘,鼓乐喧阗,不仅胶东本地的客商会应时而来,就是辽东和江南的客商也相约前来赴会。会上,人们购物、作耍、看戏、观景,渐渐的,逛居石山庙会成了莱阳盛行的一大民俗。清代张瑞征在其八景诗《望石游春》里写道:“谁移鳌背出云间,怪石嶙峋草色斑。仆射祠前春欲到,居人都上望石山。”望石庙山石之奇特,建筑之华美,曾与渤海之滨的蓬莱阁媲美。据史料所载来看,金元以后,全真教盛行于胶东。民国《莱阳县志》记载:“元至元间重修(仆射庙),明知县张惟、邑人于大木、宋迪,清刘宗络、龙寿长又先后修。民国二十年废。”明宋继澄《望石山庙歌》云:“望石山头措危步,岿然一庙如空注。山形如物蹲且探,戴庙无余不容足。下临极壑即凭虚,上驻飞云有独树。风不可吹火不焚,独立崭峰无恐怖。”可见在明时望石庙已经是莱阳名胜,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望石庙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文革,不仅望石庙建筑群被毁坏,连庙下高耸的蛤蟆石也一并被炸为石材,昔日胜景不复重现,真是莫大的遗憾</h3> <h3>历史上“莱阳八景”中最耀眼的是“望石游春”,其真景已不复存在,如今再想了解“望石游春”的盛景,就只能从文字资料中寻找了。“望石游春”之美不在“游春”而在“望石”。昔日望石山海拔只有百米,民间传说因有望石神仙在此居住,故得名望石山。望石山平地拔起,青崖耸立,险峻奇秀。山上有一座庙,当地的人叫它望石庙。山顶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形状神似蛤蟆,蹲坐北望。先人便在这蛤蟆脑门上建了一座无梁殿,是望石庙的正殿。正殿的前面有一座独孔石桥,远远看去很像蛤蟆的眼睛。殿里供有望石老爷的塑像,据说这个望石老爷高大威武,比一般人要高出一倍,身边有两员威武将军塑像。周围的百姓只知道中间的是望石老爷,却不知道这两位将军是谁。无梁殿房顶由青砖发券而成,这种建筑形制,北方比较少见。望石庙据称建于唐代。 除了建在蛤蟆脑袋上的正殿外,山上还建有两幢供道人休息的厢房,都是依山势而建。到了金元时期,胶东大地道教兴盛,于是又有人在这半山腰上建起了戏楼等辅助设施。旧时莱阳城内也有几处戏楼,但都没有山上的这戏楼高大壮观。每当望石庙赶山会时,戏班子就会上山演戏。上山的唯一通道是弯弯曲曲的石阶,据说正好是三百三十三级。望石庙历代香火不绝,每逢山上庙会,各地商贩云集,游人如潮。远观香烟缭绕,近听钟鼓铿锵,山下人马喧嚷,这便就是人们所说的“望石游春”。“望石游春”的美景早已消失,就连那奇峰突兀的望石山也早已不见踪影,昔日的盛景已经变成了今天的传说。 望石庙实际名为仆射庙,当地人大都叫它望石庙,很少有人叫它仆射庙,更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人所建。康熙版《莱阳县志》中,关于望石山仆射庙的来历,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唐玄宗长安大会道众,麻姑仙自崑嵛山三千余里往赴之。帝见其衣冠异常,问其所自,对曰自东海。复问来几何时,对曰卯兴而辰至。会间遣二侍臣即其所,麻姑令二人入袍袖中闭目。二人入袖,但觉有如飞升者,适过莱阳,其一下闻市声,开目视之,遂堕焉,土人立庙以祀之,号仆射庙。”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点蛛丝马迹。清代《山东通志·仙释》“麻姑条”对这个故事也有记载,并说故事载于宋人所著的《太平广记》,只是我们翻阅现在的《太平广记》却找不到这一内容。 关于这座神庙的来历,当地倒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不知在何年何月,这望石山上一连三天大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到山顶上传来锤子凿子的叮当声和骡马的叫声,人们都以为是山上面有人在采石头。周围农户家的牲口总是莫名其妙地大汗淋漓,累得呼呼直喘。(后来人们才知道是被山上的神仙夜里借去运送砖瓦石头了。)等到了第四天,云雾突然消散,太阳照亮大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突兀的望石山上出现了一座新庙———青砖碧瓦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一座殿堂建在高耸的石崖边上,险峻异常,数百登台阶从崖边一泻而下。 这庙里供奉的望石老爷是谁?实际上就是仆射庙的主人、写过《慈恩寺圣教序》的唐代大书法家禇遂良,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是唐初重臣。禇遂良后因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而屡受打击,晚年十分凄凉,显庆四年(659),在流放之中孤独地死去。褚遂良死后四十六年,得到平反;贞元五年(789),皇帝下诏,把褚遂良画在凌烟阁之上,表示他与唐初开国的那些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禇遂良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唐人书评》中把他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是不以唐书为然的,但对禇遂良却赞美有加:“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禇遂良是江南人,与莱阳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莱阳人要为他建一座庙来供奉呢?查遍所有史料不得其解。在当地民间传说中,有说是丘处机建道观,看上了禇遂良江南老家的一对石狮子,讨要石狮子时顺便把禇遂良从江南带到了江北修道,途经莱阳不幸坠入凡尘,所坠之处正是望石山,于是禇遂良便在这山上建起了这座庙。故事编得太穿越,禇遂良是唐朝,丘处机是几百年后的元朝,两人相差数百年时光,怎么可能呢? 建庙的年代至今也是个谜,没有人知道究竟何时所建。半山腰曾有一块石碑记载建庙经过,见过石碑的人,有说是唐朝,有说是宋朝,莫衷一是。石碑早已荡然无存,碑文无人记得,所以无从考证。明朝莱阳进士姜埰曾作《望石山》诗云:“咄咄天宝一怪事,俄闻麻姑朝玉京。君王夜宴迎仙阁,葡萄酒罢吹银笙。帝命仆射汝从之,往见珊瑚蓬莱清。麻姑已赴东海去,此山空传仆射名。”诗句大概也是来源于麻姑的那个传说,由此推断这仆射庙真是一座千年古寺,建于唐代还是有可能的。 《魏书地形志》里把望石山称为“小岱东”,《登州府志》把望石庙称为泰山行宫。“望石庙,吊凌凌,凤凰山,大窟窿。”这是莱阳当地的一句民谣,说的是望石庙的凶险。到了上世纪中叶,饱经战火而千疮百孔的望石庙更加“吊凌”,不久便被彻底毁掉了,如今整个山体也荡然无存了。</h3> <h3>千年古刹黄金庵座落在莱阳大夼填初级中学院内,始建于明代,座北朝南,二进院落,由庙门、正殿及东西配殿等组成。庵内建筑虽然多己翻修,但北大殿尚保存原貌,北大殿为石拱券结构,硬山顶、小灰瓦、柱檩、门窗组有雕刻石作,檐檩下雕有“群仙驾云”等浮雕,形象生动,1987年被列为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文庙千县之首古代,每个县城都有一座文庙,俗称圣人庙或夫子庙,是儒教圣地,县学所在,也是官府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莱阳文庙过去在县城东南隅,贴近东城墙,今宋琬故居以东、儒林老村区域。文庙建筑群南北狭长,面积比县衙还大。莱阳文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形制完备,建筑华美,为山东各县之冠,曾被誉为“千县之首”。民国《莱阳县志》载: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于县治西南隅建文庙,金末毁于战火。元至元四年(1277年)移建于城东南隅,元末又被战争所毁,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城东南隅原址复建。明清两代,文庙一直得到政府和士绅的重视,多次集资进行重修和扩建,渐成规模。《莱阳市志》记载:“1928年军阀刘珍年部盘踞莱阳城时,文庙部分被毁。1945年莱阳解放时其规模为:东西宽70米,南北长220米,占地1.54万平方米。”莱阳文庙曾是古城内最重要的建筑,繁盛时期,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其南北横贯于东城墙内,设有大成殿、五门牌坊、尊经阁、明伦堂、九龙壁、戟门、棂星门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被誉为“千县之首”。 文庙的核心建筑为大成殿。大成殿里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高大坐像,孔子的身旁塑着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坐像,孔门十二哲的站像则分列在大殿的东西两边,两边的墙壁上则有孔子讲学和游历列国的壁画。大成殿东墙角边镶嵌着元代张养浩所撰《莱阳庙学记》方碑,字迹清晰可辨,是莱阳重要的古文物之一。大成殿前依次是大成门、棂星门、泮池、戟门、九龙壁和五门牌坊,大成殿后有明伦堂和尊经阁,各有跨院和厢房,建筑累计达120余间。这些建筑沿文庙的中轴线依次建设,南低北高,气势宏伟。最前面的“万世宗师”坊是一座大理石结构的五门牌坊,高10余米,精雕细刻,是莱阳城72座牌坊里最高大也最漂亮的一座。坊北20米处为九龙壁,九龙壁之后30米处是文庙的前院门——戟门。戟门前矗立的大理石石碑上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警示。解放前,文庙这一带是城里最值得一看的地方,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1947年以后,文庙先后成为《胶东日报》编辑部、城关区政府、县公安局、地区中心医院、城厢医院所在地。“文革”期间,大成殿、五门牌坊、尊经阁、九龙壁、戟门、棂星门等主体建筑皆被拆除,只留有明伦堂部分房舍还在县住宅公司院南缘,为县内唯一的琉璃瓦建筑。2002年,仅存的明伦堂亦被拆除。文庙建筑彻底消失。近时有人作《莱阳百年百咏》,其中《文庙》篇叹道:“唐槐松柏殿复阁,万世宗坊极嵯峨。千年斯文成瓦砾,先圣无奈今圣何。”儒林坊 储育英贤明代中期修建的儒林坊在莱阳文庙的前街(今博物馆前30米)西端,过去这条东西路就叫儒林街,据说如今莱阳的儒林村也由此街此坊而得名。1949年以前儒林坊还在,是一座明代中期建造的大理石三门牌坊。牌坊上有两个匾,上边有“儒林”二字,下面是“储育英贤”四字,是明朝邑人赵文燿出资修建的。赵文燿(1504-1575年),字纲夫,号风里,凤栖里(今河洛镇赵家疃)人,明嘉靖乙酉(1525年)举人,辛丑(1541年)进士,任过户部主事、山西布政使右参议、陕西分守潼关兵备道按察司副使,以子贵诰赠大中大夫、两淮盐运使、兵部尚书。赵文燿是明代中期莱阳少有的几个进士之一,他晚年赋闲在家,寄情山水,诗书自娱,且开馆教育后昆,循循善诱,“乡贤士登第者,多出其门。”他为人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是出名的文雅孝义之士。过去,儒林街是莱阳进出文庙的必经之路,儒林坊在莱阳大寺街的东边,面西而立,引人注目,是文庙的标志物之一。穿过儒林坊,向东是一条石板铺就的下坡路,直达文庙的前门。宏伟的五门牌坊在儒林路的北边,向南是一片广场,最南边是莱阳城“四水不流”之一燕儿湾。明清两朝,儒林街一带属于儒林坊(城里六坊之一),这里居住的一般都是缙绅世家,宅邸豪华,莱阳著名世家张氏、赵氏、宋氏、孙氏、王氏都集中在这里居住。莱阳城曾经有72座牌坊。明清时,莱阳县城大街上修建的牌坊雕镂精美,形势巍峨,数目众多,为其他州县所不及。民国初年后,牌坊逐渐被拆除。其后又经战争、社会动乱等,莱阳县的牌坊,俱荡然无存。但曾经存在这么多的牌坊,显见莱阳自古便是文风阜盛、科第连绵、世代簪缨、冠盖相望的盛明之地。文庙、72座牌坊俱成泥土,一起埋葬的是曾经的辉煌。踏在宋琬故居南面的东西路上,回望那一片不知建于何年的混凝土楼房,不禁生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沧海桑田,既没有永恒的存在,也不会有彻底的消失吧。文庙建筑消失了,那曾经根植于古人心中的尊崇与信仰可还留在今人的心里吧;儒林坊不见了,那曾经储育英贤的古风仍会激励着后世的儒林人吧。直到今天,每当我从儒林小学门前经过,看到“儒林”二字,心中还是会有一丝颤动,总感觉这里走出去的孩子承载着儒林村的历史和未来。</h3> <h3>穹隆碧宇游仙观,</h3><h3>风动锒铛夜月残。</h3><h3>丹灶尚存烟未冷,</h3><h3>偏余爽气逼人寒。</h3><h3>这首诗写的是莱阳八景之一"游仙宫"的胜状。游仙宫是著名的道观之一,为唐时所建,整修于金皇统间,"全真道"北七真人之一的马丹阳仙逝于此宫。其徒在宫内为修丹阳殿,1951年废,现建为莱阳宾馆。莱阳的道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宋金元三代,道教在莱阳的活动特别活跃。宋代的刘操、金代的马丹阳和元代的邱处机,都是中国道教的大宗师,他们在莱阳都留下了行踪,与他们有关的遗迹,也成了莱阳的名胜。特别是马丹阳长期定居莱阳,直到去世的二三十年里,金代的莱阳成了北方道教的中心.跟刘操有关的遗迹有:嵯峨山西北的千年古寺刘海寺,和嵯峨山南坡上的刘操修仙洞。在民国《莱阳县志》里记载着一篇《刘海蟾入道歌》,是在莱西望城观里的邱处机手书名碑的碑文。金代贞元大定年间(1153~1189),道教的北七真人马丹阳、刘处玄、谭处瑞、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在莱阳进行了长期的道教活动。跟北七真人有关的遗迹有游仙宫(丹阳殿)、迎仙观、八角庙(会葬阁)、四真庄、留衣庄、迎仙门等。在民国《莱阳县志》里的《丹阳真人归葬记》碑文,详细地记录了马丹阳羽化于莱阳的游仙宫后,先移葬于宁海故茔,而后又隆重归葬莱阳的情况,碑文中称誉马丹阳为道教中的"颜回、曾参"。数百年来,马丹阳及其他真人在莱阳的传说很多,亦真亦幻,神奇瑰丽,脍炙人口,生动地反映了七真人在莱阳频繁活动的盛况。明清以后,莱阳的寺庙院观遍布城乡,达50多座,其中半数为道观。莱阳著名的道观还有:柏林庄的古柏院、红土崖的仙观寺、凤凰山的广福院、西至泊的孙元君庵、西关的药王庙、马山的关帝庙、大明村的三教堂、磊山后的磊山庙等,直到1931年民国政府废除佛道时。旧时,莱阳人对马丹阳是相当崇拜的,马丹阳与道家名流一起云游莱阳,对当地的思想、文化、医学是有一定影响的。</h3> <h3>《文锋塔颂》古塔巍峨景色多,凌云倒影壮山河。摩登城市高楼外,点缀梨乡丽景多。七级楼阁八面开,登临宝塔纵诗怀。盛世状元提名处,桃李花香文人来。蚬河流过红土坡,见证塔影多巍峨。寻常年代遭厄运,只留根基渡蹉跎。文锋宝塔碧天盖,更有后人出文采。莱阳瓜果香四海,百花盛世造英才。 文笔塔据莱阳史记修建于1507年,1966年毁于文革,至毁时已立459年。后经莱阳市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2008年7月26日,由莱阳市规划管理局组织在原址上重建。</h3><h3>丹崖,俗称红土崖,位于莱阳市区东南四公里处,古柳街道办事处红土崖村西。因土石皆呈赫红色,古有“小赤壁”之称。西侧悬崖峭立,西、南两侧,下临蚬河、清水河,一浊一清,在崖西南处汇合。夏秋大雨过后,滔滔洪流溢漫河滩,丹崖又似汪洋中的半岛。崖高约五十米,顶端松柏掩映着巍峨的“丹崖仙观”,气势宏伟,森严肃穆。盛夏暑气蒸腾,进入观内凉风习习,清爽怡人。 观西南三百米靠近两河汇流处,旧有一古塔,名“文笔峰”,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奠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成。塔基十余围,高四十六米,塔身九级,外观十三层,八角垂檐,饰以精美的石刻浮雕。远望,挺拔雄壮,直插云霄。 登上丹崖南端,纵目远处,则见青山起伏,银河蜿蜒,梨园郁郁葱葱,一望无际。如果是明媚春天,梨花盛开,岸柳如烟,望去如茫茫雪原,景象极为壮观。这就是莱阳著名景观“丹崖春雪”。“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古人赵蜚声诗句,是丹崖春雪的绝妙写照。丹崖东南有昌山,山下有墨河,河水墨绿透明。使人莫测的是,旧时,每到农历六月二十一、二十二两日,夕阳御山之际,远在十里之外的“文笔峰”古塔的身影,便清清楚楚地倒映在墨河里,连塔尖上的小桃树都清晰可见。这时的“文笔峰”,倒好像真的成了一支巨笔,晃晃悠悠,在墨河的粼粼波光中涂彩着墨呢。 可惜仙观已倾塌,“文笔峰”毁于文革年间。二千零九年重建,塔八角七级楼阁式,高约三十米,第四层设有一个观景平台,刹如笔锋。</h3> <h3>莱阳宋琬故居博物馆类别历史博物馆 地点莱阳市中心大街中部竣工时间1879年 ,宋琬故居为清初著名诗人宋琬故宅。宋琬,字玉叔,号荔裳,莱阳籍人。清顺治四年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为官清廉,仕途坎坷。他一生精于著作,著有《安雅堂全集》,是我国有代表性的诗人,与安徽施润章齐名,时称"南施北宋"。宋琬词、赋、文俱佳,传世诗作有1300余首,对丰富中国历史文化宝库做出了卓越贡献。建筑布局.宋琬故居现改为莱阳市博物馆,有房屋46间,占地1054平方米。馆内设革命历史文物展室、宋琬纪念馆、历代名人纪念馆、现代书画展室等。中心建筑宋琬纪念馆坐北朝南,单层举架式硬山砖木结构,有台明和回廊,起脊仰合瓦,装有正吻垂兽和走兽,双排柱网,梁架前后带穿枋、七檩七椽。梁枋上设架云敦,檐檩下设雕花柁敦,檩枋下设花草楣子和雀替,古香古色,为莱阳地区仅存的一处完整古建筑。</h3> <h3>位于莱阳大寺街的宋琬故居。 有别于其他世家,莱阳宋氏“诗以为继”,从宋琬到宋继澄、宋玫,明清之际,莱阳宋氏涌现出的是一个诗人团体。尽管宋氏家族秉承的还是科举取仕之路,但他们积极引领莱阳的文化风潮,和当地的世家大族过往频密,形成了当时独特的“莱阳文化圈”,蔚为壮观。如今三百年过去,回看莱阳宋氏,这个家族对地域文化的推动仍有典型意义。本报深度记者“老一辈的说法是,那时候莱阳城大概三分之一的地方都跟宋家有关。”,在莱阳一条不长的街道——大寺街前,一位宋氏后人以一种颇为自豪的口吻说。彼时的大寺街是莱阳城的主要街道之一。按照宋氏后人,77岁的宋天民老人的说法,整条街从南到北,“都是宋家产业”。作为书香门第和仕宦之家,宋氏大名至今仍在莱阳流传。“那是一个大家族,听说出了不少大官和诗人。”莱阳街头一家小店的店主,被人问及宋氏,毫不犹豫地说宋氏家族名气最大的当数宋琬。历史上,大诗人宋琬在分家后住到了距莱阳30余公里的崔疃村,修造花园,以为读写之处,并于此留下《安雅堂集》等传世名篇。“那是个大花园,至少得占到村里三分之一的地方。”居住在崔疃村的宋氏后人,四十多岁的宋培波说。不过可惜的是,世易时移,如今真想触碰宋氏家族的历史脉搏,并不容易。遍寻崔疃村,难觅昔日宋氏“大花园”的踪迹,其遗址上已经耸立起一排排民居,仅有砌“花园”大门楼的一条低矮的砖墙留存。“本来这个大门楼一直在,几年前因为挡路,就被村里人拆了。”说话间,宋培波一脸平静。硕果仅存的是坐落于大寺街中部的“宋琬故居”。当然这也是后世修造的,“比起当年宋家的规模,差得太远了。”抚今追昔,年近五旬的宋氏后人宋彦无限感慨。“宋琬故居里面真正宋氏的东西并不多。”虽然修葺一新,“宋氏的崛起,跟当时的莱阳大的文化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文化大爆发莱阳曾经一直寂寂无闻,在明朝中后期突然出现了“井喷式”的文化大爆发。“一直到明朝天启年间之前,莱阳进士还是比较少,几十年也不见一个。”明天启五年(1625),莱阳一榜竟然中了6名进士,随后在崇祯朝的17年间,莱阳又连续考取了19名进士,“仿佛突然之间,莱阳的文化进入了极具活力的繁盛期,文风郁郁,人才辈出,在全国也属罕见。”山东师范大学学者李江峰则将此称之为“莱阳文化圈”,“莱阳宋氏家族的兴盛为莱阳文化的繁荣和举业的兴盛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这其中,尤以宋继登为要。宋继登,万历甲辰(1604)进士,历任直隶定兴县知县、户部郎中、浙江布政司参政、南京鸿胪寺卿,有政声,入祀嘉兴府名宦祠。不仅如此,“继登又教授乡里,桃李满园”。宋继登门下仅莱阳一地受教的名士就有宋应亨(宋琬之父)、赵士骥、左懋第、姜埰、崔子忠等。不仅成名学生很多,自家族人也颇为争气。在宋继登的影响和教育下,其二弟宋继发中了进士,三弟宋继澄成了举人,他的两个儿子宋琮、宋玫皆二十出头就中了进士,两个侄儿宋瑚、宋琏也早早中了举人。至此,宋继登一门有四个进士、三个举人,“科第峥嵘,文名炳耀”,盛极一时。有统计表明,莱阳在明清两代考取的进士数量为122名,位居全省第三。民国年间《莱阳世家科名录》将莱西、莱阳的科举名录合并统计,这一时期莱阳共出进士178名,在全省首屈一指。到清朝中期,莱阳城里的大小牌坊有七十二座之多,遍布大街小巷,这在整个北方都极为耀眼。史载,当时的莱阳文化圈中,出现了像左懋第、姜埰、宋应亨这样的忠节之士和宋琬、宋玫这样的文学大家。宋琬是“一代诗宗”,虽然没有唐宋诗词大家的名气,但当时却与安徽诗人施润章同被誉为诗坛“南施北宋”。莱阳文化也因此获得了“山东之冠”和“剖斗析衡为文章,天下娄东与莱阳”的美誉。可以说,自宋继澄起,宋氏在莱阳的影响逐渐突破了“家族”的局限,扩展到莱阳乃至胶东地区。凭借宋氏家族的努力,后得以与其他四家一并被称为“五大世家”。结社兴盛起来的宋氏家族,作为“莱阳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世家及文人名流交流频繁。“当时莱阳城有张、赵、左、宋、姜五大世家,各家特色不一样。”长期研究莱阳当地家族文化的赵松枝说,以上五大姓氏是莱阳公认的名门望族,这些家族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家族品格:张氏以仁义胜,赵氏以敦厚胜,左氏以忠贞胜,姜氏以刚烈胜,而宋氏,则以“文采胜”,“当时宋家出了好几位全国知名的文学大家,宋琬可以说是最出名的。”而这五大世家数世联姻,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除此之外,宋家还“以诗为媒”,与本地各家文人墨客互动频繁。明朝末年,江南的昆山、太仓一带文化发达,知名文人张溥、张采二人为研究学问、议论政治倡导成立了复社,复社网罗的人才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历史罕见,对当时的文坛和政坛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其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成立文社。宋氏家族的宋继澄(1594~1676),以久负文名而享誉山左,他与其子宋琏同时加入了复社,并以莱阳为中心组织了海滨复社。掖县名士赵士哲对海滨复社的发展给予了指导和支持,后来海滨复社发展的成员遍及山东,总数达91人(其中61人为莱阳人),皆山东的英杰之士,海滨复社遂改称山左大社,成为复社在北方的最大分社。宋继澄本是天启七年的举人,诗名享誉海内外。在明朝灭亡后,他一直隐居没有在仕途上发展,作为山左大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作品注重彰显个人气节以及宁静致远的情怀。有专家就认为,明清更替之际有着浓厚的诗文化氛围,这对于诗社诗歌的创作曾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而清代初年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对于这个诗社处世心态的选择与人格类型的形成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可以说,在明代启、祯之际,宋氏家族以科名蔚兴,及宋琬、宋继澄、宋玫等人参与山左大社,歌以咏志,家族文名才被海内外所艳称。“正是由于地方文化的风采纷呈才保证了文学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从另一个角度看,某一地方的具体文化特色的形成,正是一定时期生长和活跃于这一地区的文化个体和团体的基本风格和审美取向在整体层面的反映。”对于宋氏家族有着深入研究的山东师范大学学者李江峰如此认为。成也圈子,败也圈子“一般来说,一个大家族一旦衰败,往下传承会越来越难。”3月3日,对胶东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鲁东大学教授王树春认为,宋氏家族的衰亡,有着时代和地区的各种原因,家族衰亡也影响到了家风的传承。与我国古代众多世家大族类似,莱阳宋氏家族同样紧循“耕读传家”的训诫,从明天顺年间开始,宋氏家族仕宦之人便不绝如缕,结社互答,以诗文名世者亦前赴后继,在当时的“莱阳文化圈”中,久负盛名。如此一直延续到明末,转折陡现。史载,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清军攻破松山,明将洪承畴被俘,随后锦州失守,清军大举南下,在进攻山东时,宋琬之父宋应亨组织家人及乡民抗清,城破后宋应亨被绞死。而后,清兵烧杀抢掠,盛极一时的文化名城莱阳遭到空前洗劫。 然而,对于宋氏家族来说,这才是厄运的开始。易代之际,包括宋氏家族在内,当时莱阳的几大世家均面临尴尬选择:究竟是坚守民族气节,拒不事清,还是继续参加科举,入仕新朝?后者被认为有违民族气节,但又让从小被教育并信奉“科考取仕”的读书人难以割舍。几经挣扎,宋琬还是在顺治三年就参加了清代科举考试,出仕新朝做了清廷的新贵。想必“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深烙在宋琬的脑海里。自小才华出众的宋琬在明代参加了数次科举考试,均落榜,这对自视甚高的宋琬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入清参加科举及第则圆了他的梦。身负“国仇家恨”,仕清改变了宋琬的整个人生轨迹,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先辈抗清,已为新朝留下不信任的口实。顺治七年,宋琬因其父抗清之事被捕入狱。3个月后平反出狱,官复原职,几经多次人事调动。后来宋琬的族侄宋彝秉因盗窃案发,宋琬长兄宋璠坐视不救,宋彝秉诬告宋璠、宋琬通谋造反。宋琬再次入狱,度过两年零一天的时光。无论如何,莱阳邑难给宋琬兄弟带来家破父丧之痛,而率先投靠清庭的宋琬之仲兄宋璜也“为同邑人所陷”,于顺治十四年死去。此后,受“谋反案”牵连,宋琬之长兄宋璠,还未入狱就已“瘐死”,兄弟三人只留宋琬一人,而宋琬全家大小一百多口人也被牵连入狱,更是饱受磨难。而宋氏另一支,则选择了隐居,远离功名政治漩涡,但生活日益困顿,有时竟至“衣食不给”的窘境。奈何数十年之内,宋氏便从莱阳望族,“突然”跌落到难以在当地立足的地步,数百年积累的家业,顷刻间消失殆尽,除了朝代更迭的大环境所致,当地豪族内争无疑是落井下石。 “宋家家大业大,本来就容易被莱阳的其他家族所嫉恨,而且你上面刚有人因抗清义举而死,下面的人却扭头做了清朝的官,别人不打你打谁?”长期关注莱阳宋氏的一位烟台当地专家表示,宋氏家族之所以迅速中落,与他们没有处理好自己家族内部的矛盾,以及自家与本地其他世家大族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脱不开干系。</h3> <h3>莱阳龙旺庄街道有个溪聚村,相传为名人宋琬的祖籍地。</h3><h3>在烟台莱阳城区中部的大寺街上,有一座风格古朴的建筑,即莱阳市博物馆所在地,而它所悬挂的另外一块牌子,则是宋琬故居。</h3><h3>宋琬是明清之际莱阳著名的文人,其所在的宋氏家族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宋琬于清顺治年间考中进士,但仕途颇为坎坷,宦绩不如诗词有名。其文学成就在网络资料以及博物馆中有更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本文要介绍的,是一个与宋琬有关的村庄。</h3><h3>史志资料在提及宋琬时,大多会如此描述:“宋琬,莱阳城东溪聚村人。”为何宋琬的故居在城内,而记载说他是溪聚村人呢?</h3><h3>原因并不复杂,古代人的宗族观念很强,即便迁徙外地居住,在数代之内仍以祖居地为原籍,而溪聚村就是宋琬家族的祖居地。</h3><h3>由于莱阳宋姓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因此在前几年山东师范大学组织编撰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丛书当中,就有一本专门介绍“莱阳宋姓”。根据作者的研究,莱阳宋姓总体分为两大支,一支以宋琬家族为代表,另一支以宋继澄家族为代表。前者据说源于“宁海州”,后者相传来自“济南”。</h3><h3>关于宋琬一支的具体谱系,民间一直有两种说法,有说从山西迁来,有说有文登迁来。1910年代修撰的《胶东宋氏联宗族谱》采纳的是文登说,即认为他们也是元代般阳府路总管宋信的后人,宁海(牟平)和文登相邻,先从文登迁宁海,再从宁海到莱阳。</h3><h3>根据族谱的说法,当时莱阳宋琬这支人的先祖,最初就落脚在溪聚村。村碑记载,溪聚村在明初形成村落,因几条溪水在此交汇而取名溪聚。不同于某家庄、某格庄这类通俗的村名,溪聚这个名字颇为文雅,可见宋氏家族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h3><h3>按照现在的区划,溪聚村位于龙旺庄街道。笔者曾去探访过一次,村庄景色虽然不错,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杂姓村,姓宋的人不算太多。</h3><h3>溪聚村姓氏结构的变化,也与宋琬家族在明清之际的坎坷经历有关。在明朝崇祯年间的“癸未之难”中,宋琬的父亲捐躯;而在清朝初年的“于七之变”中,宋琬又被构陷,其家族一时颠沛流离,祖居地溪聚村应该也受到波及。</h3><h3>不过,对于祖居地的历史,不少莱阳宋姓人并没有忘记。时至今日,据说莱阳城里的宋姓以及万第等地的宋姓人,仍知道溪聚这个地方。</h3> <h3>莱阳万弟镇南崔格庄不算太大,但却走出一位在书画界名气很大的人物,他就是明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崔子忠,他曾师从另一位莱阳籍的名人董其昌,代表作品为《桐荫博古图》,除了画技出色之外,崔子忠的品格也颇受后人称赞</h3><h3>这是崔子忠的简略传记,崔姓出自姜姓齐国,是两汉以来中原地区的著名大姓,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在南北朝时期都是有名的士族,具体来说,莱阳南崔格庄的崔姓,是博陵崔氏的后人!</h3><h3>不过,崔子忠毕竟是明朝时的人物,现在村里的老人,也只是从祖辈那里听过崔子忠这个名字,没有太清晰的印象</h3><h3>这是现在南崔格庄的街景,看上去很普通,但却人杰地灵</h3><h3>不知是否巧合,路过南崔格庄村的时候,天空中正好有一片形状独特的云彩,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一幅画卷,很吸引人的注意!</h3><h3>明末画坛高士——崔子忠</h3><h3>崔子忠(约1574—1644),初名丹、字开予:改名子忠、字道母、号北海、青蚓(一作青引)、生员,原籍北海(山东省莱阳市)人,后移居顺天(即北京)。明朝画家。崔子忠可以说是一位爱国画家,曾经师从董其昌。在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队伍攻入北京后,躲在自己的密室当中,后面因缺少粮食而饿死。善画人物,仕女,题材多佛画及传说故事,取法唐宋,颇具古意。 他在当时与陈洪绶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h3> <h3>莱阳龙门寺位于城东北25公里的龙门群山,巍峨雄伟,参差错落,壑谷险峻,绵亘数十里。这里风光秀丽,名胜较多。山中曲径通幽,溪谷涌泉,峰峦蓄翠,林树插天。清初建庙取名龙门寺,久忆毁没。今见其遗迹尚有一小南阁,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寺前有石壁,高约5米,厚近30厘米,笔削直立,横落如门,上槛已没。谷中流水,从石壁门中泻下,瀑布高挂,下成一潭,深两米,清澈见底。急雨进,石壁飞瀑直下,声动山谷,有龙门之势,素有“龙门飞瀑”之称。去寺西北有一“石和尚”立半山中,定向远望,形似大腹便便的和尚,佛衣僧帽,栩栩如生,前有“打嗝泉”,嗝嗒闻声,流水淙淙。还有仙人桥、月牙湾、生铁坝、冷寒宫、宰牛洞、半个瓮、仙人洞等名胜,遗址现仍可寻。山间产草药,多达百余种。俗有“山虾紫草穿山龙,防风黄芩刘寄奴,丹参苦参与人参,灵芝苍术白头翁”的赞语。山多松石,松叶枝干,于石面清晰可见。明崇祯进士张允伦曾赞曰:迳窄丰茸诸品药,石崩斑驳百年苔。</h3> <h3>龙门寺。龙门寺位于烟台市代管的莱阳市龙门山,建于明朝初期,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又重新修建。洪熙元年(1425年)朱元璋的曾孙为这龙门寺题写了寺名,因朱元璋曾孙太多,到底是哪一位曾孙题写的难以考证。只知道那寺前龙门仙阁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名曰五圣观音阁,至今还在。这座不大的五圣观音阁采用砖石结构,就连门窗也是石头的,阁内无梁无柱。观音阁座北朝南,飞檐瓦顶、硬山单脊,造型古朴,浑厚坚固,是莱阳现存年代较早的佛教建筑之一。2011年第四批列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进一步延伸介绍,龙门寺所在的龙门山,特别是主峰老寨山曾是胶东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龙门山是莱阳的四大山脉之一, 龙门山脉位于莱阳城东北25公里处,群峰接翼,雄姿巍峨,山体呈南北走向,绵亘数十里,如天开画屏,横空出世。群山的主峰老寨山在东北部的群山深处,海拔374.6米,是莱阳的最高山峰。登临山顶,极目远望,所有景色尽收眼底,东北面是栖霞,东南面是海阳,南面、西南面是莱阳,因此有了“一脚踏三县”之说。由于建国以来,龙门山一直作为军事要地,原貌得以较好地保留下来,同时也不为大多数人熟知。龙门群山得名于山中的龙门寺,龙门寺的遗址,现为龙门山林场管理处所在地。龙门山与仙有许多瓜葛,比如邱处机、吕洞宾,传说中都在这里落过脚。所以老寨山在莱阳是赫赫有名。老寨山是一座美丽的山,且不说他那绵延起伏的身躯,就那巍峨山势就足能让人留恋往返。山间壑谷险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泉汩汩、溪水潺潺,惊鸟飞翔、游鱼逃遁。老寨山被赞“超越崂山,甲秀东岳”。东海崂山、东岳泰山闻名天下,这小小的老寨山远没有泰山的雄伟高大,也没有崂山的气势磅礴。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评价,就是因为这山上的景致。在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司令员常在这里指挥战斗,据说日本鬼子的飞机几次进山轰炸观音阁皆没成功。1942年秋天,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许世友司令员带着他的胶东大军转战老寨山,将军也是被这山里的美景迷住了,戎马倥偬的许将军当即赋诗一首:“青山秀水景如仙,不亏老许来一番,全国人民不解放,置身仙境也忧患。”将军的诗写得朴实无华,既有对老寨山的赞美又有忧国忧民的强烈责任感。巍巍老寨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山上留遍了诸多英雄的足迹,除了许世友将军外,窑工名将徐海东也在这里战斗生活过,1947年徐海东将军在这里养病时,曾在山间纵横交错的沟壑和那些深不可知的洞穴里,躲过敌机一次次空袭。山的东侧是胶东军区陆升勋副司令员战斗牺牲的地方。1954年陈毅元帅到莱阳视察部队时专门登上了老寨山,看着眼前的美好景致和山中石岩缝隙中长出来的一棵棵青松,他想起了当年革命的情景,于是化用了郑板桥的一道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陈毅元帅和许世友将军在老寨山上留下的墨迹,为这山增加了英雄气概。山的巍然峻拔与革命的精神融为一体,形神具备,愈现其傲骨。寨山是一座绿水青山,山区植被覆盖率高达98.6%。这更是一座自然植物保护库,这里满山遍野分布着温带栎类落叶阔叶林、赤松天然次生林、栎类混交林,据统计山中有木本植物43科、7亚科、83属、142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4种;栖息着野生动物906种,其中国家、省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里还盛产100余种药材,素有“山虾紫草穿山龙,防风黄芩刘寄奴,丹参苦参与人参,灵芝苍术白头翁”的赞语。2007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老寨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国际Ⅱ级保护植物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植物3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4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Ⅱ级野生动物29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8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Ⅱ级保护鸟类29种,省重点保护鸟类34种。这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园。老寨山虽然是一座小山,没能像五岳那样凭高大的身躯和强大的体魄吸引天下名士、帝王将相前来膜拜,以至于静卧胶东一隅少有人知,但它却能在关键时刻点燃胶东抗战的战火。老寨山幽雅静美的自然环境已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革命史迹融为一体,是回归自然、休憩观光的完美之地。</h3> <h3>莱阳老“八大景”之一————-七子连峰,位于莱阳城东南40公里的高格庄、羊郡镇境内,这里群山绵延,峰峦起伏,山涧波谷,苍翠葱郁,绿树野花,飘着阵阵清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康熙版《莱阳县志》记其胜曰:“县南有七子山,大缝居中,七缝旁列,若其子然,值天宇晴霁 ,凭高眺望,但见孤屿穿云,群峰削玉,宛然天开一幅图画也!”</h3> <h3>莱阳南部的娘娘群山是莱阳的四大山脉之一,峰峦相连,如一架巨大的屏风矗立在南海边。群山的形势是一母七子,娘娘山居中,高峻挺拔,林木葱荣,视野空阔。山巅曾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天后娘娘庙,如今山顶上古庙的遗迹犹存。主峰周围的七座山,人们把它看成她的七个孩子,流传了很多母子相依的传说,后来这里就成了莱阳的一景“七子连峰”。行旅之人经过此地,看见这的山景,听到这母子深情的传说,都会想起自己家中的母亲,兴起无限的幽怨。</h3> <h3>莱阳天后圣母宫,亦称天后宫,系海神天后真君庙,民俗称谓:"海神娘娘庙"故此山亦称为娘娘山,是莱阳八景之一。该宫殿位于莱阳市高格庄镇小梁家村后娘娘山风景区主峰。2007年由金山董事长王成合在旧址上重建,2008年5月对外开放,主殿在2008年11月23日举行开光大典。目前主持道长是著名的旭阳真人。道长来自北京白云观,道行高深,弟子众多,信众敬仰。圣母宫建有财神殿、八仙殿、药王殿、胡三太公殿、福禄寿三星殿等仿古古代建筑,山顶修有玉皇殿、山之东麓重建三驾寺。面积8000多平米。属于丁字湾滨海省级旅游度假区范围内,天后圣母真君在闽浙、台湾一带称为"妈祖"。娘娘山位于大薛村东南1.5公里,属于艾山山系,山主峰海拔269米,南北1公里,东西0.5公里。娘娘山山体有砂砾岩、砂岩、页岩组成,南有鹰子山,北有老古剑、孤山、现龙山、帽山、方山、黄山等七座略矮的山峰,其群山牵连气势巍巍,形若孺子相偎,故总称"七子连峰"。民国《莱阳县志》疆域中说:"黄山、方山、三驾山、现龙山、长岭、娘娘山、二起山、九顶山,群山巍起,为东南巨峰,称七子连峰者也,娘娘山乃在主峰"。</h3> <h3>据传,唐时在七子山主峰顶巅建有“天后圣母庙”,曾有一娘娘在此住过,故称娘娘山。其旁七峰相连,次第为傍,伯仲其间,恰似母子相依,脉脉含情,发人遐思。因此,古人把它列为“莱阳八景”称“七子连峰”而载入史乘。民国版〈〈莱阳县志.疆域〉〉篇中则谓“黄山、方山、三驾山、现龙山、长岭、娘娘山、二起山、九顶山、群山巍起,为东南巨峰,称七子连峰者也,娘娘山乃在主峰。”山以人喻,人山情同,邑人清进士张瑞征诗赞曰:“芙蓉高削七峰寒,如断如绵伯仲看。地近海天秋色晚,无边苍翠滴悬岩。”清莱阳知县万邦维亦赋诗一首:“孤屿凌增自处尊,群峰昆地候晨昏。晚来翠色添霞锦,绝是斑衣乐老萱。”</h3> <h3>清未官府和富人为躲避抵抗捻军修的石头墙围,《莱阳县志》记载,娘娘山上石墙是这情况,当时进犯莱阳的捻军是大规模的马队,在山上修墙抵抗骑兵很有效,曲诗文当时是游击战,没有大规模阵地抵抗。县志记载:捻军从即墨进攻莱阳西南地区,十几天后另一支捻军彻底攻进莱阳南部穴坊一带,几天后攻克谭格庄和栖霞北部。在海阳行村一带活动的捻军,从万弟一带攻打莱阳城,攻不下来又向西去了,1867年5月底,捻军再次攻打莱阳,这次由西往东,当时的莱阳知县张书升组织反击,大败捻军,7月中旬捻军退出莱阳,这就是捻军进出莱阳的过程。这就是清未宫府和富人为躲避抵抗捻军修的山上的石墙,一直保存完好。</h3> <h3> 莱阳富山龙王庙位于穴坊镇西富山村北,富山由五龙河三面环绕,河面宽阔,河深水急,自古有人修筑庙观祈求保佑平安。最早的庙宇建于何年、毁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为了使古文化得以传承,2011年,穴坊镇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烟台金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设资金,在旧址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遗址新建龙王庙,建设仿古建筑5000平方米,是以中华龙文化为主、传统主流文化为辅的综合性文化景点,设计为清代北派仿古建筑风格,庙门高耸,巍峨壮观,油漆彩画,栩栩如生。2011年12月3日,在穴坊镇西富山村举行了富山龙王庙落成典礼暨开光法会。<br></h3><h3>莱阳富山龙王庙</h3><h3> 莱阳富山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道教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龙王庙的重建落成和对外开放,是道教史上的一件盛事。龙王庙原是全真教弟子修行所建庙宇之一,是历代道教宗奉的圣地。现已复建玉皇殿,龙王殿,文昌殿,道堂,山门等十多处建筑,整个建筑处于五龙河环抱之中,古朴典雅,环境幽静。</h3><h3></h3> <h3>山神老把头——孙良</h3><h3>人们在放山之前,一定要祭拜山神老把头——孙良。</h3><h3>传说第一个到长白山来开山的就是孙良。4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国家动乱,民不聊生。许多山东人为了生计冒险闯关东。家住山东莱阳的孙良,因母亲不幸得了重病,医生说这种病只有关外的辽东人参才能医治。孙良是孝子,于是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只身一人翻山越海闯了关东。</h3><h3>他在关东的原始森林里,遇到了山东老乡张禄,二人结拜为兄弟,一起放山,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挖到了人参。孙良惦记着重病的母亲和心爱的妻子,归心似箭,于是便与张禄商量决定,分头最后一次放山,并约定傍晚在地戗子(放山人在山里临时搭建的供住宿用的窝棚)会合。可是傍晚孙良在地戗子未见到张禄回来。孙良立即进入深山老林,向四周呼喊,寻找张禄。三天三夜过去了,孙良累饿交加,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一条小河旁。</h3><h3>一阵微风让孙良苏醒过来,看见河边有几只喇喇蛄,顺手抓来放到嘴里生吃了。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将走到尽头,遂捡起一粒小石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写下“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好兄弟,找不到兄弟不甘心,三天吃了个蝲蝲蛄,你说伤心不伤心,家中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再有入山迷路者,我当作为引路神”的绝命诗,并简单记录了自己与张禄结伴采参的过程,然后顺着小河向上走,继续寻找好兄弟张禄。但没走多远,再次昏倒在河旁,永远闭上了眼睛。</h3><h3>后来挖参人知道了这件事,便称孙良为放山人的老把头。老把头是放山人推举的首领,具有丰富的放山经验和野外生存技能。孙良的故事经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孙良就演化为保佑放山人平安挖到人参的神仙,尊称为“山神老把头”。</h3><h3>上千年的放山史,山神老把头并非唯一,但近四百年以来长白山区的山里人普遍信仰的就是孙良。至今西富山上的龙王庙里还供奉着孙良的塑像供后来人怀念。</h3> <h3>谭格庄瓦屋村 鲁氏宗祠 鲁氏宗祠鲁氏宗祠瓦屋鲁氏宗祠位于莱阳市谭格庄镇瓦屋村南,西靠磨坊。宗祠始建于清末,为该村鲁姓民众祭祖之所。现正厅尚存,东西长约12.5米,南北宽约6.4米。座北朝南,建于一个高台上,为单层举架式砖木结构,硬山、单脊,前后出檐,两面坡覆仰合瓦,博风板上饰以砖雕图案,格扇窗栅。门前有走廊,檐檩饰以朱漆,门板饰蓝漆,廊柱下部均包裹高约1.35米的薄铁皮,柱础刻花。屋内梁架上带穿枋,间设障板。鲁氏宗祠为胶东民居中的常见形式,尚有保护价值。</h3> <h3>莱阳历史故事_莱阳五龙庙</h3><h3>民国《莱阳县志》中的北魏地图上,在五龙口处往有五龙庙(文字记载见《魏书.地形志》)。从“五龙”二字来看,那时的稀养泽已经完全消失,上游的5条大支流显出各自的形状来,民间开始有五龙河的说法了。</h3><h3>唐代以后,五龙口下游通往南海的主干河流,史书上称作五龙水,就是莱阳现在的五龙河。据莱阳五龙河口周围的居民讲,1949年以前在莱阳五龙口东侧的五龙山上,的确有一座五龙庙。五龙口西侧的九头山东端山顶上还有一座李老爷(秃尾巴老李)庙和一座宝塔。现在这些庙宇和塔的遗址尚在,民间还有人记得庙宇里塑像和壁画的样子,可惜这些庙宇和塔的情况未见有任何文字记载。如今五龙已经是莱阳的象征,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符号被广泛应用。而1500多年前的五龙庙,作为最早的五龙名迹,依旧荒草葳蕤,瓦砾满地,就显得落寞了。</h3> <h3>金山宝塔 金山旅游度假区是黄海丁字湾海上新城的后花园,占地一万五千亩,包括金山国际俱乐部、娘娘山旅游区、金口古镇、金山宝塔区、高尚住宅区、五龙河湿地公园、金山滑雪场、香岛游艇基地、水上乐园等,是一处集水上娱乐、湿地保护、古迹游览、体育休闲、商务会议、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金山宝塔位于莱阳市穴坊镇金牛山上,七层高约四十九米。</h3> <h3>金山宝塔位于历史悠久的穴坊金山,明代山上曾建有宝塔,并有金牛耕田、神虫护山、晒金场、五石镇山等传说。重建后的金山塔及斋房占地109亩,建设仿古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主建筑金山塔设计基础宽22米,共有7层,每层7米高。设计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高塔建筑之一,与天后宫遥相呼应,成为传承佛教文化、拓展旅游底蕴的一方圣地,也是金山旅游度假区的标志性建筑。</h3> <h3>莱阳有很多名字个性的村子,沐浴店镇的大明村就算一个。相信很多朋友第一眼看到这个村子的时候,心中都会嘀咕:“这个村到底跟明朝有什么关系?难道村里朱姓村民比较多?”笔者当时心里就是这么想的。(村里一座1977年8月建的老房子,上面写的沐浴店公社大明村)不过,查阅资料加上打听村民之后,终于弄明白了“大明”的含义。虽然在路牌上,大明村被标注为“Da Ming”,但在民间,当地人一般叫它“Dai Ming”,“大明村”的“大”,发音跟“大夫”中的“大”一样。并且大明村是刘姓和宋姓建村,与朱姓并无关系。(路牌上写的是daming ,但当地人一般读作daiming)根据莱阳史志资料记载,在刚建村的时候,这个村有位医生(大夫)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人们取“大夫有名”的含义,定村子为“大名”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大明。在大明村的附近,还有一个叫作“大明店”的村子,它同样与明朝无关,最早是大明村的人在此开店而得名。(大明村街景)“大明墓塔”,也与明朝没有关系。根据塔上的碑文记载,墓塔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是一座舍利塔,为了纪念一位90多岁时圆寂的寂莲法师。如今,这座塔已经成为烟台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位于村东的山坡上,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塔的外形很特殊,八角形须弥座上是圆形宝瓶塔身,其上是很浅的三层密檐,最上方是纤巧的石塔刹。古庵其他建筑已无存,山坡上独存此塔。 (墓塔上的碑文,依稀可辨“恩师”……“九十有一”等字样)石塔刹塔身上假门须弥座上的砖雕就位置来说,塔位于大明村的东侧,五龙河之一的清水河自北向南从两者之间流过。因为靠近河流并且地形平坦,大明村也是莱阳有名的农业种植村,村子周围的田地里,种了很多粮食、蔬菜和水果。下面两张图片,一张是冬季的大明村外的田野,一张是夏季的田野。</h3> <h3></h3><h3>在莱阳市北沭浴店大明村东,清水河北岸山坡上,现存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塔。塔高6米许,底座略呈长方形,由黄金色石条砌成,高1米。腹部向外突出,由青石砌成。塔顶呈瓶状,由大理石砌成,高80厘米。除了个别地方受损外,这座据称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石塔基本保存完好。古塔之下,一簇簇一丛丛的野韭菜布满山坡,叶绿花白煞是好看。大明村人至今还在传唱一首民谣:“野韭割不断根,老鳖永不翻身。清水河水长流,宝塔镇妖。” 有山有水有塔,就有了故事,村里一个年长的老人家给笔者讲了这样一个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大明村清水河边有一深潭,潭边有座尼姑庵,名叫朝阳庵。庵里面有两个尼姑,一个师傅一个徒弟。师徒二人每天作课诵经,接纳村人的施舍,和村里人相处和睦。常有村妇到水潭边洗衣汲水,有天中午,忽然出了件蹊跷事。唐家新娶的小媳妇穿红挂绿,到潭边来洗衣服,坐在一块光滑的圆黑大石头上小憩,深潭波动,搅乱了小媳妇在水中的倒影,忽然,大石头一翻个儿,小媳妇落于深潭,不见人影,那块光滑圆圆的黑石也沉下水去。这一幕,可吓坏了恰巧来汲水的小尼。 消息传开去,村里的大人小孩也吓坏了。几天后,又有一个媳妇在那块光滑圆圆的黑石上失踪了。村人纷纷传说,深潭里有妖,是个很大很大的鳖精,多年的老王八成仙得道了,专吃漂亮的小媳妇。那块光滑圆圆的黑石,便是它的鳖盖,浮出水面诱人上当。这下,村人再也不敢到潭边去了。庵里的老尼姑听说后,决定为村人除害。一天,太阳白晃晃地照在深潭水面上时,老尼和小尼把一筐筐火山村出窑的白石灰投进深潭。村人有胆大的也来帮忙。天热,石灰遇水更是灼热,热浪翻涌,深潭像烧开了的热水锅。小尼采来野韭菜种,一把把洒在潭边山坡,口中念叨着:“野韭割不断根,老鳖永不翻身。”傍晚,老鳖翻肚浮上来死了,有车轱辘儿大。不知什么时候,深潭干涸了,朝阳庵也倒了,尼姑师徒二人不知去了哪里。春天到了,潭边山坡长满了野韭菜,开着一朵朵小白花。大明村村民的生活恢复了平静。后来有人在尼姑庵旧址建了这座塔,现在人们管它叫“大明古塔”。</h3> <h3>照旺庄张家灌 进士楼在莱阳照旺庄镇有一个叫张家灌的村庄,先后出过3名进士、5名举人和贡生、20多名秀才,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据村观音庙碑文记载,张家灌村始建于明初,原名小灌庄,清朝乾隆年间,村民将地全部卖给由杜家泊迁来的张姓以后,更名为张家灌。相传有一年考秀才,村里有条胡同里各家养的驴加起来共有7头,可是当年这一胡同就考出8名秀才!张家灌的秀才多其驴,因此流传开来。整个村庄屋连屋,巷通巷,村道两边一些明、清风格的古民居还保存完整,随便走进一家,只见宅院深深,古韵悠悠,古代砖雕、石雕、木雕随处可见,工艺极其精湛。进士楼位于村委东,属两层建筑,高10米以上,墙壁全是黑砖白泥,没有一点钢筋和石柱的痕迹,建筑工艺颇让人惊叹。据村民介绍,张家灌村从1661年起,就设立宗塾,至清末,宗塾拥有的学田已达上千亩,凡张姓子弟,皆可免费入学,村民只需自备笔砚而已。张姓子弟都能够安心读书,学有所成的人也特别多。民国以后,宗塾改成新式学校,取名“如九小学”,是全国教育示范点,当代著名画家冯凭曾在此当过校长。 如今的张家灌村,随处可见青砖院落和假山残石,而当初的宗塾现如今只剩下一处十八登台遗迹和这幢二层进士楼。</h3> <h3>姜疃镇西宅村 文革门楼文革门楼位于莱阳市姜疃镇西宅村中。原为村大队部所在地,门楼始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至今已近40年,除石壁表面稍有风化外,基本保存完好。门楼坐东朝西,南北宽约2.8米,高约3.2米,厚0.4米,由黄、白、赭色杂石砌成。门楼下部为门洞,门洞宽1.7米,高约1.9米,门上起拱,拱形石正中刻五星图案,左右肩部墙面上对称阴刻一对鸽子,展翅相对而飞。门楼中部砌成一匾,原写“*****”五个大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被用石灰抹去,但字迹依稀可辨。门楼顶部为云头状牌饰,内用水泥塑一个大“忠”字。牌饰两侧均设有石雕仿球形灯,门楼背面门洞正上方石块竖凿有旗杆槽。该门楼工艺精巧、风格鲜明,具有独特的时代和地方特色,值得保护和研究。</h3> <h3>石庙村 王家宅位于莱阳市万第镇后石庙村南部,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为三进四合院。南北长46.5米,东西阔18.2米,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据说此处系清末该村一王姓地主所建的宅院,现存的房屋仅为原宅院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王家宅为胶东地区当时较为普遍的地主庄园建造方式,以砖石砌墙,房屋高大。南门偏东,呈拱形,门枕石较大。正房面开六间,硬山、单脊、小瓦两面坡,前后出檐。博风板上俱饰砖雕,花鸟走兽,形态各异,个别砖雕上的彩绘仍依稀可见。宅院内有多处影壁、耳房及月门,纵横贯通。影壁均单脊,前后出檐,瓦当面上皆有雕花装饰。王家宅规模较大,建造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h3> <h3>羊郡镇西埠前村 手表厂手表厂位于羊郡镇西埠前村中,青岛手表厂自1976年在此建设厂房,生产手表,1993年迁回青岛。厂房坐西朝东,二层楼房式建筑。南北长约15.8米,东西宽约6.3米,通高约5米。主要生产“金锚”、“双喜”、“玫瑰”牌手表。厂房南接锅炉房,东西长6.3米,南北宽3.5米,高3.2米,黄色石块砌墙,房顶依楼外墙斜覆一坡红瓦。西侧竖一根烟囱,通体由红砖砌成,底部呈正方形,边长1.5米,高约5.5米。该厂房旧址保存较好,尚有研究价值,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探究一下。说起当年的盛况,村里人都津津乐道。据资料显示1975年至1985年,国家投资4300万元用于青岛手表厂扩建,其中就有我们莱阳这个分厂。1985年当年,青岛手表厂生产手表高达150万只,质量杠杠的。“金锚”牌手表、金鹿自行车和工农牌缝纫机在当时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家庭的三大件。</h3> <h3>北魏三驾寺_莱阳羊郡镇东辛庄村西北<br></h3><h3>三驾寺位于莱阳城南30公里的娘娘山北麓,莱阳羊郡镇东辛庄村西北,是莱阳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一座佛寺。三驾寺建于北魏武定元年(543)以前,距今至少有1400多年。元皇庆二年和明宣德元年各重修一次,毁于抗日战争时期。</h3><h3>康熙《莱阳县志》记载:.“三驾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三峰巍起,为东南巨嶂。山南有夙敬亭故址”“崇福瑜伽寺于县南八十里,一名三驾寺。有小石佛ー尊雕刻甚工,背题武定二年……”</h3><h3>据说从前寺庙的院落宽大,北有正殿,东西有廊房,均有泥塑佛像、钟楼、山门、卧房等辅助建筑一应俱全。该寺曾经有大量庙田,因此僧人众多,香火鼎盛。寺前终年流水潺潺,寂静清幽,山门外曾有一株古银杏,树体中空.枝叶茂密,树干须四人合抱,树洞内可坐四.五人.现在的三驾寺遗址位于羊郡林场内,四周群山环抱,松柏茂密,花草丛生,自然环境优美。清光绪年间莱阳进士于铭训在《三驾院》诗中写道,“三驾迢遥高逼天,芙蓉万朵翠相连。西带龙河东巨海,环刹四面皆云山.</h3><h3>三驾寺里最重要的文物是一块北魏时的造像碑。碑的正面刻有佛像,高9寸多宽,碑头椭圆形.雕刻佛龛,龛上作云雾状,内镌佛像,碑阴上横题“三驾寺”三字,另有竖排碑文9行65字,字体遒劲,题目是《重修崇福寺碑记》,碑文是“武定ニ年,十月壬子朔,十三日甲子,光州长广郡挺县清信仕佛弟子路文助兄弟三人.为亡父造像一锯,仰愿亡父直生西方,值佛闻法,又愿居家亦同此福,并及一切。”此碑中有关“挺县”的记载,是关于莱阳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莱阳民间流传的俗语“先有三驾院,后有莱阳县”就是缘于此碑。</h3><h3>据史志记载,挺城设县是在西汉时期,照此看来,三驾院的历史还可以前溯,应大大早于武定二年。进士于铭训又有诗云“遗址常留挺县籍,重修犹记武定年”。此造像石碑建国前存放在烟台文管会,是国家级文物.1951年此碑上交给了山东省文管部门。</h3> <h3>游仙宫对于莱阳人来说,等同于少林寺对于登封人的意义。《莱阳县志》载:遊仙宮。在縣署西南,金皇統間建,元至正十七年,明洪武二十四年重修。中爲三清殿,左右爲三官、真武殿,後爲玉皇殿,前爲龍虎殿,又前爲大門,民國二十年廢。游仙宫在唐代已经建成,因为马丹阳在这里修道,而一跃成为北方道教的中心。其遗址在莱阳金水路人社局院子内假山水池南,中轴线在原3号宾馆贵宾楼(人社局办公大院原是县委招待所),南门就在现在人社局南墙。金代莱阳进士赵植描写《莱阳八景诗》之游仙宫:珠宫虚厂倚云林,九夏炎埃自不侵。卷幔松萌浮枕簟,入帘花影袭衣襟。乌纱半脱情何逸,纨扇轻摇思不禁。喜有仙翁能好客,香茶细沦酒频斟。传说,因为马丹阳与孙不二入道之前是夫妇,所以马丹阳住在游仙宫,孙不二就住在城西庵堂(今天皮鞋厂南院),孙不二派杂役去马丹阳处取来衣物浣洗,浣洗完毕就敲屋檐下的云板,马丹阳听到即命弟子把衣物取回。孙不二仙姑羽化之后,弟子们就把她居住的庵堂取名为“孙元君庵”以示纪念。七真人在莱阳的活动,给莱阳留下了很多的道教文化遗迹,像游仙宫、丹阳殿、八角庙(会葬阁)、四真庄、留衣庄、丹阳观、迎仙观、凤凰山仙洞、迎仙街、刘海寺、多处三教院等。2007年,金山旅游集团董事长王成合在娘娘山建设“天后圣母宫”,主持道长是著名的烟台道教协会名誉主席旭阳真人。系北京白云观全真派法脉传人,师从郝大通真人第廿四代宗师薛泰来,现为华山派南天门系全真灵右观祖第廿五代传人、全真教传戒大师,道行高深,弟子众多,信众敬仰。道长到我市来传道,也是因缘际会,祖师照应、莱阳之福。在莱阳传教的祖师重阳真人真人,第一次提出:揉合儒、释、道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他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认为“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著作有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全真派的法脉枝繁叶茂,是中国道教最重要的门派,历代全国道教协会主席都是出自全真派。游仙宫是重阳真人祖师的圣境,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庭之一,与少林寺之与禅宗祖庭的地位相若。若莱阳有游仙宫、七十二牌坊,岂会缺少旅游资源?长叹息而已,民国20年前后,毁灭大量寺观祠庙。前人文化遗产毁于一旦,惜哉。全真派的情况全真派乃中国历史在几千年以来,修行人通过理论和实践,应运而生之教派。其思想,祖述老庄,兼容诸子百家;其运用,广纳三教九流之大义;其于道也,体用兼赅,权实互用;其修持也,慈俭修身、自度度他、济世利人;其宗旨,不离道德五千言之妙理,融入南华内外篇之箴言。全真者,保全天性、修缮我性、齐物格致,舍妄归真也。即是全精、全气、全神也。也即全其先天性命也。全真教者,自老庄传经、东华演教,修行人通过自我完善,结合理论实践,历经秦、汉、晋、魏、南北朝,以至于唐宋,孕育上千年,其成果渐渐成熟。重阳真人适逢其运,独具匠心,尊老庄之遗教,集历代真人达士之至要,冥心参悟,自我修证成真。于是高瞻远瞩,广开教化,度七真于齐东,阐道德于终南。嗣后七真于宋元之际,各自修炼成真,在继承同时,各自开宗立派,往来于朝野之间,广为传播。包含武当山道家真人张三丰也是全真派的弟子。全真派衍生了许多分支:宗邱处机的龙门派,宗刘处玄的随山派,宗潭处端的南无派,宗马丹阳真人的遇仙派,宗王处一的嵛山派,宗郝大通的华山派,宗孙不二的清静派。龙门派的丘真人道长、全真七子,更是因为金庸小说名扬天下。丘真人作为全真派创派始祖重阳真人的著名弟子当年受成吉思汗邀请,不辞数万里艰苦跋涉,西行至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行营,面见蒙古大汗与成吉思汗会晤。成功说服元太祖“去暴止杀”。丘真人反复向其灌输仁爱泽民天道。丘真人循循善诱的说教,成吉思汗深受震动,认为:“神仙是言,正合朕心。天锡仙翁,以寤朕志”。他还召集太子和其他蒙古贵族,要他们按丘真人的话去做,又派人将仁爱孝道主张遍谕各地。丘真人在北京建长春宫(今白云观),作为全真教大本营,又在各地建立道观向全国推广,在元政府支持下,一时间全真教达到“古往今来未有如此之盛”的兴旺局面,至此,丘真人完全奠定了全真派在中国道教的统摄主宰地位,1949年之后中国道教协会亦然设置在白云观,当今会长李光富道长也是属于全真教龙门派。乾隆皇帝对丘真人的评价是: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历史上按照地域来说“齐多方士,鲁多儒士”,胶东一代蓬莱有八仙,栖霞又是丘真人老家,修建有太虚宫。大定八年(1168)二月末至同年八月重阳真人在牟平(过去叫宁海州)昆嵛山西北隅烟霞山烟霞洞闭关、修炼、讲道。后来在烟霞洞附近又建有神清观,也是全真教的祖庭之一,这样子,昆嵛山一带成为全真教的源头。崂山的太清宫也是丘真人的法缘:金章宗昌明六年,道士邱长春(丘真人号长春子)、刘长生及其师兄弟五人,号称七真,由宁海昆嵛山来崂山,止于太清宫,讲道传玄,宏阐道义,道众大悟,各受戒律。在邱处机的“立观度人”的号召下,大约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全真道的宫观、弟子遍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称:“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修武清真观记》称:“自邱往赴龙廷之召,……自是而后,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丘真人拜重阳真人门下,但是传道者是马丹阳真人(马钰,号丹阳子),所谓代师传道。马丹阳真人晚年回到故乡胶东传道,已经成为一代宗师,受到山东故旧、乡人夹道欢迎。他行化所至,风行雷动,激起一阵狂热的信道热潮。1183年9月,马丹阳真人于文山城北三教堂宴坐,有王道师抱着木琴来。他提笔写就《归山操》,以示归真之意:能无为兮,无不为。能无知兮,无不知。知此道兮,谁不为。为此道兮,谁复知。风萧萧兮,木叶飞。声嗷嗷兮,雁南归。嗟人世兮,日月催。老欲死兮,犹贪痴。伤人世兮,魂欲飞。嗟人世兮,心欲摧。难可了兮,人间非。指青山兮,当早归。青山夜兮,明月飞。青山晓兮,明月归。饥餐霞兮,渴饮溪。与世隔兮,人不知。无乎知兮,无乎为。此心灭兮,那复为。天庭忽有双华飞。登三宫兮,游紫微。金大定1184年12月22日,祖师重阳真人仙诞,在莱阳的游仙宫致醮(jiao)。28日,马丹阳真人以歌舞自娱,似有非常之喜。翌日,门人传报孙仙姑枕肱弃世于河南洛阳。马丹阳真人于是叙述自己前一夜唱歌跳舞,是因为亲见孙仙姑伴随着仙乐,乘彩云,返归海上的缘故。他与弟子夜话至二更。忽然风雨大作,他勉励弟子﹕“吾今赴仙会,堂堂归去也,作个快活仙。汝等欲作神仙,须要励修功行,纵遇千魔百难,慎勿退惰。”说完,端坐而逝。在重阳真人的诸弟子中,马丹阳真人的悟道最深也最快,他的师弟丘真人在比较两人悟道的异同之时说道﹕“我与丹阳悟道有浅深,是以得道有迟速。丹阳便悟死,故得道速。我悟万有皆虚幻,所以得道迟。悟死者,当下以死自处,谓如强梁。人既至于死,又岂复有强梁哉。悟虚幻,则未至于死,犹有经营为作,是差迟也(指因此差别,而悟道迟)。”全真派基本思想长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标志。全真道的基本信仰也是如此。但是它和旧道派有很大的不同,旧道派大都认为,经过修炼,形、神皆可不死,故其信仰是肉体与精神一起长存,即所谓“白日飞升”。全真道则不然,它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重阳祖师曰:“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又谓“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因此他批评肉体长生的追求者,曰:“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刘处玄的《至真语录》亦称:“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无形之道也。”“无形之道则真也。”“伪我,则养身之道,则假也。”全真道放弃肉体不死的信念,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虽与旧道教相区别,但却与佛教追求的“涅槃”相近似。实际上他们所谓的真性,或叫本来一灵,元神,元性,真心等概念,即源于佛教。既然肉体是要死的,只有“真性”、“阳神”得到解脱后可以长存、升天,因而他们乃视人的肉体为桎梏,意欲其毁灭,以便真性、阳神的早日解脱。所以人们在重阳祖师及其弟子们的诗文集中,能见到许多破斥肉体、否定人生的言论。丘真人斥肉体为“臭皮囊”和“烂肉”,“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游魂失道,随波逐浪,万年千载不还乡。”“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团脓,三寸气,使作还同傀儡。”谭处端认人体“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重阳祖师曰:人体为“走骨尸”、“骷髅”。曾画骷髅警马丹阳真人,又作《叹骷髅》诗。谭处端云:“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花酒。”丘真人又谓“子羽潘安,泉下骷髅总一般”。又斥人生为“苦海”、“火宅”,视父子、夫妻亲情为“冤业”。全真道还援引禅宗的见性成佛说:只要做好内省功夫,便能顿见真性,超出生死,得到阳神解脱。谭处端称“一念不生,则脱生死”。丘真人称“一念无生即自由”。重阳祖师宣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他认为这种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莲根在淤泥而花在虚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虽然身居一室之内,却“性满乾坤”,谓之“法身”。“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济”。这里所谓的“法身”,大概就是全真道所追求的那个不死的“真性”和“阳神”的形象,但它和佛教所谓的离言绝相的“法身”却十分相似的</h3> <h3>走进莱阳老寨山,感受山东第一座拱形坝莱阳沐浴店镇的钟家院石拱坝是山东省第一个连拱坝水库,始建于1966年,全部用石头砌成,总长约150米,大坝垂直高度33米,坝基厚度约0.5米,库容155万立方,水面90余亩,由7个内凸外凹的拱组成,7个巨大的弧形坝壁被9个石砌支墩等距离地支撑,宛如一条曲折的彩虹拦在山间,观之令人心旷神怡。石拱坝的上游就是省级森林公园老寨山。与莱阳有名的沐浴店水库不同的是,这座水库不是修建在河流上,而是在老寨山区的山沟里筑起一条大坝,让下雨的时候,山坡上流下的雨水在山沟里汇集,形成水库。一般的水库大都采用平直的拦水大坝,但钟家院水库却是一座由7道圆弧组成的连拱坝,很有美感。这座大坝连接着两侧的山头,因此坝顶的高度很高,绝对高度超过了30多米。在坝顶上,感觉不出大坝的高度,顺着大坝旁边的坡道往下走,越走感受越直观,当完全走到坝底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置身井底的感觉。令人称赞的是,如此高的大坝,完全是用石块砌成的。在过去的年代,没有大型机械,主要靠手工打磨搬运,要垒砌30米高的七拱大坝,很考验建筑者的技术水平。自然景观山中人文、自然景观颇具盛名,是道教、佛教的圣地。龙门寺建于明初,洪熙元年(1425年)朱元璋的曾孙重新题写了寺名。寺前龙门仙阁建于明天启二年,名曰五圣观音阁,重建于清道光24年,砖石结构,石门石窗,无梁无柱,区内有名景观19外,其中“半边瓮”、“杀牛洞”、“嗝窦泉”、“仙人桥”、“龙门”、“五圣观音阁”、“发功仙石”、“和尚石”被誉为龙门八大仙景。</h3> <h3>山东莱阳有一座山,凤凰山原名烽火山,位于莱阳城东南十公里处,洞仙庄村 交通便捷。山体由凤凰、孤山、马山、神山组成,面积约1平方公里。山中曾有“水母娘娘庙”,年有山会,为市里名胜,并流传着一些神话故事。烽火山因曾设烽火台而得名。明代县令王于民有《过烽火山有感》诗:“烽火台当此地多,将军传警上巍峨,喜今烽火山头熄,月照行人夜渡河。”又名宝泉山,因山后壁陡峭有洞泉深邃,一泉涌出,终年不息,传说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洞府,被誉为“洞仙宝泉”,附近的一个村子也因此而命名为洞仙庄。1992年开始修建凤凰山景观区。现修建山顶风景庭一幢,山后石壁上有著名书法家崔子范题“凤凰山”三个辉煌大字。西北面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大理石石像。山壁北面修宽4米的大理石台阶99级。台阶西面立碑留记名为"洞仙春晓"。<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凤凰山原名烽火山,位于莱阳城东南十公里处,洞仙庄村 交通便捷。山体由凤凰、孤山、马山、神山组成,面积约1平方公里。山中曾有“水母娘娘庙”,年有山会,为市里名胜,并流传着一些神话故事。烽火山因曾设烽火台而得名。明代县令王于民有《过烽火山有感》诗:“烽火台当此地多,将军传警上巍峨,喜今烽火山头熄,月照行人夜渡河。”又名宝泉山,因山后壁陡峭有洞泉深邃,一泉涌出,终年不息,传说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洞府,被誉为“洞仙宝泉”,附近的一个村子也因此而命名为洞仙庄。1992年开始修建凤凰山景观区。现修建山顶风景庭一幢,山后石壁上有著名书法家崔子范题“凤凰山”三个辉煌大字。西北面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大理石石像。山壁北面修宽4米的大理石台阶99级。台阶西面立碑留记名为"洞仙春晓"。<br></h3> <h3>嵯峨烟云.清明霎时雨,岭上春云轻。漫山寻仙窟,樱花处处逢。【注释】:清明前后,如果下一场春雨,草色如茵,山川一新,便是踏青最好多季节了。</h3><h3>嵯峨群山是莱阳的四大山脉之一,在吕格庄镇南,山体连绵,山荣青绿,春雨过后,云朵洁白如沐,轻轻地从岭上飘过,叫人看了心中会有说不出的心旷神怡。嵯峨山共有五大主峰,从东往西,依次是斜山、霍山、雨朦山、对青山和草化山。当地人称五连山。古时候嵯峨山上山下有好几座古庙,如刘海寺和火神庙,传说道教四世祖刘海蟾曾经在山前的一座石头洞里修炼过,当地居民叫神仙洞,里面曾有石桌石凳的,也叫白云洞。如果你是初次来游,即使没有找到这个神奇的洞穴,那又有什么呢,山上到处是樱花绽放,蜂蝶飞舞,也足以愉悦心神了。如果再过些日子,就会看见满山鲜红的樱桃了。根据县志上的记载,这里的"嵯峨珠樱"很有名的,这是莱阳的一大名产。《莱阳县志》记载:嵯峨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峰峦参差,故名。嵯峨山共有五大主峰,从东往西,依次是斜山、霍山、雨蒙山(也称孟儿山)、对青山和草化山。当地人称五连山。 嵯峨群山是莱阳的四大山脉之一,在团旺镇政府北端与吕格庄镇交界处,山体连绵,绵延3.5公里。距离吕格庄镇江汪庄村约3.5公里,离禄格庄村约2公里。嵯峨山主峰就是雨蒙山,站在雨蒙山及其诸峰的山顶,视野非常开阔,可清晰地看到莱西和莱阳的城市全貌,同时也应该是莱阳唯一能同时看到四座群山的地方了。雨蒙山以西到莱西地界还有一个刘海寺村,建有寺庙,此外,雨蒙山的山脚下有一口山泉,水质清甜。嵯峨山最东端为斜山,历史上建有庙宇,后毁于文革中,只剩下寺庙遗址,当地人说山上有一个洞直通五龙河至东海,但是深不可测,成年人只能下到几米深,从来没有人敢再往下走过。根据县志上的记载,这里的"嵯峨珠樱"很有名的,是莱阳八景之一,也是莱阳的一大名产。这里富产樱桃(尤其大野头的樱桃),每当春和日暖,山明水秀,可观遍山樱树,高下丛生。山崖石缝中,绿树枝头,丹珠点点,色艳味美,故有"嵯峨珠樱"的美誉。早年樱桃熟时,都举行樱桃会,赴会者尽可饱尝,客商小贩来此都是二斤可做一斤买下,人们也挑筐携篓,走亲攀友,人群熙攘,非常热闹。秋来霜叶满林,红于春花,五龙涛发,远可闻声,秋风潇洒,山岩松涛时起,春秋之景不同,满眼风光怡人。古人曾以[嵯峨烟云]为题,作诗一首。清明霎时雨,岭上春云轻。漫山寻仙窟,樱花处处逢。</h3> <h3>2500年前莱阳是“己国”属地,前河前墓群莱阳城南25.5公里,有村名前河前。村前有一平畴,东靠五龙山,南屏谭山,周长500米,早年有大寺观,称南殿、北殿,此为古墓葬地。1958年起陆续发现文物。1976年因打机井,又出土一批文物。经省、地、县三级进行试探性发掘,发现有墓群,出土人骨、兽骨、铜器若干。从一铜壶铭文“已候乍(作)铸壶吏(使)小臣台(以)汲永宝用”来看,为西周“己”国文物。1981年出土的一个陶壶,上有图形文字,引起专家们的重视。经初步研究,铭文书体古拙,非刻非印,乃用竹林划于湿陶坯上的。笔触有粗有细,有起有落实,系胶东半岛首次发现此类文字。其字数之多,特点独具,尚属国内罕见,认为系商代前的古物(见《东岳论从》1984年第一期80页)。现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地。1974年莱阳前河村的村民翻土耕地的时候,随土翻出了一个青铜罐子,村里人从来没见过这种罐子,后来交到县里文化馆。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为烟台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将这件铜壶收回了。这个青铜壶形体瘦长,长颈,通高34.5厘米;向上收细成小直口,口径6厘米;底下设绞索状圈足,圈足径11厘米;壶身通体布满繁复华丽的纹饰,由上至下共作6层:上层饰三角夔龙纹,底层饰夔龙纹,中部饰波带纹和窃曲纹;长溜肩,圆腹,腹部下垂,平底;四环耳作兽头形,其中两耳在口沿下,两耳靠近底部,相互对称,便于汲水;花纹都是龙、兽的变形,屈曲起伏,神形诡奇,显得分外神秘;更为非常重要的是圈足内刻有铭文3行,共13字:“己侯乍(作)铸壶,事(使)小臣台(以)汲,永宝用。”这件己侯壶已成为烟台市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从铭文可知,这是一件专门用来给己侯汲水的铜壶,己侯把壶赏给了服侍自己的近臣--小臣。小臣自然心存感激,于是便在壶底刻下了这段文字,表示自己要把这件宝贝世世代代永传后世。一般的铜器铭文都是做器时铸上的,但这件己侯壶因是得来的赏品,所以它的铭文是后来刻上的。这段文字给了一个提示,此件青铜器是古代国家的见证物,这个古代国家就是“己国”。据考证:己国、纪国和“萁”国是同一个远古邦国,最早的都城在益都,即寿光南18里的宋台一带。己国的疆土西起寿光东至胶东半岛,在莱子国以南,似乎还大于莱子国。己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在此立国了,己国的贵族曾是商王的近臣。周初,纪侯又入周为臣,并嫁女子给周王,因为与齐国有矛盾,所以纪侯在周懿王面前告状,周王将齐哀公烹死。后来齐国强盛了,开始扩张领土,己国和莱子国先后被其打败,最后己侯率领贵族逃离故国,仓皇东去,藏匿在了莱阳和烟台芝罘等东部偏远的山陵之地,后完全灭亡。</h3> <h3>照旺庄镇蒿埠头村东南沟位于照旺庄镇蒿埠头村东南沟中的一片台地上,总面积3000平方米。墓群南端有一直径为52米,高3米的土冢,俗称将军顶冢。1987年被列为烟台市文物保护单位。蒿埠头墓群 位于照旺庄镇蒿埠头村东南沟中的一片台地上,总面积3000平方米。墓群南端有一直径为52米,高3米的土冢,俗称将军顶冢。1963年修水库时,曾在墓南侧2米深的地下挖出4根约40厘米长的柞木和一只铜壶。1971年,群众在墓群北挖溢洪道,又发现大量椁室、柞木、铜鼎和铜盘之物,从已发现的遗物判断可为汉墓群。1987年被列为烟台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3>方崮崖莱阳城西4公里,有于家店村。其村西北100米处,有地名方崮崖,是近年新发现之古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此地挖土时常见有陶片,战国镞等古墓古物。据传,旧时曾有碑记,已无下落。经北京大学专家协助进行局部试掘,发现有鼎、杯、豆、罐、碗、石斧、石锛、石镞等,疑为古人类穴居遗址。1981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家店遗址位于柏林庄镇于家店村西北,总面积为3.84万平方米。1956年发现时,经省、地、县文物管理人员实地考察。1981年11月,经省批准,又进行考察性发掘:自地表0.2米耕作层以下,依次是褐土、灰黑土、灰黄土、沙灰土和黄绿土5层。每层中都有不同时期的遗物发现,且含量丰富。试掘中发现鼎3件、杯2件、罐1件、碗1件、纺轮2件、石簇1件和骨针1宗。经鉴定,遗址上部土层遗物年代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下部土层遗物年代近于大汶口文化时期。1981年4月,此遗址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金岗藏龙莱阳城西5公里,有一带长岗,北起将军顶,南至金岗口,岭岗颇多沟壑,纵横交错,土红如朱。此处曾出土过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震动中外。1950年山东大学地质系师生到莱阳进行野外实习时先发现了这个恐龙产地,后由中国科学院于1952年在金岗口村西恐龙沟发掘出土了一具恐龙化石,高5米,长9.8米,估计活时体重约一、二十吨,命名青岛棘鼻龙。1981年又在村东南沟“鹁鸽窝”发现一个恐龙蛋化石,扁圆形,平放直径9厘米,外壳厚1毫米,呈红褐色,内为浅绿色。连同完整的化石骨架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这一发现,震动了中外考古学者,不少专家亲临考察。人们以这里岗长土赤,沟多壑深,地形奇特,地势险要,又曾是恐龙的栖息之地,遂美其名曰“金岗藏龙”。</h3> <h3>莱阳宣政寺俗称小寺庙,在莱阳西至泊村北,今莱阳剧院西北角。金明昌(1190-1195)间创建,元至正二年(1342)建庵堂,洪武初年(1368)易庵建寺,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匾额曰“宣政寺”。嘉靖年间(1522-1566)知县牛山木遍毁境内诸寺,独此幸存。<br></h3><h3>原寺内有三座大殿,各殿均有佛像,南门殿进门有四大天王站像各高2米,列门两边,二道殿正中是如来佛坐像高2.5米,两边是十八罗汉像及80尊小铜像,后殿为藏经阁。民国十九年(1931)政府废寺庙,驱走僧众,随即将前殿拆毁,另建为“二乡师”校舍,仅保留后殿改为学校图书馆,大殿以东有两颗古老的银杏树,粗可合抱,树上悬挂大铁钟。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二乡师解散。1939年日本军队占领莱阳在此设日军大本营,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占领莱阳在此修碉堡,小寺庙的大殿被拆毁。</h3> <h3>莱阳历史故事_莱阳五龙庙<br></h3><h3>民国《莱阳县志》中的北魏地图上,在五龙口处往有五龙庙(文字记载见《魏书.地形志》)。从“五龙”二字来看,那时的稀养泽已经完全消失,上游的5条大支流显出各自的形状来,民间开始有五龙河的说法了。</h3><h3>唐代以后,五龙口下游通往南海的主干河流,史书上称作五龙水,就是莱阳现在的五龙河。据莱阳五龙河口周围的居民讲,1949年以前在莱阳五龙口东侧的五龙山上,的确有一座五龙庙。五龙口西侧的九头山东端山顶上还有一座李老爷(秃尾巴老李)庙和一座宝塔。现在这些庙宇和塔的遗址尚在,民间还有人记得庙宇里塑像和壁画的样子,可惜这些庙宇和塔的情况未见有任何文字记载。如今五龙已经是莱阳的象征,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符号被广泛应用。而1500多年前的五龙庙,作为最早的五龙名迹,依旧荒草葳蕤,瓦砾满地,就显得落寞了。</h3><h3><br></h3> <h3>莱阳老城隍庙莱阳传奇:</h3><h3>民国《莱阳县志》记载:“莱阳城隍庙在县署东,明洪武二年县丞陈奎建.嘉靖九年邑人赵淇等、万历三十一年知县蔡梦齐先后重修,民国十八年废。”</h3><h3>1995年出版的《莱阳市志》记载,“至民国初年,总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内有正殿、耳房、寝殿等16楹。1929年,国民党县政府为破除迷信,将庙殿拆除。”另据城内老人讲: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在城隍庙内设立振德会,画家王慈忱任会长,在城隍庙后空地处设戏棚、秋千、浪木等多种文娱体育设施,卖票营业,邀请外地戏曲名家演唱,并举办大型焰火灯会等活动,民众教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很活跃。1939年,日伪占领莱阳城,伪县长赵某重修了城隍庙,修缮了室内塑像,请回了原来的庙户,基本恢复了城隍庙旧观。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县城,在城隍庙内大肆修筑防御工事,在同年12月的莱阳战役中,城隍庙被炮火夷为平地。</h3><h3>建国初期,莱阳城内老人都记得庙宇的样子,莱阳城隍庙东西宽有十多间房子,前后三进院子。前门是一个大栅栏门(戟门),西侧有侧门,大门内正面有马殿5间,旁边各有耳房多间。马殿开中门,进去之后是3间大殿,乃城隍爷的正殿,里面的城隍爷泥胎塑像高大威严,正殿门口有两棵古老粗大的桂花树,秋天花开时香气满城。芷殿后是5间寝殿,寝殿里有一尊城隍爷的铜像和一尊木像,木像是用于抬出去出巡的。大门西侧的一溜厢房是庙户和客房等,东厢有20多间连通南北两院的廊坊,廊坊内是十八般地狱的泥塑景象,阴森恐怖。另外在马殿和正殿的后墙上画着“张敞画眉”和“推车骑马”的壁画。廊坊和壁画都是宣传因果报应和劝人知足向善的故事。</h3><h3>过去莱阳人们称城隍庙为东衙,因为城隍老爷是管阴间事务的“地方官”,因此城隍庙也就是县城里特别重要的庙宇之ー。城隍庙庙会每年两次,春天是四月十八,秋天是十月十三,每次5天。莱阳庙会上卖东西、演戏、弄杂耍的都集中在庙门前的仓门口街上,街东头有城隍庙戏楼和一个很大的空场子,赶庙会时人山人海,是莱阳城最热闹的地方。</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莱阳历史文化_莱阳老城隍庙【莱阳传奇】<br></h3><h3>民国《莱阳县志》记载:“城隍庙在县署东,明洪武二年县丞陈奎建.嘉靖九年邑人赵淇等、万历三十一年知县蔡梦齐先后重修,民国十八年废。”1995年出版的《莱阳市志》记载,“至民国初年,总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内有正殿、耳房、寝殿等16楹。1929年,国民党县政府为破除迷信,将庙殿拆除。”另据城内老人讲: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在城隍庙内设立振德会,画家王慈忱任会长,在城隍庙后空地处设戏棚、秋千、浪木等多种文娱体育设施,卖票营业,邀请外地戏曲名家演唱,并举办大型焰火灯会等活动,民众教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很活跃。1939年,日伪占领莱阳城,伪县长赵某重修了城隍庙,修缮了室内塑像,请回了原来的庙户,基本恢复了城隍庙旧观。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县城,在城隍庙内大肆修筑防御工事,在同年12月的莱阳战役中,城隍庙被炮火夷为平地。</h3><h3>建国初期,莱阳城内老人都记得庙宇的样子,莱阳城隍庙东西宽有十多间房子,前后三进院子。前门是一个大栅栏门(戟门),西侧有侧门,大门内正面有马殿5间,旁边各有耳房多间。马殿开中门,进去之后是3间大殿,乃城隍爷的正殿,里面的城隍爷泥胎塑像高大威严,正殿门口有两棵古老粗大的桂花树,秋天花开时香气满城。芷殿后是5间寝殿,寝殿里有一尊城隍爷的铜像和一尊木像,木像是用于抬出去出巡的。大门西侧的一溜厢房是庙户和客房等,东厢有20多间连通南北两院的廊坊,廊坊内是十八般地狱的泥塑景象,阴森恐怖。另外在马殿和正殿的后墙上画着“张敞画眉”和“推车骑马”的壁画。廊坊和壁画都是宣传因果报应和劝人知足向善的故事。</h3><h3>过去莱阳人们称城隍庙为东衙,因为城隍老爷是管阴间事务的“地方官”,因此城隍庙也就是县城里特别重要的庙宇之ー。城隍庙庙会每年两次,春天是四月十八,秋天是十月十三,每次5天。莱阳庙会上卖东西、演戏、弄杂耍的都集中在庙门前的仓门口街上,街东头有城隍庙戏楼和一个很大的空场子,赶庙会时人山人海,是莱阳城最热闹的地方。</h3><h3><br></h3><h3></h3><h3></h3><h3></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莱阳面粉厂的前身,曾是荣毅仁家族的产业。<br></h3><h3>历史悠久的莱阳,向来不缺少传说故事。揭开故事传说的神秘面纱,往往能够窥见一座城市的变迁,探知一个家族的兴衰。倘若还有几座与故事相关的建筑或景点留存世间,睹物思怀,感慨与欣慰并存者相信不在少数。<br></h3><h3>莱阳天天乐面粉有限公司,便给予了我这般感慨与欣慰。</h3><h3>站在天天乐面粉公司大门口,目光便被一排青砖红瓦、年代感十足的建筑牢牢吸引住了。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老房子安详地立在蓝天白云下,透露着厚重的岁月质感。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房子的建筑风格明显不同于我国传统的砖瓦房,带着苏式建筑的烙印。三排房子的屋脊呈波浪形勾连在一起,房屋的外墙如同连体婴儿般形成无法分割的房体,构建起宽敞而坚固的面粉加工车间。更有一座四层高的楼房矗立在这排连体房的西边,主楼高耸,平面规矩,门梁上方镶嵌着五角星,是典型的上世纪50年代仿苏式建筑风格。当年粉刷在外墙面上的标语几经涂抹和风化,早已模糊难辨,但依然刻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h3><h3>这座砖混结构的楼房,是聘请前苏联建筑设计专家设计的,也是建国后莱阳车间类建筑的第一幢楼房,建成时间可追溯到1952年至1953年前后。而今这座建筑已经成为烟台市级车间类别一级文物,受到妥善保护。建筑外墙上悬挂着一方铭牌,上面写着:济南惠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旧址。进得屋内,屋子一角一架破旧不堪的老式机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同行的张吉华董事长告诉我们,这是当年济南惠丰面粉厂的筛选机,是唯一一架幸存下来的原厂机械。</h3><h3>这架筛选机的主材是木头,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机体已经老旧不堪,铁丝网筛子也破烂得看不出旧时模样。但就是这静默于一隅的筛选机,提醒着人们曾经有一段属于它的辉煌岁月。也正如这座保存完好的旧建筑,提醒着我们这座面粉厂有着不能遗忘的过去。</h3><h3>旧日荣光——济南惠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h3><h3>1919年,山东桓台县张家乔乡席亚河村的穆佰仁等人合伙出资50万大洋,共计360股,筹建了济南惠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品牌为“双狮扶球”,厂址位于济南市大观园经5路。公司建成两年后,生意逐渐步入正轨。不料,一场意外的大火将面粉公司的基业毁于一旦。由于当时的面粉生产设备皆为木制机械,在无情的火灾面前几乎全部化为灰烬。惠丰面粉公司遭受重创,陷入困境。也正是一场大火,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面粉公司与著名的荣氏家族联系到了一起。</h3><h3>“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百年来,荣氏家族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王牌称号,他们在商场上纵横驰骋,独领风骚。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h3><h3>以荣毅仁为代表的荣氏家族,他们靠实业兴国、护国、荣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写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评价说:“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解放后,荣毅仁支持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人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h3><h3>当时,济南惠丰面粉公司的股东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向全国面粉行业的老大荣氏企业求救。1921年,荣氏家族采取投资和入股的方式进入济南惠丰面粉有限公司,并成为公司的最大股东。荣氏家族为成立合体公司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也为日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在荣氏家族的鼎力支持下,济南惠丰面粉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双狮扶球”牌面粉在山东各地享有盛誉。随着企业的发展,荣氏家族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等地开设了12家面粉厂。荣氏家族的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也成为了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h3><h3>解放后,济南进行城市扩迁,需要大量征用惠丰公司的厂区用地。当时的济南市区共分布着8家面粉厂,因政策需要,全部迁往山东其他的地级市。莱阳作为胶东专署所在地、军事重地,尚没有一家大型面粉厂,政府决定将惠丰面粉公司分迁到这里。1952年,莱阳开始兴建面粉加工厂。1954年,荣氏家族的企业从大义出发,宣布全面实行公私合营。同年,惠丰面粉公司由济南至莱阳的搬迁工作全面完成。这便是天天乐面粉有限公司的前身。</h3><h3>在董事长办公室内,张吉华拿出了自己保存的几张1954年前后的工人合影,我们惊喜地发现居然有一张民国22年颁发的“实业部执照”的翻拍照片。泛黄的营业执照清晰地记录着当年筹建济南惠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的详细情况。该执照原版现保存在一位老工人手中。</h3><h3>昨日黄花——莱阳县粮油加工厂</h3><h3>1954年,迁往莱阳县的惠丰面粉公司更名为“莱阳县粮油加工厂”。当时,大约有60多名工人跟随着惠丰公司从济南迁至莱阳,成为了面粉厂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济南人从此扎根莱阳,与当地的工友一起在挥洒着青春和热血。搬迁后的面粉厂日加工小麦60吨,企业性质也由公私合营改为国营企业。</h3><h3>从1954年开始直到改革开放前后,是莱阳县粮油加工厂的黄金时期,企业效益非常好,是莱阳响当当的国营企业,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自然也不错。迄今,还能从一些当年的老工人们的闲谈中,了解到莱阳县粮油加工厂的昔日繁华。</h3><h3>改革开放后,为顺应市场的发展,国营莱阳县粮油加工厂拆分为植物油厂和莱阳面粉厂两部分。1992年,莱阳面粉厂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如同大多数国企的命运一样,改革开放后,粮油加工厂受到市场极大的冲击,再加上经营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等诸多因素,鼎盛之后的莱阳面粉厂逐渐走向没落,终于在2004年宣布破产。而拆分出来的国营植物油厂,也最终被发展势头迅猛的鲁花公司兼并,成为其酱油、醋等调味品的生产加工车间。</h3><h3></h3><h3></h3><h3></h3><h3></h3><h3></h3><h3>风雨飘摇近一个世纪的面粉公司,在时代的大潮中不仅屹立不倒,更续写出辉煌的篇章。当年建厂的老人已经在时间的长河中湮灭了踪迹,而新一代的面粉工人又担起了发展振兴的使命。</h3><h3>历史的潮水滚滚向前,不仅裹挟走泥沙,潮势迅猛时还会卷走两岸的风景。站立岸边驻足观望者难免易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感慨。做时代的弄潮人,勇敢搏击风浪,用自身演绎最美的风景,是勇者和智者的选择。就如百年荣氏家族,亦如天天乐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吉华。</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在莱阳北朱省村建有一座董公词堂。</h3><h3> “马山夕照”,乃昔日莱阳八景之一。马山,位于莱阳城西五里,山形若奔马。康熙《莱阳县志》记载:“其山形、树影日西时俱射于城内由董巷口北壁,悉如海市楼阁之状,亦可观也。”清朝莱阳进士张重润在《莱阳八景诗》中这样描绘马山夕照:“林亭倒景驰,由董小壁缀。疑借蜃以镂,山原坦无际”。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在《莱阳县志》和张重润的诗中都提到了一个地名——由董巷。由董巷,在悠长的岁月中闪着幽暗的光芒,提醒着人们一个世家的兴衰,而这个家族的历史已然同这座城市的文化交融到一起,串联成莱阳董氏家族丰满厚重的记忆。据1928年《莱阳县董氏族谱》记载,“董氏者,莱阳望族,广川后裔。”经学者考证,莱阳董氏家族是汉代名儒董仲舒的后裔,祖籍河北广川。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董三公与叔兄弟董才从河北藁城始迁莱阳,迄今已600余年。起初占籍莱阳东门里,经多年艰苦奋斗,辟基立业,又因经商有才,很快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形成了商业一条街。据说当时的董氏家族有“董半城”之誉,是名副其实的世家望族。董氏族人居住地也形成了著名的街道——由董巷(现称旌旗路东城巷)。每当日薄西山,夕阳将马山上的亭台楼阁投影到由董巷的一面墙壁上,影影绰绰,状如海市蜃楼,这便是世人称道的“马山夕照”。一个家族的历史是由所有的族人创造的,家族的兴衰,也关乎着每一位族人的命运。而其中,总有一些族人异于常人,其个人的命运造化会放大成整个家族的荣辱得失,从而影响或改写着家族的历史。董时达,明洪武乙巳贡士,他开启了莱阳董氏在官府任职的历史。据《莱阳董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莱阳董姓氏族在明、清两朝九品以上的官员共有63人。其中董嗣朴、董嗣谌兄弟二人皆为明天启辛酉科举人,兄弟同榜中举轰动了当时的莱阳城,一时传为佳话。董嗣谌官至河南按察使,其兄董嗣朴官至山西按察司兵备驿传道。董嗣谌卒后葬于泊麦口新阡,墓前有坊、柱、石人、石狮等,路边竖有下马石。1958年大跃进期间,墓前坊柱等被拆除,坟墓几被夷平,但还留有微凸的坟堆,墓室也保存完好。2007年族人捐资在原址为其重新修坟。在泊麦口村的董氏家族墓园中,董嗣谌的坟墓格外醒目,大理石围栏昭示着主人地位的尊崇,高大的墓碑寂然矗立,碑文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辉煌生平,让人顿生敬畏之心,由不得想焚香叩拜。人死万物皆空,幸好还有墓碑、遗迹可供后人瞻仰、凭吊,于是有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感怀;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扼腕叹息;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而我们这一代人,做了太多“毁尸灭迹”的事情,如果能够,我希望古人们的开拓精神连同他们的遗迹能更多的留存后世。在文学艺术方面,董氏族人中也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董其昌,明末著名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亦为莱阳董氏后人。其祖董谟,于明初永乐年间替兄从军,离开莱阳,后立军功获封苏州卫,遂定居苏州。据考证,董其昌留在莱阳的笔迹有:张梦鲤墓联“乾气钟灵苞孕千年雄带砺,台里矗秀巍峨四合拱儿孙”22字,张梦鲤墓门匾“张氏新阡”4字及董氏家庙匾额“董氏宗祠”4字。崇祯六年贡生、大陶漳人董应雷与进士高出、宋应亨在诗歌方面见解相同,因此结为诗社,相互吟咏酬答,切磋诗文,致力改革诗坛的弊病陋习。他们三人在诗歌方面大胆探索,直接为莱阳孕育出两位著名诗人。董应雷的儿子董樵,后来成为山东知名爱国诗人,深受王士祯的赏识;宋应亨的儿子宋琬,横空出世名满全国,获誉“一代诗宗”。董樵自幼受业于父,早年拜王士祯为师,是王士祯颇为得意的入室弟子。“博览群籍,工诗赋,其于星辰象纬之书及太公兵法无不洞悉精微。”甲申(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七年)之变后,满清入主北京,董樵悲愤号恸,遂隐居不出。据《荣成县志》载,董樵甲申后弃家隐居东海之西山(现在的荣成市俚岛镇王家山村),率子躬耕著述,不求闻达。姜埰曾赠联云:“此地有伏龙凤雏,其人如浑金璞玉。”顺治十八年,栖霞人于七率众起义。听闻于七起义,董樵积极参与军事谋划,故民间有传董樵乃于七义军的军师。在于七起义兵败之后,董樵继续游走江湖,靠卖药维生,期间仍然积极串联抗清的仁人志士。董樵一生落魄,死前还叮嘱儿孙,只可读书不可入仕。因此董樵的后人多耕读乡间,安贫乐道,不事科举。而对董氏一脉影响深远的人物还有董大成,其为莱阳柏林庄镇刘家疃人。董大成家庭富有,为人勇猛仗义。他加入白莲教之后,成为莱阳的白莲教头领。明末崇祯二年董大成率众举义,兵败之后遭到了官府的镇压,董氏家族深受其害,被迫离开家乡,有的远赴关外避难。因董大成造反,董氏谱书竟不敢将其收录在内,故董大成的身世不详。但董氏家族迄今流传着“九世祖反、十世祖下乡”的说法。据董氏后人讲,在“文革”前莱阳董氏家族有“过年不动荤”的习俗,大年初一吃素馅饺子,听说就是为了纪念董大成及在那一场动乱中失去生命的无数族人。自董大成举事失败之后,董氏家族产业有的被充公、有的被豪强霸占,墓园、墓碑被毁者不计其数。莱阳董氏家族自此式微。据董氏后人董波回忆,现今的农学院所在地曾是董氏祖茔,其中最大的一座坟墓是董三公的。董三公的墓碑断成了两截,是用锔子锔起来的,推测是董大成兵败后遭人砸断的。墓地面积北至分水岭,南至古城洼,东至东大河,西至马山埠。1950年春天,因此地建设胶东专署办公场所,董波的老爷爷率家族众人迁坟,历时两个多月,马车拖走的石碑无数。迄今,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还能回忆起当年董氏墓地的盛况。后来此地建成莱阳农学院,辉煌几百年的家族墓地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大学校园。莱阳董氏家族,在久远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动荡中,以无限的生命力繁衍生息在胶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现在的莱阳董氏后人,遍布莱阳、烟台乃至全国各地,他们传承和发展着家族的优秀文化,在各行各业奋勇进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烟台宏伟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志坚,便是莱阳市团旺镇人。怀着热爱家乡、致敬先祖的宏愿,董志坚投身到莱阳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事业,65万平方米的御龙湾楼盘,成就了董志坚报效乡邻、圆梦家园的心愿。在御龙湾售楼处南边,有一棵苍老虬劲的古槐,据说已经在这里生长了600多年。古槐与莱阳董氏家族的历史相仿,是不是当年董氏祖先初迁莱阳时手植之树无可考证,但它肯定见证过董氏族人的发展、变迁。如今,一代代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远去,而古槐依然充满着勃勃生机,坚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风吹枝叶发出沙沙声响,仿佛是在讲述着一个家族600年的风雨岁月。</h3> <h3>(莱阳将军顶)隋代,莱阳就是出入胶东的咽喉要道。在城西官道上,从视家楼到蜡树庄是一段陡坡,直到清代这里也经常翻车,当地居民管它叫“车倒”。传说程咬金就是在莱阳城西的"车倒“上断了皇纲,抢劫了登州输送给朝廷的银子,登州知府亲自带兵到莱阳来剿匪,程咬金早拿着银子跑得没影了,传说官兵在将军顶的一条山沟里,因此杀害了几百人,血流成河。在莱阳娘娘山后的一条山沟里,也曾经发生过这种大量杀人的惨案。传说元朝末年明军将领徐达的军队北征,在莱阳大开杀戒,在此沟里杀了不少人。几百年后,这条山沟因为在深山里无人涉足。仍然白骨累累,阴森恐怖。在莱阳白藤口村后的唐河西岸,有一条东北向狭窄幽深的山沟,也叫杀人沟。传说清末捻军到了莱阳,白藤口及周围村几百位逃难的村民躲藏在这里。有一位妇女抱着孩子,因为太拥挤,孩子哇哇大哭,其他人害怕哭声招来乱军,将她母子撵出了山沟。后来山沟里的人全部被杀,只有那对母子保全了性命。杀人沟的故事是莱阳人民对战乱的沉痛记忆,因此代代流传,难以忘却。</h3> <h3> 将军顶,莱阳城南一个高不足百米的土山,山势不高亦显雄浑,逶迤绵延,如苍龙醉卧,白龙河就从它的脚下流过。这真是一个龙岗。1923年,谭锡畴带领他的团队,在将军顶进行中生代与第三纪早期地质调查时,发现恐龙化石。莱阳因此成为中国科学家在国内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后来,这些化石被瑞典收藏,并被瑞典学者命名为“谭氏龙”。谭锡畴是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最早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他对将军顶的白垩纪地层古生物调查具有开创性意义。 将军顶周边,是典型的白垩纪地质结构。这里林壑优美,赭红色的土地上长满了绿色的草木,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这少有的地质奇观,山丘与沟壑共同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山上有几座年代久远的墓冢。其中一座高2米,直径10米,至今保存完好。另一座,高3米,直径10米,封土已被挖掉,但墓葬尚未暴露。还有一座在上世纪60年代,因修筑房子被挖掉。据这里的人回忆说,这座墓冢高约4米,直径25米左右,是三座墓冢中最大的一座,当时从顶部下挖至5米处,发现有3米见方的墓穴,边侧为土圹,唯底部有青砖铺地,砖上有零散的枯骨,四角各有一个铁蛋,在一角上还有一把铁剑。 相传古代有两位敌对的将军,在此西南方向的保驾山打仗,这里是战争一方的点将台。在这场战斗中,一位战功赫赫、爱兵如子的将军战死疆场。殡殓时,将军的头和胳膊没有找到,所以就为他做了金头银臂,安葬在这个红色的山岗上。为了防止有人盗墓,传说下葬的时候,他的士兵用衣服兜土,一夜之间筑起了三座大墓冢,一座是真的,两座是假的。将军在此长眠,山岗便得名“将军顶”。军队撤走的时候,还特意留下了士兵,在岗上看守。 看将军顶不要看这里的风景,而要听它背后的那些壮烈的故事。当年的守墓人早已走进了自己的坟墓,后代变成了新的守墓人,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村庄,就是今天的将军顶村。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的争斗,刀剑在这里抖威,枪炮在这里交锋。而真正让将军顶扬名的,不是那个无头的将军,也不是远古留下来的那几块恐龙骨头,而是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的那场阻击战。 1947年12月,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也称许(许世友)谭(谭震林)大军,由胶东西部地区向胶东中心地区挺进,在莱阳与国民党范汉杰军队展开激烈战斗。将军顶在莱阳城南8里,地处要塞,为烟青公路之咽喉,因而便成了莱阳战役中围城打援的主战场。当时正值寒冬季节,大地被坚硬的冻土覆盖,给阵地防御工事的修筑带来极大的困难。战士们点起火堆融化表层冻土以筑挖工事,周边的老百姓纷纷把自家的门板送来,用以修筑工事。在这场战斗中,担任主攻的国民党军队整编54师,是陈诚系统的第二大骨干部队,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抗战时也曾在该部服役。他们集结了两个旅的兵力,分两路对驻守在将军顶的许谭大军十三纵队发起进攻,企图在攻克将军顶后,再向莱阳城推进。战斗从12月19日拂晓打响。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和坦克,十三纵队的官兵表现出了空前的英勇,摆出了决一死战的阵势。25日是将军顶战斗最为惨烈的一天。国民党军队集中了全师的榴弹炮、迫击炮,对将军顶阵地进行了猛烈轰炸。同时出动4架飞机,在战区上空盘旋,轰炸,扫射,冰雹似的炸弹把不到1平方公里的将军顶炸成一片火海。国民党四个团的兵力,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向将军顶发起了集团式冲锋。英勇的十三纵队官兵硬是顶住了敌人疯狂的进攻,从19日战斗打响,一直坚持到26日拂晓国民党军败退,成功阻击了国民党军队对莱阳守城顽军的增援。 将军顶战斗的胜利,扭转了莱阳战役的局势,而莱阳战役的胜利又扭转了整个山东战区的局势。“天下大势者,为首要者,必先知地理形势也”。将军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保证了莱阳战役的全面胜利。这一战也是胶东保卫战胜利的前奏,将士们用自己的牺牲为这片土地换来了生机。</h3> <h3>西陶漳牌楼西陶漳牌楼,是西陶漳村的标志性建筑,它是由北京中央美院的专家教授精心设计的。牌楼上的村名“西陶漳”三个字,是原国家主席华国锋同志亲笔所提,牌楼两侧的“欺雪”、“含津”四字是由著名书法家所提</h3> <h3>官道和碑廊 来到西陶漳村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华丽精巧的仿古牌楼,飞檐斗拱、古朴大气。门额正中镶嵌着华国锋同志题写的三个金色大字“西陶漳”,两侧墨色大理石上镌刻着俊秀洒脱的“含津”“欺雪”题匾。走进牌楼,是一条宽敞笔直的风光大道。据说古代此道是通往县衙的道路,因此村里人称它官道。传说此道为明朝嘉靖年间莱阳著名进士、曾任大理寺卿的张梦鲤所建。道路直抵村北清水河大堤,全长1.1公里。400多年来,这条官道一直被视为“平安”“顺达”之路,当地很多人逢年过节、出门远行都会到官道上走一走,讨个吉利。官道从南到北依次建有大牌楼、彩虹门、连理门和梨文化碑廊等景观。缤纷绚丽的彩虹门也叫鹊桥门,取意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充满了情人热恋的浪漫情调;枝干攀缠的连理门,取意于“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象征着爱情的缠绵忠贞;文化碑廊共有各种自然造型的碑石100多座,流传古今的佳句,著名书法家的墨宝,异彩纷呈。游客漫步其中,无不驻足欣赏,诵读玩味。</h3> <h3>福缘阁和福缘广场 过了连理门,从碑廊东侧穿过福寿门,来到了福缘广场。广场占地5000平方米,北首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仿古重檐阁式戏楼,名曰“福缘阁”,飞檐凌空、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气势壮观。阁楼东西两侧各设一八角亭,东悬紫铜吉祥钟,西架红木如意鼓。戏楼前宽阔的广场,石板铺就,正中一条花岗岩铺设的甬路,叫做“福缘路”,路面依次篆刻着“百福、百禄、百寿、百喜”四组红色艺术字,六盏朱红色宫灯分列东西两侧,洋溢着喜庆与祝福。从2002年起,西陶漳村每年都在这里举办梨花节、大梨节等庆祝活动和莱阳梨状元评选活动,成为莱阳梨园风情游主要活动场所。2009年,第一届莱阳梨文化节期间,西陶漳村成为市政府定点梨乡风情旅游点。2010年金秋,第二届莱阳梨文化节期间,团市委在广场上举办了隆重热烈的集体婚礼活动,并决定今后每年梨文化节期间在这个广场上举办一次集体婚礼,因此这个广场被命名为福缘广场。</h3> <h3>梨乡民俗馆 婚庆广场的东侧,是一处仿古庭院,青砖碧瓦,石阶白墙,规整朴实,是典型的胶东古民宅建筑。这就是2007年西陶漳村自筹资金建设的梨乡民俗旅游博物馆,也是莱阳第一家大型民办博物馆。博物馆占地1500平方米,内设民间习俗馆、民间工艺馆、生产器具馆和大梨历史馆等多个展厅。自开馆之日起,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一位诗人参观之后深情赋诗云:“旧年陈迹何处寻,又见儿时旧粮囤。耢耙沉思纺车转,长忆陇上躬耕人。”民俗博物馆开以来,每年接待游客达10多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民俗民风教育基地。</h3> <h3>彭祖井和益寿园 梨乡民俗馆后边,是一座展览馆,每年在这里展出书画家的作品,其门前有一口古井,井口虽小,水却异常甘甜,并颇具传奇。明末清初,莱阳清水河畔有一个文社叫“漳水八隐”,包括莱阳名士姜埰、姜垓、宋继澄、宋琏、张允抡、董樵等人,他们最喜欢聚会的地方就是梨园里的小陶漳村(西陶漳村原名小陶漳村),因为这个村子里有他们的一个铁杆“粉丝”王峃(xue)。王峃家道殷实,时常邀请“八隐”们前来品茶饮酒。一次 “八隐”在井边相聚,王峃拿出大画家崔子忠为他画的一幅《彭祖观井图》与大家共赏。画卷中,彭祖腰系粗绳,且拴于大树,俯身观井;为防落井,井口还盖一木车轮。宋继澄看罢哈哈大笑,当即题诗一首,云:“井深人所汲,坠陷亦或偶。盖之以车轮,俯视其何有。系身于大树,得非迂愚叟。彭祖八百人,于世恒不苟。示以常爱生,欲人知所守。呜呼适所适,得无屡娶否。”画和诗的寓意都是:人要想长寿,就要向彭祖学习,事事小心,处处爱生。有了这样一段文坛佳话,从此这口井就叫彭祖井。彭祖井的旁边是一大片古老的梨园,老树百余株,棵棵龙盘蛇舞、枝干苍劲,树龄多在300年以上,村民把这片罕见的老梨园叫做益寿园。</h3> <h3>梨花庵传说在碑林以西的梨园里,古代有一个尼姑庵,叫做梨花庵,与红土崖上的文笔峰塔隔河相望。梨花庵里供奉着一尊生有十八只手的观音菩萨,这尊菩萨来源于莱阳流传甚广的《没手啃梨》传说。说的是一位善良的少女被狠毒的后娘砍掉双手以后,在梨园里双臂托梨啃食充饥,感动了神灵,当她跪在河边饮水之后,臂膀上竟然一连长出了十八只手,她便成了救苦救难的菩萨。一段神奇的传说,演绎着西陶漳梨园的神秘和瑰丽。</h3> <h3>丁香庭院 西陶漳村庄中部,是村委大院,村委大院的西邻有一座精巧的古代庭院,庭院中生长着一棵苍老却十分茂盛的丁香树,寿命长达300多年,特别引人注目。传说西陶漳建村后,人丁一直不旺盛。一位南方道士建议村里人栽下这棵丁香树,从此西陶漳村人丁兴旺,发展成了今日拥有400多户的大村子。195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西陶漳村和村周围的梨园里拍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电影片《农家乐》,担任女主角的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就住在这个庭院里。文革期间,有人要锯掉这棵古老的丁香树,几位村民挺身而出,坚决保护,才使它逃过一劫。如今古老的丁香树成了村中一宝,它身上留下的锯痕将永远地警示后人。</h3> <h3>贡梨园和观韵桥 民俗博物馆往东200米,是西陶漳梨乡风情游的主景区——贡梨园。园内有一棵主干深埋在油沙中的老梨树。传说明朝万历年间,莱阳县令祈琨上任时来到这棵梨树下品尝莱阳梨,感到甜美无比,遂将此树上的慈梨贡献给万历皇帝,并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奖赏,老梨树因此得名“贡梨树”。祈琨为梨树题写了“含津”“欺雪”赞语,村人将其制成木匾并流传数百年。贡梨树周围有数千棵树龄在300年以上的老梨树,蟠龙蜷曲,千姿百怪。2007年,贡梨园中修建了多处园中景点,并硬化了蜿蜒曲折的游园小路,不仅方便了游客,也把游客引入了曲径通幽的梨园深处。2010年,村里又斥资在贡梨园中修建了高8米、长210米的观韵桥和四季梨园展厅等景点。每年春天,梨花怒放,登上观韵桥观赏梨花,“万亩香雪海”和“丹崖春雪”的奇景一览无余,游客会享受到“人在画中游,花香醉心头”的感觉。</h3> <h3>灵湖,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1929年,铎山前人宋景周先生,在家乡首先倡导将废除的灵湖庙宇改办为灵湖小学。1938年以灵湖小学为基础,创办莱阳县立初级中学(灵湖中学)并任校长。 莱阳二中创始人:宋景周(1897——1958) 又名宋惟,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莱阳市前淳于乡铎山前村人。1917年省立九中毕业。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因家境贫寒,1920年退学。1921年任烟台《钟声报》编辑。1922年回乡,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师。1929年在家乡首先倡导将废除的灵湖庙宇改办为灵湖小学。1932年去东北参加义勇军。1933年返回家乡,任三区联庄会会长,与联庄会内的三名中共党员及宋云程、张静源等联系密切。为此莱阳县长张秉锟下令逮捕他。他闻讯后悄然离家再次去东北。 “七七”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宋景周回到乡下,出任灵湖小学校长。1938年以灵湖小学为基础,创办莱阳县立初级中学(灵湖中学)并任校长。1942年,因在《鲁东时报》发表赵保原统治区人民负担过重的文章,被赵保原拘捕。宋景周据理申辩,赵保原无可奈何,将其释放。1943年夏北八路军请到抗日根据地参观学习。回校后,便被赵保原借故撤去校长职务。 1945年莱阳解放,他应邀参加莱阳市社会名流座谈会,并出任莱阳中学校长。后任胶东行署救济科科长。1949年调到山东图书馆任副馆长兼采编部主任,1958年病逝,终年61岁</h3> <h3>灵湖塔 - 山东莱阳</h3><h3>灵湖塔位于山东莱阳照旺庄镇铎山前村,位于市区东南约二十公里,是一座现代塔。</h3><h3></h3><h3>塔高约15米,七级六角楼阁式,位于村后的小山上,很远就能看到,据说此塔是为纪念五龙河流域大型水利工程而建,具体建造年代不详。</h3> <h3>莱阳的凤凰山,登高远望,梨花像白雪般,很是壮观。莱阳的凤凰山位于莱阳城东南十公里处,洞仙庄村交通便捷。山体由凤凰、孤山、马山、神山组成,面积约1平方公里。山中曾有“水母娘娘庙”,年有山会,为市里名胜,并流传着一些神话故事。烽火山因曾设烽火台而得名。明代县令王于民有《过烽火山有感》诗:“烽火台当此地多,将军传警上巍峨,喜今烽火山头熄,月照行人夜渡河。”又名宝泉山,因山后壁陡峭有洞泉深邃,一泉涌出,终年不息,传说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洞府,被誉为“洞仙宝泉”,附近的一个村子也因此而命名为洞仙庄。1992年开始修建凤凰山景观区。现修建山顶风景庭一幢,山后石壁上有著名书法家崔子范题“凤凰山”三个辉煌大字。西北面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大理石石像。山壁北面修宽4米的大理石台阶99级。台阶西面立碑留记名为"洞仙春晓"。</h3> <h3>柏林庄镇柏林庄村位于白龙河东岸,北倚长龙岗,南望马山,地势开阔,是镇政府驻地。村西曾经有古柏树林,故取名柏林庄。元末米姓、林姓在此建村,后有王、高、荀、曲、隋等姓氏加入,村庄聚落呈长方形,现有耕地110公顷,村民456户,1782人。 柏林庄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村西的古柏林占地0.8公顷。林中原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道观——古柏院。院内殿宇近50间,前后大殿斗拱飞檐,屋宇高旷,门窗阶石,雕琢精美,门前钟楼内有一座大铁钟,重达千斤。院内有道士20余人,道官1名,管理着全县的道教事务。民国以后,道士被遣散,古柏院改为学校。现在古柏院遗址尚存,古钟毁于1958年,重修古柏院碑保存在村中。 清代以来,村里的王姓人家出过多名书法家和学者,其中最著名人物有王景崧、王遁园、王继武和当代的王成家。清朝末年,村人曲士文发起的抗捐起义,使柏林庄村闻名遐迩。 1910年,莱阳爆发了一次著名的农民抗捐抗税斗争。斗争以流血和失败结束,但它给清朝地方官府以沉重打击。这是莱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震惊全国。发起人曲士文,是柏林庄村人。 曲士文(1849~1914)。又名曲诗文,为人公正耿直,行侠仗义。1910年4月,莱阳连年灾荒,曲士文率数万农民向知县清算“社仓”积谷,要求减免捐税。几番交涉不果,6月10日,曲士文组织农民围攻县城。7月4日,发布檄文,在村西古柏院设立指挥所,在村西南九里河集合队伍,响应者达5万余人。7月10日发起攻城战斗,震动全省,官府从四周府县紧急调兵前来镇压。13日,队伍被驱散,斗争宣告失败,曲士文走避他乡。1914年秋,曲士文潜回莱阳时被捕,后被害于烟台。 王景崧(1847~1921)。清末民初著名书画家。事迹载入《中国书画家大辞典》。 王遁园(1891~1963)。曾任莱阳县督学。创办鹤山后小学,编撰了《莱阳舆地韵言》。书法很有造诣,精于篆书,民间多有收藏。 王继武(1908~1988)。著名书法家,正、草、隶、篆皆精,尤以何体行草见长,兼工绘画。南京夫子庙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碑,为其早年所书。传世墨迹甚多。</h3> <h3>莱阳濯村被胶东人们称为“樱花小镇”,位于莱阳市区南20公里的五龙河畔,全村1600余户、5000多人,是莱阳第一大村。十几年来,濯村通过依法流转土地,率先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起了果品园林基地和大型的工业园区;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宜居环境,建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全国一流的花园式村庄;村庄山环水绕、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单就产值和村民富裕程度来说,濯村在山东乃至全国还算不上最好的村庄。但令人钦佩的是濯村环境美化绿化、村民文明自律的村风。包括“三纵十一横一环”道路的全村房前屋后、街头绿地全部进行了高档次的立体绿化,仅樱花就有5万余株;村外是8000多亩的梨、苗木、花卉、生态园等果品园林基地。的确是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h3> <h3>天气转暖,春意盎然,草木萌动,心情舒爽,驱车南下,踏青赏花,经一村边,眼前一亮,似雪像雾,如临仙境,举目四望,无垠无边,不知其然。</h3><h3>路边一放羊老叟,正悠然放歌自娱,遂上前询之,老叟哈哈大笑,手指前方路边一诺大石刻村碑,上书“刘海寺”,老叟曰:此村刘海寺,此林杏花谷,你若兴致,入林赏之。</h3><h3>心中大喜,辞别老叟,急步入林,杏花浩瀚,诗情画意,激动之情,难以言表···</h3><h3>热心老大爷</h3><h3>万朵千朵,轻叠数重</h3><h3>杏花蔓延,沁人心脾</h3><h3>浩瀚花海,似梦像雾</h3><h3>三两游人,赶拍写真</h3><h3>杏花娇羞,欲拒还迎</h3><h3>醉美杏花,馥郁馨香</h3><h3>杏之娆娆,灼灼其华</h3> <h3><br></h3><h3>莱阳桃花节!4月19日开幕!一起来赏十里桃花,大莱阳的春天真的太撩人了!</h3><h3> 花开了一轮又来一轮,樱杏花、梨花、樱花、玉兰花相继绽放…莱阳也正式进入最佳观赏时节!这不,西林格庄首届桃花节4月19日开幕大美汾河桃花节</h3><h3> 桃花灼灼,枝叶蓁蓁,</h3><h3> 十里桃林,蔚然壮观。</h3><h3> 西林格庄种植的千亩桃树,每到4月中旬,是桃花开得最旺的时候。走在桃园里,头顶上是一簇簇娇艳欲滴的粉红花瓣,转身,带走一缕缕沁人心脾的芬芳。<br></h3><h3> 西林格庄村除了赏桃花之外,还可以观赏到,西林水库、青山石窟,等自然美景,赏花之余,感受西林更多风情。</h3><h3> </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克隆牛接连降生莱阳农学院:</h3><h3>我国首例健康成活体细胞克隆牛“康康”的自体繁殖后代“壮壮”近日在莱阳农学院动物胚胎工程中心胜利降生。该犊牛体长76厘米,身高79厘米,体重38公斤,各项生理指标正常。这是继10月8日世界首例玻璃化超快冷冻保存的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蓓蓓”、10月29日我国体细胞克隆牛首例自繁后代“健健”在莱阳农学院降生后,又成功降生的一头克隆牛。</h3><h3>莱阳农学院历史沿革:</h3><h3> 1951年莱阳农业学校创建</h3><h3>1954年莱阳专署示范农场并入莱阳农业学校1958年莱阳农业学校升格为莱阳农学院</h3><h3>1958年莱阳县园艺场并入莱阳农业学校</h3><h3>1962年莱阳农学院改建为莱阳农业学校</h3><h3>1962年莱阳农学院(农机系部分专业)并入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现发展为山东理工大学</h3><h3>1963年莱阳县农业学校并入莱阳农业学校青岛农业学校、即墨农业学校、即墨畜牧学校、崂山郊区农业技术学校、烟台畜牧兽医学校、蓬莱农业学校(畜牧班)并入莱阳县农业学校</h3><h3>1968年昌明劳动大学并入莱阳农业学校昌明劳动大学参见山东:“山东社会主义劳动大学……历史沿革”</h3><h3>1968年莱阳农业学校(部分资源)改建为烟台军分区五七干校1976年莱阳农业学校升格为莱阳农业大学莱阳农业大学改建为莱阳农业学校1978年莱阳农业学校升格为莱阳农学院</h3><h3>1981年莱阳农业学校(教学实验农场南分场果园)并入莱阳县园艺场</h3><h3>2007年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h3> <h3>莱阳卫生学校:</h3><h3>是一座全日制专科学校,坐落于山东省莱阳市,是山东省首批"3+2"专科、“3+4”本科贯通培养试点学校。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始建于1951年,隶属于烟台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是一所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全国首批中职德育活动课实验基地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校园坐拥两个校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8362万元,教学设备总值2262万元。中文名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 英文名Shandong Laiyang Health School(缩写为 SDLYHS ) 简 称莱阳卫校 校 训严谨、求实、医精、德诚 创办时间1951年 所属地区山东省莱阳市 类 别高等职业教育 学校类型专科院校 学校属性医学 主要院系护理、药学(药剂)、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口腔修复工艺) 现任校长冯开梅 学校地址山东省莱阳市金山大街403号 目录1 历史沿革 2 师资队伍 3 学校专业 [表情] 护理专业 [表情] 医学影像技术 [表情] 药学(药剂) [表情] 医学检验技术 [表情] 口腔医学技术 4 学校精神 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历史沿革1951年:设立烟台市立医院附设护士学校 。 1563年9月:山东省烟台护士学校。</h3><h3> 1958年:分设烟台市立二院附设护士学校与烟台医士学校(烟台大学医疗系)。</h3><h3> 1962年:烟台护士学校与烟台卫生学校合并成为莱阳卫生学校。 </h3><h3>1965年:在莱阳卫生学校基础上设立莱阳医学专科学校。</h3><h3>1976年:在莱阳医学专科学校的基础上设立莱阳新医大学。 </h3><h3>1977年:在原有基础上设立莱阳卫生学校。 1983年(至今):更名为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h3><h3> 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师资队伍编辑 现有教职员工200人,其中,高级职称59人,硕士研究生5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优秀教师5人,烟 台市劳动模范2人,烟台市优秀教师3人,烟台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烟台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烟台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莱阳市劳动模范6人。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学校专业编辑 学校现开设护理、药学(药剂)、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等专业。 [2] 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专业一览 专业名称(代码) 专业等级 专业学制 医学影像技术A1 大学本科 7年 医学检验技术B1 高职专科 5年 药学B2 高职专科 5年 护理B3 高职专科 5年 口腔医学B4 高职专科 5年 医学影像B5 高职专科 5年 药剂C1 高职中专 3年 口腔修复工艺C2 高职中专 3年 *本来源为2017年莱阳卫校招生简章 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护理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全国“标准化病人(SP)”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委单位、山东省品牌专业、山东省示范性专业。 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全国卫生行指委医学技术专指委副主委单位、山东省示范性专业、山东省“3+4”中-本贯通培养试点专业。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药学(药剂)药学(药剂)专业是山东省示范性专业、山东省实训基地。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中华医学会烟台分会病理主委单位、山东省示范性专业。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口腔医学技术 口腔医学技术(口腔修复工艺)专业是中华口腔医学技术高校联盟成员单位、山东省规范化专业。学历层次为“3+4”本科、“3+2”专科、3年制中专。与山东大学、青岛大学联合举办本、专科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以及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教育。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034人,成教在校学员975人,办学规模6009人。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学校精神编辑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创名牌学校、办特色专业为目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中等卫生技术人才为己任,砥砺耕耘,自强不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努力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使学校发展成为胶东地区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由于治学严谨、管理规范、教学质量高,曾多次得到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来校视察的领导的高度评价,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亲笔为学校题写了“严谨求实、医精德诚”的校训。学校曾荣获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级城市绿化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h3> <h3>1958年10月,莱阳专区中医学校在烟台美丽的海滨—金沟寨创建。1961年10月迁至莱阳,经过几代师生员工的艰苦奋斗,砥砺进取,学校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一所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h3><h3>莱阳专区中医学校(1958.10—1958.12) 烟台专区中医学校(1958.12—1960.2) </h3><h3>烟台中医学校(1960.2—1962.8) </h3><h3>泰安卫校中药专业并入我校→山东省莱阳中医药学校(1962.8—1972.3) </h3><h3>山东省中医药学校(1972.3—2004.5) </h3><h3>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4.5—至今)</h3> <h3>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二乡师 </h3><h3>创办时间1930年 类别普通中学 所属地区山东·烟台 </h3><h3>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 学校以胶东党组织20世纪30年代开展革命活动而闻名,它为革命事业造就了一大批人才,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历史.1930年,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决定成立"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二乡师"), 1934年2月,改校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学校停办。1938年春,中国共产党决定在黄县中学校址上建立"胶东公学"。从1940年冬开始,胶东公学举办过短期师范班,后来先后设有师范科、师范班及师范部。1946年9月,胶东行署决定以胶东公学师范部为基础,迁到老根据地建立"胶东师范学校"。1947年秋,因国民党发动内战,疯狂进攻胶东,学生被迫疏散,学校于1948年1月停办。1948年11月,省教育厅在益都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后,决定胶东师范在莱阳复校,12月6日正式开学。学校占地面积仅为18.5亩,有校舍104间,另外租用民房20余间。学生宿舍无床铺,全部打草铺。教学设备仅有图书2042册,少量简单仪器和挂图。</h3><h3>1950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胶东师范改名为"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1932年,张静源到莱阳开展党的工作。5月,他亲自介绍了莱阳乡师学生刘松山、王之风等人入党。7月底,中共莱阳县委重新建立后,在乡师学生中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共计20余名。同年秋,中共莱阳乡师支部成立。从此,乡师支部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除了在校内组织发动学生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外,还重点组织党员参加社会斗争。8月,他们在海阳县香山小学发动**,赶走了反动校长,使得县委书记张静源以香山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在海阳开展党的工作。同时,乡师支部还肩负着莱阳县委、胶东特委与上级党组织间的联络工作。莱阳乡师党组织在校内外的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政府的警觉。学校当局怕招祸,先后斥令包括10余名党员在内的30多名进步学生退学。但党的活动仍未停止,余下的党员经常与县委联系,继续开展革命斗争。</h3><h3>莱阳乡师从1930年秋创建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办,共招收学生7级,560人,毕业了4级。乡师停办后,广大革命师生有的奔赴了延安,有的在当地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有的参加了党的地下活动。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大部分师生成为我党各条战线上的领导干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价值:</h3><h3>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的成立,开创了胶东乃至山东中等师范教育的先河。1930年11月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首次招生,应试者250人,录取80名,分两个班级,以后每年招收两个班,每班40名,学制四年,共8个学期。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不仅突出"乡村"特点,从教学目的到教学内容都与当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紧密结合,为乡村小学培养师资,同时它也成为培养革命青年的摇篮、中共莱阳党委的重要活动基地以及胶东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名扬齐鲁大地。在1930年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招收第一批学生时,莱阳地方党组织就派党员考入学校,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在学生中发展党员。1935年12月,当时的北平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开始酝酿开展广泛的抗日救国运动。祝建梅:"从1930年创办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学,先后招收7个级部约560名学生,毕业了4级。二乡师停办后,广大进步师生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在当地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有的在敌占区参加了地下活动,更有相当多的学生成长为我党各条战线的领导干部。而后的胶东公学、胶东师范、莱阳师范等学校,都是在二乡师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h3> <h3>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是烟台鲁东大学的前身,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是莱阳师范学校的前身。</h3><h3>1930年,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决定成立"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二乡师"),1950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胶东师范改名为"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是年3月,在莱阳城西关建立了附属小学。至1957年学校规模发展到在校生22个班,923人,教职工103人,其中教师56人。附小规模发展到20多个班。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莱阳师范学校创办时间1934年2月 所属地区山东莱阳 占地面积仅为18.5亩 目录 1学校简介2学校改名 3学校历史4学校发展 ,学校简介.山东省莱阳师范1934年2月,改校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学校停办。1938年春,我党决定在黄县中学校址上建立"胶东公学"。从1940年冬开始,胶东公学举办过短期师范班,后来先后设有师范科、师范班及师范部。1946年9月,胶东行署决定以胶东公学师范部为基础,迁到老根据地建立"胶东师范学校"。1947年秋,因国民党发动内战,疯狂进攻胶东,学生被迫疏散,学校于1948年1月停办。1948年11月,省教育厅在益都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后,决定胶东师范在莱阳复校,12月6日正式开学。学校占地面积仅为18.5亩,有校舍104间,另外租用民房20余间。学生宿舍无床铺,全部打草铺。教学设备仅有图书2042册,少量简单仪器和挂图。.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改名.1958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8月,地委将莱阳师范学校改为"山东省莱阳师范专科学校"。原莱阳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划归莱阳师专,成立函授部。1960年8月,专科班迁到烟台,成立了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师部和函授部留驻莱阳,恢复"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名称。1966年,学校共13个班,学生550人,教职工72人,其中教师42人。.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历史."文化大革命"期间,6年未招收中师班。附属小学于1968年下放大队,成为民办小学。1972年,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培养初中教师,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于彬。1975年,学校下放莱阳县教育局领导,学校将地面20亩、房屋110间移交给莱阳县教育局办招待所和教师进修学校。1976年,在校学生343人,另有中学教师短训班3个,112人,教职工63人,其中教师27人。"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教育领域经过拨乱反正和初步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开始走上正规。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学校同全国其它各条战线一样,教育教学工作重新焕发出了生机。莱阳师范学校.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发展.1979年学校重归烟台地区教育局领导。1980年开始,学校根据全国第四次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山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几点意见》的要求,就管理体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治理和规范,1981年,根据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教师队伍、领导班子、学校历史等方面的情况,山东省教育厅把莱阳师范学校列为省重点师范学校,在山东省第一次中师结构布局调整中被保留下来。1986年,学校成为正县级单位.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教委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及基础教育发展的情况,在全省师范教育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师范教育"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省级规范化--中师教师现代化"。在"三步走"战略思想指导下,学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办学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1997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2000年4月,学校在全省中等师范学校由53所调减为29所规模较大的布局结构调整中保留下来。从2000年开始,改为五年制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大专学历的小学师资。</h3> <h3>在莱阳,说起莱动,人们都知道是一家专业生产柴油发动机的大型国有企业,但对于她的成长经历、发展过程以及历史贡献却了解不多,尤其对那段起步于抗战岁月的红色传奇经历知道的人更少。莱动从战火中走来,一个猪嘴炉,一只大风匣,几把铁锤,十几个人,曾是建厂时的全部家当。新中国建立之初移址莱阳,上世纪五十年代定名为莱阳动力机械厂,之后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步伐快速成长,成为声名显赫的农机生产 “国家队”,九十年代末与中国华源集团合资组建山东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成功实现B股上市。莱动的前身,就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的胶东八路军兵工厂——隆茂铁工厂。 一 1943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寇虽然日趋败落,却也愈加疯狂。胶东根据地在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下,百姓生活艰难,严重影响了根据地军民对前线的支援。鉴于当时严峻的抗战形势,胶东行政公署(下称“行署”)党委贯彻毛主席“在敌后革命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决定组织群众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增办兵工厂支援前线。共产党员董仁山、矫凯受胶东行署党组织的指派,来到牙前县史家村(现牟平)发动贫苦农民骨干,成立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生产小组。随后,俩人又带领工人到文登老家,将自己家的两部手摇织袜机,趁着黑夜用小推车搬到史家村。并在该村请了一位木工师傅打纺车,开始动员和组织周边妇女纺棉线、织土布、熬染料、做军服,大力支援前线。初战告捷,在有了开始的效果之后,行署党组织决定在史家村生产小组的基础上组建铁工厂,进一步扩大生产支援前线,并介绍钳工常维伦协助进行建厂筹备工作。1943年6月25日,应抗战需要,隆茂铁工厂在牟平县留格庄以私营名义宣告成立,肩负起了为前线战斗服务和为后方生产服务的双重任务。最初的艰难是现在人难以想象的,“一穷二白”不说,还有随时都会遇到的日寇围剿和汉奸特务的破坏。但困难吓不倒隆茂人,当时工厂最需要明白铁业生产的工人和那怕简易一些的生产工具,钳工常维伦曾与几个同乡在沈阳资本家工厂当学徒,之后相继返回山东,这些人大都分散在敌占区的工厂做工。工厂在行署党组织的帮助下,先后多次派人去当时的敌占区烟台,找回了车工常玉尊、模型工宋协典和钳工孙光明等,带回了一台四吋虎钳和几把手锤、锉刀等。工厂依靠这些技术骨干和简单工具组织修复了几台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旧设备,开始了初期的机械修配工作。说实话,初期的这种简单维修状态无法对前线提供有力支持,为在抗战中发挥更大作用,工厂开始酝酿制造武器。当时的敌占区福山县门楼集附近有位靠做犁铲头谋生的李谦新,为请到这位掌握熔炼技术的化铁工,常维伦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潜入门楼集说服动员,最终李谦新为情所动答应入厂。后来又几经周折,将李谦新的化铁设备猪嘴炉及其它工具运进厂。有了化铁设备,又分头组织产品研制和材料筹集。由于敌人封锁,根据地物资匮乏,工人们便扮作小商贩,分头到农户家中和敌占区走街串巷收购废铜废铁。没有燃料,他们就自烧柞碳,厂长董仁山带领工人家属四人一班轮流拉大风匣。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是艰苦,工人们没有节假日,工作也不分昼夜,实行两班倒,这班累了那班接着干。夏天,为防备敌机的轰炸,工厂关门闭窗,房子里像个大蒸笼,工人们光着膀子干,让蚊虫叮咬得浑身是疙瘩;冬天,他们每人只有一床薄薄的棉被,大家挤在铺着麦秸、干草的地铺上。当时劳动强度很大,但吃的却是很差,一日三餐都是窝窝头加咸菜,只有在前方打了胜仗庆功时,才能吃上一顿带肉的熟菜。他们克服困难,1943年秋为前线造出了第一批地雷和手榴弹。当年活跃在牙山周边的有多个八路军兵工厂,困难时之间都会相互提供支援。1944年2月,为帮助工厂克服机械加工的困难,既能生产军工产品又能生产民用器械,牙山兵工厂支援了一台八吋手摇车床。这台车床隐蔽在离厂区百里之外的栖霞境内一个山沟里,之间要经过几道敌人的封锁线。共产党员李培松在牙山兵工厂两名同志协助下,雇了二十多名民工,搭成八人杠,昼伏夜行,绕岗涉沟,历尽艰苦最终完成了搬运任务。可是由于这台车床系皮带传动,占地面积大,原有的厂房根本安装不下,当年3月,工厂便不得不迁到了牟平县垂柳村。有了这台装备,当年5月,工厂即生产出第一代机械产品木架水车。1944年,针对根据地人民反经济封锁斗争的节节胜利,日寇企图武力封杀,开始从烟台、青岛两地出兵对胶东根据地进行夹击扫荡。为保证费尽周折建立的工厂免遭敌人破坏,这年的6月,厂址再次迁到了地处山区易于隐蔽的乳山县口子村。当年秋,为解决生产动力问题,工厂从两家倒闭的私人油坊分别买回一台三马力汽油机和一台进口的六马力煤气机。从此,机械加工与化铁鼓风开始用上了机械动力设备,结束了靠手摇木轮和手拉风匣人工提供动力的历史。当年年底,工厂即为胶东某纺织厂制造出弹花机和轧花机。1945年日寇投降,在抗战硝烟渐渐散去之后,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内战形势迫使工厂于1946年4月又一次由口子村迁移到海阳县梦达寺村。就在这一年,工厂根据上级指示,接受了制造八二迫击炮弹的任务。常启新、俞守国等同志在设备、量具及经验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带领工人土法上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制成五枚炮弹,样品送交部队检验、试射,结果五发五响,一次成功。当年,工厂为前方制造输送八二迫击炮弹两千多枚。这期间工厂出色地完成了行署下达的为胶东抗日特级战斗英雄任常伦烈士制作铜像任务。工厂建立之后经过抗日烽火的洗礼和生产过程的历练,这时在人才和技术上有了一定程度积累,已具备了相应的机械制造能力。1947年,工厂在无任何技术资料可参照的情况下,组织工人技术人员,参照先前从油坊买进的那台日本造煤气机,通过实测仿制成功了第一台六马力煤气机,成为省内最早制造内燃机的厂家,成为莱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47年夏,国民党军队开始向胶东根据地发起疯狂进攻。工厂按照上级指示,除适龄青年报名参军外,余下的人组成三个支队,配合主力部队打阻击战。一支队为前线送炮弹,二支队与当地民兵结合在徐家店周边埋地雷,三支队则护送老乡转移隐蔽工厂设备。面对险恶的战争形势,工厂已无法按原来的计划正常组织生产,为了保护好设备及重要物资,上级决定将其深埋。工人们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轮换上阵,肩挑杠抬,将机器全部埋藏在大沙河和山沟里。这年的冬天,工厂被迫停工,工人疏散回家。大反攻胜利后,工厂于1948年2月再度复工。工人们冒着严寒砸开冰层,从河水里打捞出机器设备,又挺进深山,扒开积雪,搬回埋藏的设备及物资,很快投入新的生产。这期间工厂为扩大生产能力,自行设计制造出4台皮带车床。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胶东行署接管玲珑金矿后,工厂又接受了制造矿山机械的任务。为方便矿山服务,年底工厂第四次搬迁到矿区附近的招远县辛旺庄村。不久,为工厂组建立下汗马功劳的常维伦等30余人被上级调去开发南墅石墨矿。之后,工厂为玲珑金矿制造出了锤式和花瓶式粉碎机。这期间,工厂还自行设计制造出一台10马力煤气机,准备作为献给新中国的礼物。从1943年到新中国建立的数年间,工厂先后经历牟平、乳山、海阳、招远等地,四次易址迁移,辗转大半个胶东,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生产过地雷、手榴弹、迫击炮弹和轧花机、粉碎机、木架水车等15种军用民用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和根据地人民的大生产运动。为支援兄弟单位的发展,工厂还先后抽调出60多名工人接管或开发新厂矿,30多名技术人员调往军工局参与兵工生产。到1949年建国时,隆茂厂已经拥有机械设备17台,工人50余名,这时的工厂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小功率煤气机的能力。</h3> <h3>山东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莱阳市,是北方重要的中小功率柴油机生产基地。公司始建于1943年6月,原为八路军胶东军区的隆茂铁工厂。1950春定址于莱阳。1958年6月后,先后更名为莱阳动力机械厂、莱阳动力机械总厂、山东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1997年4月以部分固定资产出资与华源集团合资组建山东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公司现有资产8.6亿元,占地面积70多万平方米。拥有员工500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0多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40多人。建企60多年来,曾先后荣获“国务院嘉奖令”、“全国小动力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h3> <h3>1960年05月01日成立,经营范围包括绢丝、细丝、化纤纱、混纺纱、针织服装、纺织机械及配件、纺织器材及配件的生产加工l售等。</h3><h3>莱阳县城、莱阳绢纺厂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 莱阳是当年胶东的两个行署所在地之一,县城里有火车站,县城里跑公共汽车,莱阳县里有莱动、莱拖、莱娟(莱阳动力机械厂、莱阳拖拉机厂、莱阳绢纺厂的简称)等许多大型国有企业。 莱阳绢纺厂在莱阳县的诸多大企业中不仅大,而且还 “牛”,我们莱阳绢纺厂的行政级别是县团级,第一任厂领导宋明是行署专员出身,第二任厂领导高秉亭是乳山县长。工厂里那高大且连成一片的锯齿状的厂房肃穆庄严,里面四季恒温的环境、灯火通明,不分昼夜的传出沙沙的机器声,三班倒、进进出出厂房的那些自豪、漂亮的阿姨、大姐和姑娘们更是一道亮丽和独特的风景,让我们莱娟人自豪,外厂人羡慕。曾经是世界四大品牌之一,生产的绢丝产品获得国家银奖,出口世界质量杠杠滴。</h3><h3>啊,问莱娟, </h3><h3>你别来是否无恙, </h3><h3>我时常时常的想念你, </h3><h3>我愿意我愿意回到你身旁, </h3><h3>回到你身旁, </h3><h3>明亮的车间, </h3><h3>师傅和工友, </h3><h3>怎能不叫人为你神往, .......。</h3> <p class="ql-block">1987年9月,莱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黄海丁字湾畔建防潮大坝,实行围海造田。并成立指挥部,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县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10月2日,组织全市3万 余民工,进行了一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开发滩涂大会战。历时6个月,建成一条 长14768米、底宽25米、顶宽5米、高5.8米的防潮大坝。1988 年5月,召开庆功祝捷大会。工程总投工300多万个,围滩面积885公顷,其中,建养虾池701公顷。</p><p class="ql-block">图一:南海会战,考验各级领导干部的关键时刻到了!各乡镇一把手均亲自挂帅,身先士卒。图为城关镇一把手规划于工地。(刁崇敬 摄)</p><p class="ql-block">图二:莱阳市档案局一把手(左一)在施工现场。</p><p class="ql-block">图三:万亩滩涂开发时民工的帐篷。</p><p class="ql-block">图四:万亩海滩,几千民工,人头攒动,往来穿梭,只争朝夕。群英锁龙, 气壮山河,震撼人心! (刁崇敬摄)</p><p class="ql-block">图五:民工在向坝上运土。80年代的小伙英俊潇酒又时尚,别看农村小伙,还戴着项链呢! (刁崇敬摄)</p><p class="ql-block">图六:要在大海中筑坝,首先就要打桩,否则泥石顷刻就会被冲走。而打桩必须多人一齐行动,才能使木桩立得佳,连接得结实。你看,木桩本身就是一道坝,宽约2米。中间被横七竖八的长木联结 的结绪实实。桩上人人一腿烂泥,需知这已是十月了啊! </p><p class="ql-block">图七:干部民工在合垅口。急浪高,几次合拢均告失败。装满泥石的袋子一沉到水底即被冲走。怎么办?如果今天不能合拢,大潮来袭,就会功亏一篑。此时有人献计:将几条破船装满泥石,同时沉入坝口。果然奏效,成功合拢! (刁崇敬摄。 1987年11月)</p><p class="ql-block">图八:时近隆冬,冷风渐起,寒气逼人。民工已穿上棉衣,戴上棉帽,可斗志不减。看来大坝已筑起大半,那边坝顶车轮连片,这边坝底肩抬人拉,可谓众志成城。</p> <h3>烟台汽车制造厂是国有大型企业(前身是莱阳拖拉机厂),生产汽车、拖拉机,已有几十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生产轻型汽车的厂家之一。占地面积250,000平方米,职工人数2600人。企业拥有从日本和欧洲引进的先进设备及冲压、组焊、涂装、总装、汽车性能检测线等10余条生产线。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年产轻型汽车、农用运输车3万辆, 拖拉机、手扶拖拉机3万台的生产能力。产品畅销于中国23个省、市、自治区,并已出口到中东、东南亚、南美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h3> <h3></h3><h3>看见今天的吉利远景 ,大方漂亮 。好喜欢啊、现银不足。年底考虑。据我知道 现在的吉利身前是莱阳研发 手续是莱阳吉龙集团审批。山东大众日报做过大力宣传,吉利曾是烟台初始出租车。那时的我感觉莱阳很骄傲。一个小县城出那么多的车,现在的舒驰客车【那时叫烟台大客】烟台汽车【烟台141。 2000年左右的烟台汽车】中国第一款仿日本五十铃的。由于领导无能私欲已经不生产了,但烟台汽车曾有它的辉煌。莱阳的骄傲。如果早跟大企业联姻不比福田汽车差。黑马农用车 ,没多少人知道吧 【莱阳南关造,生产没几年 该企业 一直是莱拖的配套企业 也加工烟台汽车的大架,车厢,】。莱阳的拖拉机 现在还在出。质量顶呱呱。但不如以前的口碑。 现在说吉利了 。吉龙集团好多人知道吧,宋乃鸿是莱阳龙旺庄的传奇人物。也是他创建了吉龙,吉龙造了吉利,吉龙基地在莱阳东边北官庄,吉利就在 梁好泊村,莱阳收费站东路南就是吉利当年的厂,现在好像是吉龙花生油。当时的吉龙 也给莱拖配套 , 那时的吉龙也出农用车 就叫吉龙牌,也红火一时,吉利就出在那个时候,吉利已经诞生在莱阳,那时是吉利的起步期吧 车不够卖的都 便宜 烟台政府支持 烟台做出租车用。那时的吉利是玻璃钢车身。就在龙旺庄镇生产,车门是台湾造。但作为当时的国车 那就不错了,那时的我接触过日货 ,大多是走私的旧车 当时对日本的车很佩服啊报废了在中国刚刚的。人家的垃圾在我们国家却是好东西了,那时中国的好车大多是日系的,有个普桑 那时那个牛B啊,国车就有老吉普。老上海。那时在小���城也见不到红旗。看见的就是他哥俩了.。后期的吉利车身换铁的了 南方人手工砸的。完了用腻子补平。在后来吉龙自己研发的模具 ,吉龙的底子当时挺厚的。具备了半自动了,在那时吉利已经不错了 ,但是随着吉龙的管理不善【家族管理】效益不好 据传车门从台湾走私到大陆被海关罚了。没有考证。吉龙集团没有资金在去运转,也就在那时烟台已不用吉利做出租车,在地级城市已经不够档次,别的小县城没多少人知道吉利,当时的国人还很少买车代步,吉利在资金短缺 没有夏利质量过硬。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停产了。当时要是国家给个几个亿说不定 吉利不能到浙江落户吧, 离开吉龙后 听到吉利车了 感觉耳熟。没在意。在在后来听说南方做配件的大老板把吉利的手续买去了。 可是看见现在的吉利特别是远景,不管是样子 还是价格,我感觉不用做梦了,也想买辆新的关注吉利远景好一阵了 忽然想起这不就是莱阳吉利轿车吗,山东是吉利的娘啊, 愿吉利轿车长好 长强 长棒 愿吉利给国人长脸 长志 长气 打倒外国列强。</h3> <h3>莱阳家用电器厂的双晶电熨斗曾是国货精品,到莱阳出差办事的人捎个回去,绝对比现在带鲁花龙大花生油更有面子。</h3> <h3> 举全县之力修建的南海养虾池,耗费了莱阳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出产的羊郡对虾,现在还是莱阳人喜欢的餐桌美味。当年头批对虾收获的季节,每位莱阳百姓还分到了几只尝鲜,可惜以后再没有分到。倒是后来虾仁成批出口,市民连吃几年大虾头,印象最深刻。</h3> <h3>赫赫有名莱阳糕点厂生产的冰棍、雪糕、点心,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五分钱一支的牛奶冰棍的口感,不亚于现在几十元一份的哈根达斯,那是绝对的没有任何添加剂</h3> <h3>赫赫有名莱阳影院,莱阳当年的十大建筑之一,印象最深的是改革开放初期,演出进口影片,场场爆满,门口排起长龙购票和等待入场。现在已拆除,原址建起卖电脑数码产品的科技市场,留了一点做影城,放映电影。<br></h3><h3>莱阳电影院,那个年代文化确乏,不像现代文化影视发达,能通过熟人买到电影票看场电影,在那个年代都是一种奢华的享受,每次有新片放影,票都排队买票,有时还抢不到票。时代变了,回想过去仿佛就在眼前。</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5医院:</h3><h3>为了让我们共同了解第145医院的历史、寻觅父辈的足迹,我专门到档案馆查阅了第一四五医院的相关资料,愿与大家一起回顾与缅怀。医院的前身是1947年10月组建的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卫生处第四卫生所,驻荣城县双顶洼村;同年4月改为胶东军区第一医院第二分所,驻昌邑县东琢区马村,1950年6月迁至莱西县房家;1950年10月改偏为胶东军区医院,驻莱阳县鹤山后村;1953年4月改编为胶东军区第十八陆军医院,下属三个分院,一个分院驻胶县城郊王家村,二分院,三分院驻莱阳鹤山后村,院机关驻莱阳沐浴店;1954年12月改为第七预备医院,下属两个分院,一分院住莱阳县鹤山后村,二分院驻胶县;1960年10月改为第七野战医院,一分院驻莱阳县吴格庄,二分院驻胶县;1962年5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四五医院,驻莱阳市吴格庄。2OO4年4月随部队整编撒销番号。第一四五医院从成立到撒销共走过57年你光辉历程。我小时候就是在一四五医院长大的。</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4143部队:</h3><h3>位于山东半岛腹地的莱阳机场。当时在莱阳机场的飞行部队是海航唯一的专职侦察机团,装备的是轰侦五型机,就是由轰五型轰炸机改装的侦察机。从外形看,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后者机翼翼尖装有副油箱,有点就像美军的“油挑子”;从内部讲,后者机腹下的弹舱不挂炸弹,挂的是航空照相机。 当时使用的航空照相机主要是国产仿苏相机,也有部分苏联原产相机。国产相机的主要型号是航甲—12,焦距有20、50、75厘米不等,执行侦察照相任务时主要使用航甲—12/75相机,也就是75厘米焦距的相机(苏制相机还有100厘米焦距的相机)。相机的像幅为30乘30厘米,也就是说每张航空照片的大小有30厘米见方。一部相机一次可以装60米的航空胶卷,可以拍摄180张左右照片。 我们被分配到团里的作业队,这是一个技术单位,干部多,战士少,主要工作是对侦察机的侦照成果进行后期处理。队里有两个分队,一个是冲洗分队,主要工作是对侦察机拍摄的胶卷进行冲洗,并根据需要进行照片印放;另一个是判读分队,主要工作是对航空照片(或底片)的影象进行判读,识别目标,并提交判读报告。侦察机的侦照成果只有通过判读才能成为情报。从工作顺序看,应该是先冲洗后判读,但从工作难度和重要程度看,显然是先判读后冲洗。所以判读分队叫一分队,冲洗分队叫二分队。 轰侦五也是3名飞行员,一号驾驶员,二号领航员,三号通讯员,控制航空相机工作,保证完成侦照任务的是二号领航员。照相飞行训练结束后,领航员的成绩由判读员通过其拍摄的航空照片来判定。 当时团里的年轻飞行员是航校17期学员,团里发生过一次一等飞行事故,夜航训练时一架飞机坠毁了,牺牲了3名飞行员,大的24岁,小的22岁。追悼会上看着他们的照片,那么年轻,想到牺牲的前一天还在一起打球,真是不胜唏嘘。</h3><h3>前些日子从谷歌地图上看莱阳机场,营院外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营院内,当年空勤教室和地勤宿舍楼都还在。 </h3><h3> 刚到莱阳机场时,住在空闲的空勤教室(平房)。有一年,一名飞行员结婚,婚礼就在前排的空勤教室里举行,因为不是一个单位的,几个年轻人就站在教室外面看热闹。教室里灯火通明,教室黑板上贴了一付对联,上联是“炮打娘子关倭寇喋血”,下联是“奇袭珍珠港美人受惊”,横批是什么记不住了。后来新郎表演节目时,唱的竟然是《奇袭白虎团》的唱段:“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唱得满教室的人哈哈大笑。现在有人说文革这个文革那个,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管什么时代,生活就是生活,都有酸甜苦辣。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一些日子里,我们前面的地勤宿舍(住着真正的地勤中队)有人在屋角倒置放了几个空啤酒瓶,半夜里不知道什么原因,空啤酒瓶倒了,弄的满楼大呼地震,有时一夜数惊。 如今,那支老部队仍然在莱阳机场,不过飞机已换装为运八巡逻机。 如今己挽装了最先进的预警机。 我敢说,这支部队的飞行员是与外军飞机遭遇最多的中国军事飞行员。媒体在报道有关情况时往往统称“中国空军”,殊不知还有中国海军航空兵</h3> <h3>驻莱阳的人都知道,这个小县城曾经驻过26集团军的司令部。在26军没搬迁以前莱阳驻军达到上万人多,作为一个县级市己经超标了,所以,济南军区决定莱阳的驻军按一比例搬迁,26军搬迁到潍坊,莱阳还有138旅和司训大队等部分。</h3><h3>第26军前身是由原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改编而成。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王建安(后张仁初),政委向明(后王一平),下辖第22师、23师、第24师和一个炮兵团,全纵队共3.3万人。第8纵作为华野的主力部队之一,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后转战鲁西南地区,参加了沙土集战役和土山集战、陇海路破袭战、洛阳战役等。1948年5月,张仁初接任第8纵队司令员,王一平任政治委员,之后参加了解放济南战役、睢杞战役、淮海战役。8纵是华东野战军攻坚能力最强的5个纵队之一。 1949年2月,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军长张仁初,政委王一平。原第8纵队所属第22、第23师依次改称第76、第77师,第24师以其第71团、第72团一部为基础与第69团、军部特务团组成第78师,全军共3.2万余人。之后参加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后担任上海警备任务。 在部队战史中这样描述:鲁南战役活捉马励武、莱芜战役生俘李仙洲、孟良崮勇猛打穿插、豫东战役突破开封城、淮海决战主攻碾庄圩、解放上海所向披靡等,生动表现了其在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绩。 1950年11月,第26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26军在军长张仁初、政委李耀文的率领下,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平康金化防御战。 1985年,以第26军番号改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集团军,属济南军区,军部驻山东莱阳,下辖第76(原76师于1967年调江西,现76师由原11军33师改称)、第77步兵师,原第46军的第136、第138步兵师和坦克第8师归隶26军,92年10月炮兵第8师也由26军所辖,第78师撤销。1998年后,第77步兵师缩编为摩托化步兵旅,坦克第8师改编为装甲师。在原第67集团军撤消后,其所属第199摩托化步兵师和200摩步旅调归第26集团军所辖,同时,军部驻地也移驻山东潍坊。可见,第26集团军所辖部队多为原第46军、67军部队。此后,第76步兵师被改编为山东省陆军预备役师,第136师改编为河南省陆军预备役师。2003年,138和199摩步师缩编为旅,炮8师缩编为炮兵旅,200摩步旅撤销番号。 现第26集团军下辖军直部队和1师5旅: 军直属部队:军部(山东潍坊)、陆航第7团 (山东聊城)、通信团、电子对抗团、防化团、工兵团、特种兵大队。 装甲第8师(山东潍坊) 摩步第77旅(山东文登) 摩步第138旅(山东莱阳) 摩步第199旅( 红军师,山东周村) 炮兵第8旅(山东潍坊) 高炮旅(山东安邱) 历任军长 张仁初:1949.01-1954.09,原原华东野战军8纵司令员 张铚秀:1953.03-1955.10(代),1955.10-1957.09,原副军长 陈宏:1957.09-1965.10,原渤海军区军长 陈福胜:1978.05-1986.07,原副军长 佟宝存:1986.07-1990.06,原副军长 钱国梁:1990.06-1993.12,原第27集团军军长 钟声琴:1994.02-2000.10,原副军长 冯育军:2000.10-2003.12,原第26集团军某师师长 朱文玉:2003.12-2007.12,原济南军区副参谋长 马宜明:2008.02-2012.12,原第26集团军参谋长 谭民:2013.01-2014.09,原第54集团军副军长 张岩:2014.10-2015.12,原沈阳军区副参谋长 林火茂:2016.01至今,原第47集团军副军长</h3> <h3>官庄炮团:</h3><h3>有一支英雄的部队叫炮八师,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朝回国后,归济南军区炮兵,住扎在潍县大圩河黑山脚下。叫作6170部队也叫47团。辗转挽防来到了中国梨乡莱阳,住扎在城东北官庄村,那里有我们难忘的童年,现在我们终于在微信群(47团大院)中天天见面,虽然我们只是在微信中,但还是满满的儿时的回忆,回忆在大院里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虽然时间过去几十年,但我们的心还停留在儿时的大院里,那里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忘不了的回忆。现在的部队隶属于二十六集团军炮兵旅,我们是军人子弟,革命军人的后代。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们,经历了文化革命,粉碎四人帮,回复高考,上山下乡,计划生育,改革开放,企业改革,职工下岗自谋职业。今天在奔小康的路上我们走进了不惑之年,回想起我们的父辈,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发小,感慨万千。我们曾在部队大院听着军号声作息,夜晚看着露天电影,上学的路上车炮为伴,听着悦耳的打靶声去拾弹壳,钻防空洞。两分钱的冰棍和黑山是我们的最爱,毛主席语录是我们的必读,纪念章是永久的珍藏,样板戏的旋律伴随着我们去拾麦穗去割草。在军营里曾经一起跳皮筋、跳绳、扔沙包、弹玻璃球、藏手娟、翻绳、叼小鸡、打强弓、滚铁环这些童年的记忆就像在昨天。弹指一挥间为留住我们美好的青葱岁月。 </h3><h3>这些人, 他们算是一个特有的群体,一帮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军人子弟。</h3><h3> 打小,就随我们的父辈,任凭党和国家的召唤,走南闯北、东来西去,来于五湖四海,去于浪淘沙尽;他们纯真活泼、阳光快乐,豆蔻年华,懵懂少年之际相聚在一起,亲如兄弟姐妹,发小,邻居,同学,战友,家属;他们来也匆匆,去亦茫茫;别离之后却时常惦念,魂牵梦绕,彼此关注着……</h3><h3>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部队子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部队大院!</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十分部</h3><h3> 1961年2月,济南军区决定1961年2月,济南军区决定组建后勤部工程指挥部。以担负该区后方基地的建设任务,1961年9月以该工程指挥部为基础,在三东莱阳古柳村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十分部行使师级权限,隶属济南军区后勤部建制领导(7728部队)。1962年9月,济南军区下发第十分部编制表。1975年8月改成55281部队。1977年2月,后勤部十分不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后勤第十分部”,1986年3月,该分部执行新的编制表。1999年6月1号,根据军区联勤部电话通知,济南军区后勤部第十分部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十分部。2003年部队整编撤消后勤部第十分部(莱阳,55301部队/72752部队)。</h3> <h3>2005年9月8日上午,中国赴苏丹维和部队成立大会在山东莱阳举行9月8日上午,中 国赴苏丹维和部队成立大会在山东莱阳举行。济南军区司令员范长龙、政委刘冬冬,以及总部机关的领导同志出席了成立大会。应联合国要求,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全部由济南军区组建的这支维和部队共435人,包括一支275人的工兵分队、一支100人的运输分队和一支60人的医疗分队,主要担负联合国划定的苏丹第二战区内的修筑道桥、机场,修建供水、供电设施,运输人员、物资,组织伤病员救治和卫生防疫等任务。10月份,这支部队的先遣队165人将飞往非洲国家苏丹执行维和任务。</h3> <h3>我记得我上初中时候莱阳基本就是这格局, 几十年前我记得 26军 农学院 145医院都有, 现在都跑了 ,留都留不住, 领导们天天都在忙啥啊 ?这十多年 莱阳有什么好的变化吗 ?即是有也进步很少 ,你看看我们的邻居 莱西 、海阳 ,人家现在发展的多块啊 ,才几年功夫,那些年驻莱阳的大单位和部队给莱阳的经济做出了贡献,但莱阳的发展搞上去还是要靠自己,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br></h3><h3></h3><h3>真的应该自我反省一下了。经济落后,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主观在自身。或许,别人批评我们,这是好事情…………得有所取舍,得其善者而学习之,而非一味反驳,博爱自省…………莱阳的经济要发展,思维要解放,脚步要加快,才能越来越好…………。</h3><h3>在此祝莱阳的明天更美好、人们更幸福、城市更美丽、经济大发展……。</h3> <h3>历史已经滚滚而去,</h3><h3>前行的脚步没有停止,</h3><h3>在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h3><h3>我们要做的就是铭记它让它成为我们的动力,</h3><h3>每一寸土地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故事,</h3><h3>我为莱阳记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