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生或许和秋季一样,都有秋的思念。</h3> <h3>十六七岁的我初一没念完,就下乡插队了。</h3> <p class="ql-block">年过花甲,怀旧思乡之情日切,回一趟曾经下乡的宽甸,看看第二故乡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寻找青春的足迹。五十年后的今天(1968~2018),我和青年点的同学乘坐动车直达丹东。</p> <h3> 1968年10月,大连五中、十三中、二十二中、三十一中、辽师附中、马栏中学、起重子弟中学七所学校初中高中六届的7000多名同学奔赴宽甸下乡插队。我和我的十三中同学分配在大西岔公社双安大队。</h3> <p class="ql-block">丁鹤振同学分配在宽甸县城工作,又到大连理工大学深造,成为很有名气的工程师。不辞辛苦往返宽甸到丹东与同学聚会。</p><p class="ql-block">50年的重逢竟成了永别。2023.06.04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深的怀念他。</p> <h3> 年轻时候的崔培学英俊潇洒,而如今两鬓斑白…… 他和丁鹤振早早来到火车站,迎接我们。</h3> <h3>陈宏春、陈秀荣、任长顺和我,见到老同学有诉不完的话,愿友谊长存。</h3> <h3>老同学相见格外亲切。</h3> <h3>鸭绿江边留影纪念。</h3> <h3>生活在一个青年点的老同学。</h3> <h3>孙培荣和老同学合影。</h3> <h3>曾经同一个屋檐下,吃的是一锅饭,睡的是一铺炕姐妹。</h3> <h3>当年在宽甸,结下深厚友谊的姐妹,不是亲姊妹,胜似亲姐妹。</h3> <h3>下午 , 我和青年点的同学一行人乘坐大客车,天黑时才到达我们曾经下乡务农的双安大队。</h3> <h3>受到潘队长一家人的热情招待</h3> <h3>潘队长憨厚可亲,当年就是我们的生产队长。</h3> <h3> 老队长向对待亲人一样,把火炕烧的热热的,新被褥拿出来给我们用。</h3> <h3>老队长带领我们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边走边给我们讲述双安日新月异的变化。</h3> <h3>这就是青年点的原住址。当年的青年点宿舍是上无片瓦,屋内对面炕,厨房驴拉磨,点着小煤油灯的毛草房。后被一场洪水冲的痕迹无踪。</h3> <h3>当年青年点的院子</h3> <h3>青年点对面山上的树林依然茂密。</h3> <h3>青年点前面的小河依然流淌。</h3> <h3>当年就是用这样的石头洗衣服。</h3> <h3>看到到这堆大柴,想起我们在青年点时,上山砍大柴的情景。</h3> <h3>这是一堆粪土,当年我们把仅有的一点点粪土加入大量的院坑里腐烂的菜叶树叶泥土掺合在一起,放在筐里挑着上山种苞米用手一把一把的这粪土抓到玉米坑里,然后放上盖上土。这就叫抓把粪。</h3><h3><br></h3> <h3>现在不用人挑肩扛用车直接推到地里。</h3> <h3>当年散养的猪,现在圈养了。</h3> <h3>当年的仓房,已摇摇欲坠。</h3> <h3>如今的仓房是钢架结构,更加结实耐用。</h3> <h3>过去山上种的是柞树,现在都种上了板栗树,经济效益提高了不少。</h3> <h3>山下是近几年引进的蓝莓,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深加工后可以制成果汁,果酱,果酒为乡亲们开创了一条致富路。</h3> <h3>蓝梅大棚。</h3> <h3>潘队长及大嫂和我们在蓝莓园。</h3> <h3>久违了的地方留个影吧!</h3> <h3>过去的茅草房已变成砖瓦房,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h3> <h3>玉米大丰收。</h3> <h3>王老师一家人当年对于我们知青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和关心。</h3> <h3>我们青年点房后的邻居谭大哥,见了我们非常热情,拿出家里的栗子、榛子、葡萄招待我们。</h3> <h3>王殿祥家大嫂是我们刚下乡时,娶进门的媳妇,对我们像亲姊妹一样。</h3> <h3>潘玉林是大队会计,对我们青年的关心体贴,我们至今难忘。</h3> <h3> 王殿玉家大嫂和谒可亲,对我们青年关爱有加。</h3> <h3>当年大队成立宣传队,集编剧、导演为一身的邢老师和他的爱人。</h3> <h3>当年在邢老师领导下的宣传队队员。</h3> <h3> 这是丹东下放户杜少章娶了当地媳妇孙锡荣,扎根当地农村,曾和我们一起干农活,如今生活幸福美满。</h3> <h3>潘队长女儿家干净整洁,可以看出生活质量是很高的。</h3> <h3>子承父业,潘队长的儿子现在 也是生产队长。</h3> <h3>潘队长家室内宽敞,明亮。</h3> <h3>现代化的装修。</h3> <h3>过去泥泞的小路,已变成柏油马路。</h3> <h3>原大队长的儿子王庆春听说我们来了,高兴的骑着摩托车就赶来看望我们,他说;“如果爸爸尚在,看到你们该是多么的高兴了。”</h3> <h3>他冒着寒冷的北风,骑着摩托车带我到各处看一看,边走边讲述一些他小时候看到我们的情景……</h3> <h3>这是大山深处一条通往小河的小路。当年小河旁有一所学校、三间房,两个年级、一个老师。两间做教室,一间集办公宿舍厨房为一体的茅草房。洗衣做饭喝水都用这条小河里的水。冬天的夜晚外面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我用做桌子,椅子把门堵严实,把办公桌搬到炕上,点着小煤油灯为学生批改作业。清晨起床后看到白雪皑皑的操场上满是狼或其它动物的足迹,令人毛骨悚然……在这里有太多的故事使我终身难忘……艰苦的环境锻炼了我的意志。</h3> <h3>当年的学校已不复存在,房屋换了主人只有这蜿蜒曲折的溪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h3> <h3>这是当年小河对面仅有的一户(苗玉海)人家,他们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照顾。</h3> <h3>大嫂提起了当年我教的学生到河里抓青蛙、生活学习的细节和故事,这些都历历在目。</h3> <h3>这是当年在山沟沟里教过的学生苗文青,如今也是知天命之年。</h3> <h3>师生情永难忘。和当初我的学生赵丰贵合影。</h3> <h3>我们是师生,但也是姐妹~苗永兰,虽已嫁到他乡,我们仍然有联系。</h3> <h3>非常感谢潘队长一家人,特别是儿媳妇,女儿,对我们的热情款待,一曰三餐忙前忙后为我们做饭。</h3> <h3>室外支起大锅,为我们做饭。</h3> <h3>为我们做了丰盛的美味佳肴。</h3> <h3>山珍、海味满满一桌子的菜,都是老队长及家人精心为我们准备的。</h3> <h3>回乡的五名知青和队长夫妻及会计留个影</h3> <h3>潘队长一家及会计、庆春和我们合影留念。留下这美好的瞬间,献给未来的回忆。</h3> <h3>老队长眼里噙着泪花望着我们远去的背影依依不舍……再见了老队长,再见了第二故乡~双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