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戏曲艺术最终是以舞台演出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最受关注的就是演员的扮相身段,唱腔道白,即所谓的“手眼身步法”,戏词往往只是作为演唱者的底本,常常被忽略。</h1><h1> 其实,戏词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元杂剧的许多经典剧目用词典雅含蓄,化用古诗词,意境优美,极具审美价值。</h1><h1> 有幸结缘黄梅戏,在学习唱段的过程中被戏词的精美打动,久久徘徊,深深沉醉其间。</h1><h3><br></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简洁之美。<br><h1 style="text-align: left;">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然戏之好者必长,又不宜草草完事,势必阐扬志趣,模拟神情,非达旦不能告阕。然求其可以达旦之人,十中不得一二……”<br> 戏曲艺术受时空限制,不能从容铺叙,细细描摹,对戏词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戏词大多简洁概括,以配合舞台演出的需要。</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小辞店》中店姐的经典唱段《花开花放花花世界》只有六分钟长度,交代了故事时间环境,“花开花放花花世界,艳阳天,春光好,百鸟飞来”;有叙事,叙述了店姐的生活情境“柳凤英在十字街做卖做卖”“烟丝瓜子门前摆,带卖麻糖带卖草鞋”;交代了这个美丽女子的情感生活“奴丈夫贪赌博每日在外,一日两两日三他不回家来”,一声声的“他不问”,抒发了店姐的酸辛和无奈;也写出了蔡鸣凤的到来给她带来的温暖和甜蜜,由此一段旷世绝恋也缓缓展开。<br> 《乌金记》中“跋涉南京”一段中,桐城与南京相隔千里,陈氏“离了桐城五里店,一路涉水又翻山,……来到城外三岔口”不过几句戏词,她一路辛劳奔波辗转的形象便栩栩如生了。<br> 看似普通随意的唱词,饱含着创作者的匠心,更不用说戏词音韵和谐的美感了。<br> 其他如《阵阵寒风透罗绡》等经典唱段的简洁之美不胜枚举。</h1><h3><br></h3> <h1>二、 含蓄之美。<br> 其实,戏词的简洁不仅仅是为了配合舞台演出,更是为了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br> 《啼笑因缘》中被大家广为传唱的一段戏词就很有意思。<br> 这段戏说透了,就是沈凤喜想问樊家树有没有妻子,可是这段戏词却大量铺陈,不厌其烦地问:“我问你有无旁人问寒暑”“伯母出门门谁看”“我问你有无旁人问寒暑”“伯母出门门谁看”“这么说衣衫换下有人洗”“冬夜凉脚何人暖”,沈凤喜不断变换角度转弯抹角,连连发问,樊家树呆头呆脑不解风情,答非所问。最后凤喜不得不搬出才子佳人的故事才得到了答案。<br> 这段戏词层层铺叙,一是为了抒情的需要。凤喜殷殷切切的询问中,透着对家树的关心,也借着家树的回答,巧妙地交代了家树的身世。二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凤喜毕竟是一个女孩子,不可能直截了当,羞涩含蓄地一再追问,才更符合人物身份。而家树懵懂呆笨,不解风情,直到凤喜借《西厢记》里才子佳人的故事启发他,他才恍然明白,这也更切合他读书人的身份。</h1><h3><br></h3> <h1> 《望你望到谷登场》这段戏,用了许多比喻,含蓄蕴藉,缠绵哀怨,把梁祝之间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惋不绝!</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 真实之美。<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舞台上的艺术形象高于生活,但毕竟来源于现实,因此戏词并不回避人性真实的一面,呈现出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乌金记》中的吴天寿重情意,讲义气,虽是文人,却有着豪侠之气。陈氏一路跋涉到南京下书求救,他看完信后激愤着急,但却冷静克制,“纵观官场与全局我实在无奈”。多年来对官场的黑暗混乱有着清醒的认识,年少轻狂也渐渐被岁月打磨得沉稳世故,因此,没有马上答应陈氏的请求,而是赠银劝返。当他看到陈氏救夫心意坚定的时候,才答应见机行事。<br> 这一段波折,没有弱化人物,反而使这一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丰满真实,也使这个舞台形象更贴近生活。吴天寿,也因为有这些不完美的犹疑圆滑而更加真实亲切,他不是轻易承诺的烂好人,而是言而有信的铮铮铁汉。</h1><h3><br></h3> <h1> 《春香闹学》这一折戏很热闹,活泼伶俐的春香无疑是舞台的焦点,但王金荣这个形象塑造得同样成功。<br>王金荣是才子,儒雅风情,但也自私懦弱甚至绝情。春香假意说员外知道了他跟小姐花园定情的事,王金龙马上惊慌失措:“听说员外心烦恼,吓得金荣遍身烧,无凭无证我不怕,装聋作哑来推掉。”他对春香说:“打只打你黄府小姐,不干我金荣半分毫。”</h1><h3><br></h3> <h1> 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对春香许诺,等他金榜题名后许她一个二房夫人,轻薄而贪婪。<br> 《西厢记》里,张君瑞对红娘说的“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就有类似的调笑意味。古时小姐陪嫁丫头经常被男主收为侧室,因此,王金荣这番话,真实地反映了这些读书人内心的阴暗及轻视妇女的社会风气。</h1><h3><br></h3> <h1> 蒋勋说:“我们后来的文化大多是歌颂老年……少年在舞台上常常不美,总是那种躲到女人背后的类型……”<br> 尽管这个故事有着圆满的结局,但戏词却并不回避影响人物完美的缺点,艺术而真实地再现生活。</h1><h3><br></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 典雅之美。<br><h1 style="text-align: left;"> 现在的戏曲剧本白话居多,这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唯如此,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br> 但剧本中保留了许多古代语汇和表现方式,呈现出言辞有据、高雅庄重的美感。</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第一种形式,化用元杂剧的戏词。《桃花扇》中的“黄莺树上声声唱”和“永结鸾俦”中就有好些句子从元杂剧中来。如化用第六出《眠香》中“楼台花头,帘栊风抖,倚着雄姿英秀”<br> “今宵灯影纱红透,见惯司空也应羞,破题儿真难就”的唱词,切合人物身份,风流雅致,优美动人。</h1><h3><br></h3> <h1> 第二种形式,运用典故,增加戏词文化的厚重感。周源源演唱的《行一步叹一声》这个本子中,店姐刘凤英一连用了“李白贪杯命丧采石矶”“包勉贪财葬身虎头铡”“隋炀帝贪色调戏胞妹”“周瑜好气一命归西”几个典故,谆谆劝导,情意绵绵。<br> 戏词中还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形式,抒发情感,表现人物,具有极强的表现力。</h1><h3><br></h3> <h1> 戏词之美不止以上所述,留待以后慢慢发现完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