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h3> <h3>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h3> <h3></h3><h3>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我是七八级的学生。</h3> <h3>我当时在厂里当铣工,每天生产齿轮。文化底子很薄,小学五年级就停课闹革命了,中学上过一年多,其间下厂劳动、下乡劳动、军训等占去不少时间。学过的最高深的学问就是勾股定理,离开学校已经七八年,就是勾股定理也都忘记了。我操作的滚齿机挂轮需要一点简单的计算,而这点计算离大学试题相去甚远,考理工科根本就是天方夜谈,但是机会也不能错过,准备考文科吧。</h3> <h3>本来我这点文化是考不上大学的,幸好前一年我被厂里派到上海长驻了多半年。在上海我发现有很多图书馆,市里有、区里有。南京路上的大世界是娱乐场所,一楼演电影,二三楼是其他活动,四楼也是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只要有工作证便可以进去阅读。</h3> <h3>我在这些图书馆不能说是读书,只能说是看书,大开了眼界。这些与高考无关的大量阅读对日后的高考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要说:上海,夏夏侬!</h3> <h3>全厂只去了两个人参加高考,两个人都在本车间,本班组,并且都被录取,录取率百分百。照片上有车间主任和书记,两名男士党代表,然后是一群娘子军。本班组一下送出两名大学生,前排右一是班组长,五级工匠汪师傅,满脸得意的样子。</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汪师傅合影</h3> <h3>那几个月本班组连出风头。</h3><h3>第一次是汪师付用一台旧电机做了个电扇,天热时给大家吹吹风。因为没有防护罩被安全检查组查出没收,全厂通报批评。</h3><h3>第二次是电扇事件没过多久,本班组成为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厂专稿广播表扬。</h3><h3>第三次就是又没过多久本班组又一下送出两名大学生,令全厂惊诧。</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1982年毕业照,前排是各位老师,后两排是全班20名同学。</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于立三、王德奎、王尚胜三位教授先后担任专业课老师。</h3> <h3>哈福特教授来自加拿大,教些泛读课什么的。同学们来自工农商学兵,有省长的女儿,有工农子弟,也有书香家庭。最大的和最小的年龄相差八岁。衣着朴素,戴着套袖,看上去和车间里的工人没什么区别。</h3> <h3>大学是免费教育,延续了毛泽东时代的好传统。我是二级工,一个月38块6,除了伙食费,买点参考书,还是绰绰有余。没有工资的发助学金,大概是19元吧,和学徒工一样,节俭一点的也能够用,有些条件好的家里补助一点,就更没问题了。</h3> <h3>开始是吃定量饭票,象曰历一样分早午晚。一个饭票一份饭,粗粮比较多,早晨经常是玉米面糊糊加一块玉米面饼,还没到中午就饿了。后来食堂逐渐改革,不再是定量饭票,粗粮逐渐没有了,菜的种类也增多,可以挑选着买。</h3> <h3>系运动会,我不擅长跑步,偶尔会跳个高。以前最多能跳1米4,这个运动会居然跳了个1米45,破了自己的记录。</h3> <p class="ql-block">运动会上抢了个镜头,两名女生在接力。一个120的胶卷只能照12张,稍微不谨慎就浪费一张。而现在只要有个手机想拍多少就拍多少,幸福透顶了。虽然很模糊,熟悉的身影同学们一定能认出是谁。前一位是省长郭峰的女儿,后一位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女生,而她却不喜欢我。</p>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教室里学习</h3><h3><br></h3><h3>学习可以说是废寝忘食。课后教室里一般没几个人,多数人都到图书馆去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去图书馆学习,我不太喜欢图书馆的氛围,黑压压一大屋子人,空气混浊,不敢大声说话,去晚了就没有座位。我更喜欢人少的地方,需要什么书可以去图书馆借回来,一次可以借五本。下午有时在外面树荫下看书,没人打扰感觉也很好。</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走在校园里</h3><h3><br></h3><h3>这是通向图书馆的路。常去的地方只有四个: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四年时间就在这四个地方打转。</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北陵还是故宫</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line-height: 1.8;">北陵是比较近的地方,我的记忆曾经去过,可是Sandra同学说是沈阳故宫。怎么办呢?她是沈阳人,又是故宫的人,当然比我熟,故宫就故宫吧。</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line-height: 1.8;">想起来了,去故宫是她带去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别以为可以经常去游玩。其实那时最珍惜的就是时间,为学习争分夺秒,没人舍得拿出大块时间去玩,也就是偶尔去过一次两次而已。</span></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学游览故宫</h3> <h3>好像是在北陵公园划船吧。贪图便宜买了个处理的胶卷,结果质量很糟糕,太多的划痕。现在想来,心疼那几毛钱干什么?可是那时几毛钱也很重视。</h3> <h3>大学四年,最引以为豪的并不是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而是另外两件事。一件是辽河救美,另一件是当了一回红娘。</h3> <h3></h3><h3>去辽河边的农场学农劳动,每天干农活很辛苦。许多同学要求组织一次游泳活动,辅导员孙中文平时还挺严格的,可是这回头脑一热心肠一软就带着四个班去了。四班的一位女同学孙萍不会游泳,在深水处遇险被我救上来。</h3> <h3>当时情况很危险,附近的几个同学都是不会游泳的,我也只会自己游,不知怎么救人。听见那边呼喊,我马上游过去,被她抱住脖子。我顺势一转身,把她背在背上,但是自己却立即被压入水中,幸好还够沉着,方向没乱。</h3><h3><br></h3><h3>大概百十米的距离,可以说是生死时速。我还没来得及吸足一口气就被压入水中。我在水下憋着气背着她奋力游向岸边,如果距离再远5米我自己肯定垮掉。游到了岸边力气也耗尽,实实惠惠喝了一大口辽河的水。若问辽河的水是什么味道,我是有发言权的。</h3> <p class="ql-block">辅导员孙中文没经过学校批准,也不敢向学校汇报,只是向我千恩万谢。我并没有获得学校的表扬,做好事不留名吧。但我感到十分欣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阿弥陀佛。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p> <h3>这是本班的一位窈窕美女,经我牵线搭桥,与四班一位帅小伙结成连理,这是我另一件引以为豪的事。</h3> <h3>说起来也很简单,临近毕业时,基本上没有课了,论文也已写完。因为我是年级的党支部委员,同学们愿意和我谈谈心。</h3> <h3>有一天美女找到我说,她的男朋友不好,已经分手了。我多了一句嘴说,四班的那个人如何,我看挺好。后来我找机会和四班的那位同学勾通了一下,他十分願意。我立即把信息传递过来,约上他们俩出去拍照,这些是其中的几张照片。如此这般,事情就成了。</h3> <h3>其实这件事远远不是上面说的那么简单,全部情节是分两个阶段完成的。第一阶段还有些曲折有趣的事,不足与外人道也。ZJH同学(上面照片中间者)也为此事出谋画策,因此他可以算个副红娘。</h3> <p>整件事保密工作做的很好,至今不为同学所知,知情者只有ZJH一人。之所以与他相商,不仅因为他是团支部书记,还因为他的嘴很严,私下相商的事打死都不会说。ZBB同学(上面照片中站立者)或者多少有所察觉,看他把手放在后脑勺上一脸困惑的样子,正在纠结是否应该站立在这张像片中,可以知道他对详情并不知晓。</p><p><br></p><p>当时为什么要保密?一则是担心事情万一不成,当事人会比较尴尬。二则是学校并不赞成这种事情,一名党支部委员加一名团支部书记为人当红娘,当然要小心翼翼。现在可以解密了。</p> <h3>就是这一对,可以说是郎才女貌,看起来就那么般配。</h3> <h3>这些照片从拍照到冲卷到洗相都有很大问题。不管怎么糟糕,都是当时留下的无法重来的影像,所以还是保留下来了。</h3> <p class="ql-block">相机上安装了自拍机。当时商店里根本就没有卖自拍机的,这个自拍机还是几年前我在上海的一个旧货商店里找到的。</p><p class="ql-block">我在旁边可不是灯泡,是他们的红娘。不知他们现在过的怎么样了。</p> <h3>这是十年前的一张照片,除去两名小孩,共13位,还缺少7位。我本人因家母在老干局门前突然昏倒,被同行的老干部送进医院,我无法赴约,不得已临时取消行程,也不在內。</h3> <h3>这是辽大第一届业余摄影学习班,照片上的人头共79名,都是各系对摄影感兴趣的同学。请来讲课的都是省内著名的摄影专家。</h3> <h3>当时是自己用显影罐冲胶卷,连个曝光箱也没有,说起来难以置信,用两块玻璃片在宿舍里也能洗相片。摄影技术没什么长进,倒是促成了一对情侣,也算是当时学习摄影的一个成果吧。</h3> <h3>你还在眺望什么</h3><h3>那条青春的小船</h3><h3>已经渐行渐远</h3><h3>那隐隐约约的影子</h3><h3>只是夕阳落下的阑珊</h3><h3>哦,归来归来吧</h3><h3>岁月忽已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