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老奶奶的刀与剪,传承这门民间老艺术

沈斌煊

<h3><a href="http://zjcxs.wenming.cn/mlxc/201812/t20181203_2963996.s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20181203《慈溪文明网》</a>(美丽乡村)<br></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UvndI57MeKPhLefangXw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20181110《慈溪本土文化》</a><br></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tzs9ZmRvYu4Zu_aZVwC_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20181104《溪上文化传播》</a><br></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1dOgKNYfWnsftvEZO-fj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20181101《慈溪发布》</a><br></h3> <h3>初识朱碧云是在2018年元宵节的一次活动上。</h3> <h3>那天由市文广局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举办“非遗闹春”的元宵庙会。</h3> <h3>当时她穿着志愿者的红马甲,正襟危坐在一个大帐蓬内,当场向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市民,进行着剪纸艺术的展示。</h3> <h3>对此,我在由《慈溪发布》推送的一稿中是作如下描述的:“在……‘横河剪纸’的摊位内,见有位女士正在专心致志地进行着剪纸创作。据市文化馆的吴祖良馆长介绍:这位就职于横河实验小学的非遗传人叫作朱碧云,现为宁波美协会员和民协会员、慈溪美协理事,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过奖项。”</h3> <h3>由于本人近年来有一个比较关注的选题,就是拍摄与采访民间传统老手艺。那么民间艺人的剪纸,究竟是不是属于这一范畴?原先对此心中一直无底。</h3> <h3>一次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了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可丢弃的十大传统手工艺》的文章。该文列举的十大传统手工艺分别是陶瓷、髹 [xiū] 漆、木雕、景泰蓝、玉雕、刺绣、中国结、剪纸、琉璃和竹编。</h3> <h3>其中在剪纸一节中介绍道:“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到了唐代剪纸处于大发展时期,南宋时期更是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手工艺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h3> <h3>有了这篇文章,也就将她的剪纸列入了自己“民间老手艺人”的视野。几乎在同一天,接到市网络文化协会的通知,正好也有一个《我爱乡村·网眼看慈溪》的活动安排在横河,而朱碧云也是那天该活动的参与者。对此,当活动一结束,我也就顺便采访了她。</h3> <h3>据悉,朱碧云创作农民画的知名度要大于剪纸。但我这次采访她的主题还是“锁定”在剪纸这一题材上,因为我更想急于了解这门古老剪纸艺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h3> <h3>这位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剪纸传人说:“从幼时就喜欢剪纸。而这方面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老奶奶。”</h3> <h3>从刚懂事开始,有事无事地就偎依在祖母的身边,每当看到老人在彩纸上一剪刀一剪刀地剪出造型各异、漂亮无比的作品时,她都会感觉到非常羡慕。当然小孙女要学这门手艺,自然是喜煞了老奶奶,也极自然地是手把手地引导她。</h3> <h3>朱碧云的祖母是在2005年去逝的。她说自己有很珍贵的宝贝,那就是1988至1992年间、里面夹有许多小剪纸作品的5本小农历书。这些都是祖母生前留下来的。</h3> <h3>她非常炫耀祖母高超的剪纸艺术。对此,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来印证她的这种心情:“1991年,市里邀请我的祖母,作为民间老艺人的代表来到春节团拜会的现场,并要求老人当场创作出一幅作品来。为此,祖母很快就剪出了一幅以羊为主题的剪纸。主持人问老人‘为啥要剪羊?’她说‘今年是羊年,我叫全市的老百姓都‘三羊开泰’!”</h3> <h3>如果说开始时跟随着祖母学剪纸,是出于好奇心使然的话,那么真正作为一门艺术来传承,则是从2010年创作一幅《端午打杨梅》开始的。</h3> <h3>在这之前,有人告诉她了如下一条信息: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正在征集相关作品,可以去试试。于是,她鼓足勇气向艺术节组委提交了这幅刚刚完成的剪纸作品,竟想不到数个月后,意外地收到了这幅作品的获奖证书!</h3> <h3>她从事多年来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感悟到:艺术固然分有很多门类,但相互之间也有许多的共同之处。由鉴于此,在主攻农民画创作的同时,也同样也没有疏远过对剪纸这门艺术的追求,因为民间同样需要非常实用的优秀剪纸作品,来美化和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h3> <h3>朱碧云说:“民间实用的剪纸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粘贴在念佛老大妈佛经(纸)的剪纸,这类作品也有人叫做‘太婆文化’,其市场很大。我妈妈也信佛教,也会剪,但对旁人说女儿要比自己剪得好。这样除了她自己需要之外,也要代其他念佛朋友向朱碧云索取。”</h3> <h3>朱老师接着说,“二是主要在过年、结婚、祝寿、起屋上梁祝福等用的剪纸。”现我们去参加婚礼时,显眼之处张贴的大红喜字和窗花,以及点缀在嫁妆物品上的剪纸等,大多数是用机器冲出来的,但有剪纸艺人或剪或刻的也时有所见。前几日笔者在人和路上的橡树湾小区,就见到陪伴新娘上婚车的一只小铜火熜上,盖的一张红喜字就是用手剪出来的。</h3> <h3>薄薄一层纸,同样含有太多的的文化寓意。朱碧云随手拿起一幅仅与手掌般大小、下半部分是只寿桃的作品,说象这类的剪纸,只要用在祝寿时,就会覆盖在大发馒头上的。并就内在的寓意,如数家珍地一一介绍了起来:</h3> <h3>“寿桃意喻寿比南山;两边是如意的图形,意为吉祥如意;两侧同时又有铜钱,比喻发财;寿桃的上面有一对蝙蝠,蝙蝠的中间又有铜钱,又意寓寿比南山、事事如意和恭喜发财、福如东海等等。”</h3> <h3>接着,她又拿起另一幅作品介绍说,“这里的银钉意为‘人丁兴旺’;如意符号两边各为5个,加起来就是‘十全十美’;下有元宝,比喻‘恭喜发财’;中间的是万年青,含意是‘永远年轻’;上端有一支笋,取自‘笋(兴)旺发达’……”</h3> <h3>在讲到用于婚庆的剪纸图案时,则又是“选取龙凤、双喜、鸳鸯等为主。这自然是为了追求‘龙凤吉祥’、‘双喜临门’、‘鸳鸯成双’等等这些美好的愿望。”朱碧云说。</h3> <h3>是啊!在一幅剪纸作品中,所容纳的文化内涵越多,这幅作品的“身份”就越高,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剪纸艺人的刀剪之下得以充分的展现。</h3> <h3>剪纸剪纸,自然剪为主,但朱老师说,有时也会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用刻刀来创作的。她指着其中的两幅剪纸作品告诉道:“这是我用刻刀创作出来的。”</h3> <h3>“剪纸作品的大小有讲究吗?”我问。答复是“有大有小,主要看用在哪里。粘贴在门窗上的剪纸相对较大,而粘贴在佛(纸)的就比较小了”。这时发现她的台子上一幅较大的剪纸作品,当时用尺子一量,其直径就有48厘米。</h3> <h3>朱碧云自从与剪纸打上交道之后,唯有他人索要作品而自己从未收受过别人的钱物。听老一辈人说,剪纸艺人通过出卖自己的作品来养家糊口也是极为正常的。“有需求才有市场。”这使得艺术化的剪纸与传统老手艺真正划上了等号。</h3> <h3>这位剪纸传人除了自己创作、并将作品乐与有需求的他人一起分享外,作为教师,也非常乐意把这门技艺,分别通过自己所在学校和有关社区老年大学、文化礼堂等的讲台,传授给愿意学习剪纸技艺的人。</h3> <h3>那天我们一起交流时,她也拿出一本自己撰写的专题集《生活化剪纸走进农村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研究》和发表该论文的《中华剪纸》样刊。</h3> <h3>迄今为止,我拍摄和整理成文字的传统老手艺也已有20多个门类,而朱碧云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由于诸多老手艺后继无人,行将失传已成为一种定势。而她作为自己老祖母剪纸的传人而依然在坚守,对此是更值得为她点个大大的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