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

<h3>.鸣沙山雷音寺</h3><h3> 走向月牙泉中的建筑群。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等地方,这里面有建筑百余间,里面彩塑百尊,壁画百幅,匾额、碑刻皆为佳品。走在这中间,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游走,感受着从汉代便开始记录的文化,想象着千百年前,这里亭台楼阁,辉煌庙宇,树木郁郁葱葱,泉水与山色相互映衬,古刹神庙之中,香火味飘出来,坐落于其中的神像,也多了几分神圣的颜色。汉代以来这里便是游览胜地,文人骚客,举酒赋诗,为月牙泉增添了很多传奇色彩。</h3> <h3> 莫高窟</h3><h3> 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br></h3> <h3>  走进九层楼: 96 窟俗称大佛殿,位于莫高窟石窟群的中心地带。洞窟高度超过 40 米,木 构九层窟檐依崖而建,巍峨壮观,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弥勒佛像古称 “北大像”,高 35.5 米,气势雄伟,撼人心魄。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 , 即先在崖壁上凿出佛像的大体轮廓,然后依次外敷数层混合了草、麻、棉的粗 泥和细泥,接着在细泥层上精塑细抹,最后着色上彩。 此窟始建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经后世多次重修,已非唐代原貌。 1928-1935 年大规模重修窟檐建筑时,重新彩绘了大佛。1986 年,敦煌研究院 又修复了佛像的双手,同时加固并粉饰木构窟檐,使九层楼焕然一新。</h3><h3><br></h3> <h3>立佛在九层楼里</h3> <h3>走进148窟: 盛唐 (705~781) 据前室《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载,此窟是李大宾于盛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开凿。 主室佛坛上,塑涅槃像,长15米。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佛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经西夏重修)。西壁绘有莫高窟规模最大的《涅槃经变》。 南北壁佛龛内原塑如意轮观音和不空绢索观音,已毁。现存清代塑造的过去佛和未来佛。窟顶为盛唐时所绘千佛,虽经一千二百多年仍色彩鲜艳。 东壁门南北两侧分别绘《观无量寿佛经》和《东方药师变》,规模宏大,尤其是殿堂、角楼、院落、回廊、水榭等建筑结构复杂,布局严谨,绘制精细,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前室现存中唐塑造清代重修的二力士、二天王、二狮子。</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h3> <h3>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h3> <h3>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h3><h3><br></h3> <h3>  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h3> <h3>国内游客对莫高窟评价</h3><h3>外国的旅游者的评价对莫高窟的评价是:</h3><h3>"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h3><h3>"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h3><h3></h3><h3>"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h3> <h3>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h3> <h3>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这里并不是指有一个千个佛或一千个洞窟,佛语泛指有许许多多的佛和洞窟。在我国有四大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之所以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38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有人称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h3> <h3>  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宫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经久不衰。</h3> <h3>石窟价值</h3><h3>佛教价值</h3><h3>敦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萨的容貌姿态是最优美、最丰富、最动人的,菩萨像展示了东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称为“东方维纳斯”,她的画像被世人称为“东方圣母”。</h3><h3>  敦煌石窟中,几乎窟窟都有说法图,经变画。这些说法图和经变画中都绘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绘小菩萨,还有许多单幅的菩萨画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说法图和经变画,仅经变画中的菩萨像,就会数在万计,是世界上保存菩萨画像最多的佛教石窟。</h3> <h3>艺术价值</h3><h3>敦煌艺术是历代画家们创意性的杰作。在壁画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使是描绘同样经变内容的艺术作品,画家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h3> <h3>社会价值</h3><h3>敦煌艺术在社会价值方面也有充分体现。首先,壁画中以描写人物为主,因此,其中有大量的服饰及纺织物的图形,不但历史风格各异,而且有许多少数民族和国外的服饰纹样。这充分体现敦煌这颗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昔日的辉煌,这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服饰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在敦煌壁画中,还表现了历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如: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商贸;军事和体育方面的珍贵画面和史料;也是中国古代生活的写照;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记录等等。另外,敦煌也可以说是一座民俗史博物馆。1000年间的中国古代民俗概貌活现于壁画之上,不仅包括现今已看不到的事象,还包括流传到今天的民俗民风。由于纸绢绘画作品不易保存,宋代以前的民俗画真迹已绝无仅有,敦煌壁画堪称珍贵记录。</h3> <h3>艺术价值</h3><h3>敦煌艺术是历代画家们创意性的杰作。在壁画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使是描绘同样经变内容的艺术作品,画家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h3><h3>社会价值</h3><h3>敦煌艺术在社会价值方面也有充分体现。首先,壁画中以描写人物为主,因此,其中有大量的服饰及纺织物的图形,不但历史风格各异,而且有许多少数民族和国外的服饰纹样。这充分体现敦煌这颗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昔日的辉煌,这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服饰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在敦煌壁画中,还表现了历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如: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商贸;军事和体育方面的珍贵画面和史料;也是中国古代生活的写照;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记录等等。另外,敦煌也可以说是一座民俗史博物馆。1000年间的中国古代民俗概貌活现于壁画之上,不仅包括现今已看不到的事象,还包括流传到今天的民俗民风。由于纸绢绘画作品不易保存,宋代以前的民俗画真迹已绝无仅有,敦煌壁画堪称珍贵记录。</h3> <h3>石窟的规模</h3><h3>在莫高窟第323窟发现的唐代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克让修复莫高窟佛龛时所写的《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当中记述了石窟的一段始建历史和缘由;</h3><h3>  据称在苻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两位僧侣乐尊和法良行经敦煌鸣沙山,突然见到山顶有金光笼罩,宛如千佛现身,立即四处募捐,就地建造了第一座石窟,以作纪念。</h3><h3>数量:</h3><h3>  自此,这一千多年间便不断有人在敦煌开凿石窟,据一些古书记载,石窟数量达千余个,至今在敦煌地区的石窟区,至少有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东千佛洞石窟、榆林窟和五个庙石窟等。单是现存在莫高窟的就有700多个,随著日后考古工作的发掘,数字将不断增加;在这些洞窟中,只是对留有壁画或塑像的洞窟安排编号,目前就已有492个。</h3><h3>现存的492个洞窟中,保存著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纥、西夏、元、清、民国等时期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若把这些壁画以一平方米横向排列,长度可达45公里,是一座博大精美、无可比拟的历史画廊,所以人们喜欢把莫高窟比作"墙壁上的图书馆"。在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还保存著历代彩塑3390身,其中圆雕塑像2088身,影塑1302身。以及唐、宋、清、民国等时期的木构建筑10馀座。另外,莫高窟曾於1900年发现藏经洞,保存了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典、经济文书、文学、科技、史地资料以及帛画、纸画、织染刺绣等文物五万馀件。</h3><h3>l最大面积的敦煌洞窟:是莫高窟第61窟,横约13米。</h3><h3>最高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96窟,足有9层楼之高,里面的弥勒佛像高33米,外建的九层楼更成为莫高窟最大建筑,也是莫高窟的标志。</h3><h3>最小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37窟,小得连人也不能进入。</h3><h3>敦煌石窟的绘画总面积单计莫高窟的便有45000平方米,若把它比作纵高1米的一幅画来计算,横长足有45公里之多,这种规模使敦煌石窟堪称世上最长最大的画廊。</h3> <h3>  莫高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彩塑雕像2415尊,壁画45000平方米。</h3><h3> 一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br></h3><h3> 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其它洞窟均为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掩埋的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br></h3><h3>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br></h3><h3> 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br></h3><h3>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br></h3><h3>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僔法师在鸣沙山东麓执锤开山,被誉为“莫高窟创始人”。<br></h3><h3> 此后,莫高窟的开窟造像兴盛起来,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长达1000年时间内,人们在鸣沙山东麓,密密麻麻地开凿了各种洞窟。</h3><h3> 元朝时,蒙古统治着信奉佛教密宗,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h3><h3> 此后,由于丝绸之路渐于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开凿也趋于停止,基本保存了原貌。<br></h3><h3> 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上个世纪初。<br></h3><h3>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1900年6月22日),来自湖北麻城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的积沙时,意外发现一个隐藏的小洞窟。<br></h3><h3> 这个小洞窟内密密匝匝地堆满了成捆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从地面垒到屋顶。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现在编号为莫高窟第17号洞窟。第17号洞窟内藏有4世纪至14世纪的历代文物6万多件,这是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h3><h3> 从藏经洞中出土的文献约在五万件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是佛教典籍,还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其它宗教的典籍,以及官府文书、四部书、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等大量世俗文书。<br></h3><h3> 文献中除大量汉文写本经卷外,也有藏文、西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突厥文、龟兹文、婆罗谜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文字写本。除了文献之外,还有若干铜佛、法器、幡、幢、绢纸画、壁画粉本等物。然而,王道士对这批5至11世纪文物的价值一无所知。这些文物却被来自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眼红惦记上。他们以欺骗、抢夺等诸种手段获得/</h3> <h3>最大北立佛</h3> <h3>讲经布道</h3> <h3>武则天登极那年造的!</h3><h3>及像武则</h3> <h3>飞天女一嫦娥奔月</h3> <h3>中卫高庙保安寺</h3><h3>中卫高庙保安寺位于中卫县城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时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h3><h3><br></h3><h3>中文名称</h3><h3>中卫高庙保安寺</h3><h3>地理位置</h3><h3>中卫县城北</h3><h3>占地面积</h3><h3>2000平方米</h3><h3>开放时间</h3><h3>早6:00—晚11:00</h3><h3>景点级别</h3><h3>AAA</h3> <h3>  中卫高庙保安寺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2]。供奉的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等塑像,庙内佛、道、儒三教济济一堂。庙前有保安寺,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玉皇、圣母殿。这些主要建筑,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它们层层相连,呈逐步增高之势。在高庙主体建筑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文楼、武楼、灵官殿,地藏殿等配殿,结构紧密,气势雄伟。</h3> <h3>  中卫高庙保安寺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很奇特。庙的砖雕牌坊上有一副对 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 横批是:“无上法桥”。庙里供奉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 文昌、关公。佛、道、儒三教的圣像,济济一堂。</h3> <h3>建筑特点</h3><h3>中卫高庙保安寺建筑的重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与辅助建筑之间飞桥相连,极富变化,整个建筑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翘曲廊有致而闻名遐迩,饱誉海内外。高庙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还集儒、道、佛三教于一庙,共塑有各类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极,令人目不暇接。高庙地狱是我国四大鬼城之一,进入阴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叹为观止。</h3><h3>中卫高庙保安寺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层层相因,逐步增高;辅助建筑位于两侧,均衡对称。在仅 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筑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飞檐相啄,回环曲折,紧凑而富于变化,真是宁夏古建筑中的杰作。</h3> <h3>高庙有十八层地獄</h3><h3>这种吊尸、绞人的情景只看神话电视剧的时候有哇</h3><h3>什么孟婆汤、黄泉路、忘川河......,“十八层地狱”也是要去体验体验的!超刺激、超澎湃......</h3><h3> .高庙保安寺建于明代初年,其基座之下,原有“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是全国四大古地狱之一,久已失存。2009年在超广法师的主持下,高庙地狱宫才进行了全面精细的修缮。</h3> <h3>四脚龙‘</h3> <h3>因为高庙保安寺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保安寺位于宁夏中卫县高庙村,前平后台,分上下两院,上为高庙,下为保安寺。</h3><h3>高庙保安寺位于中卫县城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时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高庙保安寺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供奉的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等塑像,庙内佛、道、儒三教济济一堂。庙前有保安寺,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玉皇、圣母殿。这些主要建筑,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它们层层相连,呈逐步增高之势。在高庙主体建筑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文楼、武楼、灵官殿,地藏殿等配殿,结构紧密,气势雄伟。</h3> <h3>香炉</h3> <h3>龟鹤图一代表长寿</h3> <h3>上塑天宫弥勒佛,故称“弥勒阁”</h3> <h3>高庙保安寺-十八层地狱可惜沒进去。</h3> <h3>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莲花就是佛的象征,莲花在佛教中寓意美好,圣洁。</h3><h3> /走进佛教寺庙,随处可看到莲花形象。大雄宝殿中,佛祖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状。<br></h3><h3> 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美好的莲花图案。<br></h3><h3> 莲花代表圣洁、美好。在佛教故事中,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美丽清亮的大眼睛。悉达多太子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之一,便是池中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br></h3><h3> 佛教中,以莲为喻的词语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座”或“莲台”;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西方极乐世界如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br></h3><h3> “刹”为梵语,即净土之意,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一称“莲刹”;念佛之人称结“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h3><h3>“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h3><h3> 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br></h3><h3> 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在印度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的好国花比作莲花。</h3><h3> 故事说莲花王子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br></h3><h3> 《鹿母莲花夫人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br></h3><h3>是莲花的品格和特性走进佛教寺庙,随处可看到莲花形象。大雄宝殿中,佛祖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状。<br></h3><h3><br></h3><h3>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美好的莲花图案。</h3><h3><br></h3><h3>莲花代表圣洁、美好。在佛教故事中,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美丽清亮的大眼睛。悉达多太子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之一,便是池中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h3><h3><br></h3><h3>佛教中,以莲为喻的词语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座”或“莲台”;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西方极乐世界如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h3><h3><br></h3><h3>“刹”为梵语,即净土之意,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结“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h3><h3><br></h3><h3>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h3><h3>“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h3><h3><br></h3><h3>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h3><h3><br></h3><h3>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在印度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的好国花比作莲花。</h3><h3><br></h3><h3>故事说莲花王子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h3><h3> 《鹿母莲花夫人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br></h3><h3>是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h3><h3> 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苦海——修行——彼岸(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h3><h3>佛教教义之一,是慈悲众生。修到很高层次的觉者(菩萨以上境界),会自然生出对众生的慈悲。慈悲,是指“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慈心是希望、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行是希望、帮助他人拔除痛苦。对众生,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慈悲善待。</h3><h3>对种种恶行,都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感化作恶之人,使之向善,结出善果;还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用以表达这种美好思想情操的就是莲花。</h3><h3>莲生于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会受到许多邪恶污秽的侵扰。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的侵扰和影响。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是最美好的象征。佛经常将莲性比佛性。</h3><h3>《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h3><h3>《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拯救世界的大梵天王也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佛、菩萨也都端坐莲台上,或手执莲花,表达佛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h3><h3>人要修到出自尘浊而不为污染的境界,不是易事,需要很高的觉悟和定力,这就需要不断修持去充实佛性,修去魔性。</h3><h3>莲花,也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开悟”。《无量寿轨》说:“是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h3><h3>《大藏经图像·白宝口抄》云:“论凡夫心如合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问:‘何故众生心性譬莲花乎?’答:‘《秘藏记》云:莲花部吾自身中,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此理虽经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乃名莲花部。’</h3><h3>《疏十二》云:‘观莲花不观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莲花处污泥之中,生处虽说恶,而莲花体性清净,妙色无比,不为诸垢所染。凡夫变复如是,虽种种不尽三毒过患无量无边,亦此莲花三昧甚深,果实皆生其中,即是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也。”</h3><h3>佛教说“花开见佛性”。这花即指莲花,花开即指修者达到一定智慧的境界。比喻人有了莲的心境,就会显现佛性。</h3><h3></h3><h3>资料拓展</h3> <h3>后殿</h3> <h3>华藏玄门</h3> <h3>四大天王(梵文:चतुर्महाराज,Caturmahārājakayikas),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四大天王为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据佛教经典,须弥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山头,各住一山各护一天下(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故又称护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他们的神像通常分列在净土宗禅宗佛寺的第一重殿两侧,因此又称天王殿。</h3><h3><br></h3><h3>中文名</h3><h3>四大天王</h3> <h3>天王</h3> <h3>佛下无字</h3> <h3>右狮子</h3> <h3>左门神</h3> <h3>右门神</h3> <h3>看梁上色彩</h3> <h3>侧观大雄宝殿</h3> <h3>正面全景图,前保安寺</h3> <h3>换个角度真雄伟状况以山递增</h3> <h3>寺前正门</h3> <h3>门外石狮.</h3> <h3>平地小公园</h3> <h3>黄庙正门侧观.</h3> <h3>大街上找到高庙一</h3> <h3>雄起的石狮</h3> <h3>、主要是礼仪缘故。礼仪龙是古代礼制里对所用龙图案的分级(龙制、龙级),不是龙种的正常分类,性质完全不同。</h3><h3>2、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宋,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h3> <h3>高庙位置</h3> <h3>市中心</h3> <h3>祖师堂</h3> <h3>再见保安寺高庙</h3> 化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