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某健身届大拿的运动与健康讲座

美友105018

<h3>这个讲座提到了“碎片时间运动”,忍不住预订了门票去观摩。</h3> <h3>如果听课不积极,何必来呢?</h3><h3>进入会场,直接占领第一排最佳听讲位置。笔记本已经伺候好了。</h3> <h3>老师来了!杨煜,UP运动与体能发展联盟创始人,美国国家体能协会(NSCA)大中华区注册私人教练认证培训导师,还有其它一堆名衔。远远看去,穿衣显瘦,有胸。</h3> <h3>网上一查,一句话概括杨煜:专门培训健身教练的导师,之前是个骨灰级健身教练。按他的开场介绍,每年要培训全国范围1000名健身教练。资历还是够深的。</h3> <h3>杨开门见山就讲运动对身体带来的5类好处。敲黑板,划重点:运动使身体内部环境发生一定紊乱,会促进身体修复,同时激发身体的调节力(如激素水平、神经调节敏感度等)。</h3> <h3>杨老师有句话——“运动导致身体产生轻微炎症”——我对此印象最深刻!</h3><h3>联想到肌肉和肿瘤组织的生长,都离不开血管增殖和能量、营养供应。</h3><h3>癌细胞要利用炎症机制才能达到上述目的,今天又知道了肌肉生长一样需要炎症机制。</h3><h3>二者很多地方有些类似,更加强化了我对“肌肉和癌变组织天然是竞争对手”的认识。</h3> <h3>这个认识来源于从网上查阅的10起左右癌症患者案例:他们在治疗期间坚持健身,不仅练出好身材,还控制住了癌细胞扩散,案例中外都有。尤其是国内某个大叔,十几年来,不断手术,不断复发,一直坚持健身不撒手——从我的视角看,这是肌肉组织和肿瘤组织在营养(动物蛋白为主)、能量(糖)、控制信号(如生长因子、炎症因子一类)的持久争夺战。</h3><h3>值得庆幸——在长期进化中,人体肌肉组织获得了强大的能量和物质占有“优先权”,这是原始恶劣环境下的生存需要。</h3> <h3>言归正传,回到杨的讲座。关于运动引发肌肉等组织的“炎症”,杨用了“不破则不立”来形容。</h3><h3>这点很容易理解,正巧和我了解的其它知识天衣无缝地衔接上!</h3><h3>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人体是在“外部压力”下成长的。失去了外部压力,古老的身体机制会出现各种症状。</h3> <h3>例如,骨骼承担的压力少了,骨质就更容易流逝(本来年龄越大也会自然流逝),骨质疏松就要来了。平日缺乏锻炼的老年女性最倒霉,摔一跤就有骨折风险,甚至六十多岁的妇女洗澡直接把肋骨搓断。</h3><h3>又如当代小孩吃的食物很精细,牙齿咀嚼力度不大,牙齿就长得不成形状。</h3><h3>因为牙齿是在大力咀嚼的压力环境下长整齐滴,每次大力咀嚼会导致下颌骨轻微变形,这种压力会促使牙齿排列整齐……困扰你我的智齿,也是这个原因导致的啊。</h3><h3>都是类似道理,肌肉也丝毫不例外。<br></h3> <h3>缺乏运动会增加中老年人的“跌倒风险”。杨的原话是“跌得好一命呜呼,不受痛苦”,“运气不好的话,跌一跤可能让老年人经受卧床好几年的折磨,才会离世”。跌倒骨折是老年人面临的第三大健康风险。</h3> <h3>三十多岁的人跌倒,也有出现重伤的案例,杨对现场的同志们特别强调。</h3> <h3>有氧和无氧运动的区别,杨的观点是看“供能系统”的方式是哪种?看强度,看持续的时间。</h3><h3>这点合我口味,一直认为很难有运动能严格区分有氧无氧。比如来几分钟高抬腿,不仅大口呼吸,还肌肉酸痛,有氧乎?无氧乎?够一群人去争论了。</h3><h3>有些人一上来就问你做有氧还是无氧,属于装逼格的嫌疑。<br></h3> <h3>供能系统里,让我首次见到“磷酸原”概念,以前只知道糖酵解和正常糖代谢。磷酸原是最直接的供能方式——直接提供ATP,用于剧烈和非常剧烈的运动场景。这块内容需下来专门补课。</h3> <h3>还没入门的小白锻炼者,肌肉组织中出现乳酸的比例可能高达50%,会酸痛难忍,运动代谢动用脂肪的能力弱。</h3><h3>训练有素的人,运动时乳酸的占比少,脂肪代谢会快一些。</h3><h3>这是一个新鲜概念!推测:一个人在运动时的乳酸占比,能否作为间接衡量糖代谢和脂代谢的指标呢?</h3> <h3>“柔韧性训练”的重要性(通常不被男性重视)在于:肌肉以“对抗”的方式分布在关节两侧,某类动作方式持续久了,比如久坐,会导致关节两侧力量改变。</h3><h3>一个有效的改善方式就是“拉伸”。</h3><h3>拉伸的本质在于“人工对关节、肌腱施加压力”,从而维持这些部位的正常形态。</h3><h3>以前很看不起拉伸,源于自己的无知。</h3><h3>每90分钟拉伸一下,关节会“更漂亮”!</h3> <h3>关于锻炼的碎片时间,杨主要指每周至少锻炼2次,而且主要是去健身房。估计对现场的听众们并不现实。</h3><h3>这和我心目中的碎片时间锻炼还不同,我认为每天随机的若干2分钟左右的锻炼频次,更符合办公室一族的特点。</h3><h3>去完一趟厕所,就马上锻炼1到2分钟,算不算碎片锻炼呢?</h3> <h3>谈到了饮食部分,杨的观点是:什么东西都要吃一些,遵照食物金字塔,种类要全面。</h3><h3>这句话说出来绝对不会得罪听众。和我的观念及实践有差异,我依然坚持“按场景吃东西”的观点,什么状态、什么环境下,就吃什么最合适的东东,饮食结构该改变就得改变。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全面吃”并不能通行天下。</h3> <h3>对于粗粮,杨的态度有些排斥,甚至说粗粮纤维素多,纤维素不会被人体消化吸收,会阻塞肠道导致生病。我当场犯嘀咕:说反了吧?!纤维素虽然不被人体吸收,但并不是废品,作用不可或缺!纤维素远古以来一直伴随着人体进化,不仅协助人体排便,还延缓糖分被肠道吸收而控制血糖浓度,甚至是某些肠道细菌的必备养料……当然,纤维素摄入过多,也会出问题。</h3> <h3>杨举了中国科学院某位老爷子的案例——一直坚持吃粗粮,但一直便秘。他好不容易劝说老爷子暂停粗粮2周,老爷子的大肠交通就很正常了,大便也成型!</h3><h3>——老爷子的“粗粮”到底是什么?话到嘴边,又忍住了没提问。</h3><h3>这方面我掌握的案例和实践更多,把宝贵的提问机会让给其他同学。</h3><h3><br></h3> <h3>推测老爷子吃的并非“真正”的粗粮(如玉米和小米一类——消化和吸收都很快,何粗之有呢?我可掌握了数据滴。“粗粮”这个定义本来就不精确);也可能老爷子肠道菌群失调,换了食物后凑巧改善了肠道环境;老爷子不吃所谓粗粮后的替代品是什么也不清楚……样本只一个,很多细节缺少,证据严重不足,说明不了问题。</h3><h3>毕竟,杨声明他们这行不是营养学家,对客户吃什么也不敢随便下定论。职业道德还不错!<br></h3><h3><br></h3> <h3>杨让我搞明白了——很多人膝盖出问题,和平日走路姿势有关!</h3><h3>杨老师现场演示了错误的走路方式,群众们觉得看起来“很正常”啊,很多人就这么走路!</h3><h3>对比了他示范的正确走路姿势,才发现区别:他用臀大肌牵引腿部走路,而不是直接弯曲膝盖来带动屁股走路(这样对膝盖冲击大,损伤半月板)。<br></h3> <h3>杨臀部肌肉看起来厚实。但他坦言没有刻意去练“翘臀”——“靠臀部带动腿部走路走出来的”,原话大意如此。</h3><h3>神了!</h3> <h3>走路不是天生的本领吗?怎么会出现膝盖磨损这种情况呢?!有没有搞错?</h3><h3>作为膝盖受损人群中的一员,我的认识是这样的——漫漫进化长河中,人类开始直立行走,才正式启动了膝盖等运动系统适应性进化。</h3><h3>这个适应过程尽管也有几百万年,但相对其它器官的进化历史还是太短了——并没有进化得很完美,或者说压根没有料到现代人还能把膝盖使用到平均70多年甚至更久!</h3><h3></h3> <h3>这就是根源。按照上帝他老人家的设计,无论你用什么姿势走路或跑跳,膝盖的半月板经得起二十多年的折腾!那时的平均寿命还不到20岁呢!</h3><h3>但是,现代人动不动就活到70岁以上,膝盖半月板当然经不起折腾了。</h3> <h3>二十来岁就发现半月板磨损严重,并不缺乏案例。杨也提到可以有办法一定程度缓解——增强膝盖周围肌腱力量,靠外力牵引来缓解。</h3><h3>案例:他一个学生的领导半月板磨损严重,换了人工半月板,坚持增强肌腱的锻炼,还能打篮球和做120斤的深蹲。</h3> <h3>我认为前提是:膝盖里的“润滑油”还在,否则也解决不了膝盖痛问题。</h3><h3>自身案例,不定期做重心靠后的下蹲,大幅缓解下山时膝盖痛问题。现在从梧桐山顶下来2次,也没见膝盖疼痛。</h3><h3><br></h3> <h3>同时也想明白了一个被困扰的问题:游泳如果游20分钟以上,膝盖会微痛几天。因为膝盖在水里的稳定性更差!看来游泳还得再琢磨下正确姿势。</h3><h3>游泳虽然能全方位锻炼,但姿势不对,也有风险!</h3> <h3>最后,杨老师提到:为什么健美进不了奥运会?因为健美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运动!</h3><h3>定向孤立的肌肉训练,让肌肉附属组织越来越厚,肌肉弹性和延展性变差了。我们办公区那个练健美的大块头,走起路来一摇一拽的样子(像机器人),动作很生硬,就这个原因,肌腱拉不开嘛。涨见识了!</h3> <h3>杨教同学们算食物热量和卡路里。</h3><h3>每次见到有人算热量我就晕!人又不是汽车,加多少油就能估计出开多远!</h3><h3>我们有无比“人工智能”的先进饥饱感知系统,难道不值得信赖吗?</h3><h3>再说在体内代谢异常的情况下(发福者的状态),算卡路里没啥用处,因为计算公式严重“非线性”!</h3><h3>算卡路里针对代谢正常的专业运动员,才有实际意义。</h3> <h3>杨老师教同学们订健身计划了!</h3><h3>虽然,我知道这部分内容很难被在座的人实施下去。</h3><h3>人什么情况下才能做出改变?除了有强烈的意愿,还要具备实施行动的能力或工具方法才行。遗憾的是这里传递的能力不足。</h3> <h3>今天还是有不少收获,接触了部分新内容,了解了健身界大拿对运动和健康的主流看法。增加了对人体科学的认识,没白去。</h3><h3>结束时,我问旁边的美女“你知道怎么做了吗”?答曰“不知道耶”。<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