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心系教育居安思危,情注教研与时俱进。带着空杯心态,山西孝义市教研室一行26人于10月28日远赴南京,参加“区域教研方式变革与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第三期(南京)高级研修”活动。学习活动中,教研员沉心静学,吮吸当今前沿崭新的养料,在革旧立新中思考教育生命何在。<br></h3> <h3> 考察学习开始了。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校长丁加旗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h3> <h3> 教研室侯建强主任利用课余时间与班主任陈怡然老师商妥课程设计事宜。</h3> <h3> 互动环节,大家热情高涨,踊跃参与。雒相维副主任聆听中思考,思考中质疑,抓住机会请教专家;物理教研员邢小青和丁校长一同做实验,引发大家的思考;学员代表李彦凤、杨美丽分享心得体会,字字如珠,博得阵阵掌声;刘彩英老师交流研修活动模式方案的策划;王晓玲,王玉红,王玉凤三位老师跟聂永春交流自学研究手册的编写及使用。</h3> <h3>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瞧,倾听与思考有了最美的相遇:<br></h3> <h3> 领导决策高动机,
秋高气爽来江苏。
有约栖霞刘莉莉,
草根研讨接地气。
行政推动出成绩,
学校推进成合力。
立足校本小数据,
落实研究提主题。
课堂观察为奠基,
研讨解析破难题。
培训提升趁热力,
反复磨炼多对比。
我市教改应借雨,
浸润研训这片地。
优秀做法多分析,
因地制宜成品质。
【王玉凤 刘开瑜】<br></h3> <h3> 踏入南京,感受到的是它深厚文化底蕴; 聆听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校长丁家旗的讲座,体验到的是玄武区领跑南京教学教学质量的丰富内涵。
教育的初心究竟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就是培养一个好人。培养学生灵活的头脑和心地的善良。即丁校长所说的“善”和“灵”,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让作为教研员的我们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新时代对于教研员的要求更高了。为此:
1.变“思考力”为“行动力”
如果说教研员是鸟儿,那么课程建设便是我们的翅膀,会让我们和老师一同实现从“教书”向“育人”的华丽转变。
“课程建设”这个词曾听说过无数遍,但对其含义、如何实施,却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胧胧,今天终于在丁校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讲座中,拨云见日,一睹了课程建设的庐山真面目。那么我们在指导教师教学中,要有“课程意识”,勇于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到“课程意识”中来,让我们一起做“课程建设”的守望者,实践者。
2.变“个人行动”为"团队智慧”
非常欣赏丁校长所说的“命题方式”,这种方式由“个人思想”引向了“团队研究”。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虽然如苔米般弱小,但一定会像牡丹般靓丽开放!【杨美丽 张孝萍】</h3><h3> </h3> <h3> 今天有幸聆听了丁校长《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讲座。我们对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课程建设的学科引领有了明确的方向;对学习本质的课堂教学有了深刻的思考:对学生学习有实质帮助的,是教师的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以后工作中,努力帮助教师不断提升学科能力。【王永丽 马瑞珍】<br></h3> <h3> 黄教授讲座感受:1.“每个人的表达都是其他人的学习资源”让我感受到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作业都是其他同学的欣赏资源,”对学生欣赏评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武建伟】
作为教研员应该提高站位,不只要关注教学研究,更应该关注教学研究的研究;不只关注教学技术层面的问题,更要关注为何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教或学的问题。
教研员要主动工作,创新工作。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那么就需要我们在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再思考。站在教师的立场,解决教学中最现实的问题,采用合适的研修方式以及活动结果转化的跟进评价等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郑平】<br></h3> <h3> 丁加旗主任的经验介绍,我们感触较深的有两点。一是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主体的重视。无论是“一堂没有上完的课”的案例反思,还是“在大树下读书”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以及质量监控中对作业的发、收、改、评、跟进的环环相扣扎实落实,多种角度和层面让我们感受从教研到教学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与关注。“新三学研究”中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更是把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引向纵深。启发我们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对学的研究更具生命力、发展力。二是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的一些工作实践给我们的启发。教研员要有宏观视野,微观思考,也要围绕工作重心立足教师需求做些能帮他们解决问题的专业指导,除视导、培训、质量监测等引领外,如小红宝书这类因地制宜的中考复习用书的精心编写,既培养了学科团队,又提高了复习效率,何乐而不为?转换思路,坚持做好小事情,才会成就更好的自己。【刘爱萍 闫建华】<br></h3> <h3>
丁玉祥主任的讲座,带给我极大的冲击力,使我对“专业”二字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和理性的认识。
自我追问:
一问从事教研工作的不适和茫然因何而起?
前年进入教研室,两年多以来诸多不适,主观地归结为两大因素,一是离开舒适区,对新岗位的不适应,二是因离开课堂而失去了源头活水。丁教授几记重锤敲响梦中人,原来关键因素是缺少教研员必备的专业素养。我一直近乎偏执地依赖的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不足以支撑十分之一的教研工作。
二问教研工作的意义何在?
我们的工作密度、强度与效度之间是不成正比的,二者之间有这样明显的矛盾,我们依然重复着无效的劳动,甚至兢兢业业做着可能是错误的事,怎能安然无愧的活着。
丁主任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成熟的教研方面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所以如我一样的很多教研员都很混沌,不知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于是心生安慰,甚至多了一些拓荒者的兴奋,一种基于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使得幸福感爆棚。
三问提升专业素养从何做起?
借用丁主任开出的药方,给我们的工作做加法。教研员需要具备的专业核心素养--三个方面,五种意识,四项专业知识,四项教研能力,四套话语系统,还有诸如统计学、测量学,心理学、管理学……很多很多。
于是我开始怀疑,这样的标准下,多长时间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研员。是否可以让专业引领专业,来做减法,比如丁主任说的,精简数量,提升质量,赢得时间。统计和测量的活儿由我们教研员提专业需求,信息中心的专业人员提供配套软件和简单培训。培训机构做教研专业课程,这样我们的工作重点依然是教和研,工作有重点才能缩短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的距离,有希望才能有奔头。
总之,丁主任的讲座使我对教研员这一职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摧毁到重建的构架过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真正出发,行走在路上。【李彦凤】
<br></h3> <h3> 刘莉莉副主任关于“主题课例式研训”的讲座,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落地”的教学研究。一个主题的引领,一组实践课的探索,系列教研活动的实施,在行政推进、学校跟进、专业服务与指导三方的合力作用下,使得教学中原本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转化成“诗意和远方”:教师及教研员同频共振,相得益彰,教研品质在科学、专业、有序、高效的教学研究中渐入佳境。聆听着栖霞区教研活动的成效与成绩,我们审视本土的研训,我们欣慰于孝义教研室“订单式蹲校视导”中“主题教研”的理念,同时对未来满怀着更多的期许,这场讲座为我们更好地前行注入了动力与勇气。【刘春芳】<br></h3> <h3> 作为一名教研员,要用宏观的课程视野审视微观的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教研水平。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主题式教研活动,及时点燃、发现并正确引导教师高认知思考,培养教师课程意识,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由解决问题向解释问题转变。抓好课堂质量监控,实现教学的再现、联系与结构三个层面的整体提升。【王秀芝 王玉红】<br></h3><h3> </h3> <h3> 今天上午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就是这个作文题--“善,润了华年”,做一个有情怀的教研员,引领一支有慧心的教师团队,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批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课堂教学,呵护孩子的赤子之心,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是提升核心素养的源头活水。【冯志华 张进灵】<br></h3> <h3> 在今天下午《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的学习中,各位教研员在认真地聆听刘莉莉主任的讲座,认真地做着笔记,思索着我们教研工作的得失,都渴求找到在我们当地教研中有所突破的行动路径。
初中组语文教研员李彦凤老师,小学组语文教研员杨美丽老师作为我市代表进行了发言,就如何重新理解空杯状态,重新定位教研角色,重新调整工作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相信孝义市教研工作会如青苔耕耘,孝义教育如牡丹花开般绽放。
通过学习朱主任的讲座,大家一致认为,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三个意识:一是课程意识,努力根据学科特点开发各类课程资源,如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等。二是整合意识,力求将各类教学研究工作根据实际进行主题化梳理,做到务实与高效。三是团队意识,无论不同学段,还是同一学段不同学科,或是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校,都要在教研室的牵头下,打好整体战。【王晓玲 刘彩英】<br></h3> <h3> 作为刚入职教研队伍的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角色如何定位,我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为我市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做点什么,能否为我市数学教学成绩做点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找到了答案,丁加旗校长的《基于学科素养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给了我明确的定位:教研员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课程建设的领导者、教师发展的引领者、质量提升的促进者;刘莉莉主任的《主题式课例研修的区校联动实策略》教会我提升研修活动的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一是围绕主题组建团队提高教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二是提升研讨课落实常态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邢小青 左海峰】<br></h3> <h3> 学习刘莉莉副主任关于《指向品质提升的主题式课例研修的区校联动实施与案例分析》有感
主题式课例研讨这个话题,对我们孝义教研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每年也在搞“基于问题需求为导向的蹲校视导活动”,我们的理念与栖霞区研训活动的理念是相同的,这或许让我们感到也许欣慰,但如果从操作层面来比较,明显可以发现我们的不足与差距,因为我们的视导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在具体实践操作层面,需要改进的空间是巨大的。
一、聚焦主题,提升研修活动的品质。
我们的活动主题是教研组长或个别教师随意确定的。这样的主题仅仅代表个别学校甚至个别教师,对于全市教学状况来说并不具有代表性,这就造成我们的活动着眼于近处。而栖霞区的主题研修通过全市主题问卷调查,统计全市具有共性的教学教研存在问题,提炼出具有全市代表性的研修主题,形成主题报告。这样的主题立足于调查,着眼于全局,全市研训一盘棋,很明显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何才能下活这盘棋呢?
二、发挥学校在研修活动中的主动性,凸显学校和教师在研修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
我们的蹲校视导活动是教研室统一进行学期初安排,基层学校是在被动接受视导活动。栖霞区需要学校跟据全区形成的主题研修报告,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活动主题,向区教研室申请承担主题活动,届时全区同学科教师参与观摩活动。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栖霞区研修活动的主体是学校,教研室是活动的参与者与引导者。
三、以行政推动为手段,为研修活动提供动力。
我们的教研员都有这样的感觉,基层学校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除了承担主讲任务的教师获得一定收益外,其余教师更像是这局棋的旁观者。栖霞区将市级公开课、市级讲座的适用范围下放,只要是承担主题活动的学校教师,通过区教师发展中心评价活动效果,参与教师就会获得市级研修活动证明。由于这些证明与教师的晋升职称挂钩,因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当然,没有申报成功的学校,教师的职称晋升就会受到影响!通过上面对比,学校和教师在研修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被大大地激活!
四、由“经验”教研走向“实证”教研。
我们的研修活动,解决问题的手段是片面和浅层次的,分析问题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直观感觉和经验积累,缺少教学理论的支撑和活动数据的佐证。栖霞区活动的操作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他们用“研究课题”的方法组织“研训活动”,通过对教师和学生活动时间的对比、活动目标的达成测评等,从数据的角度分析问题,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科学化,让研修活动效果更加高效和实效。
我想,我们今后的研训活动,如果不从“过程性”和“实效性”上做文章,我们的教研活动很难取得实质效突破,很难为我市教育质量的提升注入新的推动力!我相信我们教研室在局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在全室人员的合作努力下,定能形成合力,推功我市教育走向新的辉煌!【雒相维 王日升】<br></h3> <h3>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改字当头,改中锐变,难中求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虽然如苔米般弱小,但一定会像牡丹般靓丽开放,做一个有情怀的教研员,引领一支有慧心的教师团队,培养一批有素养的学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