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9月8日,受中阳几位朋友的邀请,我来到了位于吕梁山中阳县车鸣峪。在这个距县城15公里的山沟里,有一座神秘的三线建设的兵工厂——山西新建机器厂。</h3> <h3>什么是三线建设呢?在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形势异常严峻。由于当时我国的工业、铁路等过于集中在沿海城市,一旦发生战争,我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工业布局非常脆弱。</h3> <h3>为加强战备,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从1964年到1980年,三线建设历时15年之久,实现了国家建设的重点由东部向西部的迁移,建成了巩固的战略后方。</h3> <h3>山西是当时党中央确定的“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如管涔山区被确定为北京市的战略后方基地、以长治市为中心的太行山区被确定为天津市的战略后方基地、吕梁山区被确定为太原市的战略后方基地。</h3> <h3>长达二十余年的山西“三线建设”,不仅为我国国防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山西现代新型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孕育了“艰苦创业、敢打敢拼;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爱国奉献、不怕牺牲”的“三线精神”,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工业遗产。</h3> <h3>看门前的解说牌介绍,山西新建机器厂代号为9141,于1965年经国务院周总理批示,由沈阳53厂分迁来支援三线建设,主要生产7.62毫米步枪子弹,是当时重要的枪弹供给基地之一。</h3> <h3>根据网上查阅的资料显示,山西新建机器厂于1966年5月12日开工建设,总投资1344万元,职工总数1884人,连同家属5000余人。当时有革命战争中出生入死的老红军、老八路、黄岩洞的老军工,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他们抛亲舍友,远离故土参与建设,1969年8月全面投入生产,每年生产子弹一亿发。</h3> <h3>虽说已然是满目苍夷,但依然可见从前的生活区、学校、医院、商店等完整的生活服务系统,而且有建于深山洞穴式的厂房车间以及各种射程的试弹车间。经过四十多年风雨历程,这个国有军工企业已经搬走,曾经的辉煌成为了历史,只剩下青山依旧,断壁残垣的厂部大楼、生活区和依稀可见的标语,可以见证当时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h3> <h3>据朋友讲,近年来中阳县政府计划在车鸣峪山西新建机器厂旧址上着手搞红色旅游项目,但始终由于资金不到位等原因停滞。据朋友说有一条运煤专线即将在车鸣峪中心穿过,听闻此消息不禁使人唏嘘:铁路若穿过这里,势必会对自然生态造成不可预见的破坏,也对车鸣峪兵工厂遗址遗迹保护开发造成不好的影响吧。</h3> <h3>进入厂区,空荡寂静,没有几个人,可以看到一些曾经的标语,站在标语前确实可以想到曾经车水马龙、热火朝天的曾经。</h3> <h3>我们一行人避开管理人员,先四肢着地爬过近60°的斜坡,进入了一间像瞭望台的房子。房子里有一个黑黝黝的洞,往外冒着寒气。</h3> <h3>朋友招呼大家打开手机手电,沿着洞边水泥台阶台阶往下走。台阶只有6、70厘米长、15厘米左右宽,百余个台阶大家走了近七八分钟,都已满头大汗。不是累,而是确实惊险,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失足掉下去的。</h3> <h3>到了洞底,转过一间小房子,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是石头山中开挖的巷道式车间。</h3> <h3>车间高度有6、7米,10米宽,虽说多年不使用,但还是显得很整洁,估计是开发者精心打扫过的。墙上的标语是六七十年代写的,虽显的斑驳,但依旧可以看出当年书者笔锋的苍劲有力。</h3> <h3>在车间的中间,呈放着很多制作子弹的机械。车间的边上有各种检测、存放产品的房子,从弹头的检测到弹壳的检验,一应俱全。可以看出,当时候对产品的精工细作呵严格要求。</h3> <h3>最打动我的还是墙上的标语:“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全党抓军事、实行全民皆兵”........<br></h3> <h3>这些熟悉而又陌生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口号让我激动万分,七零后的我小时候曾经不止一次的背诵过,现在读起来依旧可以感到那个充满激情时代的强烈脉搏,因为口号不仅反映了新中国建设的的不易,反映了老一辈革命者的高瞻远瞩!更反映了那个年代一群爱国者和践行者身处恶劣环境却充满报效祖国的慷慨情怀!</h3> <h3>按原路返回,站在半山腰看到又有两辆车驶过来,几个人走出车外,高兴的指指点点,有说有笑。过去一问,居然是原新建机器厂的员工们回这里怀旧。看到我们,大家异口同声地向我介绍:“这就是以前二车间张庆余主任!”</h3> <h3>张庆余主任今年五十六岁,穿一件深蓝夹克,中等个头,显得非常干练。他热情的握手后,就开始给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h3> <h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面对不断变幻的国际风云,毛主席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党中央决定部分兵工厂向深山转移,于是,一个个三线兵工厂开始筹建,我们山西新建机器厂就是其中之一。</h3> <h3>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二日山西新建机器厂正式成立。当时,有革命战争中出生入死的老红军、老八路、黄岩洞老军工,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他们抛亲舍友,远离家乡父老来到工厂所在地:山西省中阳县车鸣峪村水峪沟子,开始在这个偏僻荒凉的深山沟里从事7.62MM机、步枪弹的生产,这一干就是二十六年。</h3> <h3>山西新建机器厂建厂初期,400位员工带着家属一同从沈阳迁徙到这里。鼎盛时期厂里有1580人,职工家属5000人,包括有幼儿园、医院、学校、商店等配套设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小社会”。作为兵工二代的张庆余7岁来到这里,由小学初中高中,后来考入国防科工委办的晋峰技校,毕业后又回到厂里工作,在这里一共呆了24年,结婚生子,当了8年技术员,后来荣升为二车间主任。</h3> <h3>张主任介绍道,全厂共有4个大车间,还有几个小的辅助车间。一车间是制作弹壳,二车间制作弹头,三车间负责枪弹的整体装配,四车间是火工车间,在84年军转民后制作石油射孔弹,销往各大油田,现在成为了厂里的主导产品。</h3> <h3>说到这里,张主任自豪的说:“当年我们的口号是‘军工产品质量第一,百分之九十九都不行,必须百分之百’,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士们用的子弹都是我们提供的呀!”</h3> <h3>在深山沟里的二十六年,新机人立足吕梁,放眼世界,斗志昂扬,爱厂如家,以厂为荣,涌现出一批劳模人物。工厂曾获得军工系统“大庆式企业”称号,老一辈新机人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新机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把一个荒芜人烟的山沟改造成一个山青水秀、职工各项生活设施齐全的花园式工厂;一个团结和谐、下一代茁壮成长的美丽家园。</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到来,新机人曾引以为荣的军工产品日益减少并最终停产。面对严酷的现实,新机人来不及感叹,就从计划经济的温暖怀抱中一下跳入市场经济的狂风大浪中。他们没有去感受市场带来的阵痛,就立即投入民用产品的开发研制。为了生存,他们不等不靠,群策群力,先后试制并生产了洗衣机电机、自行车配件、雷管壳,气枪弹等百余种产品,先后上马过铁厂、硅厂、锰厂,最终由史国贤同志研制的89射孔弹打开销路,成为工厂赖以生存的支柱产品。正是这些不懈的努力新机人经受了转产的严峻考验,奠定了工厂发展的根基。</h3> <h3>张主任感慨的说:“当年在军转民过程中,我们二车间做过气枪弹猎枪弹,所做的“金杯牌”4.5毫米气枪弹还获得了山西省优质产品,我本人还获得QC小组(质量标准化)一等奖呢!”</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山西新建机器厂搬迁至晋中地区(市)榆次市(区)。从大山里走出的新机人既兴奋又陌生,他们默默忍受着生产、生活的双重困难,住窝棚、打零工,但精神不倒,继续发扬军工优良传统,因陋就简,无私奉献,开始了第二次创业。89石油射孔产品不断更新换代,销往胜利、中原、华北、大港、南阳、临盘、大庆、清沙,江汉等各大油田,每年产量达60万发;雷管壳产品年产量达到7000万个。并且厂里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与北京理工大共同开发研制EBM灭火装置取得丰硕成果。在搞好生产生活的同时,新机人以诚实、豁达、热情、乐观等优良品质塑造自身形象,打造企业品牌。一九九二年被省机电厅评为“优胜企业”,一九九四年工厂党委被山西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一九九四年省总工会授子工厂“模范职工之家”称号;二零零一年工厂获山西省“企业景气度调查工作先进单位”;二零零二年总工程师陶志龙同志被评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串串脚印留下闪光的足迹,新机人以昂扬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令魏榆瞩目。</h3> <h3>说到这里,张主任抬手指着厂房说道:“虽说我老家是辽宁人,但是在这里成长,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呐!”<br>当年在“好人好马到三线”的号召下,当时候已是七级钳工的父亲张锦绣带着一家7口来到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对根红苗正的张家来说,来到这里更是一种幸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插队到盘锦的大儿子、大女儿一并招工到了新机厂,全家人又一次团聚,在解决穿衣吃饭的同时,国家对三线厂也有着政策性倾向,过年过节还可以拿到供应的水果、大米、白面,相比之下车鸣峪简直是天堂一般。厂里的学校不仅有子弟,还有附近农村的孩子们,从小的玩伴至今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所以每年新机厂的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回到这里,看旧址访老友,其乐融融。</h3> <h3>谈到厂子搬迁,张主任不无感慨的说:“厂子搬迁肯定是大势所趋,虽说有挑战,很多人下岗再就业,但总体来说每个人发展还是不错的。”<br>厂子搬迁到榆次后,虽说以前的军工产品不再生产,但是老军工的优良传统却始终在新机厂人的血脉中流淌。随着时间的延续,很多下岗的技术工人逐步融入了市场经济的潮流中,他们依靠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在晋中开发区、工业园区成为了骨干,孩子们上学和职工医疗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新机厂的子弟考上了名牌大学,三线职工的三代人也成为了祖国创新建设的新鲜血液。</h3> <h3>环顾四周,指点过去工作战斗的厂子,张主任忧郁的说道:“我们这代人挺感谢那个时代,因为父辈和我们无怨无悔在国家困难的时期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特别对车鸣峪的乡亲们更怀有深深的情感,每到节假日大家都会回来看看,但是每每看到逐步湮没的场景,就有一种悲凉感。这次回来也有想法,想通过自己的关系,看看能不能帮助老乡们做点实事。”<br></h3> <h3>握手告别张庆余主任,回家后又查阅了很多三线建设的资料,掩卷长思,让我感慨万千。现如今,各地都在大力倡导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很多部门却忽略了这些曾经的三线红色基地,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搞旅游甚至还无中生有,不惜捏造一些不靠谱的所谓名人故里、历史传说,动肆就是几十个亿的投资,人造一些仿古建筑和景点。而遍布山西省的几十处三线遗址遗迹,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市化的推进,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坍塌、泯灭和破坏......<br>作为当代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呼吁保护好“三线建设”遗址遗迹,给子孙留下这些红色的回忆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