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秋日,傍晚,斜阳。</h3><h3> 走进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h3> <h3> 我们通常习惯把写作叫作“作文”。</h3><h3> 小学生作文更准确的叫法是“习作”。</h3><h3> 龙应台女士曾经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一次演讲中,用一句德文描述“写作”——“使不被看见的东西被看见。”“不被看见”是“不被你看见”,人的肉眼能看到的范围非常有限,而未经训练的思维,如同肉眼一样,能抵达的区间非常狭窄。</h3><h3> 你看见的,是被允许看到的。</h3><h3> 你读过的,是被精心编辑过的。</h3><h3> 你自以为的思考,其实不过是脑袋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h3><h3> 要想引导学生做一个看得更多、想得更远、写得更好的人,除开广博的深阅读,也要辅助一些切实有效的写作的刻意练习。</h3> <h3> 作文本就是一个言的世界,心的世界和情感的世界,是一个人丰富的精神家园。四(2)班开设“我有一支生花笔”的练笔本,除开协同教材挖掘练笔点,更多的是写自己的事,有高兴、烦恼、悄悄话……练笔本与学生搭建的就是一个与老师、同学精神交往的平台,学生写的每一个文字,都带着温度与暖意,有他们敞亮的思维,心灵的涌动,更有情感的喷发。</h3> <h3> 在学习了第四单元“动物之趣”主题下的丰子恺的《鹅》、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老舍的《猫》《母鸡》之后,将《小古文100篇》中的《猫捕鱼》《猫斗》链接进课堂,采用巧解关键词,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例如:“欲捕食之”和“奋起逐之”中的“之”,“斗于屋上”与前面学习的“种于暮春”,进行对比学习,还进行迁移运用,将“一猫伏缸上”中间加上“于”,变成“一猫伏于缸上”,强化学生理解。更是采用插图激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聚焦猫捕鱼,以及二猫打斗的场面,在学生兴趣盎然地说的基础上教师实现对故事情节的梳理,然后再写下来。</h3> <h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写作教学的“教学建议”有七条:<br></h3><h3> 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2、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3、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4、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5、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6、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
7、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br></h3><h3><br></h3><h3>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丰富练笔的素材与形式,降低难度,激发学生的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扶持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