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山寻踪

米拉山泉

<h3>作者: 丁永林 &nbsp; 在梁山东北16.5公里、东平县城西22.5公里、今东平湖水库二级湖堤南侧、州(城)商(老庄)公路北侧,有一个叫大安山的村庄,现为东平县商老庄乡辖区。据1993年出版的《东平县地名志》,时该村有村民352户,1391人,系半农半渔村。 为什么对大安山“寻踪”?因为在地方史志资料中对大安山的记载多有不实之处,对后人负责的原则决定了有澄清的必要。 1983年出版的《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大安山”下写到:“古大运河自春秋末叶开凿以来,后隋朝、元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展、疏浚和连接工程,至元代经过我县大安山(当时该村属梁山县管辖)。为节制水流,于河上建闸。此处开挖闸基时,挖出巨石,未见根底,遂建闸于巨石之上。此后便命名为‘安山’。该闸落成后,此处便成为水旱交通枢纽,来往商人不断,并定居于此。至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扩建规模越来越大。鉴于当时市容盛大,即被官方命名为安山镇。后更名为大安山”。而1993年出版的《东平县地名志》对“大安山”名称的由来,也转引此说。 先说大运河。众所周知,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虽是隋代贯通的,但其流路并不经过东平湖一带,它是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途经东平湖一带的大运河是元代凿通的,但其流路不经过大安山。 元朝建都北京,命名为大都。京师所需粮饷主要依赖于南方,加之战争之需,物资运输量很大,需发展漕运。元初运路有二:一是通过以洛阳为中心的隋运河,但由于黄河的泛滥,加上年久失修,某些地段已经淤塞,而且路途迂回曲折,运费也高。二是通过海路,经由黄海和渤海进入今海河口再沿潞河(今北运河)北上,这对于古代的木帆船来说,风险又太大,常有触礁沉没之虞。因此,如何将大运河截弯取直,从淮北直接穿过山东进入华北以达大都,成了元政府的当务之急。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特命主管水利工程的都水少监郭守敬前往河北、河南、山东进行调查,查勘一条新的山东运河路线。郭守敬经实地调查和勘察,把山东运河路线定在泗水、汶水与御河之间。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由兵部尚书奥鲁赤主持,引汶、泗水自任城(今山东济宁)开济州河,北至安民山南接济水(大清河),长75公里,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竣工。济州河开通后,江南粮船可直接涉江入淮,经泗水达济宁,循济州河到在安民山南转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到天津,经潞河北上北京。三年后,因入海口沙壅而漕运转海受阻,又不得不从东阿舍舟陆运,经二百余里抵临清入御河水运至北京。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平章政事桑哥,根据寿张县(当时治今梁山县寿张集)令韩仲辉的建议和漕运副使马之贞的计划奏清开挖安山至临清渠,元世祖准奏,次年正月兴工,征丁夫3万,由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和马之贞等主持,至六月告成,元世祖忽必烈亲赐名为“会通河”。 会通河自安民山西南接济州河开渠,将济水拦腰截断,引汶水向西北经由寿张县城东门外,转向北经沙湾(今属河南省台前县)、张秋至东昌(今山东聊城),又转向西北到临清,与御河相接,长125公里。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又命郭守敬开凿通惠河,自通州(今北京通县)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全长80公里。这就是由大都向南,途径东平湖一带的大运河流路,全长1794公里。 由于元运河在东平湖一带的安民山南横截济水又引汶水入会通河为水源,历史上称之为“引汶绝济”。正是这次开挖会通河“引汶绝济”致使济水与汶水交汇屯滞于安山脚下而形成了后来被称为“北五湖”之一的“安山湖”,初时“萦回百里无一定湖界”。 元运河在东平湖一带建有三个节制闸,即寿张闸、安山闸和开河闸,寿张闸在当时的寿张县城东门外,安山闸在“安山湖”西南畔梁山北3.5公里处的今梁山县码头村附近,“寿张闸南至安山闸八里,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一日兴工,五月二十日工毕。安山闸南至开河闸八十五里,至元二十六年建”(见《元史》)。目前在梁山县码头村东已发掘出“会通河碑”,上述史实已真相大白。元代运河通航了102年。 那么,途径大安山村的运河是怎么回事呢? 明初建都金陵(今南京),北方运道作用有所降低,加之黄河频繁泛滥等原因,运河的某些河段常被淤,造成航运中断。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河决原武黑洋山,漫入东平之安山……元会通河亦淤,久不治”。明成祖迁都北京,大规模南粮北运,又成中心议题。永乐初年的运道,“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挽七百里抵卫辉,浮于卫”。因“海运多险,陆挽亦艰”,疏浚会通河,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呼声很高。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济宁同知潘叔正上书,陈复开会通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朝廷采纳,命工部尚书宋礼征民夫16万,疏浚自济宁到临清元代运河。这次重新疏浚运河时,运道自袁口以北东移,利用今东平湖二级湖内的南北走向的“金线岭”高地修筑为运河西堤,至“金线岭”北端今大安山<br></h3> <h3>村附近折向西北经戴庙、十里堡、沙湾接旧河,并且,除了创建了作为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组成部分的柳林闸和十里闸、重修开河闸外,元代的安山、寿张两闸因不在新运道而废,新河道在开河闸以北沿途先后增建了安山(成化十七年)、袁家口(正德元年)、靳家口(嘉靖四年)、戴家庙(嘉靖十九年)等闸。 明代安山闸的修建使这里成了水旱码头,来往商人不断,并定居于此,后来扩建规模越来越大,以至到了清朝光绪年间被官方命名为安山镇。晚清大运河断航后,安山镇因失去“生存”条件而逐渐萎缩,后来又更名为大安山。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为梁山县大安山公社驻地,现为东平县商老庄辖区的一个村庄。 至于“此处开挖闸基时,挖出巨石,未见根底,遂建闸于巨石之上。此后便命名为‘安山’”之说也难以成立,因为在安山闸因运道废止而拆除时发现,闸基和其他节制闸相同,都是紧排的柏木桩,桩下并未发现“巨石”。所以,清蒋作锦在《东原考古录》中说:“安山镇以山得名,镇距山十五里,俗呼镇为安山,原山呼为小安山,名实倒置矣”。 现在想来,元代运河由于“引汶绝济”,致济水与汶水交汇屯滞于安山脚下而形成湖,因湖中有安民山而称为安山湖,在安山湖西南畔运道建闸名安山闸,是“以山得名”,明运河东徙绕安山湖东、北畔而过,在安山湖东北畔重新建闸,而衍用了旧名。如此而已。 关于后来更名为大安山,本源于当地“文人”附会小安山而杜撰的《大安山不大,小安山不小》的传说故事,现将该故事梗概附于后,相信读者自会明辩。 &nbsp; [附] 《大安山不大,小安山不小》故事梗概 &nbsp; 大安山和小安山是梁山境内古运河岸上的一对姊妹山。相传,很久以前大安山比小安山高大的多。大安山高耸入云,瀑布天垂,山泉叮咚,绿草如茵,古木参天。草丛中有白兔,梅花鹿。树林中有蘑菇、木耳。山顶上有红砖绿瓦的庙宇,那是山神爷的住所。山下竹篱茅舍,则是老百姓的家园。这位山神爷可不是木雕泥塑,他和凡人差不多少,只是白胡子很长,能垂到地面,白眉毛也很长,几乎碰着嘴角。别看他拄着根龙头拐杖,可是走起路来轻飘飘地。他不吃不喝,却满面红光,身体很壮实。山神爷心眼很好,保佑着一方百姓安居乐业,他不摆神架子和凡人友好相处。人们都很尊重他,崇拜他。 百姓们靠山吃山,山上有山杏、山桃、山柿子、山葡萄、山栗子,还有山葱、山蒜、山韭菜。妇女们采集,男人们狩猎,人人有吃有穿,日子过得可舒心啦。谁知好境不长,一日狂风大起,刮得天昏地暗,大风刮来了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凶汉。他身边有好些打手,他们管络腮胡子叫老爷。就是这个凶汉霸占了大安山,不准百姓上山谋生。谁违犯他的规矩,轻者吊打,重着杀头。人们没法活下去了,只好求救山神爷。 善良的山神爷答应到老天爷那里替老百姓请命,大伙又有了希望。山神爷架起五色祥云上天了,七天后才回来。老百姓一看,山神爷满身是血,腿也瘸了。都吓呆了。听山神爷说,这个凶汉很有钱,他贿赂了天廷,老天爷责怪山神爷诬告善良,打了四十大板,轰下界来。 百姓们哭了,山神爷劝百姓们不要伤心。他要大家连夜建造船只,到时候自有新的谋生之路。大家自然听信他的话,家家户户都排好了船。一天深夜,只听的一声震天巨响,大安山沉没在水泊里,凶汉和他的打手们都淹死了。白兔、梅花鹿变成了大鱼、小鱼;山菜、山果变成了鸡头米。人们在船上捕鱼、采菱,又过上了好日子,不同的是有原来的靠山吃山变成了靠水吃水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