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长征路(一)走红军走过的路

一杯咖啡

<h3>  2017.10.18,我们五人驾驶一台依维柯改装的房车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从凤城出发。这一天也是党的十九大开幕的日子,是个好日子。</h3><h3> 照片左边两人是老五和他媳妇赵大夫,凤城腾飞口腔医院的老板夫妇,中间是四平的史春雨,移动公司的工会主席,电气工程师,右边两位是我和媳妇丽梅。</h3><h3> 此次红色之旅历经22天,行程11000多公里,跨越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陕西,山西等12省。由于天气和时间的关系没能按原计划从阿坝经夹金山到延安,也是一个遗憾,但也给我们下次再走留下了伏笔。</h3><h3> 这是我人生中开车走的最远,经历最多体会最深的一次旅行,虽已时隔数月仍萦绕心头,今天把一些感受写出来也是留作纪念并愿与朋友们分享。</h3> <h3>  江西是红色旅游的大省,南昌,瑞金,井冈山等都是重要不可分割开来的历史发展脉络,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武装早期成长的摇篮。来到这里认真的看看想想,就知道前辈们是在怎样的艰苦环境下进行着革命斗争,在怎样的恶劣环境中发展壮大的。就知道党旗和国旗是用多少仁人志士的献血染红的。</h3><h3> </h3><h3> 从南昌的八一起义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再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可以看出当时红色苏维埃政权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才知道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h3> <h3>周恩来故居的老井,喝口水,甘醇爽口</h3> <h3>周恩来纪念馆</h3> <h3>周恩来故居的老胡同,南方人叫巷子,驸马巷,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曾住在这里而得名。多有地气的名字,我出生的地方叫烟袋胡同。这差距有多大啊。</h3> <h3>龙窝楼,位于龙窝巷内,因宋太祖赵匡胤曾下榻于此地而得名,与驸马巷相邻</h3> <h3>宋太祖赵匡胤下榻处</h3> <h3>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h3> <h3>朱德故居没进去,赶上星期一,这才知道像这种博物馆类的单位都休星期一,要是能串休就好了,好多游人每天时间安排的都很满,不可能等你上班了再回来看。</h3> <h3>饭店服务员的服装都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了</h3> <h3>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h3> <h3>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h3> <h3>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h3><h3>瑞金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这也与瑞金人民对革命的贡献有着密切联系。瑞金没有评上将军县,(建国后瑞金籍的将军只有13人)但在当时扩红运动中,只有二十四万人口的瑞金县竟有五万多人加入了红军,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时也不到九万人。瑞金籍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牺牲了两万多人,近乎每一里地都躺下了一个瑞金籍的红军战士,这是一种怎样的奉献啊。</h3> <h3>伟大的红军长征从这里出发</h3> <h3>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h3> <h3>中央领导集体开会的地方</h3> <h3>毛泽东在瑞金的旧居</h3> <h3>吃水不忘挖井人</h3> <h3>各地前来井冈山旅游参观的人们,穿上服装,穿越时空,体验一下红军的感觉</h3> <h3>站在井冈山最高峰五指峰远眺</h3><h3> 秋收起义后的战略目标是攻占长沙,但是惨遭重创,起义军损失惨重。在当时的一年多共产党领导的城市起义或暴动有一百多起,绝大多数都失败了,但毛泽东的伟大在于及时调整了方向和路线,从失败中找到了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并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领着剩余部队开赴井冈山,并和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相会合,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八角楼的灯光下,一篇篇重要文献诞生,井冈山的山间小路链接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大路。</h3> <h3>黄昏时的井冈山</h3> <h3>王左和袁文才是井冈山当地的民间武装首领,后参加红军,因为种种原因被错杀,后被平反。</h3> <h3>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旧居,因为天晚了,只能在外面看看。</h3> <h3>正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红色旅游景区游人如织。即对参观游览的人们进行了革命历史教育,又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可谓一举两得。旅游已成为红色老区的重要发展方向,井冈山市已在2017年上半年全部完成脱贫任务。</h3> <h3>在韶山毛泽东塑像前拜祭的游人</h3> <h3>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h3> <h3>在遵义会议会址前照相留念的游客们</h3> <h3>遵义会议纪念馆</h3><h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结束了王明等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毛泽东从此走上了领导岗位,他那卓绝的军事政治才能真正得以发挥。</h3> <h3>贵州茅台镇,红军长征中三渡赤水的渡口</h3><h3>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中采用运动战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也是毛泽东自诩的得意之作。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红军以三万对四十万的悬殊兵力,转战川黔滇边界,穿插在敌重兵集团之间,伺机消灭敌人、调动敌人。一渡和二渡赤水是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三渡和四渡赤水则是为了调动敌人特别是金沙江守敌,当滇军回防昆明之时,红军主力仅凭七条小船用了七个昼夜渡过金沙江,终于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达成了四渡赤水的战役目的,也是红军湘江惨败后取得的重要胜利,对红军部队信心的恢复和长征路线的确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毛泽东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h3> <h3>为了找到这个渡口,我们七渡赤水河,当然现在都有桥了,仅茅台镇前后就看到了三座。</h3> <h3>用赤水河的水泡脚解除旅途疲劳</h3> <h3>金沙江虎跳峡大峡谷</h3> <h3>泸定桥,十三根铁索横亘大渡河东西两岸,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风云。当年康熙皇帝御赐桥名将大渡河误认为是当地的另一条河-泸水河,定,寓意安定,故钦定为〈泸定桥〉。这也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地。当中央红军几万人集结在安顺场大渡河边时,蒋介石自信的预言:红军必将重蹈太平天国石达开之覆辙。同样的被围追堵截,同样的恶劣环境,同样的季节和地理位置,历史悲剧真的能重演吗?当十七勇士驾独舟冲到对岸并和后续部队占领岸边阵地时,危机并未解除。西岸的前头部队两天一夜急行军240里赶到上游的泸定桥,23勇士在战友的掩护下,徒手攀爬在摇晃的铁索上向对岸桥头堡冲击,前面是枪林弹雨,火墙密布的敌防线,身下是波涛汹涌,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夺桥之难,之险难以描述。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夺取了对岸的桥头阵地,保证了主力部队安全渡河,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将红军消灭在大渡河南岸的美梦。</h3> <h3>因为前面阿坝地区下雪了,听说塞车很厉害,我们临时决定就不再往前走了,剩下一段路留在明年再走,总之长征路我们肯定是要走完全程的,最后到延安。</h3><h3>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