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h3><h3>肩负着民族期望的中国工农红军,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条条江河,穿越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出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都有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献出生命……那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那一幕幕震山河、撼人心的历史画面,至今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h3><h3>红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产生了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军队、伟大的奇迹。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擎起的熊熊革命火炬,一直在华夏儿女的心头燃烧、延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份绝密情报促使红军踏上长征路</b></h1><h3><br /></h3><h3>1934年10月,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历经一年多苦战,未能打破敌人的第5次"围剿",被迫走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h3><h3>决定红军长征的因素固然很多,鲜为人知的是,有一份绝密情报,及时促使党的临时中央做出战略大转移的决策。</h3><h3>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庐山秘密召开军事会议,在第5次"围剿"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兵力部署,并在他的德国顾问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策划下,制订了一个彻底"剿灭"中央红军的"铁桶计划"。<br /></h3><h3>该计划准备集结150万大军、270架飞机和200门大炮,"分进合击""铁壁合围":以瑞金为目标,各部队实行向心攻击,在距瑞金150公里处形成一个大包围圈。然后每天攻击前进5公里后就修筑碉堡工事,严密进行火力配系,在瑞金四周构建起30道铁丝网和火力封锁线,断绝交通,封锁红军的一切信息和物资来往,最后将红军主力压迫到狭小范围进行决战。<br /></h3><h3>为防止红军突围,还计划配备1000辆军用卡车快速运送部队实施机动截击,以求在一个月内将中央苏区的红军彻底歼灭。为隐蔽作战企图,蒋介石用12个师的先头部队在大包围圈尚未完成前,全力在苏区四周抢占地盘,迷惑红军。<br /></h3><h3>蒋介石对这份"铁桶计划"抱有极大期望,他非常自信地发表讲话说:"剿共大业,毕其功于此役!"该计划内容繁多,文件加起来有几斤重。内有国民党军的"剿匪"总动员令、各部队战斗序列、兵力部署、进攻路线、作战时限安排以及作战图表和蒋介石的"剿匪守则"等等。每份文件上都打有"绝密"字样,并编排了序号,所有官员必须按收件人编号签字领取文件,保密措施十分严格。<br /></h3><h3>然而就在会议结束的当晚,"铁桶计划"的全部绝密材料就落到了共产党手中。<br /></h3><h3>冒险提供情报蒋介石做梦也想不到,"铁桶计划"如此之快就被共产党全部掌握,更想不到送出这一"天"字号机密的人,竟是他任命不久的国民党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br /></h3><h3>莫雄(1891-1980年),广东英德县人。早年毕业于陆军讲武堂,参加过著名的黄花岗起义、护国讨袁、讨伐陈炯明和北伐战争,富有正义感,被尊称为"莫大哥"。</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晚年莫雄</span></h3> <h3>北伐结束后,莫雄被蒋介石以少将参议的虚衔剥夺军权,部队遭到缴械遣散。极度不满的莫雄,曾两次参与张发奎反蒋行动。</h3><h3>1930年,他通过宋子文在财政部谋个闲差,赴上海时遇到原所部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员刘哑佛,经其介绍认识了中共党员项与年,并与中共领导周恩来、李克农建立了联系。他曾几次提出入党请求,经党组织说服继续留在党外工作。</h3><h3>1934年1月,莫雄应国民党第2路军总指挥薛岳所邀到南昌帮助工作,经昔日好友、时任南昌行营秘书长杨永泰举荐,出任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h3><h3>到任前,莫雄赶回上海与中共党组织秘密磋商,将项与年等十余名地下党员作为"袍泽部下",安排在专署保安司令部任职。正是在此任上,莫雄做了一件关乎中国革命命运的大事。</h3><h3>同年7月,蒋介石的"铁桶计划"出炉,并于9月在庐山牯岭召开军事会议,安排部署具体实施方案,莫雄也奉命参会。等军事会议一结束,莫雄就带着全套"铁桶计划"回到专署保安司令部。</h3><h3>经过反复思考,莫雄冒杀身毁家之险把整个"铁桶计划"交给中共联络员、保安司令部机要秘书项与年。</h3><h3>莫雄焦急地对项说:"你赶快交给你们的上级,万万不可耽搁!"项与年接过这份关系到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绝密情报,异常感动地对莫雄说:"莫大哥,谢谢你!我代表共产党感谢你!红军不会忘记你!"</h3><h3>项与年拿到情报,立即找来地下党员刘哑佛、卢志英商量,决定由项与年本人亲自负责送出情报,因为项与年会讲客家话,过关卡比较隐蔽。</h3><h3>3人连夜用密写药水把情报上的敌兵力部署、火力配系、进攻计划、指挥机构设置等要点逐一密写在四本学生字典上,将作战图用透明纸描摹下来,直到天色吐白才将整个"铁桶计划"密写完毕。</h3><h3>接着又对沿途敌情进行分析,选择了一条较为快速安全到达苏区的路线:由南昌乘车到吉安,进入泰和,再从山区直插兴国、于都到达瑞金。随后,项与年便装扮成教书先生出发了。</h3><h3>这里要对项与年作个介绍。他原名项廷椿,福建连城县人。1927年,项与年被调入中央特科"红队"。1928年8月,中革军委秘书白鑫叛变投敌出卖中共领导彭湃等人后,一直躲在国民党情报处长范争波家中。正是项与年带领4名队员昼夜守伏,将终于露头的白、范二人击毙。 此时的项与年已近不惑之年,地下斗争经验非常丰富。</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项与年</span></h3> <h3>进入泰和山区后,项与年发现敌情远比预想的严重。每个村子都驻有进剿的敌军,所有进出苏区的道路都被严密封锁,发现可疑之人立即逮捕。项与年见状只得在山林中穿行露宿,以少量干粮和野果山泉充饥。</h3><h3>经过多天的艰难跋涉,项与年变得胡子拉碴、骨瘦如柴,当他到达兴国后,发现敌人封锁更加严密,几乎每个村子都修有碉堡,各山头路口均有岗哨,青壮年一接近,就立刻被当作"赤匪侦探"抓走。项与年只好再回山里寻求时机。</h3><h3>时间不等人,心急如焚的项与年终于想出一计,他心一横,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一连敲下4颗门牙。</h3><h3>第二天,他的双腮严重肿胀,面部变得狰狞吓人,头发像蒿草一样蓬乱,衣服也早已被荆棘挂得破烂不堪,完全成了一个蓬头垢面、让人厌恶的老叫花子。他忍着疼痛将4本密写字典藏在满是污秽的袋子里,上面放着乞讨来的发馊食物,赤着双脚下山了。</h3><h3>沿途敌军哨兵见了,很远就捂住鼻子将他赶走。项与年终于混过了敌人层层哨卡,于10月7日到达瑞金,在沙洲坝找到了党的临时中央。</h3><h3>当周恩来、李克农接过项与年的绝密情报时,几乎认不出眼前站的老叫花子就是相熟的老部下,感动之情无以言表。</h3><h3>在听完项与年汇报后,马上命令红军作战情报部门立即将4本密写字典复原成文字图表,认真进行分析研究。</h3><h3>当"铁桶计划"被临时中央"三人团"(李德为军事指挥、博古为政治决策、周恩来负责督促执行军事计划)传阅后,他们惊诧之余立刻意识到中央红军面临极度危险,如不采取断然措施,就会很快陷入敌军重围之中。</h3><h3>这时中革军委又收到前方战报:敌军已攻击到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会昌一线,我战略要地古龙岗已被敌完全占领,整个中央苏区仅剩下瑞金、于都、长汀、宁都、会昌5座县城,红军在各个方向频频告急。</h3><h3>情况表明,敌"铁桶计划"正在一步步实施。临时中央负责人深感形势严峻,必须抢在敌"铁桶"尚未合拢前,迅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h3><h3>而在此之前,临时中央也已意识到在内线打破敌人"围剿"已无可能,为此中革军委曾命令红7军团、红6军团、红25军先行北上西征(也是最早开始长征的红军部队),并发出"猛烈扩大红军3万"的口号,充实主力部队,为红军战略转移做准备。</h3><h3>经过对敌"铁桶"计划和当前敌我态势的分析,临时中央仓促做出决定,以中革军委名义发布战略转移的行动命令。</h3><h3>10月8日,红军地方部队奉命接替各线防御,主力向兴国、于都、瑞金地区集结。</h3><h3>11日,红军总司令部及直属部队编组成第1野战纵队,中央机关为第2野战纵队,并成立以项英、陈毅为首的中央分局率地方部队留下坚持游击战争。周恩来还利用关系与西线国民党陈济棠部达成了秘密借路协议。</h3><h3>10月16-18日,紧急集结在于都境内的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分别从4个渡口渡过于都河,于10月21日发起突围战役,踏上了"西征"--即后来的长征之路。</h3><h3>在中央红军突围走后的第10天,按照"铁桶计划"推进的敌军先后占领了宁都、长汀、会昌等地,当兵临瑞金城下时才得知道红军主力早已转移。</h3><h3>正在北平协和医院住院的蒋介石接到报告后,气得暴跳如雷,知道一定有人走漏消息,连假牙都顾不得戴就立马赶回南昌查办此事。但他直到逃往台湾时,也没弄清究竟是谁向共产党提供了情报。</h3><h3>由于当年的绝密情报仅限于临时中央极少数人知道,而战略转移又仓促匆忙,就连毛泽东等许多领导人事先都不清楚,导致以后的党史文献也很少提及此事。但党和人民并没有忘记莫、项二人的功勋。</h3><h3>毛泽东后来知道此事时,曾称赞这份"四角号码情报"功绩是巨大的,解放后他还特意叮嘱南下广东的叶剑英要找到莫雄安排好他的工作。</h3><h3>1956年国庆节,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克农上将,又委托项与年将莫雄接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叶剑英元帅代表党中央设宴招待两位功臣,称赞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上演的电影《英雄无语》,就是专门描写他们的这一历史功勋。</h3> <h3>这次获取情报的主角莫雄,1935年调任贵州毕节专员兼保安司令,后来因帮助红军贺龙部安全通过辖区被蒋介石以"通共"罪投入监狱,保释出狱后改任广东南雄县长,又将被囚的近百名共产党释放出狱。抗战爆发后出任7战区第2挺进纵队司令、韶关专员等职。解放后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1980年2月病逝。</h3><h3>项与年后随军长征,途中受党派遣前往香港、上海从事情报工作。抗战期间回到延安,后转战到东北,历任松江省建设厅厅长,辽宁省工业厅、监察厅副厅长,辽宁省政协委员等职务,1978年10月病逝,终年84岁。</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辽宁工作的项与年</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 /></span></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长征前夕部分红军将领合影</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红军长征高清路线图1</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四曲胜利凯歌 一部英雄史诗 </b><br /></h3><h3><br /></h3><h3>●各根据地红军长征开始与结束时间、出发与到达地、途经省份、行程</h3><h3><br /></h3><h3>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h3><h3> 出发日期:1934年10月10日 </h3><h3> 出发地点:江西瑞金等地 </h3><h3> 途经省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 </h3><h3> 行程:25000里 </h3><h3> 到达地点:陕西吴起镇 </h3><h3> 到达日期:1935年10月19日 </h3><h3> 历时:12个月 </h3><h3><br /></h3><h3>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 </h3><h3> 出发日期:1934年11月16日 </h3><h3> 出发地点:河南罗山何家冲 </h3><h3> 途经省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 </h3><h3> 行程:近10000里 </h3><h3> 到达地点:陕西延川永镇 </h3><h3> 到达日期:1935年9月15日 </h3><h3> 历时:10个月 </h3><h3><br /></h3><h3>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 </h3><h3> 出发日期:1935年5月 </h3><h3> 出发地点:四川彰明、中坝、青川、平武 </h3><h3> 途经省份:四川、西康、甘肃、青海 </h3><h3> 行程:10000余里 </h3><h3> 到达地点:甘肃会宁 </h3><h3> 到达日期:1936年10月9日 </h3><h3> 历时:19个月 </h3><h3><br /></h3><h3> 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 </h3><h3> 出发日期:1935年11月19日 </h3><h3> 出发地点:湖南桑植六家坪和水獭铺 </h3><h3> 途经省份: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青海、陕西 </h3><h3> 行程:20000余里 </h3><h3> 到达地点:甘肃将台堡 </h3><h3> 到达日期:1936年10月22日 </h3><h3> 历时:12个月</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红军长征高清路线图2</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红军长征高清路线图3</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军长征部队序列</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及</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领导人、著名将领长征时的年龄</b></h1><h3><b><br></b></h3><h3>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h3><h3>1、 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h3><h3>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 博 古 27岁</h3><h3>中央政治局委员 张闻天 34岁</h3><h3>中央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41岁</h3><h3>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 朱 德 48岁</h3><h3>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 周恩来 36岁</h3><h3>中央政治局委员 陈 云 29岁</h3><h3>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 28岁</h3><h3>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刘少奇 36岁</h3><h3>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邓 发 28岁</h3><h3>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凯 丰 28岁</h3><h3>红军总参谋长 刘伯承42岁</h3><h3>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h3><h3>司令员 叶剑英 37岁</h3><h3>政 委 陈 云 29岁</h3><h3>第一梯队 司令员兼政委 彭雪枫 27岁</h3><h3>第二梯队 司令员兼政委 罗 彬(后为何长工)</h3><h3>第叁梯队 司令员兼政委 武 亭(后为李维汉)</h3><h3>第四梯队 司令员 陈 赓 31岁</h3><h3>政 委 宋任穷 25岁</h3><h3>3、 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h3><h3>军团长 林 彪 28岁</h3><h3>政 委 聂荣臻 35岁</h3><h3>政治部主任 罗荣桓 32岁</h3><h3>参谋长 左 权 29岁</h3><h3>政治部宣传部长 邓小平 30岁</h3><h3>保卫局局长 罗瑞卿 28岁</h3><h3>第一师(下辖第1、2、3团)</h3><h3>师长 李聚奎 30岁</h3><h3>政治部主任 谭 政 27岁</h3><h3>第1团 团长 杨得志 24岁</h3><h3>第2团 政委 邓 发 24岁</h3><h3>第二师(下辖第4、5、6团)</h3><h3>政委 刘亚楼 23岁</h3><h3>第4团 团长 耿 飙 24岁</h3><h3>政委 杨成武 20岁</h3><h3>第5团 政委 赖传珠 24岁</h3><h3>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h3><h3>师长 彭绍辉 28岁</h3><h3>政委 肖 华 18岁</h3><h3>4、 红叁军团(下辖第4、5、6师。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h3><h3>军团长 彭德怀 36岁</h3><h3>政 委 杨尚昆 27岁</h3><h3>李富春 34岁</h3><h3>参谋长 邓 萍 26岁</h3><h3>第四师</h3><h3>师长 张宗逊 26岁</h3><h3>政委 黄克诚 32岁</h3><h3>第五师</h3><h3>师长 李天佑 20岁</h3><h3>政委 钟赤兵 20岁</h3><h3>第10团 政委 杨 勇 22岁</h3><h3>第11团 政委 张爱萍 24岁</h3><h3>政治处主任 王 平 27岁</h3><h3>第12团 政委 苏振华 22岁</h3><h3>5、 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h3><h3>军团长 董振堂 39岁</h3><h3>政 委 李卓然 35岁</h3><h3>参谋长 陈伯钧 24岁</h3><h3>第十叁师 政委 朱良才 34岁</h3><h3>6、 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h3><h3>中央代表 刘少奇 36岁</h3><h3>军团长 周 昆</h3><h3>政 委 黄 苏</h3><h3>参谋长 张云逸 42岁</h3><h3>7、 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h3><h3>军团长 罗炳辉 31岁</h3><h3>政 委 蔡树藩</h3><h3>参谋长 郭天民 29岁</h3><h3>注:</h3><h3>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出发时人数为8万6千人,到达陕北只剩约7千人,大约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h3><h3><br></h3><h3>二、红二方面军(下辖红二、六军团)</h3><h3>总指挥 贺 龙 38岁</h3><h3>副总指挥 肖 克 26岁</h3><h3>总政委 任弼时 30岁</h3><h3>副总政委 关向应 32岁</h3><h3>参谋长 李 达 29岁</h3><h3>8、 红二军团(下辖第4、5、6师)</h3><h3>军团长 贺 龙(兼)</h3><h3>政 委 任弼时(兼)</h3><h3>副政委 关向应(兼)</h3><h3>参谋长 李 达(兼)</h3><h3>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 31岁</h3><h3>第四师(下辖第10、11、12团)</h3><h3>第五师(下辖第13、14、15团)</h3><h3>师长 贺炳炎 21岁</h3><h3>第六师(下辖第16、17、18团)</h3><h3>政委 廖汉生 23岁</h3><h3>第18团 政委 余秋里 20岁</h3><h3>9、 红六军团(下辖第16、17、18师)</h3><h3>军团长 肖 克 26岁</h3><h3>政 委 王 震 26岁</h3><h3>参谋长 谭家述 25岁</h3><h3>政治部主任 夏 羲</h3><h3>第十六师(下辖第46、47、48团)</h3><h3>第十七师(下辖第49、50、51团)</h3><h3>第十八师(下辖第53团)</h3><h3>注:</h3><h3>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湘西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10月22日至宁夏的兴隆镇、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11个月,行16000里,转战湘、鄂、川、黔、滇、康、青、甘、宁、陕共10省。进行大小战斗100多次。出发时共21000人,剩13300余人。 </h3><h3><br></h3><h3>叁、红四方面军(下辖第4、9、30、31、33军)</h3><h3>军政委员会主席 张国焘 37岁</h3><h3>总指挥 徐向前 33岁</h3><h3>副总指挥 王树声 29岁</h3><h3>政委 陈昌浩 28岁</h3><h3>政治部副主任 傅 钟 34岁</h3><h3>10、 红四军(下辖第11、12、13师)</h3><h3>军 长 王宏坤 25岁</h3><h3>副军长 许世友 29岁</h3><h3>政 委 周纯全 29岁</h3><h3>第11师 师长 陈再道 25岁</h3><h3>第12师 师长 张才千 23岁 </h3><h3>11、 红叁十军(下辖第88、89、90师)</h3><h3>军 长 程世才 22岁</h3><h3>政 委 李先念 25岁</h3><h3>政治部主任 李天焕 22岁</h3><h3>12、 红31军(下辖第91、92、93师)</h3><h3>军 长 王树声(兼)30岁</h3><h3>13、 红九军(下辖第25、27师)</h3><h3>政 委 詹才芳 27岁</h3><h3>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 26岁</h3><h3>14、红叁十叁军(下辖第97、98、99师)</h3><h3>军 长 王维舟 47岁</h3><h3>注:</h3><h3>1935年5月上旬,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向西策应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8日同一方面军在会宁地区会师。历时近1年半,曾叁过草地,转战川、康、甘3省。 出发时为8万余人,剩33000人。</h3><h3><br></h3><h3>四、红二十五军(下辖第223、224、225团、手枪团)</h3><h3>军 长 程子华 29岁</h3><h3>副军长 徐海东 34岁</h3><h3>政 委 吴焕先 27岁</h3><h3>注:</h3><h3>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离开鄂东北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9月于陕北延川县与陕北红军会师。历时10个月,转战豫、鄂、陕、甘等省,行程近万里。出发时人数为2980多人,与陕北红军会师时为3400余人。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征中党的几次重大抉择</b></h1><h3><b><br /></b></h3><h3>党中央在红军长征期间做出的几次重大抉择,对于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h3><h3><br /></h3><h3>一、结束左倾错误</h3><h3>【背景】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指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根据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蒋介石举重兵围追堵截,企图彻底消灭红军和共产党,而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指挥又使红军屡屡陷于十分被动与危险的境地。</h3><h3>【事件】为解决事关党和红军命运的最紧迫的军事指挥问题,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此次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左倾主义的错误领导,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h3><h3>【影响】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另外,遵义会议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自此走向成熟,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正确的领导。</h3><h3><br /></h3><h3>二、坚持北上方针</h3><h3>【背景】1935年6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到达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根据国内形势及川西和川西北的地理、经济、人文等因素不利于红军建立根据地等情况,中共中央提出了北上的方针。但是,领导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却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产生悲观情绪,提出南下川、康边的方针,想偏居一隅、逃避革命。</h3><h3>【事件】为消除分歧,党中央6月26日在懋功县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制定了两军共同北上的战略方针。张国焘在会上也表示同意北上,但实际上仍想避敌主力、南下川康。同时,他看到一方面军减员严重,衣衫褴褛,装备不足,而自己领导的四方面军有8万余人,枪多势大,于是政治野心勃然膨胀,企图以枪指挥党,窃夺党的最高领导权。</h3><h3>中共中央识破了张国焘的用意,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有原则的斗争。在其后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上,都坚持了北上的决策。张国焘在企图落空后,一意孤行,阴谋胁迫中央。中共中央当机立断,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单独北上。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继续坚持北上方针。会后,北上红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党中央的率领下于当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h3><h3>【影响】北上方针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党中央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实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h3><h3><br /></h3><h3>三、转变政治路线</h3><h3>【背景】长征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推动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疯狂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如何联合尽可能多的力量进行抗日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h3><h3>【事件】为挽救民族于危亡,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决定实行战略策略的转变。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把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抉择,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还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立了以打通抗日路线为中心任务,以山西和绥远为红军行动和发展苏区的主要方向。此后不久,红军发起了东征战役。</h3><h3>【影响】瓦窑堡会议的决定,顺应了当时国内的形势,解决了遵义会议未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经过大力实践,党与东北军和杨虎城十七路军形成了西北抗日大联合的局面,在华北和上海等地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同全国各地一些地方实力派建立了联系,他们都表示愿意与共产党联合抗日,从而初步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大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势,也为党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红军取得长征的完全胜利创造了条件。</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征中的重要会议</b></h1><h3><b><br /></b></h3><h3>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县城召开的通道会议</h3><h3>1934年12月18日在贵州省黎平召开黎平会议</h3><h3>1934年12月31日-1935年1月1日在贵州省瓮安县召开猴场会议</h3><h3>1935年1月15-17日在贵州省遵义召开遵义会议</h3><h3>1935年2月在云南省扎西(今威信)召开扎西会议</h3><h3>1935年5月12日在四川省会理召开会理会议</h3><h3>1935年6月26日在四川省懋功以北召开两河口会议</h3><h3>1935年7月21-22日在四川省黑水县泽盖乡芦花村召开芦花会议</h3><h3>1935年8月4-6日在四川省松潘县毛儿盖的沙窝寨(今血洛)召开沙窝会议</h3><h3>1935年8月20日在四川省松潘县毛儿盖召开毛儿盖会议</h3><h3>1935年9月2日在四川省若尔盖县巴西乡召开巴西会议</h3><h3>1935年9月12日在甘肃省迭部县俄界(即高吉)召开俄界会议</h3><h3>1935年9月27日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榜罗镇会议</h3><h3>1935年10月22日在陕西省赤安县吴起镇召开吴起镇会议</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共历史上的三个"三人团"</b></h1><h3><b><br /></b></h3><h3>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成立过三个"三人团":长征前夕为准备实行战略大转移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长征途中,为解决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自发形成了由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组成的"中央队三人团"和遵义会议后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与长征前夕的三人团有根本区别的新"三人团"。</h3><h3><br /></h3><h3>长征前夕的"最高三人团"</h3><h3><br /></h3><h3>1934年4月底广昌战役失败后,中央苏区的形势日趋恶化,苏区内的人力、物力消耗巨大,红军坚持内线作战打破敌军"围剿"已经十分困难,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红军撤离中央苏区。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委托李德草拟了《五、六、七三个月战略计划》,并将突围决定向共产国际请示。6月25日,共产国际复电同意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在实施战略转移前,为了作好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6月间,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秘密主持筹划战略转移。</h3><h3><br /></h3><h3>"三人团"是准备长征的中共中央最高领导集团,掌管中央和红军的最高权力。其内部分工是:政治上由博古负责,军事上由李德负责,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行。从分工可以看出,博古和李德是真正的决策核心,周恩来只是一个"管事成员"。博古时任临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他代表中央领导军委工作"。李德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顾问,博古由于不懂军事,只好完全依靠李德,把军事指挥权让给这个外国人。李德实际上取得了军事上的最高指挥权。</h3><h3><br /></h3><h3>当时,"三人团"虽属一临时性的组织,但实际上是统一指挥苏区党、政、军、民一切事务的最高领导集团,亦称"最高三人团"。自从成立了"三人团",中央政治局和1931年11月25日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告成立的中革军委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对重大政治和军事问题的决策权。从此时至长征初期,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再也没有开过会,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的成员也被排斥在外,一切均由"三人团"说了算。正如1944年11月13日,博古在延安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时所谈到的:"长征军事计划,未在政治局讨论,这是严重政治错误……当时‘三人团’处理一切。"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决定取消"三人团",博古和李德失去了对红军的最高指挥权。</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李德 博古 周恩来</span></h3> <h3>长征途中的"中央队三人团"</h3><h3><br /></h3><h3>长征途中,为解决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自发形成了反对最高三人团在五次反"围剿"和西征以来的错误军事路线的"三人团",亦称中央队"三人团"。</h3><h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撤出苏区被迫走上长征的道路。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团以及后方机关人员共8.6万人,开始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实行战略大转移。按战斗序列,中央红军组成两个纵队。中央、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组成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和第二野战纵队。第一野战纵队代号"红星纵队",第二野战纵队代号"红安纵队"。"红星纵队"是党和红军首脑机关,"野战军西征"的指挥部。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编在第一纵队,故又称"中央队"。</h3><h3><br /></h3><h3>长征出发时,王稼祥因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被敌机炸伤,弹片还在肚子里,所以只好坐担架随队行动。毛泽东由于患疟疾大病初愈,体虚血亏,走路极为吃力,也配了一副担架,于是同王稼祥走在了一起。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身体稍好,主要靠马行军。但早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后,张闻天对李德的军事指挥就发生了怀疑。长征出发后,"他从沉痛的教训中认识到王明路线的错误和毛泽东同志主张的正确","毅然参加了反对王明路线的斗争"。在行军途中,三人有机会经常接触,议论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队三人团"。"中央队三人团"是在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错误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它对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和圆满成功起了重大作用。</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三人团画像</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遵义会议雕像</span></h3> <h3>遵义会议后的新"三人团"</h3><h3><br /></h3><h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省的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揭发和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央最高三人团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并改组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增选毛泽东为中央常委,取消长征初期的"三人团",仍由最高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h3><h3><br /></h3><h3>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仍然处于敌军的围追堵截之中,行军作战的被动局面并未扭转。如何指挥部队打仗,粉碎敌人进攻,仍然是中共中央紧迫的中心工作。2月5日,在云、贵、川交界的鸡鸣三省一带,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同时被撤销。由于长征战事频繁,必须临机决断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复杂的战争形式和环境,避免在紧急的军事行动中因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而贻误战机,毛泽东提议成立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1935年3月17日,红军长征途经赤水河畔川黔交界处的陈福村时,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三人指挥小组",集中领导军事,加强作战统一指挥。以"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在新三人团中,实际上以毛泽东为主,"在重要问题上,大都是毛泽东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这表明遵义会议确立的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实际领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在当时战争环境中,新"三人团"是代表党中央领导军委工作的最重要的领导机构,是全权指挥军事的极具权威的统帅部。新"三人团"的成立改变了领导方式,彻底清除了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军事错误的影响,确保了党在遵义会议后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从而保证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征中的八大会师</b></h1><h3><b><br /></b></h3><h3>各路红军的会师,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大事件,是革命力量的会合和团聚,是战略转移的胜利,它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破产。红军长征中,到底有几次会师?一般认为六次会师(图表),不过研究考证还应加上两次会师:重溪会师和将台堡会师。</h3><h3><br /></h3><h3>第一次会师: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会后红三军恢复了红二军团番号,此后这两支部队从未分开过,一直到达陕北与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h3><h3><br /></h3><h3>第二次会师:1934年11月,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军在江西重溪会师。北上抗日先遣队同闽浙赣苏区的红10军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h3><h3><br /></h3><h3>第三次会师: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与自己的部队会师。</h3><h3><br /></h3><h3>第四次会师: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在陕西永坪会师。并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是中国工农红军在西北大会师的前奏。</h3><h3><br /></h3><h3>第五次会师:1935年11月,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在陕西甘泉会师。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漂泊一年多的中央终于可以安家落脚了。</h3><h3><br /></h3><h3>第六次会师: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h3><h3><br /></h3><h3>第七次会师:1936年10月,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h3><h3><br /></h3><h3>第八次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将台堡会师。</h3><h3><br /></h3><h3>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地完成了1934年秋开始的战略大转移的历史任务,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聚歼红军阴谋的彻底破产,极大地推动了正在蓬勃发展的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b></h1><h3><b><br /></b></h3><h3>长达两年的长征中,红军共进行了近600次战役战斗,师以上规模约120次。其中重要战役、战斗有: </h3><h3>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战役,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战斗,腊子口战斗,吴起镇战斗,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等; </h3><h3> 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乌江战斗,乌蒙山回旋战役,甘南战役等; </h3><h3>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等; </h3><h3>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庾家河战斗,四坡村战斗等; </h3><h3> 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一起进行的包座战斗; </h3><h3> 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一起进行的岷洮西战役; </h3><h3> 红二十五军和西北红军一起进行的劳山战役等。</h3><h3><br /></h3><h3>红军长征中的战役战斗取得了歼灭与击溃敌军数百个团,毙伤敌军数万人,俘敌少将以下官兵2.4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数万支、骡马2000多匹的辉煌战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征著名战斗敌我力量对比</b></h1><h3><b><br /></b></h3><h3>湘江战役:敌40余万人,红一方面军8万余人,敌我对比为5:1。此战役激战一周,红军损失近5万人。 </h3><h3>四渡赤水:敌150个团30余万人,红军3万余人,敌我对比为10:1。</h3><h3>强渡大渡河:敌10万余人,红军3万余人,敌我对比近4:1。</h3><h3>百丈关之战:敌20余万人,红四方面军8万余人,敌我对比约2.5:1。此战红军毙敌1.5万人,自损近万人。</h3> <h1><b>我军史上级别最高的战斗:7位元帅200名将军参战</b></h1><h3><br /></h3><h3>四渡赤水是共和国的三任国家主席,十大元帅中的七位曾参加了这场战斗,还有200名将军参战 ,是毛主席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h3><h3>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三渡、四渡赤水,突破天险,摆脱敌人,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h3><h3>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为保存有生力量,毛泽东主席等人决定放弃去湘鄂川黔边境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避免了中央红军遭致覆灭的危险。</h3><h3>而四渡赤水,是我党有史以来参战人员"级别"最高的一场战斗——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和国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彪、张爱萍,十大元帅中的七位——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以及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共和国元勋,200余位将军悉数参战。</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征中牺牲的中高级干部</b></h1><h3><b><br /></b></h3><h3>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所编《红军长征(综述·大事记·表册)》一书提供的名单,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当中,营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左右。另据军史研究专家统计,长征中牺牲的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包括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曹德清、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师长余永寿等;在战斗中牺牲的军职干部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等人。</h3><h3><br /></h3><h3>部分牺牲名单:</h3><h3>邓萍:红3军团参谋长兼红5军军长,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即长征中牺牲的最高级军事将领。</h3><h3>吴焕先:第25军政治委员</h3><h3>余天云 第31军军长</h3><h3>罗南辉 第5军副军长</h3><h3>王绍芝 红一方面军后方司令部司令员</h3><h3>胡廷铨 原红10军代政委</h3><h3>夏 曦 第6军团政治部主任</h3><h3>李伯选 第33军政治部主任</h3><h3>魏 赤 原江西军区参谋长</h3><h3>曾中生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h3><h3>龙 云 第6军团第18师师长</h3><h3>洪 超 第3军团第4师师长</h3><h3>程翠林 第5军团第34师政治委员</h3><h3>王光泽 黔东独立师师长</h3><h3>陈树湘 第5军团第34师师长</h3><h3>陈金泉 原补充师师长</h3><h3>刘世浩 第3军团新兵师师长</h3><h3>曹德清 第3军团第6师师长</h3><h3>余永寿 第四方面军第10师师长</h3><h3>丁先华 第四方面军某师师长</h3><h3>陈子谦 原升钟寺独立师政治委员</h3><h3>何立池 第9军第25师政治委员</h3><h3>王德安 第33军第99师政治委员</h3><h3>李志英 第3路游击师政治委员</h3><h3>徐 策 川滇黔游击纵队政治委员</h3><h3>王友钧 第四方面军第10师师长</h3><h3>戴 奇 原第1军团第3军第10师政治委员</h3><h3>余泽鸿 川滇黔边游击纵队政治委员</h3><h3>刘干臣 川滇黔游击纵队司令员</h3><h3>刘 杞 第四方面军独立师政治委员</h3><h3>陈友寿 第31军第93师师长</h3><h3>吴正卿 第6军团第17师师长</h3><h3>韩家松 第31军第91师师长</h3><h3>马 骏 大金川独立第2师师长</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自右至左)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合影</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邓小平与部分政治工作干部在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在旬邑县的合影</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数字看长征</b></h1><h3><b><br /></b></h3><h3>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h3><h3><br /></h3><h3>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县城100余座。</h3><h3><br /></h3><h3>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h3><h3><br /></h3><h3>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h3><h3><br /></h3><h3>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途中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牺牲,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h3><h3><br /></h3><h3>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h3><h3><br /></h3><h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254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其中元帅9位,大将8位,上将48位,中将157位。 长征开始时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36.5岁,8位大将31.7岁,48位上将25.9岁,157位中将23.8岁。 </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到达陕北的红二方面军一部合影</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征经过的地方 </b></h1><h5><b><br /></b></h5><h3> 江西 </h3><h3> 瑞金市 兴国县 石城县 于都县 会昌县 安远县 信丰县 赣县 大余县 崇义县 德兴市 玉山县 遂川县 </h3><h3><br /></h3><h3> 福建 </h3><h3> 长汀县 宁化县 连城县 永安市 大田县 尤溪县 延平区 古田县 闽清县 闽侯县 福州市 连江县 罗源县 蕉城区 福安市 周宁县 寿宁县 浦城县 </h3><h3><br /></h3><h3> 广东 </h3><h3> 南雄市 仁化县 乐昌市 连州市 </h3><h3><br /></h3><h3> 湖南 </h3><h3> 桂东县 汝城县 资兴市 宜章县 桂阳县 新田县 宁远县 蓝山县 道县 城步苗族自治县 绥宁县 通道侗族自治县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临武县 桑植县 张家界市 永定区 安化县 溆浦县 新化县 涟源市 冷水江市 永顺县 龙山县 隆回县 洞口县 芷江侗族自治县</h3><h3><br /></h3><h3> 广西 </h3><h3> 灌阳县 全州县 兴安县 资源县 龙胜县</h3><h3><br /></h3><h3> 贵州 </h3><h3>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松桃苗族自治县 黎平县 施秉县 剑河县 石阡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榕江县 瓮安县 遵义市 湄潭县 赤水市 习水县 毕节市 仁怀市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兴义市 江口县 大方县 黔西县 赫章县 盘县</h3><h3><br /></h3><h3> 重庆 </h3><h3> 城口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綦江县黔江区</h3><h3><br /></h3><h3> 云南 </h3><h3> 威信县 镇雄县 沾益县 麒麟区 马龙县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官渡区 嵩明县 五华区 富民县 武定县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元谋县 宣威市 会泽县 东川区 盘龙区 禄丰县 楚雄市 南华县 牟定县 姚安县 大姚县 祥云县 宾川县 鹤庆县 香格里拉县 丽江市 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h3><h3><br /></h3><h3> 四川 </h3><h3> 古蔺县 叙永县 珙县 兴文具 会理县 西昌市 冕宁县 石棉县 汉源县 天全县 荥经县 芦山县 宝兴县 名山县 雅安市 邛崃市 小金县 金川县 马尔康县 理县 黑水县 汶川县 茂县 松潘县 若尔盖县 阿坝县 红原县 壤塘县 沪定县 康定县 道孚县 炉霍县 甘孜县 色达县 德格县 白玉县 巴塘县 得荣县 乡城县 稻城县 理塘县 雅江县 丹巴县 新龙县 阆中市 苍溪县 剑阁县 旺苍县 广元市中区 梓潼县 江油市 安县 北川县 平武县</h3><h3><br /></h3><h3> 青海 </h3><h3> 班玛县</h3><h3><br /></h3><h3> 河南 </h3><h3> 新县 光山县 罗山县 桐柏县 方城县 嵩县 栾川县 卢氏县 淅川县</h3><h3><br /></h3><h3> 湖北 </h3><h3> 郧西县 郧县</h3><h3><br /></h3><h3> 甘肃 </h3><h3> 镇原县 西峰区 庆城县 合水县 华池县 环县 两当县 宕昌县 礼县 成县 康县 徽县 静宁县 崆峒区 泾川县 崇信县 灵台县 华亭县 通渭县 渭源县 陇西县 临洮县 岷县 漳县 会宁县 靖远县 武山县 秦安县 甘谷县 秦州区 麦积区 迭部县 临潭县 康乐县</h3><h3><br /></h3><h3> 宁夏 </h3><h3> 西吉县 隆德县 固原市 彭阳县 同心县 盐池县 海原县</h3><h3><br /></h3><h3> 陕西 </h3><h3> 洛南县 丹凤县 镇安县 柞水县 蓝田县 商州市 山阳县 佛坪县 洋县 长安区 户县 周至县 留坝县 延川县 吴起县 甘泉县 子长县 志丹县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征之最</b></h1><h3><b><br /></b></h3><h3>●长征中最重要的领导机构――"三人团"。</h3><h3>●长征第一支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h3><h3>●最先开始长征的部队――红六军团 </h3><h3>●长征出发第一渡――于都河渡口 </h3><h3>●长征出发第一山――瑞金云石山</h3><h3>●长征经历的第一仗――新田之仗 </h3><h3>●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h3><h3>●长征翻越最早的雪山――红桥雪山</h3><h3>●长征翻越最高的雪山――党岭山</h3><h3>●长征翻越雪山最多的部队――红二、六军团</h3><h3>●长征经过的最大草原――四川松潘草地</h3><h3>●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过草地</h3><h3>●长征中女同志最多的部队――红四方面军,共有红军女战士2000多名</h3><h3>●长征中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 </h3><h3>●长征中最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h3><h3>●长征中兵员最年轻的部队――少共国际师 </h3><h3>●长征中建立的首支地方革命武装――苗族游击队</h3><h3>●长征首支正规女兵部队――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 </h3><h3>●长征路过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龙胜县 </h3><h3>●长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贵州。</h3><h3>●长征中建立的首个红色政权――遵义县革命委员会 </h3><h3>●长征中冲破的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江西安远、信丰之间</h3><h3>●长征经历最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h3><h3>●长征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仗――遵义战役 </h3><h3>●长征最后一仗――华家岭战斗</h3><h3>●长征一天内行军最远的路程——飞夺泸定桥,一天紧急行军240里</h3><h3>●长征减员最多的部队――红一方面军,从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时不到8000人</h3><h3>●长征中打落的第一架敌机――1935年3月叶荫庭打落的第一架敌机</h3><h3>●长征中攻克的最后一道险关――腊子口</h3><h3>●长征走得最远的部队――中央红军 </h3><h3>●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部队――红二十五军 </h3><h3>●长征最后到达会师地的部队――红二方面军的前锋部队 </h3><h3>●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徐特立 </h3><h3>●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向 轩 </h3><h3>●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蔡 畅 </h3><h3>●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h3><h3>●长征途中第一个生孩子的女红军——曾玉</h3><h3>●长征中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 超</h3><h3>●长征中牺牲的最高级军事将领——邓萍</h3><h3>●长征期间牺牲的最高首长――方志敏</h3><h3>●长征中走出的第一位"开国女将"――李 贞 </h3><h3>●长征中参加红军的第一位国民党人士――周素园先生</h3><h3>●唯一参加过长征被授予将军军衔(少将)的外国人――洪水</h3><h3>●长征红色标语第一人――刘瑞龙。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共留下大小石刻标语15000余条。由刘瑞龙亲自策划和撰写的,至今仍保存着4000余条。 </h3><h3>●长征烈士第一县――江西省兴国县,共牺牲12038人, 相当于每一公里的长征路上,都有一名兴国儿女化作的生命路标</h3><h3>●最早使用"长征"一词的人――朱德。"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h3><h3>●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陈云以"廉臣"化名在国外公开发表的《随军西行见闻录》</h3><h3>●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个长征报告——陈云《在共产国际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情况的报告》(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五曰)、施平《英勇的西征》(一九三六年春)</h3><h3>●世界上首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英国迪克·威尔逊撰写的《一九三五年长征》</h3><h3>●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在英国出版的一部回忆录 《神灵之手》</h3><h3>●最早记述长征的作者――范长江</h3><h3>●中国第一篇公开长征真相的报道——范长江在《大公报》连续发表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h3><h3>●系统介绍长征的经典连载报道——杨定华《雪山草地行军记》(1936年12月)、《由甘肃到山西——抗日人民红军北上长征的后一阶段》(1937年7月)</h3><h3>●国内最早详细介绍长征全程的文章——幽谷(原名董健吾)的《红军长征记》(又名《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 </h3><h3>●外国记者最早采访长征将士的口述史诗——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h3><h3>●第一部关于长征的话剧、电影——同名话剧、电影《万水千山》</h3><h3>●唯一全面反映整个长征历史的纪念馆——甘肃省会宁县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征中的外国人——洪水</b></h1> <h3>洪水,越南人,1906年出生。1925年来到中国投身革命,进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他既是唯一的经历了中国人民军队从建军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并直接致力于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外国人,又是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评定军衔时,唯一被授予将军军衔(少将)的外国人。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征中的年长者——周素园</b></h1> <h3>周素园,1879年出生于贵州毕节,清朝末年贡生。1936年1月,红军二、六军团从湖南进入贵州。他和贺龙等进行思想交流,深受启发,真诚恳求要跟红军走到底,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解放后曾任贵州省副主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征中的少数民族战士——天宝</b></h1> <h3>天宝,又名桑吉悦希。1917年出生于四川阿坝马尔康。十二三岁时入寺庙当"扎巴"(小喇嘛)。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来到阿坝,他毅然报名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藏族战士。解放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征中走出的女将军——李贞</b></h1> <h3>有着"开国女将"之称的李贞,1908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6岁当童养媳,1926年参加革命,长征中任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55年,作为惟一的女性,李贞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26对夫妻</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央红军三十二位女人的长征)</b></h1></b><h3><br /></h3><h3>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人们对这32位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的情况所知不多,特别是她们分别与谁结为夫妻,更是不甚了解。根据解放后仍健在的当事人的回忆,依据所搜集到的资料,将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26对革命夫妻(包括长征到达瓦窑堡后结婚的)简介如下。另外四位女红军的简介,则附在文后。还有二位因史料无记载而空缺。</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矗立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雕塑《长征中的女红军》</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左起陈琮英、蔡畅、夏明和刘英</span></h3> <h3>1、蔡畅和李富春:1923年,蔡畅和李富春在法国结婚。蔡畅(1900—1990),湖南湘乡(今湖南双峰)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两广区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等职。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陕甘省委统战部长、中共中央妇委书记等职。1949年春当选为全国妇联主席。建国后,长期担任全国妇联主席和名誉主席。1975年和1978年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90年9月11日病逝。李富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重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中共第七至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1975年1月9日病逝。</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蔡畅,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长征中,在军委第二纵队政治部民运部工作。</span></h3> <h3>2.邓颖超和周恩来:1925年8月8日,邓颖超和周恩来在广州结婚。邓颖超(1904—1992),原籍河南光山,生于广西南宁。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秘书长等职。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央机要科科长、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妇女组织委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委委员、中共中央南方局妇委书记等职。1945年起任中共中央妇委副书记、代理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至第三届全国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第四和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十一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中纪委第二书记。中共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二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92年7月11日病逝。周恩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邓颖超,1934年10月,带病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3.康克清和朱德:1929年,康克清和朱德在井冈山结婚。康克清(1911—1992),江西万安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第二届候补执行委员。长征时曾任红四方面军党校总支书记。到陕北后,曾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主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解放区战时儿童保育会代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妇联常委、第三届副主席、第四和第五届主席、名誉主席,并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和主席等职。1978年后连续当选为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1992年4月23日逝世。朱德,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康克清与朱德。康克清,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span></h3> <h3>4.贺子珍和毛泽东:贺子珍和毛泽东于1928年6月举行婚礼,地点是在江西永新县夏幽区澧田乡塘边村。贺子珍(1910—1984),江西永新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永新县委负责人之一、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吉安党委妇委、妇女协会组织部长。1927年在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上井冈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参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928年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工作。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7年冬去苏联治病和学习,1947年8月回国。建国后在浙江省杭州市妇联工作。1979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4月19日逝世,终年七十四岁。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贺子珍和毛泽东。贺子珍,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5.刘英和张闻天:1936年6月,刘英和张闻天在瓦窑堡(今陕西子长县)结婚,刘英(1905—2002),原名郑杰,湖南长沙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苏区少共福建省委书记、少共中央局组织部长等职。长征时先后担任三梯队政治部主任、中央地方工作部科长等职。1935年11月起任陕北少共中央局宣传部长、延安中央秘书处处长兼张闻天机要和政治秘书等职。1945年10月,随张闻天赴东北开辟根据地,先后任中共合江省委组织部长、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辽东省委组织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外交部部长助理等职。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地撤销党内外职务。"文革"中和张闻天一起遭到林彪、"四人帮"的迫害,被"监护"达十年之久。1978年后,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等职。于2002年8月26日逝世。张闻天又名洛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刘英,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6.刘群先和秦邦宪:1928年5月,刘群先和秦邦宪(博古)在苏联莫斯科结婚。刘群先(1907—1941),原名刘琴仙。江苏无锡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5月回国后在上海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1933年9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原职。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长征时任中央红军妇女队队长、干部休养连工作组长。到陕北后,继任全总女工部长。1937年12月任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1938年,随秦邦宪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工作。1939年因病赴莫斯科治疗。1941年失踪,生死不明。秦邦宪又名博古。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9月起为中共临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同王明一起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刘群先,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7.李坚真和邓振询:1935年,李坚真和邓振询在瓦窑堡(今陕西子长县)结婚。李坚真(1907—1992),广东丰顺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时任干部休养连政治指导员。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妇女部部长、苏南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华中分局民运部副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是中共第八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在中共十二大上被选为中顾委委员。1992年逝世。邓振询(1904—1943),江西兴国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办事处主任等职。抗战爆发后奉命南下参加组建新四军工作,并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1939年调任中共皖南特委书记。1940年起,历任中共苏皖区委书记、苏南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江南区委副书记、苏南区行署副书记等职。1943年8月3日牺牲于江宁禄口高桥渡口。</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49年3月25日李坚真与毛泽东。李坚真,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8.李伯钊和杨尚昆:1929年,李伯钊和杨尚昆在苏联莫斯科结婚。李伯钊(1911—1985),重庆人。笔名戈丽。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孙逸仙劳动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闽西苏区、中央苏区从事宣传工作。参加长征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中共北方局宣传科长、中共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北京市委文委书记、北京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剧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著有话剧《战斗的夏天》、歌剧《长征》、小说《女共产党员》等。杨尚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李伯钊和杨尚昆。李伯钊,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9.钱希钧和毛泽民:1926年,钱希钧和毛泽民在上海结婚。毛泽民,毛泽东的二弟。1938年2月,受党中央派遣化名周彬,到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3年9月27日被敌人秘密杀害。</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钱希均,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党支部书记兼会计科科长。</span></h3> <h3>10.陈慧清和邓发:1929年10月,陈慧清和邓发在香港结婚。陈慧清(1909—1983),广东番禺人。长征到陕北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粮食部仓库主任、粮食调剂局主任。1948年出席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省总工会副主席等职。邓发(1906—1946),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陈慧清,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span></h3> <h3>11.廖似光和何克全:1930年,廖似光和何克全在广州结婚。廖似光(1911—2004),原名廖娇。广东惠阳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时随干部休养连行动。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工交部副部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7月2日逝世,享年九十三岁。何克全(1906—1955),又名凯丰。江西萍乡人。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建国后,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中央马列学院院长。</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廖似光,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随干部休养连行动。到达陕北后,任共青团中央巡视员。</span></h3> <h3>12.谢飞和刘少奇:1935年12月,谢飞和刘少奇在瓦窑堡结婚。谢飞(1913—2013),原名谢琼香。海南文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中随干部休养连行动。和刘少奇结婚后改名谢飞。1939年先后到鄂豫皖区党委、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1940年与刘少奇分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妇联常委、华北革命大学三部副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主任、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文革"中,被关押六年。粉碎"四人帮"后任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和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中央人民公安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顾问。2013年2月14日逝世,享年101岁。刘少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谢飞,1934年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13.周越华和贺诚:1928年秋,周越华和贺诚在上海结婚。周越华(1904—1977),湖北广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广州起义。曾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交通总站秘书。1932年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总卫生部兵站医院政委、卫生学校政治处主任。长征中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四方面军卫生学校政治处主任。到陕北后曾入延安抗大、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6年后任华北军区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卫生部计划检查局副局长、监察室主任。贺诚(1901—1992),四川三台(今射洪)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195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周越华,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10月到达陕北保安。</span></h3> <h3>14.金维映和李维汉:1934年,金维映和李维汉在江西瑞金结婚。金维映(1904—1941),原名金爱卿,浙江岱山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到中央苏区后改名为金维映,并先后担任中共于都县和胜利县的县委书记,长征时任干部休养连党支部书记。到达延安后,曾任"抗大"第四大队女生区队长、陕北公学生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938年被组织送往苏联治病,同年5月抵达苏联莫斯科。1940年年底,病情加重,住进莫斯科一家医院进行治疗。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不幸死于战乱之中,时年三十七岁。李维汉(1896—1984),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并任全国政协秘书长、政务院秘书长、国家民委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是中共第四、第六、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顾委副主任。</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金维映,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15.王泉媛和王首道:长征途中,王泉媛和王首道在遵义经特批结婚。王泉媛(1913—2009),原名欧阳泉媛。江西吉安人。王首道(1905—1996),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交通部部长、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是中共第七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王泉媛,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9月,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任红四方面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奉命西渡黄河,参加了西路军的艰苦征战。</span></h3> <h3>16.李桂英和戴元怀:1931年,李桂英和戴元怀结婚。李桂英(1911—1997),原名李桂红。江西寻乌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粤赣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长征时任总卫生部担架连政治指导员。1935年2月被调入川南游击纵队。1936年12月,在云南扎西(今威信)水田寨战斗中被俘,被关进重庆"反省院"。1937年9月经营救出狱。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部科长,军区军事工业工会组织部部长、政治部主任,山东青岛疗养院副院长。"文革"中,以"叛徒"罪名被开除党籍,蒙冤十载。1978年7月恢复党籍。戴元怀(1909—1935),字安澜。江西泰和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旋入党。参加长征时任红八军民运部长。1935年,进驻云南扎西后,中央决定组成中共川南特委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戴元怀被任命为特委组织部长、川南游击纵队组织部长。同年3月,部队在珙县大石盘与川军黄锦章团展开激战,戴元怀亲率通讯班,掩护部队突围,弹尽援绝,同全班战士牺牲于观音井。 </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李桂英,1934年10月,参加</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中央红军</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长征</span></h3> <h3>17.危秀英和钟赤兵:1935年12月,危秀英和钟赤兵在瓦窑堡结婚。危秀英(1910—2005),江西瑞金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时在干部休养连当"政治战士"。到陕北后任中共陕北省委妇女部部长。建国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妇委书记、全国妇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华南农垦总局副局长、江西省政协常委等职。钟赤兵(1914—1975),建国后任中央军委民航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政委、贵州省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国防科委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h3><h3><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危秀英,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在干部休养连当"政治战士"。</span></h3> <h3>18.谢小梅和罗明:1931年,谢小梅和罗明在厦门结婚。谢小梅(1913—2006),福建龙岩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春任中共闽粤赣特委组织部干事,后到汀州福建省委秘协处工作。长征途中因罗明负伤被留在黔北,曾两次被捕两次脱险。抗日战争时期,同罗明回到广东大埔,曾担任小学教员。1947年和罗明去新加坡。1949年秋返回广州大埔,在侯云山区妇联担任秘书。新中国成立后,被调到广州,先在省民委工作,后在省民族学校当图书管理员,曾在百货公司广州采购站从事过工会工作。1981年,中共广州市委批准为其恢复党籍,党龄从1930年8月算起,按老红军由退休改为离休。2006年7月2日逝世,享年九十二岁。罗明(1909—1987),因拥护和贯彻毛泽东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1933年被作为"罗明路线"的代表遭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批判。建国后,历任南方大学副校长、广东民族学院院长、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谢小梅和罗明。谢小梅,1934年10月加入中央红军长征行列。</span></h3> <h3>19.钟月林和宋任穷:1935年12月12日,钟月林和宋任穷在瓦窑堡结婚。钟月林(1915—2009),江西于都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长征到陕北后,正式转为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在云南省保育院工作,1954年在中央组织部从事档案工作,后到沈阳中共中央东北局担任机要秘书。曾任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8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宋任穷(1909—2005),湖南浏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后任中顾委副主任。</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钟月林,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正式转为中共党员。</span></h3> <h3>20.吴富莲和刘晓:1933年7月,吴富莲和刘晓结婚。吴富莲(1912—1937),福建上杭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4月后任闽粤赣省委妇女部长。长征时任红军野战医院政治处干事。1935年10月调至红四方面军,担任妇女独立团第一团政委。1936年7月,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妇女先锋团政委。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被任命为红军西路军妇女先锋团政委。10月下旬,妇女先锋团随西路军渡过黄河西征。1937年3月,妇女先锋团主动要求担负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的重任,在戈壁滩上,与敌人浴血拼杀了三天三夜。吴富莲负伤被俘后,视死如归,最后吞针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五岁。刘晓(1908—1988),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组织部长、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兼组织部长。1955年任中国驻苏联大使。1963年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党委书记。1967年4月至1968年3月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后遭受残酷迫害。1979年出任外交部顾问。是中共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顾委委员。1988年病逝。</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吴富莲,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21.杨厚珍和罗炳辉:1927年春,杨厚珍在赣州和罗炳辉结婚。杨厚珍(1908—1977),江西瑞金人。1929年11月,跟随罗炳辉参加吉安起义,从此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中因敌机轰炸负伤。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罗炳辉随红九军团留在红四方面军,南下转战川康边;杨厚珍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文化部体育用品工厂当过厂长。1977年因病去世。罗炳辉(1897—1946),云南彝良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病逝。</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杨厚珍,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22.李建华和罗若遐:1934年8月,李建华和罗若遐在瑞金结婚。李建华(1915—1946),原名涂秀根。江西高安人。1930年参加红军。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到红四方面军工作。后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1936年7月继续长征北上。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随红军总部到达陕北。1946年任合江省佳木斯市区委书记。罗若遐(1907—1988),又名岳夏。湖南浏阳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通信部副部长,解放军军事学院通信联络教授会主任,高等军事学院通信联络教授会主任、战略教研室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李建华,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23.曾玉和周子昆:1928年,曾玉和周子昆在井冈山结婚。曾玉(生卒年不详),湖南宜章人。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随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出发时,因怀有身孕,被留在苏区,但她随后又追上部队。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曾玉随中央红军先期到达陕北。1938年到新四军工作。1940年,她在护送孩子回湖南老家寄养时,据说在归队途中失踪,下落不明。周子昆(1901—1941),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在泾县茂林蜜蜂洞被叛徒杀害。</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曾玉,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24.刘彩香和毕占云:1935年,刘彩香在长征途中的毛儿盖和毕占云结婚。刘彩香(生卒年月不详),后改名刘彩霞。江西赣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中共会昌县委妇女部巡视员、县委妇女部部长,中共粤赣省委妇女部部长。长征进入遵义后,她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军区子弟学校校长,20世纪60年代初病故。毕占云(1903—1977),四川广安人。1927年在湘军任营长。1928年率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刘彩香,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25.邱一涵和袁国平:1929年,邱一涵和袁国平结婚。邱一涵(1907—1956),湖南平江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时随干部休养连行动,后因袁国平患病又随红三军团行动,任军团卫生部党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军区机关党委书记、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监察委员会书记。1956年11月2日病故,终年四十九岁。袁国平(1906—1941),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41年1月12日,在"皖南事变"中突围时牺牲,时年仅三十五岁。</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邱一涵,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大学政治教员,中共陇东特委妇女部部长。</span></h3> <h3>26.吴仲廉和曾日三:1930年6月,吴仲廉和曾日三在井冈山结婚。吴仲廉(1908—1967),湖南宜章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湘南起义后随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曾任红四军前委秘书和红军学校教官。1932年任中央苏区女子义勇队政治指导员。长征时在干部休养连任秘书,后随红五军团编入红四方面军。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随军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艰苦征战。被俘后,由张掖押到青海西宁,后押送到南京"反省院"。不久,由周恩来营救出狱,并返回延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文革"初期,以"叛徒"罪名被隔离审查,1967年1月19日含冤去世。粉碎"四人帮"后被平反昭雪。曾日三(1904—1937),又名曾日山。湖南宜章人。1928年4月随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起任红四军军部秘书、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红三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福建军区政委。长征时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路军后,红五军团改番号为红五军,曾日三任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被编入张国焘指挥的左路军并作为前锋部队。因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维护红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后被调到红九军任政治部主任。后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九军代政委。西路军失败后率200余人突围,艰苦转战在祁连山区。1937年4月27日在红柳园子遭国民党军包围,最后被俘而壮烈牺牲,时年三十三岁。</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吴仲廉,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附录:</h3><h3><br /></h3><h3>27.危拱之(1905—1972),原名危玉辰。河南信阳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广州起义。后任中共河南省委妇女科科长。1929年6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2月回国后不久到达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兼机关俱乐部主任等职。长征时在军委干部团担任总务科科长。到达陕北后任人民剧社社长、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长、信阳抗日挺进队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赤峰市委书记、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妇女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因病长期休养。1972年2月8日逝世。1937年,32岁的危拱之在延安与40岁的叶剑英结婚。</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危拱之和叶剑英。危拱之,1934年10月加入中央红军长征行列。</span></h3> <h3>28.邓六金(1912—2004),福建上杭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上杭中心县委妇女部部长,福建省委妇女部部长等职。1934年初入瑞金中央党校学习。长征时在干部休养连。到陕北后,任中共庆阳中心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妇女部巡视员、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妇女部巡视员、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保育院院长等职。1953年由上海调往北京,曾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理事等职。2004年逝世。邓六金1938年12月在西安同曾山(长征时在江西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务部部长等职)结婚。</h3><h5><br /></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邓六金,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29.甘棠(1910—1971),曾用名阚思颖、阚士英。四川南溪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任交通员。1930年起任中央苏区党的交通总站秘书、中央局妇女部秘书。遵义会议后,调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妇女科当科员。1935年3月,奉命到新组建的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政治部任党总支书记等职。1936年12月,在云南扎西(今威信)水田寨战斗中被俘。出狱后经由潘汉年与罗世文接上组织关系。1938年冬任中共川康特委妇委书记。1940年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时受到审查。建国后,任中共重庆市委妇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妇委副书记、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文革"中惨遭迫害。1971年11月28日病逝。</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甘棠,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30.萧月华(1911—1983),广东大埔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8月,被调到江西瑞金,在少共中央局担任收发员。1937年5月在延安正式转为中共党员。1938年任陕甘宁地委妇女部长。后任承德市区委书记、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劳动调动科科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公路局养路处副处长、省交通厅办公室主任等职。1983年身患癌症,因医治无效于同年11月3日逝世。萧月华1933年由组织安排,同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奥地利人)在瑞金结婚。长征到延安后不久与李德离婚。</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萧月华,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长征中的女战士于1949年在北京合影(第一排左起:刘英、陈琮英、戚元德、周月华、危秀英;第二排左起:邓六金、甘棠、吴仲廉、李坚贞、李贞、廖似光、蔡畅)</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东评价长征</b></h1> <h3>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