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十年来,从大选小职员到华人候选人助选义工,我亲身感受到我们移民拔土移根,易地移
栽,虽然遭遇“水土不服”,基本是成功移植,并且欣欣向荣地生长,我想把自己的观感与
众位移民分享,回顾前瞻,为的是我们可以走向更大的自由空间。
1. 连任容易入围难
今届共有 86 名华裔在大多伦多地区竞逐市长,区域议员,市议员及教育委员席位,人数打破历届纪录,较 2014 年 65 名华裔参选还要多出 21 人。不过相较上届 16 人当选,成绩略为逊色,今届能够成功夺得席位的华裔有 15 人。有评论指出,由于今届市选多伦多市议会议席由以往 47 席大减至 25 席,因此不少选区都面临现任市议员互相厮杀竞争的窘境,让新秀更难出头,最终 25 席中,仅有 3 人乃首次进入市议会。本届真正新秀只有25 选区 Jennifer McKelvie,19 选区Brad Bradford 和 23 选区 Cynthia Lai (封赖桂霞)。前联邦新民主党党魁林顿之子迈克林顿(Mike Layton),在市中心选区成功当选市议员连任。身为继母的前国会议员和前市议员 Olivia Chow(邹至蕙)曾为他发挥在华人中的影响,组织义工到华人长者大厦中动员并带领耆老到投票站投票。福特的侄子迈克福特(Michael Ford),在多伦多西北选区 “福特王国” (Ford Nation)中心区域当选市议员。道格福特提出削减市议席的计划,令选举出现很多变数,经济压力便是其一。报名参加第23 选区的华裔候选人迟月(Maggie Chi)说,重新划分选区后,新选区将较原来大一倍,竞选经费便要加码,平均可能去到 8 万至 9 万元,对一些来自草根的参选人来说,无可否认,财政有一定压力。连任者可以调动更广泛的人脉资源,贵戚可以继承政治遗产,中产支出更大的竟选费用,这些都增加了竞选壁垒和加剧了竞争的不公平性,新人很难胜出。
2. 分票不关输赢事
多伦多教育委员会有九人连任,十三人新当选,13 选区 JAMES LI(李忻洲),共获得 8,340 票胜选,令人惊讶的是,本区得票排名第二位的是 Cathy Reid 4432 票,她是位白人退休人士,只有发展终身教育政纲方面,她提 JAMES LI(李忻洲),Shawn Lin 和 Siham Rayale所没有提出的想法,其他方面可以说默默无闻,结果还有较好的支持率,Shawn Lin 在华人社区中积极竞选也只获得第三名 3245 票,而异常活跃的 Siham Rayale 屈居第四 2670票,甚至 Maria MonteroRios 都在候选人说明会不露面,不显山露水的候选人竟然也赢得 1530 票。说明很多说英语的选民都在密切关注选举这件事,只是方式不同,更不像华裔助选人那样积极上门游说和到处插牌寻求关注和支持罢了。
寻求在多伦多市第 17 选区竞逐市议员的 CHRISTINA LIU(刘燕),最终以 7552 票不敌竞逐连任该选区市议员的高雪莉(Shelley Carroll),高雪莉以 10,554 票当选。在开票尚未有结果前,刘燕已坦言对能够击败高雪莉信心不大,她说毕竟对手在该选区盘根深厚,要动摇她实在有相当难度,但她仍感谢义工及朋友们,在整个竞选期间的支持。选举之后,有人归结刘燕失利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竞选对手强大和华人竞选对手分票等原因,实际上,自由党候选人 Ken Lister 3,410 票,华人保守党候选人史蒂文 Chen 2,095 票,只有刘燕,Ken 和 Steven 三人的选票加起来才能赢过高雪莉 10,554 票。而且 Ken 也存在与高雪莉同党竞争两人分票的挑战局面。选民不是吃瓜的傻瓜,他们会比较,这就要求 1. 候选人能提出独特的、与大多数选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纲和措施。2. 候选人要了解主要对手的强项与弱项。3. 候选人要了解选民的构成和选民的反馈。4. 候选人能够出招让不同的族裔选民都出票。5. 候选人能够对付竞争的明枪暗箭。这样优秀的候选人就要有一个人才聚集的助选团队,以便及时调整战略,稳扎稳打,确保争先,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怕对手的分票与抹黑吗?同时也要清楚,就算不分票,那些选票就肯定是你的吗?</h3><h3>另外,多市议员候选人封赖桂霞在士嘉堡北(Scarborough North)23选区胜出。封赖桂霞(Cynthia Lai)得票 5,589 张,其主要对手迟月(Maggie Chi)得票 4,137 张,两者相差 1,452 票。另一位华人候选人 James Chow 得票 1487 张。多伦多第 23 选区是一个华裔居聚的重镇。迟月担任本区原任市议员李振光的助手达 5 年之久。此次她出战,也获得李振光的支持。李本人主持了迟月竞选办公室的开张。封赖桂霞自然也非等闲之辈。在过往的 30 多年里,一直从事多伦多地产事业,曾任多伦多地产局主席,为该局 9 年来首位及唯一华裔女主席。在上届选举中封赖桂霞曾败北给李振光,如今重振旗鼓,大获全胜。据维基百科介绍,高雪莉是从七年银行柜员起步,今年六月省选羽铩而归,如今又东山再起。胜败乃常事,刘燕,迟月和封赖桂霞这些妇女的选举经历说明,在这个民主国家,只要有才干肯努力,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
3. 文宣助选各有招,蓝色风暴难再现
今年六月安省大选,Don Valley North 选区保守党候选人柯文彬遥遥领先选举获胜,华人社区鼎力支持,文宣助选,掀起蓝色风暴,如今高雪莉红党势力在市选中卷土重来,真可谓彼此共存,相互制衡,轮流坐庄。文宣助选各有奇招,教委新当选的新人 Yalini Rajakulasingam 在 Ward 21 (Scarborough North)雏鹰新啼,尽管她除了获得南亚族裔的大力支持外,她在竞选网站首页上赫然写着雅利尼的中文音译名字以博得华人青睐。再如,Ralph Thornton Community Centre 中文译作华顿社区中心,在十月十七日举办候选人与居民见面会,茶点招待与会者,每位候选人走到前面发表简短政纲介绍演说,然后,十个候选人各有一个桌台,选民自行选择与哪位自己感兴趣的候选人交谈和提问,有的候选人的摊位上人摆设详细的施政措施说明书,分门别类放置在相应的透明口袋中,便于随时拿取,有人摆上电视,把政纲做成幻灯片连续播放,这样候选人自己避免重复自己的讲话,随时可以与人攀谈。社区中心还有一面民主墙,中心把市民事先提交的问题归类,然后把它们总结出来,放在墙上,候选人或打印自己的回应信,或手书回答的问题,然后放在墙上供人参观。候选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泛性,组织材料的能力,游说与表达的能力等等,一览无余。最令人难忘的是:候选人非常注重表达自己在市府中为本区能争取到多少细化的利益项目,这是在第 17 选区的三次见面会上不曾见到的。当时 Paula Fletcher 与 Jennifer Story 双双站在一起,发言并不出众,只是看到她的材料显示 Paula Fletcher 中文名叫方卓怡,NDP 的前党魁 Jack Layton 的遗孀邹至蕙为她背书推荐。加国无忧网和星岛日报都对今年东区唐人街强强对决做了相应的报道。明报报道东区华商会两位会长曾经在 2014 年市选时就都大力支持她。遗憾的是华顿社区中心早早发出信息,邀请各界人士参加见面会,并写明,若需要翻译,提前报名便于社区中心可以安排提供这种服务,然而笔者第一个到会,直到结束,好像没看到华人身影。选举揭晓 Paula Fletcher与 Jennifer Story 分别在市府和教委双双连任。总的观感:社区搭台,居民自觉配合,大佬背书,官官相护,互相提携,候选人务实,选民成熟。</h3><h3>尽管各位候选人都分别使用邮寄传单,传统媒体广告,YouTube,twitter,Facebook,WeChat 和自已的网站等工具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与施政纲领,在居民见面会和社区烧烤会上,他们也频频亮相,从提前选举到正式选举这两个星期,大小干道上的赤、橙、蓝、绿各色宣传牌亮眼夺目,都成为一街景,唯独在我们周围的街区却看不到多少市长庄德利的宣传牌,他的文宣团队是舆论界的专业人士担纲主理,读者只要在网络接触这位市长大名,数字化,个性化的文章就会源源不段地涌到眼前,即时应答式发送。市政府理事会和利益相关者关系部主任 Luke Robertson 出任助选经理。选举过程是,动静不大,效果奇好,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相比而言,17 选区的华人团队的构成是亲友团外加学生军为主体,采用 retail politics 方式争取选票,像零售商业一样,用一对一的方式,一票一票地去争夺。17 选区的华人推手目前还处于苦干和技术初级阶段,从夏到秋,辛苦积累。</h3><h3><br></h3><h3>4. 大选活动显民情
在 17 选区(Don Valley North)四万户居民具投票资格,居榜首的高雪莉赢得10,554 票当选市议员,该区实际总共出票 26,099 张,多伦多第23选区(Scarborough North)市议员候先人封赖桂霞、迟月和周廷驹三人加在一起总共得 11,213票,该区总共出票 20,688 张,在 14 选区(Toronto Danforth) Paula Fletcher以16,468票赢得连任,她的对手 Mary Fragedakis 曾经是过去 29 区市议员,她都获得了 10, 201 票。该区总共出票 38,959 张,对于华人选区增大,而白人选票却在流失,四十左右以下的白人青年都不热衷这个选举游戏了,也可以这样想正是他们对华人候选人的的缺乏了解,降低了这部分人群的出票率,这也是对未来华人候选人的挑战。在华顿社区中心的民主墙上就写明了福特并区以后一位市议员平均为十万个居民代言,这样怎么能更好地反映民意?反映了居民用心,表达民意的关切心情,强强对决,选民密切参与,选票流失相对较少,反过来说,为什么 14 选区居民出票率较高?这里我不想写网上都查得到的没区历史人口总数和居民构成的信息,单看华社区中心在十月二十五日为孩子们举行的万圣节庆祝中,就有一项游戏活动是儿童们玩投票选举游戏。民主意识就是这样寓教于乐又润物无声般地渗透给了下一代。也折射了一个社区的民风民情。<br></h3><h3>今后华人选举仍然是任重道远。华人社区中一方面已经出现 JAMES LI(李忻洲)和迟月这样的移二代的从政者,另一方面,华人群体还需要一段时间学习消化和吸收当地文化,不过可以乐观地断言,无论是在这里长大的华裔伍冰枝还是移民封赖桂霞,他们是一个折射:华人不会永远是人轻言微的少数族裔,今后会涌现出更多领军人物,愿华人和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和睦共存。一个优秀的文化必是在一个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体系中发扬壮大。<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