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黄陂区中小幼名师培养工程高级研修班第二阶段</h3><h3> 幼儿园组学习与思考集萃</h3> <h3> 2018年10月27日,周六。</h3><h3> 清晨5:00,持续五天工作后,依旧得早早起床,因为,我们中小幼名师培养工程高级研修班第二阶段的学习,即将开始!</h3><h3> 秋风送爽,7:00就有学员来到集合地点;在规定时间内,大家陆续到达。</h3><h3> 几许期待、小小兴奋、更多忐忑……在黄陂区教师进修校李小翠主任和陈丽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乘上了大巴。</h3> <h3> 9:20,在酒店放下行李,甚至来不及办理入住手续,一行50余人,就匆匆奔向位于桂子山脚下,美丽的华中师范大学内武汉华大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开始了本年度的第二轮培训。</h3> <h3> 本次第二阶段的课程培训,是基于2018年4月18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而全面安排。</h3><h3><br></h3> <h3> 通过深入学习通知内容,我了解到以下几个关键要义:</h3><h3> 1.一个中心思想——跨越:从信息化1.0时代到信息化2.0时代的跨越。</h3><h3><br></h3> <h3> 2.一个核心理念——融合: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br></h3> <h3> 3.未来目标体系建设的五大方向——</h3><h3> I.网络化</h3><h3> II.数字化</h3><h3> III.智能化 </h3><h3> IV.个性化 </h3><h3> V.终身化</h3> <h3> 所以,内心的忐忑、期待与兴奋交杂!接下来的学习会是怎样?</h3><h3> 多重感官深入刺激、先进技术深度融合、超密集信息轰炸似的高频次输入……只可惜,我的理解内化吸收系统仅处于286阶段,惭愧啊!</h3><h3><br></h3> <h3> 9:50,来自深圳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程俊英老师早已做好准备,用深圳人特有的“深圳速度”与“深圳模式”为我们开启了第一天的学习!</h3> <h3> 从9:50到17:35,中午连带吃午餐,只休息了一个小时,老师辛苦着,我们累并幸福着!<br></h3> <h3><br></h3><h3> </h3><h3><br></h3><h3><br></h3> <h3> 程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微课程与微课的区别,使我们了解了微课程的作用:</h3><h3> 1.翻转课堂一一跨时空的学习变革</h3><h3> 2.精熟教学一一弥补学生知识漏洞</h3><h3> 3.学生管理一一导行课程规范行为</h3><h3> 4.教育科研一一草根研究成果应用<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5.经</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验固化一一经验显性转化课程</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6.传播成果一一通过网络传播成果</span></h3> <h3> 同时,也介绍了微课程实践过程中的七大问题——<br></h3><h3> 1.不知其妙,2.不吸引人,3.看了不懂,4.制作繁琐,5.学了不练,6.个体参与,7.缺乏平台。</h3> <h3> 在此基础上,使我们明确了手机微课程制作的六字要诀:简单,好看,易懂!</h3><h3><br></h3><h3></h3> <h3> 关键词,图形化,平常话,语感口诀,故事情境,讲画同步……这些都是微课设计的精髓。</h3> <h3> 还有手机拍摄时的技巧……</h3> <h3> “微课程”,大作用,它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门槛低,易操作,却能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便于传播学习,适合大众普及。它可以帮助教师固化经验、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为教学添翼,为学生学习导航。</h3> <h3> 微课程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更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操作环节,每个小组分工合作,组员密切配合。</h3><h3> 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全部通过下载乐秀APP在手机上完成。它的基本操作是用视频编辑和超级相机两大模块的融合使用。</h3><h3>一天的学习,我们收获满满。</h3> <h3> 第一个微课作品!</h3> <h3> 一起听听盘龙城中心幼儿园王静园长的精彩结课吧!</h3> <h3> 一整天,远道而来的程俊英老师带领我们从《手机微课程设计技术》《学习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微课程与云平台应用场景》三个主题,从理论到实操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h3><h3> 高铁缩短了深圳到武汉的距离,科技让我们的教学更简单,更直观!</h3><h3> 简单,好看,易懂,让我们以这三个标准来不断提炼,不断成长!</h3> <h3> 2018年10月28日,周日。</h3><h3> 一位耄耋老人,家境殷实却生活简朴;德高望重却平易近人;功成名就却不忘初心。</h3><h3> 一整天,他给我们带来以PPT为载体的信息技术饕餮盛宴,我们却不知道他八月刚动过大型手术;他说,不管遇到什么磨难,在学员面前都要展现最佳状态,否则就是对学员的不尊重!</h3> <h3> 老人家妙语连珠,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奥的理论,让我们醍醐灌顶。</h3> <h3> 提升教学质量靠什么?老人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是教师的素质,这就是德,是浸润到骨子里的师德!<br></h3> <h3> 他列举语文教科书上一篇说明文《冬虫夏草》来说明观看视频比看文字印象深刻,而印象深刻就是高效课堂啊!</h3> <h3> 这让我们迫切希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进行有效整合。</h3><h3> 那么,该如何整合呢?</h3><h3> 他告诉我们:会应用、会上传、会制作、会下载……并以具体实操、一一举例、详细说明。</h3> <h3> 他还说,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土壤,创建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教学,它将构建更高效的课堂,也定将改变教育的未来!</h3><h3> 他,就是武昌区教师进修培训中心肖作钧教授。</h3> <h3>每一次学习机会都值得的珍惜,请记住我们专注的眼神!</h3> <h3>当我们都忙于操作,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领悟所有的操作方法时,一整天的学习又匆匆结束了!</h3><h3>感谢肖校引领我们进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修之门!</h3><h3>未来,我们将在日常教学中继续修行,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插上信息技术的羽翼;一路实践,不断前行,做一个像肖老师那样德才兼备的师者,让信息技术为我所用,让教育教学因我而变!</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第三天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h3><h3>上午,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李鸿科副教授,既为我们讲述了微课设计的理论知识,又手把手教我们用PPT制作立体图形,并且让我们学着用PPT中的“联合、相交、组合、剪除”等技术玩转微课制作。</h3><h3>李老师一再强调:一切微课的设计思想要用得准确,要符合教学内容,要让技术为内容服务。</h3> <h3>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最让我触动,且如坐针毡的,当属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雷刚副主任的讲座。</h3><h3><br></h3> <h3>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应该以开放学习的心态,做数字时代的先行者。只有思想观念改变了,老师教与学的方式才能改变;教师的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才能够推动智能时代的持续发展。</h3> <h3>他还以三个年龄段,把目前20岁以下的人称为“数字原住民”,20岁以上、40岁以下的称为“数字移民”,40岁以上的则为“数字难民”!</h3> <h3> 当教育信息化正式进入2.0时代!!!——惭愧,我不幸沦为“数字难民”!</h3> <h3>但我又是幸运的!
技术不是万能的,信息化是绕不过去的。在如今大数据时代,教育必须与信息化融合。“融合之道,观念为先。”在此次2018年黄陂区中小幼名师培养工程高级研修班第二阶段学习中,我们有幸聆听了信息技术大咖带来先进的经验与技术融合的知识盛宴!
在历史和潮流面前,我们一定要有目标 ,才能活得有精气神。
或许,偶尔的安逸是调剂品,但如果一直处在安逸的状态里,我们的人生一定是在走下坡路——因为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停止进步而不发展!
当我们不学习、不与时俱进,终究会被这个时代所摒弃!
所以自己一定要给自己一定的压力!给自己设定目标,让自己不断成长!
</h3> <h3>晚上,年轻帅气的吴胜龙老师给我们讲解了“MOOC环境下的微课设计”,让我们对微课、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br></h3> <h3>吴老师还给我们推荐了几款超实用的微课制作软件,他同时也指出:思想大于技术,“拿来”的技术可以用来提升自己,通过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h3> <h3>本阶段的学习简直称得上大咖云集!临近尾声,有幸聆听了神龙小学教育集团韩瑾总校长为我们再一次更新观念!</h3><h3>你瞧——电子白板,微课,手机可以作为我们上课的媒体!<br></h3> <h3>其中,令人身临其境、难以忘怀的是《吆喝》课例分享!</h3> <h3>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理念是教育理念的更新!</h3> <h3>在组长的引领下,幼儿园组又一个微课程完成了,请为我们点赞吧!</h3> <h3>学习,学习,再学习!</h3><h3>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学习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h3><h3>通过第二阶段的学习,倍感压力——任重而道远!</h3><h3>作为不幸的“数字难民”,有幸比身边人先行一步并付诸行动,或许,被时代淘汰的几率会小一些……面对困难,主动做一点点改变,尝试坚持下去,定会有收获,那将是最大的幸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