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ed2308">秋 天 有 约</font></b>(寻访中国文化遗产——汉剧)
懂 得 深 / 文
听闻,常宁市白沙镇毘帽峰村唐家窝有家自助民间艺术团,传承中国汉剧的表演多年。本人受常宁市文化局原谷子丰局长相邀,10月27日前往常宁市白沙镇毘帽峰村唐家窝进行实地采访。同去人员有常宁市文化局分管申遗工作的副局长段建林、市文化馆馆长吴一龙、市文化馆副馆长梁晋、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会长阳富生、市原创音乐协会邓阳生会长(剑桥国际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谷阜与曾志、蓝剑传媒资深首席记者李云、天和文武学校才女教师李珍。
八点三十分,我们按约定的时间在市职业技术中学大门口集合完毕,开始出发。
</h3> <h3> 一路上,我们感受着蓝天白云的晴朗,我们也分享着秋阳高照的温暖。途径西岭石山村,忽被当地的美景所诱惑,我们不得不停歇一会。下车赏景拍照,都是在那么匆忙之间。
</h3> <h3>
背负着这次采访使命,却让我来不及采花,也来不及观石。听说西岭石山村的黄碏石和黄龙玉赫赫有名,可时间紧迫之故,让我这次擦肩而过,未饱眼福。遗憾之余,唯有催促上路,继续赴程。
</h3><h3><br></h3> <h3>
上午十点左右,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大家从车上都各自拿下摄影器材,随东道主来到徐家。在徐家客厅,各位见证了我们网络作家协会和原创音乐协会的有约在先,誓盟联谊。一一相互介绍,让我们开始熟悉各位艺术演师。一杯茶水过后,我举步门外。不远之处,一间土砖房屋就那么醒目的直入我眼底。
</h3> <h3> 靠近这所破旧不堪的房屋,才发现,门口的一束凤尾鸡冠已枝杆枯萎、黄叶凋尽,却还能抵御住秋霜之欺,留下最后一抹红颜待我而来。真是独秀天下啊!这种坚强,确实让我感到震惊不少。
</h3> <h3> 曾听我奶奶讲过,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场景是这样的:那时候,吃饭到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吃,不要钱。一起干农活,以工分记算,上交公粮以等及划分。这些,我没生活在那个年代,也没有见过。但今天,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我奶奶所讲之事完全是真的。以下图片,就是最好的见证。我唯只默默无语。
</h3> <h3>
一声吆喝,猛地穿墙入耳。原来是汉剧团顶级大师董策青已到东道主家里,要我马上过去。与董策青大师相对而坐,咫尺之间,他的满头白发,让我看到了智慧与沧桑。
董策青大师,十七岁开始学艺,痴迷中国汉剧的表演。四十年来,不管风里雨里,对汉剧艺术的追求始终如一。为中国汉剧的传承与发扬,自助组团。没钱购置各种道椇和各种乐器,咋办?大家掏。再没钱,咋办?大家一起上山砍竹子卖……,就这样,他们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谈起他们一路走来的辛酸,这位七尺大男儿已泪湿眼眶。他告诉我,当多少人对他们的不理解和最困难之时,难以找到支持的那一刻,他心痛如刀割,疼痛难止。听完他们的一些故事,我心潮澎湃如海,无法平息。他们能如此的追求自己的理想,那么的执着、那么的认真,让人无不可泣可敬。
</h3> <h3>
午饭过后,汉剧团特为我们表演一幕《辕门斩子》。
北宋年间,辽国萧太后南下入侵,大摆天门阵。为破阵,八贤王、佘太君随大军驻守边关抵抗。元帅杨延昭派其子杨宗保出营巡哨,宗保在穆柯寨与穆桂英交战,被绑赴穆柯寨。宗保、桂英一见钟情,遂结为夫妻。宗保返营后,杨延昭大怒,要将宗保在辕门斩首示众。佘太君、八贤王两次求情未果,穆桂英得知消息后,救夫心切,向六郎献上破阵急需的“降龙木”,并允宗保戴罪立功。六郎得知穆桂英智勇双全、才貌出众,加之佘太君、八贤王作保,遂免宗保死罪。宗保、桂英披挂上阵,夫妻二人大破天门阵。
</h3> <h3> 我们即将返程之际,与各位汉剧艺术大师合影留念。</h3> <h3>
感 言</h3><h3> 基层汉剧表演的场地破陋、剧种渊源不清、定位不准、宣传不足也皆是实情。也就是说,虽然我国汉剧在传承和发展上相较于以往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实际上要想真正的走上一条正轨仍然是任重而道远。<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单凭一个传承人想要保证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汉剧这种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国民必须要对汉剧有更深刻的认识,要有更多的国民愿意了解汉剧、接触汉剧才能够真正的涌现出接连不断的传承人来接过汉剧文化的传承大旗,形同京剧一样。只有这样,我国的汉剧文化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源远流长。</span></h3><h3><b><font color="#ed2308">呼吁,常宁市政府真正能关注常宁汉剧、大力支持常宁汉剧。</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