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宜城望江楼位于宜城市滨汉大道北段迎水洲头,2017年重建。</h3> <h3>南北朝时期,受北方战乱影响,大批士族南迁。宜城因而汉江水运之便而成为重要安置地。</h3> <h3>南宋刘裕政权对南迁士族非常重视,采取侨置郡县政策予以安置。</h3> <h3>入迁宜城者,大多来自陕西华山县一带,据记载,仅康绚一族就有3000人之多。因其很多为胡人,故当时有胡人之说。</h3> <h3>宜城安置地主要集中在迎水洲一带。初建大堤村,后城廓形成,大堤城名不径而走。</h3> <h3>大堤城扼守汉江要冲,又是南北对峙的前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公元457年(宋大明元年),宋孝武帝改宜城县为华山县。立华山郡,郡治大堤城,辖华山、上黄、蓝田三县。</h3> <h3>望江楼为当时大堤城的东阁楼,后由于战争和洪水,望江楼连同大堤城一起被毁,但她却承载和见证了一段宜城汉江水运的辉煌历史。</h3> <h3>宜城曾是夏商要邑、楚国故都,大堤城的建设,促进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大堤城及其后,历代文人驻足大堤城题诗赋词甚多,主题多为咏(汉)江怀楚。</h3> <h3><font color="#010101">望江楼诗廊精选历代文人诗词是当时社会的写照。</font></h3> <h3>望江楼主联“汉水云广轻风扬帆三千里,荊楚地阔雏凤争雄八百年”,真实反映了宜城汉江水运枢纽和楚国古都的辉煌历史。</h3> <h3>愿我们珍藏这份记忆,不断延续文化宜城永不腿色的精神……</h3> <h3>“起凤腾龙英雄地,比赋好辞人文乡。”</h3><h3> 一一 这里是宜城,这里是故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