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園

王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華大學</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p><p class="ql-block">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華學堂</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是由美国返还的庚子赔款所建,成立于1911年。历经百年成长,清华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大学中的翘楚。</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原址为清代的熙春园和近春园,后来合并为清华园,也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现在校园內依然保留着部分当年的清华园园林建筑,还有朱自清先生所钟爱的荷塘。当然,清华大学的景致还是以西式风格为主,学校中部的二校门、日晷、清华学堂、大草坪、大礼堂等,都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景观,也是清华人文精神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  清華學堂的正额“清华学堂”四字是那桐的手书。</p><p class="ql-block"> 清華學堂,是清华大学最初的名字,清華學堂大楼也是清华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清华学堂在大礼堂大草坪的东南方,属于德国古典风格,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总面积4650平方米。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校门</p><p class="ql-block"> 二校门最著名,也是清华大学的象征,建于1909年的它是清华第一座校门,后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p><p class="ql-block"> 二校门是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大门,古典优雅,门楣上书刻有那桐题写的“清華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校门</p><p class="ql-block"> 在清华二校门前留个影。二校门这座西洋风格的清华园的地标,建校伊始便陪伴在清华学子身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晷</p><p class="ql-block"> 位于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行胜于言”从此成为了清华的校风。这种校风使清华培养了一大批脚踏实地、报国奉献的优秀人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大礼堂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由美国落成,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 1921年建成时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体积12350立方米,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礼堂仿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设计者是美国茂旦洋行的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和达纳(R. H. Dana),以美国19世纪典型的大学校园布局为蓝图,规划了早期的清华校园。</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石柱约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了一部分圆面,涡券式柱头形似羊角,整体柱型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属古希腊的爱奥尼风格。</p><p class="ql-block"> 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朴素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每个正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窗户。</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清华成立的1911年刚刚建立的民国,然而民国命运多舛,在1949年后,大礼堂的“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拆下另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至今,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重新油漆这个匾额,常被人用以称颂清华初创时期对人文的重视高于技术的那个年代,并用以鼓励全校学生提高人文社科修养。</p> <h3>在大礼堂前留个影。</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工字厅</p><p class="ql-block"> 清华园内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是工字厅。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汉字“工”字,故得名“工字厅”。</p><p class="ql-block"> 工字厅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庭院中既有曲廊萦回、雕甍绣槛之景,又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之姿。朱栏画栋之内,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相互勾连,水杉、石榴、海棠、樱花、松柏等一干花草林木欣欣向荣,禽鸟穿梭其间,相映成趣,令人更觉清幽异常。</p><p class="ql-block"> 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匾额,上书“清华园”,乃咸丰皇帝御笔。而清华园也由此得名。作为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p><p class="ql-block"> 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木清華</p><p class="ql-block"> 这一座“园中之园”是古园的精魂,正额“水木清华”据传是康熙御笔。闻一多曾咏“清华古园溪山好,白波青嶂非人间”。</p><p class="ql-block"> “水木清华”位于工字厅的北侧,其实就是工字厅后面的一个小湖,山林环拢一泓碧水,水中种植荷花。</p> <h3>水木清華</h3> <p class="ql-block">  廊前朱柱上悬有殷兆镛所撰抱柱联:</p><p class="ql-block">槛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p><p class="ql-block">窗中雲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p> <h3>清華大學圖書館</h3> <h3>清华大学图书馆内部</h3> <h3>清华大学图书馆 李文正馆</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清亭</p><p class="ql-block"> 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湖边的一座古亭改名为“自清亭”,并于湖北侧树立朱自清汉白玉塑像。</p> <h3>朱自清像</h3> <h3>吴晗</h3> <h3>闻一多教授、诗人、学者、烈士</h3> <h3>孔子塑像</h3> <p class="ql-block">  铜鼎和大石上,是清华大学的校训:</p><p class="ql-block">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p> <h3>自强不息 厚德載物</h3> <h3>蓮桥</h3> <h3>蓮橋</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近春園遺址</p><p class="ql-block"> 近春園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原址。近春園的前身是康熙是“熙春園”的中心地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園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到1979年,荒岛才被修复。</p><p class="ql-block"> 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一诺大荷塘包围的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近春園</h3><h3> 道光年间熙春園西部赐予皇四子奕詝,谓之“近春”。古建筑已经消失于历史风尘,山形水势间仍可窥见往昔风采。</h3><h3> 岛上立着近春园遗址纪念石碑。</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近春园遗物</p><p class="ql-block"> 荒岛之上一处圆盘里,落着一块方形近春园遗物,记载着曾经一段屈辱的历史。虽经岁月的剥离,仍保持着当年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岛上还陈列着整理重修荒岛时发掘出的</p><p class="ql-block">近春园残垣与残存的石窗石门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臨漪榭</p><p class="ql-block"> 岛西南侧有一曲尺状长廊名临漪榭, 临漪榭是原近春园中的一组建筑,现建筑为清华大学于1979年后重建,也是近春园内唯一象征性的遗址修复。</p> <p class="ql-block">臨漪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中央主楼</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主楼,建于1956年至1965年,历经十年完成,地处校园东区,由“西主楼”、“东主楼”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分别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坐北朝南、体态巍峨、结构坚固,总建筑面积八万多平方米(2001年加盖前76871平方米),中央主楼标高40多米,数公里之外清晰可见,如此宠大的单体建筑,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中国高校中首屈一指的。2001年,中央主楼又加盖了两层,气势更为雄伟。</p><p class="ql-block"> 相对于清华园西区众多中国传统园林和欧式古典建筑,主楼则为典型的苏联风格。它由清华多个专业的数百位师生结合毕业设计工作而自行设计完成,以高亦兰、关肇邺、殷一和等为代表,跨越1959~1965届共七个年级,堪称中国校园建筑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以来,清华主楼先后用作许多系的系馆,成为教学科研的重镇,也一直是学校举行会议、开办讲座、接待嘉宾的主要场所之一;清华主楼记载了无数清华人过往的时光,这是铭刻着沧桑与辉煌的史册,它见证了曾经的光荣与梦想,也奠定下新百年气势磅礴的华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天文台</p><p class="ql-block">  清华西北隅的一片绿草地上,伫立着一座白色八角形的六层天文台,原来这是建成于 1931年5月的清华大学气象台,它是清华理学院的重要设施之一,原属地学系。气象台筹建始于民国十八年秋,气象学原为地学系下的一课,因为按照规定要有实习,为了安置测风仪和观察气象,清华投资三万三千余元修建了此座气象台。现代著名气象学家、清华气象台首任台长黄厦千先生曾撰文解释过建设气象台的初衷,“盖因空气为地球三大境界之一,完备之地学系不可不有气象学程。空言气象而无实测以助研究,又难免流于理化无实验、工艺无实习之弊也。”</p><p class="ql-block">  气象台也是中国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的,总高约24米,共五层,内有螺旋纲梯,最下一层建在一山包上,是当时清华园里最高的建筑。气象台的底层为天文钟室,宽约10.4米,顶层为办公室,其上设置测风仪和观察气象的设备,为气象系教学科研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气象台被日军强占作为他们豢养军马、军犬的场所,而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复校,在理学院正式成立了气象系,气象台在废墟中重建,再次成为气象系教学和实习的基地。</p><p class="ql-block">到了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大调整的浪潮,清华气象系被并入了北大,清华园里剩下的这座气象台就废弃而不用了。后来经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清华气象台再次受损变得更加破败、荒凉,仅仅作为一个地标而伫立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1997年开始,学科尚不完善的清华大学在一些有识之人的鼓动下,开始改变“无法无天”的局面,又一次组建了法学院和天文系,这才让破旧不堪的气象台经过改造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并得到了现在的新名字“清华大学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陈明游泳馆</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陈明游泳馆是位于北京清华大学校内的一所游泳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训练馆,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场馆。总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座位1208个,设施达国际标准。内有游泳区、跳水区、跳水旱地训练场地。游泳区现对全社会开放,跳水区只供训练使用。校内师生使用价格有优惠。</p> <h3>蒙民伟音乐厅</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蒙民伟楼多功能厅</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蒙民伟楼由香港兴业集团主席、清华校友蒙民伟先生捐赠,于1995年9月落成。内有多媒体教室、艺术团各队排练室、小琴房、音像图书馆、多功能厅等教学资源。其中,多功能厅共有310个座位,主要用于艺术团学生排练和举办沙龙演出、院系学生节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p> <h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華大学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凝聚着几代清华人的心愿,于2016年落成并将于9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现有藏品一万三千余组件,品类包括书画、织绣、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等六大类。</p><p class="ql-block"> 藏品绝大多数来自美术学院自1956年以来历年的收藏,以及校友及社会贤达的捐赠。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文化与心灵的碰撞,体验一次身临其境的艺术审美之旅,非常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之前,矗立着国学四大导师雕像: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恪四位国学导师,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他们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的研究态度,他们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的学者本色,是卓然大家。</p> <h3>观音阁</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方部</p><p class="ql-block"> 清华学堂后面有一座巨大朴素的建筑,它就是建校初首批建筑之一的同方部,曾一度作为礼堂和祭祀孔子的地方。</p> <h3>清华大学医学院</h3> <h3>医學与生命科學圖書舘</h3> <h3>生命科學舘</h3> <h3>生命科學舘</h3> <h3>生物學館</h3> <h3>社會科學學院</h3> <h3>电机系</h3> <h3>理学院</h3> <h3>化學館</h3> <h3>科学馆</h3> <h3>法学院 . 明理楼</h3> <h3>土木館</h3> <h3>土木工程館</h3> <h3>土木工程館</h3> <h3>水利寔驗舘</h3> <h3>建築館</h3> <h3>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