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是两个普通的茶缸子,现在不常见了!可它却让1700万人的一个特殊群体,永远留在记忆里!</h3><h3> 尽管人们 对那段历史有着不同的诠释,有人说“青春无悔”!有人说“不堪回首”!本人只想通过此组系列照片和大家共同回忆、再现、追思、反省那一段以身相许的无奈的苦乐岁月!</h3><h3> 理想、美梦、饥饿、苦难已离我们远去!倘若历史能够倒转,能够送返我们逝去的青春,可我们能够舍弃那已经融入生命的痛忆与爱情吗?不!不能!那是珍贵的一页!已化为永恒!</h3><h3> 谨以此篇献给一起度过艰苦岁月的战友!</h3> <h3> 历史上曾经有这样的一批青年人!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地告别家乡!喊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h3><h3> 1968年金秋时节,开鲁大街上聚集了上百辆大马车,大辕马的头上都带着大红花!一时间开鲁大街沸腾了。原来这是各个公社、大队来接知青的马车,几十挂马车把我们这上百名知青分别送到县城以北20里地坤都岭公社各个大队,这一天是8月29日。在9月底,另一批知青也兴高采烈地来到这里!</h3><h3> 坤都岭——蒙古语是横坨子的意思!这个横坨子指的是他拉干水库的北岸,东西走向的大沙梁子。</h3><h3> 以公社所在地团结大队为界,南北各为大沙沼。南北沼上的沙子是出了名的,叫做”一天八两土,早上不够后晌补”,刮起风来叫“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h3><h3> 当年他拉干水库的鱼也是出了名的大,冬天水库北岸远远望去一个个大劈柴绊子堆,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一两米长的大黑鱼棒子冻干了,堆砌成垛。</h3><h3> 坤都岭共计23.5万亩土地,两个沙沼占了12.5万亩,北沼有湿地2.3万亩,横坨子以北还有几万亩交力格荒原,分配给全县部分公社做畜牧牧场用,1968年哲盟分配给县里56头西门塔尔种牛就放养在这里。公社1万多人种植着5.34万亩优质耕地,还有部分林业地!总之是个自食其力丰衣足食的风水宝地!</h3><h3> 从此以后,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17、8岁的姑娘小伙与这块热土结下不解之綠!尽管有的人仅仅呆了几年,他们对这段历史始终念念不忘!</h3><h3><br></h3><h3> </h3> <h3> 知青们尽管当初是初中文化,但不乏文艺人才,第二年,坤都岭公社就成立了以知青为主的文艺宣传队!那个年代意识形态工作还是抓得很紧的!</h3><h3> 左二:董作仁、左四:鞠向清</h3><h3> 左五:张学俭、左六:徐世树</h3><h3> 左七:郑振清、右二:郑潼林</h3> <h3> 郭松源在知青这个群体里堪称凤毛麟角!这个有志青年,不甘心整天背着铁锹,满山去灭鼠!总想找点其他活干干!</h3><h3> 他个子不高,人挺墩实,1969年秋天,生产队长派他去北沼赶着牛群去通辽卖牲口!由于个子不高,骑马是不行了,认不了蹬,于是给了他一头毛驴,毛驴是不鞴鞍子的,好歹他胖,200多里地下来,屁股尽然没磨出血泡!可是也出尽了洋相!由于胖,他有个毛病,嗜睡!</h3><h3> 四合大队有个供销社,郭松源爱抽烟,有时去四合供销社买烟,就在四合知青院里侃侃山,蹲靠在暖暖的山墙根,聊着山南海北,不知不觉中他就打起呼噜来了!</h3><h3> 这次长途跋涉赶着牛群,大家吆五喝六的大声呼喊着牲口,时而奔跑、时而缓行!走着走着,同行的伙伴忽然发现那头毛驴背上没人了,琢磨琢磨可能是郭松源找个地方方便去了,于是扬鞭催马又向前方跑去,中午打歇,这才发觉他并没有跟上来!</h3><h3> 打头的赶紧派人沿着原路找回去,好歹开鲁到通辽是一片沙漠草原,视野较好!马倌往回赶了一个小时,远远望去,荒草连连的草原上有个黑乎乎的土堆,走近一看,郭松源打着鼾睡得正香!原来昨天白天跑了一天,夜里牛群打卧,赶上郭松源打更,一宿没合眼,一大早出发,驴本来就走的慢,落在大队后面,一失蹄,郭松源掉到地上,躺在地上就睡了过去!,好家伙,这要是没人发现,一会儿还不喂了狼!</h3><h3> 现在回忆起来,老郭的重点,不是掉下驴睡着了这档子事!他眉飞色舞的讲着:通辽西边有个桥,高高的桥还很窄,关键是桥下没水,快到桥头,哥几个紧着吆喝,把牛群哄起来,牛在桥上一挤,掉下桥就摔死!牛死了食品公司不收,这牛肉可就归我们了!</h3><h3> 这真是为了填饱肚子,知青什么招都想的出来!</h3><h3> 1972年1月,郭松源来到了父亲下放的五七干校!从此,这个中国葡萄酒世家有了第二代传人!</h3> <h3> 这是1970年9月28日振兴大队知青欢送邱建业、张宁的留影!</h3><h3> 后排左起:邱建业、张宁、郭松源、刘昭</h3><h3> 前排左起:孟玉华、王桂萍、王雪玫</h3> <h3> 这是1972年1月振兴大队知青送郭松源去五七干校留影!</h3><h3> 后排左起:孟玉华、王桂萍、王雪玫</h3><h3> 前排左起:刘昭、郭松源</h3> <h3> 王桂萍夫妻俩应县政府之邀参加首届”红干椒节”后,在四合村边大干渠留影</h3> <h3>这哥三个不但是同学还是邻居!插队又到了一起,感情上真是莫逆之交啊!</h3> <h3> 回到父亲身边,郭松源再也不用扛铁锹灭鼠、骑驴赶牛了!他贪婪的把自己融进父亲带来的专业书本里!潜心研究起葡萄酒生产的全过程!</h3><h3> 说起其父郭其昌老先生,那可是中国葡萄酒界的泰斗,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和平大会,随行带的香槟酒,就出自郭老先生之手!</h3><h3> 改革开放后,郭先生带着其子郭松源、郭松泉在沙城研制、打造出了中国长城干白葡萄酒!在昌黎研制出中国干红葡萄酒及桃红葡萄酒,将甜葡萄酒升级为全发酵、半发酵型葡萄酒。</h3><h3> 当过知青的经历,使得郭松源肯吃苦、肯钻研,在父亲的指导下和父亲及其弟弟一起,通过实践摸索出葡萄酒对土质的要求,从葡萄种植、管理、施肥、采摘、保管、贮存到加工、酿制、发酵,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系列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专事研究葡萄酒生产的中国第一本专业书籍“酒谱”!</h3><h3> 从此!郭松源和其弟郭松泉成为中国葡萄酒世家第二代传人!郭氏家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葡萄酒大王!</h3><h3><br></h3> <h3> 80年代末郭氏父子撰写由轻工业部出版的”酒谱”一书!填补了中国葡萄酒专业书籍的空白!</h3> <h3>郭松源先生在新华书店现场签赠“酒谱”一书</h3> <h3> 在插队五十年后,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老同学再次见面!</h3><h3> 右起:王桂萍、张宁、郭松源、刘昭、邱建业、王雪玫</h3> <h3>振兴大队知青罗春利在参加聚会</h3> <h3>振兴大队知青赵广礼在观看插队27周年展览</h3> <h3> 郭松源总是关心着曾经一起奋斗过的知青们,几年来,凡是知青重大活动,他都慷慨解囊!为知青聚会活动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h3><h3> 2018年5月4日,以在内蒙古开鲁县插队知青为主的内蒙古插队知青200余人,在北京召开纪念赴内蒙插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郭松源全额赞助了此次活动!</h3> <h3>团结大队宋丽华离开农村几十年了!但永远不会忘记乡亲们在最困难时期给予自己的帮助!</h3> <h3>这张老照片伴随着宋丽华40余年,这是她在坤都岭小学当老师时和本校老师照的照片!这次她带着照片,回到坤都岭!</h3><h3> 前排中间的是宋丽华</h3> <h3> 五十周年故乡行活动中!宋丽华和曾经的同事交杯换盏!把几十年的感情融在那一杯清酒中!</h3><h3> 敬酒者宋丽华</h3> <h3>在那个年代!知青是抱着扎根农村干革命的胸怀去内蒙的,于是这种大木头箱子成为知青的标配!团结大队知青常国成是个有心人,五十年了!这个伴随着他半个世纪的木箱子依然完好如初!</h3><h3> 敬礼!我们的曾经!</h3><h3> 敬礼!我们的青春!</h3> <h3>左起:常国成、大连、小连</h3> <h3> 虽然不在一个大队插队,但知青见面如同亲人!</h3><h3> 左起:田圣英、常国成、马中新、刘龙、张学俭</h3> <h3> 这个体态健硕的平凡的老知青,当年带着比自己小两岁的弟弟,1968年来到陌生的坤都岭公社团结大队插队落户!在五十年的蹉跎岁月中,刘蕾蕾有着不平凡的经历!</h3><h3> 出生在吴侬细语的苏杭天府之地,却把多半生落在北国荒原上,一个昔日的富家之女嫁给了英俊的农村小伙,本该握笔杆子的双手在撸过锄把子后又划拉起秤杆子,直到晚年回到京城又拾起画笔来描绘美好的夕阳!像航行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上的帆船一样!命运把知青刘蕾蕾晃荡了一个够后,终于停靠在一个安详的港湾!</h3> <h3>1968年8月25日,当得知女儿和唯一的儿子要去远离北京千里之外的内蒙去插队的消息,爸爸、妈妈、刘蕾蕾、刘龙加上两个妹妹,全家照了一张合影!</h3> <h3>临别前同学合影!前排右一是刘蕾蕾。</h3> <h3> 在艰苦的战天斗地的环境中,刘蕾蕾和大队赤脚医生、当地农村小伙郭子武产生感情,最终结成伉俪!</h3> <h3>刘蕾蕾和郭子武1970年蒙汉文字的结婚证</h3> <h3> 第一个孩子诞生了!孩子姥姥却没有精力来看望!当孩子一岁多大时,孩子的舅舅,随着姐姐一起来插队的刘龙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只有在那个特定年代才能发生的悲剧故事!由于饥饿、没钱做路费,刘龙在从县城返回公社的路上,向一位农民借了两毛钱,却被误会成抢劫,进了公安局!</h3><h3> 无奈之下的妈妈,拖着病躯来到开鲁,探望拘押的儿子,并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外孙,抱着蕾蕾一岁多的孩子,留下这张存照!</h3> <h3>刘龙的女儿在泥泞的自家院里玩耍!</h3> <h3>1976年一大批知青已经返城了!生产队里就留下刘龙一个北京知青,于是出去开个会什么的这样轻松的活,就落在刘龙身上!也算是照顾吧!</h3> <h3>多年后,刘龙回第二故乡探望乡亲!</h3> <h3>80年代,蕾蕾在供销社工作,这身穿戴已经很时髦了!</h3> <h3>五十年后和一起插队的老知青合影</h3><h3> 左起:秦凤萍、孙秀芳、杨秀娥、刘蕾蕾、卢桂兰、王学伟</h3> <h3> 刘蕾蕾90年代后期回到了北京,工作之余,苏杭秀女的基因常常唤起她幼年时期的爱好,于是在六十岁时,拿起画笔开始学工笔画!这幅花鸟画确实工整!</h3> <h3> 在五十周年故乡行纪念大会上,刘蕾蕾把自己和丈夫用了17个日日夜夜粘贴的水钻画,献给开鲁人民!</h3> <h3>团结四队的北京知青梁汉兴、张金钟!初具青春轮廓的脸上,透出一丝刚毅!</h3> <h3>右边这位叫张永辉!在那个辉煌年代也曾名扬知青群体!</h3> <h3> 这位精干的汉子!五十年前就整出了个大动静,连云曙碧盟长都要出面看看这个小伙子!最后这场没有写入史册,却惊动哲盟的知青火拼事件,由于云盟长的干预而不了了之!</h3><h3> 五十年后,这个当了几年生产队长,1976年回到北京,工厂改制,几个人成立了股份制企业,至今仍然活跃在机器制造行业的青春不老的汉子,又和几个老知青完成了一件大事,在知青五十周年故乡行活动中,利用自己在开鲁县的影响,上引下联、跑前跑后,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同伴们一起圆满完成了五十周年纪念活动!</h3><h3> 他就是永兴大队知青——张元功!</h3> <h3> 2014年,永兴大队的知青能聚起这么多人来,真是不易啊!</h3><h3> 前排左起:高允宜、魏来国、王克敬、杨树刚、马建军、孙凤芹</h3><h3> 后排左起:贾建新、金贵华、李明和、申景宏、张元功</h3> <h3> 这盘腿坐的姿势可不是一年两年的功夫!他夫人是个70届的北京姑娘,没下过乡,盘起腿来就那么别扭!</h3> <h3> 看见锄头,忍不住手痒痒!这一招一式不愧是当过几年生产队长的把式!</h3> <h3> 物是人非,张元功当东保等生产队长的时候,这个现任村书记还没有出生!</h3> <h3>张元功出席县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前排右一为张元功!</h3> <h3> 谊火纯青的友谊!这张1976年的老照片记载了张元功、马中新、崔安军的友谊地久天长!前排左一为马中新、左二为崔安军,后排右一为张元功!照片旧了代表久远!友谊醇了更加感人!</h3> <h3> 照片虽然旧了点,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却深深地刻在那张张青春勃发的见棱见角的脸庞</h3><h3> 前左起:王可敬、申景宏、杨树刚</h3><h3> 后左起:李芳之、金贵华、张元功</h3> <h3> 当年知青们回京探亲最时髦的聚会地点就是来到天安门留个影</h3><h3> 前排左起:金贵华、常国成<br></h3><h3> 后排左起:魏来国、申景宏、杨树刚</h3> <h3> 很快张元功就在广阔天地,把自己锤炼成一年出工269天的壮劳力!要知道一年365天,刨去寒冷的100多天冬令时节,满打满算也就200多天!他这可是出满勤呀!</h3> <h3> 1976年的这张外调函!证明了张元功不但是劳动能手,冬天都不休息。还证明了他政治上可靠,不然怎么能去外调呢!</h3> <h3> 开鲁人民没有忘记他,建县100周年之际,县政府把张元功当做嘉宾请到开鲁做客!</h3> <h3>深厚的感情融到骨子里!!!</h3><h3>最后排左一:张元功,后排右三:金贵华!</h3> <h3> 在这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张元功忙前忙后的身影,登高挂旗子这可是对年近七十岁的人一个考验!</h3> <h3> 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张元功忙里偷闲去看望乡亲!</h3><h3>后排左起:马中新、张元功、魏来国、吉贵祥(开鲁知青)</h3> <h3> 左一为永兴大队北京知青贾建新!也是四十多年没回去了!</h3> <h3> 回到村里,见到近半个世纪没见面的老乡,忍住泪水紧紧握住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右二为同年一起插队的魏来国!</h3> <h3> 崔安军一个地地道道的开鲁人!也曾在坤都岭公社下过乡,他把自己与北京知青用实际行动连在一起!</h3><h3> 他有“三花”,一是曾经当过教师,桃李满天下!二是退休成了一名开鲁县响当当的花匠,开鲁县政府门前的花坛出自他手!三是把心思花在知青身上!只要北京知青有难处,他一定会默默出手相助!</h3><h3> 这次知青故乡行就有他的大半功劳,联系政府、落实细节!从知青开始报到到布置会场,到处都有他默默无闻的身影!</h3> <h3> 左一为崔安军!知青驻地的布置,大会会场的布置!都是他扛着梯子,从家里拿来铁丝、工具早上五点钟就来到现场进行布置!真不容易啊,也快七十岁的人了!我们感谢有你!</h3> <h3> 坤都岭四合大队共有十个北京知青,经过几十年岁月的分分合合,现在只有五个人能够经常见面,左起:李存敏、程一平、张润军、金凤琪、于平!五个人是中学同班同学,又在一个队插队,风雨濡沫五十四年!</h3> <h3> 1973年,一一九中,二、二班在山西、陕西、内蒙插队的同学相聚北京在天安门留影!</h3><h3> 前排左三:于平 左四:张润军</h3><h3> 后排右二:程一平</h3> <h3> 高兴!注意这不是形容词,而是人名!高兴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文革中家庭风雨飘摇,父母被请进牛棚,高兴无奈之下来到四合大队插队,由于身体原因,队里分配他去捕鼠,他穿着一身插队时发的蓝衣裤,扛着个铁锹,一副笑口常开的笑脸,嘴里哼着“我是个猎人,我不打兔子和羊,我专打狐狸和狼”!</h3><h3> 父母解放了,他也回城了!后来受父母的影响,也进入了文化领域发展!</h3><h3> 这是他捐赠给知青群的一副字,用以寄托情思!</h3> <h3>高兴——书香门第的家庭背景,使他多了一些灵气,很少与外界来往,总是坐在书案前默默码字!</h3> <h3> 看见高兴这张刚回北京的照片,让人忍俊不禁,总是回忆起他扛着比自己还高的铁锹,圆圆的大脑袋镶着一张笑脸!嘴里哼着“兔子、羊、狐狸、狼”的莫名小曲!穿梭在大干渠、农田里!</h3> <h3> 石瑞琪一个不声不响的老实人,干活肯出力,不怕脏累苦!1970年冬天,大家都回北京了,由于文革的特殊原因,他不能回京探家!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中,在孤独寂寞极度恐惧中,他愤然在知青四面漏风的宿舍墙上,留下墨宝顺口溜“冰房冷屋独吃饭、独自一人好心酸,本想回家空谈”,从那以后离开四合,转插到了山西,据说,后来苦心钻研成了太原一个著名中医!</h3> <h3> 中间这位是乔素阁,岁数比同班同学大一岁,只是个子矮些,梳着两个羊角辫,一天到晚蹦来蹦去,嘴里高兴地唱着“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由于发烧时赤脚医生给打错针,造成右臂受损,早早地嫁就给了当地小伙子,据说后来分到了供销社,后来又回到北京,以后就没音信了!</h3> <h3> 飒爽英姿的金凤琪,当年能带上这样一顶貉壳帽子可真是不简单!</h3> <h3> 90年代初,程一平被单位派到通辽市毛纺厂给职工检查身体,工作结束后,于平和程一平一起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四合大队!这是在县政府门口留影!</h3> <h3>给我们做饭的大师傅屋子里的磨盘还在!</h3> <h3> 青年队长腾武带我俩来到当年我生活过的北沼牧铺!骑在马上我依稀看到了我的小青马,看到了卷毛兽!当年的交力格草原留下了我多少的血和汗!也似乎看到了西保等的北京知青王鲁雁挥着铁锹的身影!</h3> <h3>程一平也曾到这里踩过打瓜!</h3> <h3>再后来,我带着一起插队的同学们多次回到故乡探望乡亲!这是程一平(左)金凤琪(中)李存敏(右)在知青老土屋前留影!</h3> <h3>前排师娘和大师傅!</h3><h3>第二排从左起:程一平、金凤琪、张润军之子、李存敏、梁卫国之女</h3><h3>第三排左起:王德山、于平之子、于平、梁卫国、张润军</h3> <h3> 照片里程一平身后的条柜上有一台电视机!这是于平特意买来给大师傅祝寿的礼品!也是全村第一台电视机!可惜当年没有信号覆盖,只能听听声音!</h3> <h3> 插队五十周年故乡行活动中,于平、程一平、张润军、李存敏一起回村里看望乡亲!</h3> <h3>在村里大道上,一位中年男子停下车,拦住我们,毕恭毕敬的冲着程一平叫了声“程老师”!村书记介绍这是村里的首富,凭着有知识有文化脑瓜灵活,先富了起来!原来他上一年级时程一平教过他!这真是弹指一挥间啊!</h3> <h3> 程一平1971年回北京后,先在焦化厂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子承母业,到朝阳医院从事遗传基因研究、矽肺诊断及临床研究工作!</h3> <h3>1973年,于平回北京后,被分配到商业工作,1976年担任朝阳区政府农业学大寨工作队队员,负责管理知青工作!1981年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1983年考上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习,1985年毕业后先后任集团公司宣传部长、业务部长、采购中心经理、鑫帝大厦第一副总经理,1991年、2008年分别圆满完成亚运会及奥运会运动员村供应工作,1997年、1999年两次赴日考察研修商业管理。2002年在集团公司领导下,完成企业改制工作,使企业成为唯一一家国有商业大型企业成功上市的上市公司!</h3> <h3> 红旗大队在他拉干水库的西侧,传说中的水库有很多迷人的故事,据说解放初期,一、两米长的大黑鱼棒子比比皆是,一一九中学有六个人分配到这里,现在能联系上的就有这两位了!左起李丽荣、李淑兰。</h3> <h3>阔别几十年,李淑兰又见到了昔日乡亲们!</h3> <h3> 知青中有很多多才多艺的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了当时自己的真实心声!尽管幼稚确是真情所在!</h3><h3> 这是西保等大队北京知青郑潼林在1970年写的日记摘抄!</h3><h3><br></h3> <h3>郑潼林近照</h3> <h3> 西保等女知青和生产队长张殿友留影</h3><h3> 女知青左起:李卫华、王慧丽、李秀英</h3><h3><br></h3> <h3>西保等知青合影</h3><h3>前排左起:郑潼林、曹芬迁、那瑶仙、佘桂英</h3><h3>后排左起:郑虎、方垣、刘忠、张学俭、马惠元、王庆寿、闫玉桐、赵永忠</h3> <h3>麦新供销社同事1979年留影</h3><h3>前排左一王君琪、左二高充宜</h3> <h3> 繁荣大队知青——边助强,秀外慧中,回京后,潜心研究金石篆刻,如今在京城也是小有名气!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他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诠释,用苍劲的笔触写下“曾经”这两个寓意深刻的名句!献给开鲁县政府。是的!不必留恋!不必纠结!不必耿耿于怀!更不必魂牵梦萦!那段撕心裂肺的记忆,就是“曾经”!</h3> <h3> 繁荣大队知青聚会留影</h3><h3> 左起:邢金媛、赵卫、薛秀香</h3> <h3> 五十年友谊留此存照</h3><h3> 左起:孙学武、黄南海、徐世树</h3> <h3>左起:徐世树、 董作仁</h3> <h3> 左起:边助强、刘思敬、马中新</h3> <h3> 王学伟,东保等北京知青,可谓是知青中的佼佼者,由于表现出色,插队仅仅一年多,就在1970年被推送到通辽市拖拉机修配厂,由于表现出色,刚刚到工厂两年,又被送到首都师范大学外语系学英语!</h3><h3> 毕业后又去新加坡留学,后在首都经贸大学任教授!在校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主讲教师!</h3> <h3>通辽工厂的同事欢送王学伟上大学</h3><h3>前排左三王学伟</h3> <h3>后排左一:王学伟、苏联生、张子勤、王师华、卢桂兰、</h3><h3>前排系家属</h3> <h3>左起:薛宝林、张子勤</h3> <h3>左起:王学伟、薛宝林</h3> <h3> 梨树大队北京知青马中新 ,中等个子,两个圆圆的大眼睛永远闪着光,外表看去这就是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但他背后却有着显赫的身世!</h3><h3> 清末北京八大富,其中就有兴隆马家(古建筑世家),解放初马中新的父亲捐了1400处产业,其中比较有名的魏家胡同近整条胡同,西单有马家头条,二条、三条、四条胡同,东安市场上百家铺面,还有同济堂药店,北京饭店,电车公司,自来水公司,洋灰公司,开滦煤矿的股份。</h3><h3> 北京人耳熟能详的北海九龙壁“瑕疵之龙”的修补,也出自马中新祖先之手,就这样兴隆马家延续了十四代、六百年,到马中新手里嘎然而止,原因大家都知道——“文革”,但是马中新并没有辜负祖先的期望,插队回来后,走上从政的道路,任职于北京市老干部局。</h3><h3><br></h3> <h3>马中新与社员</h3> <h3> 梨树大队女知青在插队之前的留影</h3><h3> 后左二罗桂英 后左三王文谨</h3> <h3>张长琪</h3> <h3> 梨树大队女知青插队之前留影</h3><h3> 前排左起:魏南南、罗桂英、王文瑾</h3><h3> 后排左起:王君琪、冯会兰</h3> <h3> 知青能见到这个户口簿的不多,这次马中新把梨树大队知青户口簿捐给了开鲁县博物馆!让后生们知道知道,开鲁大地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帮北京青年,为开鲁的振兴出过力!</h3> <h3>这个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h3> <h3>参加了插队五十周年故乡行活动,马中新携夫人在回京的列车上!</h3> <h3> 人这一辈子相逢就是缘分,五十年甚至六十年!仍能经常见面也实属不易!但愿我们友谊长存,让历史作证——曾为沧海难为水!</h3><h3> 2018月10月18日,部分坤都岭公社知青欢聚在团结湖公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