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爱的家乡―鲁里(芦里)

米拉山泉

<h3> 作者:张纯健 鲁里(芦里)村是梁山泊水浒文化历史名村之一。她坐落在梁山泊主峰与凤凰山的西麓,古宋金河(济水)的东岸;东北是举世闻名的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大汶河三水交汇的东平湖畔。</h3><h3> 站在鲁里(芦里)村中可举目东眺梁山主峰松柏苍劲;西望黄河巨龙日落炊烟;侧耳可听东平湖涛声渔歌;伏首可见五谷鱼米飘香。奔腾不息的黄河与突兀苍劲的梁山泊群峰相照映辉;在港汊纵横、阡陌相连的水泊大地上,织就了一幅壮美的田园、山水图画。 我可爱的家乡是一片历史文化底藴厚重的神奇热土。我们可爱的家乡鲁里(芦里)村,虽然不敢夸口是物华丰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但狂放不羁的黄河给我们带来了黄土高原的粗犷和豪放;温雅静练的大运河为我们送来了南国水乡的隽永和潇洒。近邻儒家文化圣地,深受者“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的熏陶;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这里成就了豪侠忠义的水浒文化。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人与自然的长期磨合,形成了家乡独特丰厚的文化积淀,培育造就了众多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鲁里(芦里)村作为水浒文化历史名村之一,历经岁月沧桑,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藴,形成了刚强勇敢、勤劳善良、宽厚诚信、崇文尚武、融会四方的淳朴民风。就是这片神奇的热土哺育了我们一代代优秀子孙,他们在祖国各地为国家繁荣昌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br></h3> <h3>  我们的家乡鲁里(芦里)村的张姓历史,据张氏本宗族谱可追溯到明朝(1368—1398)洪武年间。 据传,鲁里(芦里)村的先民中先后有六大姓氏。先来邢、白、李,后来聂、恭、张。我们张氏先祖是最后来到鲁里村的。张氏与其他姓氏世代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无论在自然灾害面前还是兵荒马乱的年月,都能在互帮互助中不断发展壮大,加上列祖列宗勤劳善良又崇文尚武,不论官府、邻村,还是土匪、流寇,都不敢轻视。后来由于诸多原因,张氏家族祖脉兴旺,一枝独秀,目前现有村民2000多人中,除聂姓不足30人,李姓不足10人外,余皆我祖张氏本宗。</h3> <h3>  鲁里(芦里)村在明清时期隶属寿张县第四区同德乡。清末及民国时期(含抗日战争时期)属寿张县抗日政府第四区(黑虎庙区)。1947年行政区划变更,寿张县黄河以南四、五、六区;郓城北部的几个区合并组成郓北县,县政府驻地设在潘渡镇,我村属于一区,区公所设在宋金河(宋江河.济水)上最大的水旱码头赵坝村。1949年8月,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各一部分地区,组成平原省,省会驻地新乡市,郓北县划归平原省,鲁里(芦里)村划归凤山区,隶属山东省南旺县。南旺县在山东省西南部。1945年由汶上、郓城、二县析置,属湖西专区。1953年7月撤销,其辖区并入嘉祥、梁山两县。 南旺县人民政府驻今山东省嘉祥县梁宝寺镇曹庄。1949年9月,昆山县的9个区和郓北县的第一区大部,第二区全部,第八区的一半及南旺坡北的四个区,建立了梁山县。随即撤销郓北县,鲁里(芦里)村仍隶属梁山县第四区。</h3> <h3> 1950年区下设小乡。由赵坝、鲁里(芦里)、王庄、丁庄、陈营、李庄、太平集、太平王、刘仙庄、曹庙、马营、杨营组成赵坝乡,乡公所设在赵坝村东头新建的五间瓦房(后来的供销社门市部)里。1953年7月撤销平原省,鲁里(芦里)村仍属山东省梁山县第四区。 1946年—1948年我们解放区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简称:土改)期间,鲁里(芦里)村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亦叫合犑子。合犑子是互助组的一种组织形式,多数贫苦农民农具不全,分到土地后无法独立耕种,是在共产党的引导下的一种生产形式。1949年全国解放后,1950年全国性的土地改革运动才开展,我村的互助组就已经演变为互助合作社。 </h3><h3> 1956年,以行政村为单位鲁村(芦里)里成立了农村合作社,1957年又转为高级社,由鲁里、曹庙、刘仙庄、杨营、马营等自然村组成。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由四十多个自然村组成,我村所在公社称水泊人民公社,鲁里(芦里)村是水泊人民公社驻地。1959年6月改为鲁里人民公社,使我村的社会知名度得到了空前提高。这一时期,鲁里、马营、杨营、刘仙庄、曹庙五个自然村为一个生产大队(时称:红旗营),队部设在目前村西的小学校内,也是红专连的办公场所。<br></h3><h3> 鲁里人民公社机关,驻在鲁里(芦里)村的一家富农(张以端)家中,他们全家几十口人全部被赶出去。公社所属商店、工厂、红专大学等,全部设在曹庙村。曹庙村200多名村民被分别安置在红旗营所属的五个自然村中,集市也由赵坝村迁到鲁里(芦里)与曹庙村的结合部处,以旧寺庙为集市的中心。(鲁里村东曹庙有二十四孝庙,村西有张飞庙,后街有关帝庙,前街东南有南海观世音庙,据说,后街的关公庙最灵验,十里八乡的都来上香,当地在他的保佑下,风调雨顺,从没有过大的自然灾害)大炼钢铁的小高炉建在曹庙村南场地上,卫生院就设在马营村中间的一户村民家里,几万人的公社只有张广福王曰中两名医生。(民间当地有著名老中医朱金明,本村有老中医张忠国医术精湛,是当地人民的福祉)农村缺医少药十分严重。</h3> <h3>  1962年随着公社机关的扩张,我村现有街道和住房难以满足需要,鲁里人民公社开始在马营村南兴屯村北的公社林场规划基地建设,机关、卫生院、供销社、粮所、学校逐步齐全。由于办公地域的变化,再用鲁里人民公社的称谓有诸多不便。1982年鲁里人民公社冠名二十四年后,更名为马营人民公社,鲁里村更名为“芦里”村。1984年社改乡时,又更名为马营乡。在哪个火热的年代,“鲁里人民公社”给鲁里(芦里)村带来了有史以来从没有过的热闹繁荣景象,也留给了人们许多说不出滋味的记忆。毕竟,人民公社是鲁里(芦里)村发展史上一段重要的历程。</h3> <h3>  我们鲁里(芦里)村的先辈曾富甲一方。 我们鲁里(芦里)村以张氏为代表的各姓氏先民,勤劳勇敢,朴实善良,辛勤耕织,崇文尚武(本宗祖上就曾出现文、武秀才和众多名士),生活殷实,富庶一方。我村历代东与曹庙为邻与凤山接壤;西与赵坝、王庄、杨营毗邻;北与刘仙庄南与马营世代鸡犬相闻。自古就有西赵、东曹、南马、北刘、中间张之说。鲁里(芦里)村并没有很多特别富的大户,但中等富庶家庭较多。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开展全国行的土地改革,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在土地施行一平二调时,我村调出去约600多亩肥沃耕地后,还剩3000多亩耕地,事隔五十年人均耕地目前仍高于周边村。在自然半自然经济的封建农耕社会里,土地就是财富的象征,因此,足以说明我村历史上先祖们安居乐业,生活殷实,富甲一方的景象。</h3> <h3>  我们鲁里(芦里)村周边的土地平坦肥沃。由于黄河冲积,多为粘土,属湖土。保肥保水,适宜耕种。村东多沙丘和洼地。沙丘适宜种花生、地瓜、西瓜,因香甜挂沙远近闻名;洼地适宜种高粱、玉米、谷子;二坡地种大豆棉花。每年到秋夏季节,鲁里(芦里)到凤山15里青纱帐甚为壮观,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因常年有土匪出没,大白天一两个人不敢行走。据说在抗日战争年代,八路军游击队在这方圆几十里的“东大洼”,利用天然屏障打了不少胜仗呢。人民公社时期,一大二公的集体化,使“大东洼”的土地虽连续进行了几十年的治理,平整土地,挖台田沟,种田青,翻两三米下的“宋江土”来压减治涝,成效甚微。1980年改革开放,土地包产到户,生产力得到了较大解放,国家也加大了黄河放淤压减的力度,3000亩耕地又变成肥沃的良田。鲁里(芦里)村人和那个时期的所有人一样,在饥荒中度过了艰辛的二十年,又走上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 我们可爱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3> <h3>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多少代人“民族复兴”的梦想!鲁里(芦里)村人,也和全国的农村、农民一样,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们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历史,鲁里(芦里)村的新一代年轻人奔赴祖国四面八方,或工或商各显其能。3000亩耕地由年龄偏大的部分男子及部分妇女耕种,农业生产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水泥路四通八达,电灯、电话煤气灶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楼房已是新一代鲁里人事业成功的标志,后生中百万富翁、千万富豪在鲁里村早已不是传说和神话。张氏后生大中专毕业生层出不穷,高级人才如雨后春笋,在各行各业创造着骄人的业绩。我十五世祖张超选之后人,更是一枝独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谨18—19世两代人中,大中专毕业生四十多人,本科以上学历的二十多人,学士以上十人,硕士以上二人,博士在读一人;中级(工程师)职称以上二十多人,高级(工程师)职称以上四人。为鲁里(芦里)村也为列祖列宗增添了光彩。<br></h3><h3> 春露秋霜承先泽,子承孙继传家远。凡张氏优秀子孙,要立修身、齐家、治国之大志,与时俱进,不忘祖上恩德,关心家乡建设,报效祖国和人民,在众多新一代鲁里(芦里)人的共同描绘下,鲁里(芦里)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我们家乡的明天会更加可爱! 二零一二年二月</h3>